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代诗人王维,四十岁前后定居于修建在终南山里的辋川别墅,在那里写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其中一首五言诗里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独自一人,漫步到溪水的源头,默坐在山石之上,就只是在那里享受自然风光之美吗?不是。被人称为“宋代之李白”的苏庠,也爱写山水田园诗,特别赞赏王维的这首诗,他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这首诗主要并不是要提供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山水画,诗人此时此刻已经超脱于身边的物质世界,心灵沉浸于飘渺的玄思,他在用诗的形式表达哲学的思考。王维这类诗句颇多,他无论是凝望云起云飞,还是看河水流逝,或是看花开花落,都为的是探寻“道”,探寻人生的真谛,探寻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源。这些诗句映现出中国古代诗人审美思维的特色。从哲学、宗教的角度说,王维好的是“道";从审美的角度说,他追求的是“趣”。
②怎样达到这种“道"和“趣”呢?上述诗句表明,他是用特别的思维方式,是依靠“体"。体,是内向的思维方式。《庄子知北游》说:“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古代的注释者说:“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张子正蒙大心》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可见,儒家和道家都是十分重视体验,把体验看得比观察更重要、更高级,就是要让探究的目光超越眼前,而投向无限的时空,透视现象的背后。重视主体的心灵,重视内向体验,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诗学的第一个显著特色。
③人要获得真知,要把握真理,应该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经由怎样的思维途径?这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们、文论家们都很关注的问题。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着重强调的是了解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他们谈得很多的是了解自然界;而要了解自然,首先必须学会观察。被史家认定为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发现了小熊星座,这个发现很快被应用在船只的导航上。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讲述,泰勒斯曾经因为太专注地观察星空,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为此,一个女奴隶嘲笑他,“只热衷于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到在脚下发生的是什么"。这个小故事所以流传,因为它具有象征性,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更关心看远、看外,而不太关心看近处,不太关心看自身、看自己的内部。我国现代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的学者梁漱溟先生,多次反复地说过:西洋人总是向外看,中国人呢,是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生命上。他说:“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或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能知矣。”梁先生的话,足以与两千五六百年前色雷斯那位聪明伶俐的女奴隶的话相呼应。是不是要对中西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高下和优劣的区分、判断,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该说是一个事实。当然,中西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也是相对的。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和诗学,也表现了明显的内倾的趋向。美国的爱默生就对西方长期的重外向、重实证的思维方式提出过怀疑。他说:“经验的实证科学总是遮挡人的视线,用完全属于功能与过程的知识来阻止学者独立地沉思世界整体,使哲人成了没有诗趣的匠人。"为了实现东西方思维特性的互补,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它们是怎样地不同。东西方思维有不同特性,有各自强调的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这首先体现在认识活动的指向上,一个是偏于外向的,一个是偏于内向的。
④古希腊人认为,观察,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的方式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外搜索和接受信息的活动。作家、艺术家如何汲取创作的源泉,如何感知外在世界,并如何将自己的感知所得转化为写作的原料,这是诗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艺术、文学,要描画物质世界、描画大自然,体现人对自然的眼光,更要反映人的生活、表现人的精神。无论是为了在作品中描写自然界,还是为了描写人的外貌、行为,表现人的性格、精神,首先必须要观察。中国古人也屡屡论述过观察的重要性。《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又说,“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天文,指的是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象;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对这两类现象,要“观”,要“察”,这是文学写作的前提。刘勰这里借用了《周易》中的语句。《易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文论家和艺术家,对于观察作出过各自的论述。然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特色的,构成中国诗学思想特色的,却不是观察理论,而更在于体验理论。与古希腊比较,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体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的基本的、主要的思维方式。与古希腊那些自然科学家兼哲学家相反,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认为,观察得越多、越细致,人对世界、对世界的本源了解得反而越少。他们主张的思维方式是体验。体验,和观察相反,它是向内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向内而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力图把握宇宙和人生、把握最高本体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心理活动方式。
⑤中国古代的体验论,有道家的体验论、儒家的体验论和佛家的体验论,三者有同有异。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作为深刻睿智的哲学家,最先明确提出重内向心理、轻外向心理的观点,最先奠定了关于体验论的构想的基础。先秦儒家也论述过内向心理,他们说的主体自省其身、“自讼"以及“以意逆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等,都是反身求诸己。但儒家所讲,或是道德上的自我检视,或是具体情境下的推想,还没有提到方法论的高度。作为哲学方法论根本原则的体验理论,是由先秦道家启其端,由魏晋玄学家正式建立的。佛教学者论证虚幻的彼岸世界,不可能依赖观察,他们探索宗教心理的奥秘,由此建立了很精致的体验理论,总结出细腻的进行体验的心理活动技巧。后来的哲学家和诗论家讲体验,常常是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并不限于一家一派。玄学家之后,宋明理学家深入地论及体验,朱熹对此贡献颇大,他说,“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且体认自家心是何物”,“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王阳明也一再讲到体验。比较起来,西方古代的哲学和心理学论著较少谈到体验,较少对于体验的深入探讨。体,体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范畴,经过长期演化,进而成为了诗学的范畴,体验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主要基石之一。
(摘编自王先霈《体验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地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默生对西方长期的重外向、重实证的思维方式提出过怀疑,认为经验的实证科学,使哲人成了没有诗趣的匠人。
B.作者认为,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外搜索和接受信息的活动,也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C.体验,和观察相反,是一种通过向内而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力图把握宇宙和人生、把握最高本体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心理活动方式。
D.先秦道家最先明确提出重内向心理、轻外向心理的观点,是体验理论的启端,最先奠定了关于体验论的构想的基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表达哲学的思考,是他用“体”的思维方式,追求“道"和“趣”的成果。
B.第②段引用《庄子知北游》和《张子正蒙大心》中的语句,充分论述了儒家和道家都十分重视体验,并把体验看得比观察更重要、更高级。
C.对于泰勒斯掉进井里的原因,梁漱溟与女奴隶的观点相呼应,都认为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着重强调的是了解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而不太关心看自身、看自己的内部。
D.体验理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诗学的思想特色,读懂了体验论,才能掌握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色和精髓。
3.下列选项,不是强调体验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A.“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第四十七章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C.“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宋吴可)
D.“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见也。”——《淮南子精神训》
4.请分析第三、四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5.请你结合《桂枝香金陵怀古》,分析王安石在此词中是如何处理观察和体验的关系的。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答案】1.B
2.C
3.B
4.①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泰勒斯的故事为例,引用梁漱溟和艾默生的话,充分论述东西方思维特性不同。②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与古希腊作对比,并引用《文心雕龙》《周易》的语句论证了虽然中国古人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但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
5.①首先以“登临送目"领起,观察金陵之景:“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又“流水”“寒烟"衰草”,勾画出凄清衰败的景象。
②进而“念往昔"一句,由观察自然过渡到体验,作者在“繁华竞逐”“至今"和“时时”的对比中发现并总结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
③王安石的创作以观察为基础,在通过向内的体验活动,透视无限的时空,提炼出自己对历史的感悟,是将观察和体验统一的创作典范。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体验的重要性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观点,再用筛选出的观点分析题干所给的材料。
1.B.“作者认为”错,从第④段第一句“古希腊人认为,观察,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的方式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可知,这个不是作者的观点。
故答案为:B。
2.C.“梁漱溟与女奴隶的观点相呼应,都认为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错,从第③段原文“这个小故事所以流传,因为它具有象征性,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更……"可知,这并非女奴隶得出的观点,也就无法与梁先生的观点相呼应。
故答案为:C。
3.A.“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是说思想家不要跨出房门,不要把眼光投向窗子外面,闭目静坐,才可能悟道。符合体验论的观点,即道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靠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把握。
B.“(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是说观察人的行为、表情,而后由外及内,进而了解人的内心。符合观察论的观点。
C.“学诗要像僧人于禅定中参究真理一般,要下苦功,肯思考,细消息心领会前人经验,认真反省自家得失,经过多年的磨炼,由渐修而达到顿悟。”禅能使心虚宁静专注品味,深入思虑义理,通过修心养性,明心见性,达到觉悟。诗人认为诗和禅都需要“悟”,写诗要琢磨飘忽的、幽微的诗意。诗意不能靠观察得来,通过体悟,才能够把握那绝对的精神本体,把握艺术的、诗学的奥秘。符合体验论的观点。
D.“因此,有些事情到四海之外去追求寻找却不能得到,有些则持守在身体之内却不能见效。”向主体自身之内求索,所得到的,不限于耳目之前,还能远届往世与来世。符合体验论的观点。
故答案为:B。
4.①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讲述,泰勒斯……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更关心看远、看外,而不太关心看近处,不太关心看自身、看自己的内部"以泰勒斯的故事为例,“梁漱溟先生,多次反复地说过……”“美国的爱默生就对西方长期的重外向、重实证的思维方式提出过怀疑。他说……"引用梁漱溟和艾默生的话,充分论述东西方思维特性不同。
②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说……”“《易系辞上》说……"与古希腊比较,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与古希腊作对比,并引用《文心雕龙》《周易》的语句论证了虽然中国古人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但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
故答案为:①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泰勒斯的故事为例,引用梁漱溟和艾默生的话,充分论述东西方思维特性不同。②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与古希腊作对比,并引用《文心雕龙》《周易》的语句论证了虽然中国古人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但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
5.结合材料“体,是内向的思维方式"把体验看得比观察更重要、更高级……重视主体的心灵,重视内向体验,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诗学的第一个显著特色”“他们主张的思维方式是体验。体验,和观察相反,它是向内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向内而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力图把握宇宙和人生、把握最高本体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心理活动方式"可知,作者认为,中西方思维特性不同,前者偏内向,重体验;后者偏外向,重观察。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把观察和体验统一在一起。
①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以观察为主。“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景象凄清衰败。
②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由观察自然过渡到体验,今昔对比,发现并总结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③可见,王安石的创作以观察为基础,在通过向内的体验活动,透视无限的时空,提炼出自己对历史的感悟,是将观察和体验统一的创作典范。
故答案为:①首先以“登临送目"领起,观察金陵之景:“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又“流水”“寒烟"衰草”,勾画出凄清衰败的景象。②进而“念往昔"一句,由观察自然过渡到体验,作者在“繁华竞逐”“至今"和“时时”的对比中发现并总结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
③王安石的创作以观察为基础,在通过向内的体验活动,透视无限的时空,提炼出自己对历史的感悟,是将观察和体验统一的创作典范。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对薛宝钗与林黛玉发表的一番评论,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B.兴隆街的贾雨村回回要见宝玉,是因为宝玉性情真率热情,善于待宾接客。
C.湘云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反映出她的儒家思想观念,也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点。
D.“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及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引出下文史湘云点评贾宝玉的一番话,说明两人的追求和志趣不同,并最终借此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真挚与浓厚。
B.林黛玉从窗外听到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宝玉说湘云说的“仕途经济”是“混账话”,不觉又惊又喜,文章此处运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C.文段通过侧面描写间接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D.林黛玉、贾宝玉两人心中有万句言语,却都只是“怔怔的望着”对方。此处运用了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相同的表现手法。
8.文中有一段关于林黛玉听到宝玉称赞她从来不说混账话时的精彩的心理描写,试分析该段心理描写的作用。
9.《西江月》中评价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节选部分文段哪些地方印证了《西江月》对他的评价?
【答案】6.B
7.D
8.①在情节上,为写后文二人互明心迹、互诉肺腑作铺垫。
②在人物上,表现了林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宝玉的欣赏和爱恋。
③在主题上,暗示了宝黛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
④在读者方面,增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9.①厌恶封建官场制度,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意见贾雨村。
②厌恶封建科举制度,不愿意读书考取功名。
③把“仕途经济"看作混账话。
④对有世俗人生态度的史湘云下逐客令。
⑤把不说“仕途经济”的林黛玉视为知己。
⑥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林黛玉拭泪。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语段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分析对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效果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判词的意思,然后再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表现。
6.B.“是因为宝玉性情真率热情,善于待宾接客"错误。贾雨村回回见宝玉,主要是贾政和贾雨村都想通过“宝玉会客”一事谋取各自仕途上的好处。
故答案为:B。
7.D.“此处运用了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相同的表现手法"错误。《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绘的是离别时的情景,用“茫茫江浸月"的景象来衬托离别的凄凉和哀伤,属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本文运用了神态、动作或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属于直接描写。
故答案为:D。
8.①在情节上,林黛玉听到宝玉称赞她从来不说混账话,知道两人心意相通,互相了解,为后文宝玉出来遇见黛玉,俩人路上互诉衷肠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在人物塑造上,黛玉听完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的心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可知黛玉将宝玉看作知己,有着对宝玉的欣赏和喜欢。“所叹者,你……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由于父母早逝,无人替她谋划,因而黛玉内心伤感,可知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
③在主题上,她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对俩人的婚事有着种种担心,没有金玉相配,没有父母为之筹谋,自身又多愁多病,这些都暗示了宝黛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果。
④在读者方面,黛玉这段心理描写细致,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少女的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增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在情节上,为写后文二人互明心迹、互诉肺腑作铺垫。
②在人物上,表现了林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宝玉的欣赏和爱恋。
③在主题上,暗示了宝黛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
④在读者方面,增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9.①“潦倒不通世务"是说贾宝玉不通人情世故,不愿意应酬世俗的事务,厌恶封建官场制度。从文中来看,听说贾雨村来了,贾宝玉并不想去应酬贾雨村,史湘云劝他的时候,贾宝玉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贾宝玉不愿意为了科举而读那些八股时文。从文中来看,“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贾宝玉不愿意阅读这些文章,也不愿意听史湘云和薛宝钗的劝说。
③“行为偏僻性乖张"是说贾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从文中来看,他认为史湘云等人所说“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是混账话,让来找他说话的史湘云“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直接下逐客令。他看林黛玉落泪“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不顾世俗眼光,全凭性情做事,不顾封建礼俗。
④“那管世人诽谤"是说贾宝玉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他让劝他上进的史湘云到别的屋去做,对薛宝钗是理都不理,当着大家的面说林黛玉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把不说“仕途经济”的林黛玉视为知己。
故答案为:①厌恶封建官场制度,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意见贾雨村。②厌恶封建科举制度,不愿意读书考取功名。
③把“仕途经济"看作混账话。
④对有世俗人生态度的史湘云下逐客令。
⑤把不说“仕途经济”的林黛玉视为知己。
⑥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林黛玉拭泪。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摘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减)
文段二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郎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真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已困蹶不振,怏怏难乎。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A生多言B牧疏旷C不拘D细行E然敬依F所教G不敢H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B.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C.侍郎,古代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郾是吏部侍郎。
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B.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
C.杜牧因为《阿房宫赋》被崔郾赞为“王佐才”赏识杜牧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并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D.杜牧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性格刚强、正直,敢于议论国家大事,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14.《阿房宫赋》流传千古,彰显杜牧过人才华,文段二对其才华有多处侧面刻画,请归纳整理。
【答案】10.CEG
11.C
12.C
13.①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②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14.①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后也是赞不绝口。
②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请公与状头”,“辞容激厉”。
③赏识他的人把他比作杜甫,称他为“小杜”,认为他的才华可与杜甫比肩。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到东都洛阳,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劣马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拔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前几日偶然看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一看,原来是考生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接着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杜牧)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求让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他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掌管草拟诏令,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兵法和军事,平时都尽心留意。曾经因为堂兄杜惊出将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顿挫折,怏怏不乐,心气难平。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赏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所以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10.句意: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
“诸生"指的是许多人,中间不能断开;“牧疏旷”是“多言"的宾语,联系紧密,所以C处断开;
“细行”是“不拘"的宾语,不能断开;“然”表示转折,引起下文,所以中间E处断开;
“所教"是“敬”的宾语,联系紧密;“不敢易也"句意完整,所以中间G处断开;
故答案为:CEG。
11.A.正确。
B.正确。句意:函谷关就被攻占了。/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郾是吏部侍郎”错误。主管科举考试的应该是礼部。
D.正确。
故答案为:C。
12.C.“被崔郾赞为‘王佐才’"错误。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可知称赞杜牧为“王佐才也"的人是太学博士吴武陵。
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若”,如果;“隐”,痛惜;“就”,走向;“择”,区别。
(2)“择”,通“释”,舍弃;“就”,成就;“却”,推却,拒绝;“明”,彰明。
故答案为:①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②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14.题干要求整理文段二侧面描写内容,如他人的言行举止等对杜牧的衬托,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文段二。
①从“‘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可知,这是太学博士吴武陵的话语讲述的他人读杜牧的《阿房宫赋》的反应。可总结为:以前见过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完《阿房宫赋》也是赞不绝口;
②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见崔郾对其文章大家赞赏,便要求“请公与状头”,在说给杜牧第五名的时候,吴武陵“辞容激厉”,由此可总结出: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
③从“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可知,赏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可总结为:杜牧与诗圣杜甫齐名。
故答案为:①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后也是赞不绝口。
②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请公与状头”,“辞容激厉”。
③赏识他的人把他比作杜甫,称他为“小杜”,认为他的才华可与杜甫比肩。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用借代的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之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合理。
1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5.B
16.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既有对自身遭贬、前路迷茫的怨愤和无奈,又有思君恋君,渴望再得君王重用的期待。②杜诗既有对自身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感伤,亦有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关切与忧心。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5.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故答案为:B。
16.相同点:
张舜民的《卖花声题岳阳楼》中“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诗人被贬后对前路的迷茫,不知能否安然返回,体现了流落江湖之感;“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明诗人心向朝廷却无法施展抱负,有报国无门的苦闷。
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且漂泊孤舟,流落江湖;“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是诗人想到国家战事仍在,自己却只能凭栏流泪,展现了报国无门的悲哀。
两者都有“流落江湖、报国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
张舜民词中“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意思是不是西行离别的客人,就不要唱《阳关曲》,暗示自己被贬的怨愤;“何人此路得生还"一句,体现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夕阳尽头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期待被重用。
杜甫诗中“老病有孤舟”,突出自己年老多病且漂泊不定的凄凉处境,是对自身漂泊无依的感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到北方战事不断,百姓受苦,诗人涕泗横流,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心。
故答案为: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既有对自身遭贬、前路迷茫的怨愤和无奈,又有思君恋君,渴望再得君王重用的期待。②杜诗既有对自身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感伤,亦有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关切与忧心。
17.(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宋代苏洵《六国论》中的“,破灭之道也”、“苟以天下之大,___,是又在六国下矣"等议论,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3)古人在诗词中常以“草”的意象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赂秦而力亏;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沂、雩、赂、衰、陌、苑。
故答案为:(1)浴乎沂;风乎舞雩
(2)赂秦而力亏;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忽然,在山峰与云层之间,裂开了一道缝隙,阳光照射进来,照亮了一片云朵,也照亮了群山的褶皱。
我们忍不住停车,远眺。群山的面目清晰起来,连绵的山峰与深深的山谷,层层叠叠的山影,层层叠叠的绿。山谷间如镜的明亮处,是一个水库。云层间漏下一束光,落在一片山峦上,山峦上起伏的植被清晰可见,仿佛山峦在呼吸。这一刻,天地辽阔、壮美、雄奇,也澄澈、肃穆、圣洁。这样的①的时刻,足以驱走心中细小的块垒。
这片山野,在亿万年前曾是汪洋大海的一部分。它携带着波涛汹涌的记忆,激荡出了山峦的万千褶皱。在神农架自然博物馆里,我看到两块化石,五瓣花朵似的海胆凝固在一块圆石中,几只三叶虫凝定在黑色方石中,它们都来自神农架久远的“海洋时光”,成为其久远历史的明证。
面对这绵延的群山和这山野所隐喻的浩瀚时空,一切生命如我,是多么渺小的存在。
少顷,层云合缝,光亮隐没,神农架的群山恢复了深沉的情态,万物隐匿其中。须臾间,风云变幻,如雾之聚散,让人②。我们不由感叹,与大自然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节选自王芸《醉美神农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
19.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十六年逝者如斯,中国科技长足发展。
B.春风十里不如你,三月“雷锋"传真情。
C.如实叙写传经验,虚心研习长智慧。
D.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20.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小明认为有多处语病,应将其修改为“云层间漏下的一束光落在一片山峦上,使得山峦上起伏的植被清晰可见,让人觉得山峦仿佛在呼吸”。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8.不可多得;捉摸不定
19.D
20.示例一:不赞同。①原文将云层漏下一束光独立成句,继而再写这束光落在山峦上等内容,凸显出了光从云层间漏下的这一特点,强化了当时所见美景的动态感与过程美。②改句加上“使得"让人觉得”等,虽然强化了语句表达的逻辑性,但弱化了节奏感;而原句没有这些词语,并不影响语意表达,反而显得语言诗意化,更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③原句描写当时所见美景,呈现出忘我之境,更能表达当时作者看到美景时的惊叹之情。
答案示例二:赞同。①原句“落"的主语是“光”,与前一句的主语不一致,宜改为“云层间漏下的一束光落在一片山峦上”,更合语法。②改句加上“使得”“让人觉得"等,强化了语句表达的逻辑性,更通顺。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如”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18.①处,语境是说这美丽神奇的景象是鲜少能碰到的,可用“不可多得"或其他近义成语。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②处,上文写“风云变幻,如雾之聚散”,紧接着写“让人……”,应该是写前文景象特点给人的感受,结合常识常理,可用“捉摸不定”或其他近义成语。捉摸不定:无法揣度,把握不住。
故答案为:①不可多得;②捉摸不定
19.A.表比喻,“好像"之意,“如斯”指“像流水一样";
B.表比较,“比得上”之意,“不如你"指“比不上你”;
C.表依据,“按照"依照”之意。
D.“如"和文中“一切生命如我”中的“如”,表类似,“如同”“和……一样"之意,“如所料”指事实与预料的一样。
故答案为:D。
20.从语法角度来看,原句“落"的主语是“光”,与前一句的主语不一致,可看成偷换主语;“山峦上起伏的植被清晰可见,仿佛山峦在呼吸”,承接主语“植被”,“植被仿佛山峦在呼吸"显然也是不通顺的。
从表达效果题来看,先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不难发现,①原文将云层漏下一束光独立成句,②改句加上“使得”“让人觉得"等,③原句描写当时所见美景呈现出忘我之境,表达风格更合上下文。
材料为文学性的文本,看似语法不严谨的地方其实是为了表情达意效果的需要,类似于诗歌中省略句与倒装句等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语病。当然如果能同时保证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与语法的严谨就更好了。所以“不赞同态度”更佳一些,但持“赞同态度"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示例一:不赞同。①原文将云层漏下一束光独立成句,继而再写这束光落在山峦上等内容,凸显出了光从云层间漏下的这一特点,强化了当时所见美景的动态感与过程美。②改句加上“使得”“让人觉得"等,虽然强化了语句表达的逻辑性,但弱化了节奏感;而原句没有这些词语,并不影响语意表达,反而显得语言诗意化,更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③原句描写当时所见美景,呈现出忘我之境,更能表达当时作者看到美景时的惊叹之情。答案示例二:赞同。①原句“落”的主语是“光”,与前一句的主语不一致,宜改为“云层间漏下的一束光落在一片山峦上”,更合语法。②改句加上“使得"让人觉得”等,强化了语句表达的逻辑性,更通顺。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脂肪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储存能量,如冬眠的哺乳动物靠脂肪为它们提供过冬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除此之外,厚厚的脂肪层还能帮助人体维持体温和保护人体器官不受损害。所以,____,只是我们在食用时一定要选择有益的脂肪。
什么食物含有脂肪?怎么知道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要从脂肪的分类说起。脂肪家族可不小,主要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两大类。
饱和脂肪在常温下通常为固体,____,比如牛羊肉、奶油和牛奶等。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提高心脏病、痴呆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还可能导致青少年记忆力下降。既然饱和脂肪这么可怕,那我们就不能吃任何含有饱和脂肪的食物了吗?当然不是,饱和脂肪对人体的危害是在大量摄入的前提下,并不是绝对不能吃,适量摄入饱和脂肪对人体发育也很重要。
____,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与多不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山茶油、橄榄油等植物油中,多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深海鱼类、大豆、燕麦等食物中。与过量摄入饱和脂肪相反,长期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可降低人们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有益于身体健康。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与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选文加点词“通常"一词可以删去吗?请说明原理由。
【答案】21.①脂肪不是人类的敌人或“我们要补充(食用)脂肪”
②主要存在于肉类和奶制品中
③不饱和脂肪在室温下通常是液体
22.不能删除。因为“通常"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说明饱和脂肪在常温下一般是固体,但不排除常温下不是固体的情况,删去后变成“饱和脂肪在常温下是固体”,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用“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语境分析理由,注意要言之有理。
21.①“所以”后面是总结结论,前面强调脂肪的益处和作用,应填:脂肪不是人类的敌人或“我们要补充(食用)脂肪"。
②语境在说饱和脂肪,“比如牛羊肉、奶油和牛奶等”举例说明饱和脂肪存在在哪里,应填:主要存在于肉类和奶制品中。
③上段“饱和脂肪在常温下通常为固体"说的是饱和脂肪通常存在的状态,此处是说不饱和脂肪通常存在的状态,与“固体”对应的是“液体”,应填:不饱和脂肪在室温下通常是液体。
故答案为:①脂肪不是人类的敌人或“我们要补充(食用)脂肪”
②主要存在于肉类和奶制品中
③不饱和脂肪在室温下通常是液体
22.首先明确:不能删除。
“通常"为副词,在句子中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为“一般”“平常"之意。分析“饱和脂肪在常温下通常为固体”分析,固体只是饱和脂肪在常温下的一般形态,不排除有别的情况;删掉之后说法变得绝对化,语言不严谨,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故答案为:不能删除。因为“通常"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说明饱和脂肪在常温下一般是固体,但不排除常温下不是固体的情况,删去后变成“饱和脂肪在常温下是固体”,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用“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像是一场万里长征,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经历哪种故事,遇见怎样的磨难,遇上怎样的人,但是,就在某个时刻,你突然明白生活,悟透生命的三个境界,那就是阅己、越己、悦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命的三个境界
生命之境界有三,曰:先阅己,再越己,最后悦己。
所谓“阅己”就是认识自己。有一句古希腊哲言说得明白了当:人,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人之于己再熟悉不过,何以偏偏还要强调“认识自己"?静言思之,即便对于自身的体重,如果不有意识地掂量掂量,谁又能准确地说明自己几斤几两呢?这个掂量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不单是掂量体重,还有自己的性情、意趣、品德、与外界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掂量的过程。这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好比一条射线的端点,没有端点,射线就不成其为射线。人不认识自己,往往也难成其事。好比选科时,一个不擅长物理的人非要选物理不可,其学习就势必要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便是缺乏自知之明的结果。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着的,因而对自己的认识也就不能停止。这才可算为“越己”提供了基础。
所谓“越己"就是超越自己。古语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人要不停地革新自己,让自己一天有一个新面貌。这种自我革新也就是对自己的超越。《大学》也开宗明义地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就是为了不断地革新自己,超越自己,最终“止于至善”。想来人类千万年来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文明成果,日新月异,日臻佳境,这正是“越己"的结果。而猫狗之类因为没有“越己”的精神,它们始终只能保持着固有的生活习性,无法去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它们到底只是苟活,而人类最终走向“悦己"。
所谓“悦己”就是愉悦自己。这不是浅薄地说一个人让自己快乐,而是指一种生活状态或精神状态。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十五岁明确了人生的志向,从而立至于耳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一直在超越自己,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种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也是人生最愉悦的状态。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一段经典的人生境界论,与此类似。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像我们阅己的过程,充满困惑疑虑,却要坚持到底。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越己正是这样一个孤独而又负有希望的过程。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追寻之后,得偿所愿的那种愉悦之情,实在是毋须赘言的了。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阅己出发,不断地越己,最终达到悦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一句话,提出生命的三个境界——阅己、越己、悦己。这是一道三元关系型作文,三个概念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题干分析】题干已经点明这三者是生命的三个境界,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阅己(是“越己"的前提),即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悟透自己,明确自己的特点、长处、人生定位和价值等。
越己(是“悦己”的前提),即不断地成长,重塑自我,精进自我,拓展人生的可能性,最终超越自我。
悦己(是“阅己"越己”的结果),即欣赏自己,不为外物所累,而向内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不卑不亢,以从容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得失。
阅己是前提,越己是过程,悦己是结果,即人要从认识自己出发,不断超越自己,最后达到怡然自得的人生状态。写作时可以从三者的关系出发分别分析“阅己"越己”“悦己"的重要性,以及之间的辩证关系。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阅已才能越己,越己才能悦己。接着,结合材料,采用递进结构,结合现实例子,分别阐述“阅己”“越己"悦己”的内涵。然后,阐述三者层层递进的关系:先阅己,再越己,最后悦己。最后,总结观点,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人生万般模样,我们只需认清自己就好,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它过成独一无二的限量版。
【立意提取】
1.阅已才能越己,越己才能悦己。
2.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愉悦自己。
3.人生的三重境界:先阅己,再越己,最后悦己。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1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代诗人王维,四十岁前后定居于修建在终南山里的辋川别墅,在那里写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其中一首五言诗里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独自一人,漫步到溪水的源头,默坐在山石之上,就只是在那里享受自然风光之美吗?不是。被人称为“宋代之李白”的苏庠,也爱写山水田园诗,特别赞赏王维的这首诗,他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这首诗主要并不是要提供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山水画,诗人此时此刻已经超脱于身边的物质世界,心灵沉浸于飘渺的玄思,他在用诗的形式表达哲学的思考。王维这类诗句颇多,他无论是凝望云起云飞,还是看河水流逝,或是看花开花落,都为的是探寻“道”,探寻人生的真谛,探寻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源。这些诗句映现出中国古代诗人审美思维的特色。从哲学、宗教的角度说,王维好的是“道";从审美的角度说,他追求的是“趣”。
②怎样达到这种“道"和“趣”呢?上述诗句表明,他是用特别的思维方式,是依靠“体"。体,是内向的思维方式。《庄子知北游》说:“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古代的注释者说:“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张子正蒙大心》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可见,儒家和道家都是十分重视体验,把体验看得比观察更重要、更高级,就是要让探究的目光超越眼前,而投向无限的时空,透视现象的背后。重视主体的心灵,重视内向体验,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诗学的第一个显著特色。
③人要获得真知,要把握真理,应该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经由怎样的思维途径?这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们、文论家们都很关注的问题。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着重强调的是了解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他们谈得很多的是了解自然界;而要了解自然,首先必须学会观察。被史家认定为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发现了小熊星座,这个发现很快被应用在船只的导航上。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讲述,泰勒斯曾经因为太专注地观察星空,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为此,一个女奴隶嘲笑他,“只热衷于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到在脚下发生的是什么"。这个小故事所以流传,因为它具有象征性,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更关心看远、看外,而不太关心看近处,不太关心看自身、看自己的内部。我国现代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的学者梁漱溟先生,多次反复地说过:西洋人总是向外看,中国人呢,是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生命上。他说:“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或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能知矣。”梁先生的话,足以与两千五六百年前色雷斯那位聪明伶俐的女奴隶的话相呼应。是不是要对中西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高下和优劣的区分、判断,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该说是一个事实。当然,中西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也是相对的。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和诗学,也表现了明显的内倾的趋向。美国的爱默生就对西方长期的重外向、重实证的思维方式提出过怀疑。他说:“经验的实证科学总是遮挡人的视线,用完全属于功能与过程的知识来阻止学者独立地沉思世界整体,使哲人成了没有诗趣的匠人。"为了实现东西方思维特性的互补,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它们是怎样地不同。东西方思维有不同特性,有各自强调的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这首先体现在认识活动的指向上,一个是偏于外向的,一个是偏于内向的。
④古希腊人认为,观察,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的方式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外搜索和接受信息的活动。作家、艺术家如何汲取创作的源泉,如何感知外在世界,并如何将自己的感知所得转化为写作的原料,这是诗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艺术、文学,要描画物质世界、描画大自然,体现人对自然的眼光,更要反映人的生活、表现人的精神。无论是为了在作品中描写自然界,还是为了描写人的外貌、行为,表现人的性格、精神,首先必须要观察。中国古人也屡屡论述过观察的重要性。《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又说,“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天文,指的是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象;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对这两类现象,要“观”,要“察”,这是文学写作的前提。刘勰这里借用了《周易》中的语句。《易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文论家和艺术家,对于观察作出过各自的论述。然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特色的,构成中国诗学思想特色的,却不是观察理论,而更在于体验理论。与古希腊比较,中国古代的观察理论不算精致,而体验理论则相当深入。体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的基本的、主要的思维方式。与古希腊那些自然科学家兼哲学家相反,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认为,观察得越多、越细致,人对世界、对世界的本源了解得反而越少。他们主张的思维方式是体验。体验,和观察相反,它是向内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向内而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力图把握宇宙和人生、把握最高本体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水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监理协议2篇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例文(5篇)
- 二零二五年度桉树木材出口代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艺术保险合同执行与艺术品风险全面担保协议3篇
- 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模版(3篇)
- 自行车课程设计论文
- ktv部服务员职责(3篇)
- 2025年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制度范文(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联建合作开发委托协议2篇
- 车辆拥堵交通事故识别系统
- 铣工高级工测试题(含答案)
- 送货员岗位劳动合同模板
- 2024年自然资源部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08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南洋模范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9
- 广东茂名市选聘市属国有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建议-函数与导数专题讲座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高性能混凝土行业销售规模与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 中医儿科护理课件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