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坡区两校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满,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是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衰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亶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B.因为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
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艺术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北方都已经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理性精神完全战胜了巫术宗教。
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到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了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C.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与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C.灵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D.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
徐小斌
穿白色旗袍的赵一曼坐在一张椅子上,怀里抱着儿子宁儿。虽然照片呈现出古旧的黄褐色,却遮挡不住我们的女主人公极富书卷气的美丽。白净的象牙色的脸上,有那样一双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着深深的爱与忧郁。有谁能想到这文雅娇弱的躯体内蕴藏着那样一种骇人的力量?有谁能想到这蓬勃内敛的生命竟结束得那般惨烈?当然还有她的遗书——给儿子宁儿最后的信,至今令人不忍卒读。
但是,赵一曼这三个字令我想到的,首先却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本《少年文艺》,里面讲了一个赵一曼少女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一曼出身大地主家庭,按照多年以前的“出身论”,是绝对没有机会革命的了。但她却天生喜欢朴素的生活,嗜书如命。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少女时代气质高雅、清纯美丽,但个人生活却到了不修边幅的地步。她躺着看书,坐车看书,甚至走路时也要捧着一本书,有时走着走着,忽然撞在树上。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书里,连冷热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她有个非常聪明的小侄女,常常提醒她;姑姑,该换衣服了!姑姑,该梳头了!她笑一笑,也并不以为意。
有一天,小侄女圍着姑姑打转,姑姑却毫无觉察。小侄女发现,姑姑的一双眼睛,牢牢地被一本书捉了去,那本书的名字叫作《前夜》。
直到姑姑把书放下,小侄女才说话:姑姑,这本书好看么好看,当然好看。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的……你现在还不懂,它讲的是个很美的爱情故事。我懂,爱情,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哈哈,对对,就是这样。就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太对了,你真聪明!那个女的好看吗
赵一曼拉着小侄女慢慢地走进小树林:好看,她叫爱伦娜,她长得好看极了,最要紧的,是她的心很美。为了所爱的人,她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她是俄罗斯贵族的女儿,为了爱英沙罗夫,她失去了继承权,失去了国籍,甚至失去了父母的爱……
英沙罗夫是谁?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小侄女并不大懂得姑姑的话,但姑姑的神情感染了她,不知为什么她小小的心里升起了一种预感!
姑姑眉宇间流露出了神圣和冷峻,小侄女听着周围树叶的沙沙声响,看着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她小小的心在颤抖。
几年之后,姑姑真的要去反满抗日了,临行的时候大家都很忧伤,愁云惨雾笼罩着这个家庭,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坤泰也许会一去不返。小侄女想要大家笑一笑,想啊想啊,突然看着姑姑,眼睛一亮。
姑姑,我给你猜个谜语吧。
好啊,什么谜语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人知我有,我知我无。
赵一曼猜啊猜啊,怎么也猜不出。
小侄女嘻嘻一笑,指着姑姑的脚说:就是你脚上的破袜子啊!
赵一曼一怔,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全家人都哈哈大笑,所有的忧伤一扫而光。
后来,赵一曼来到东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与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并驾齐驱。她率领抗联队伍,辗转在白山黑水之间。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她因受伤而被俘,受尽了日寇的严刑拷打,日军首领一开始就从她的非凡气质中判断,她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严刑无用,只好把重伤的她送进医院。在医院,她做通了一位护士和一位警士的工作,他们协助她,逃出了医院。她的计划差一点就成功了。
赵一曼在珠河县被日军枪杀。那是一个凌晨。曙光和星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上,赵一曼抬头看了看那奇异的景象,觉得那种光照十分迷人。①日军宪兵让地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宪兵拿枪的手颤抖了起来,他们对这个不平凡的中国女人的微笑感到惶恐。
枪响了,我们看到那秀气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脚正对着我们,那是一双秀美的脚,脚上的旧毛袜仍是破的,露出了脚后跟。再后来,这一切都浸透在新鲜透明的血液中,在星星与曙光的交相辉映下,露出一抹灿红。
(选自《中国财经报》)
文本二:
接连几天的审问,大野泰治(时任伪满洲国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编者注)毫无所得,他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左腕的伤口,用鞭梢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赵一曼疼痛难忍,昏迷过去好几次,敌人以为这下她该开口了。不料,醒来后赵一曼的表现冷静平和而又坚定有力:“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直到她最后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日本人不会明白,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摘自党建网)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自然段从描摹照片上的人物落笔,以两个反问结尾,既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又统领了下文的叙事。
B.赵一曼出身地主家庭,嗜好读书,气质高雅却不修边幅,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使她经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
C.文本一最后写到赵一曼的破袜子,既照应了题目及小侄女的谜语,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痛惜之情。
D.赵一曼的冷静平和与大野泰治的疯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赵一曼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
7.文本一中穿插了赵一曼和小侄女对于《前夜》的讨论,关于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沙罗夫的献身精神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B.姑侄对话多短句独段,节奏简捷明快,更易于集中表现二人的思维交流。
C.本部分中小侄女具有线索作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赵一曼的内心世界。
D.“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神圣肃穆,巧妙写出小侄女内心的震撼。
8.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赵一曼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日军宪兵让她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
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9.如果要给文本一写一则短评,请以“生活故事"历史事实”“英雄形象"为关键词,写出这则短评的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注】梠:山芋。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曲折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14.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渐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瞑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估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觉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因是西晋石崇的花团,在洛阳西北。③钢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钢驼相对,后称钢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因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
16.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7.(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抨击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恶劣风气。
(2)在《蜀道难》中,“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蜀相》中,“___,___。"两句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4)在《望海潮》中,柳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杭州百姓悠闲生活的句子是“,。”
(5)《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显示,骆驼城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汉、凉、唐代古城之一,也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西域重镇。____这座城,霍去病曾来过;这片大漠,也曾是李白、杜甫、高适等大唐诗人向往的英雄舞台。如今,骆驼城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野之中,落寞而沧桑,我顺着城墙,一路走过城门、角墩、马面、瓮城。黄土夯筑的城墙早已斑驳,许多地方业已坍圯,曾经的摩肩接踵早已经留在了记忆中,眼下,晚风呼啸,帐篷摇曳,四野看不到一个行人。骆驼城后期的历史(),却如同一出走马换将的大戏。盛极一时的骆驼城走向了衰落。伴随着骆驼城的(),古城周围也逐渐被沙漠侵蚀。从骆驼山再往北,穿过大片的丘陵,便是巴丹吉林沙漠了,一直()到合黎山。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语焉不详湮没漫延
B.语焉不详淹没漫延
C.模棱两可淹没蔓延
D.模棱两可湮没蔓延
19.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B.多少次命恐一线,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C.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命悬一线,骆驼城固若金汤。
D.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20.下列对材料中有关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辛弃疾笔下的“封狼居胥”,便借用了这个典故。
B.李白诗作多追求自由洒脱,故好用长篇古体,《将进酒》与《蜀道难》都属于古乐府旧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为近体,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
C.杜甫的《客至》《蜀相》《登高》都属于七言律诗,三首诗的创作地点分别为成都草堂、诸葛武侯祠和夔州。
D.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高适的《燕歌行》,题名是乐府旧题,全诗以七言为主,格调雄健,慷慨悲壮。
21.(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隘,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他们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22.(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句子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在古代文学的“国度"里,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她好像一位千娇百媚的美人,舞动着身体;她又像是跳跃着千啼百啭音符的乐章;她也像是记录世间万物悲欢的巨著。这些足以使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艺术享受。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的属性可以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生命的属性也可以是低伏的,可以蓄势待发,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贴着大地匍匐前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D
4.首先对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题——屈原领军的楚文化;接着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然后阐述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最后点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5.①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
②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影响着后世。
③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
④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到的影响较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1.C项“王夫之认为……"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信息是“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可见选项混淆了说话者,张冠李戴,材料作者所言安到了王夫之头上,注意引号位置。
故答案为:C。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都已摆脱……完全战胜了"说法错误,混淆时态。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说的是“逐渐摆脱"节节胜利”,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B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说法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并非楚文化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的原因。其所以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是因为汉代的建立者刘邦是楚人,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D项“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说法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对应材料二第四段,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的原因不止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还因为“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
故答案为:C。
3.A项,用荷花的花和叶子做衣裳,想象奇特。
B项,像鸾和凤凰这样的神鸟被渐渐疏远,而麻雀乌鸦之类的凡鸟却登堂入室。引申意义是人才君子被疏远,奸佞小人却被重用。使用了象征比喻,想象奇特。
C项,魂啊归来吧!你不要径自上天。九重天的关门都守着虎豹,咬伤下界的人尝鲜。想象奇特。
D项,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这里有让步假设和反问,但基本是实写,符合常理,无奇特的想象。
故答案为:D。
4.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中,作者首先提到“南方……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此处指出南北在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差异,引出“楚文化”这一论题,同时指出《离骚》开浪漫先河。
接着作者在二、三两段中阐释了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
最后在第四段中,作者指出“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此作者点明了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可见论证思路为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以时间为序。
故答案为:
首先对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题——屈原领军的楚文化;接着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然后阐述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最后点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5.本题要求概括“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则材料中找出以下内容:
①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可知,因为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影响较小,所以保留了一部分远古文化遗存,形成了楚文化的独特特点。
②由材料一第二、三段“《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可知,对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
③由材料一第一段“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得出: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
④由材料一第二段“《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可知,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影,也是“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
①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
②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影响着后世。
③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
④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到的影响较小。
【答案】6.B
7.A
8.①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极度蔑视。②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
9.①文本一通过讲述赵一曼少女时代的生活故事,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传达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②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反满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③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6.B项“……使她经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赏析错误,由原文“她有个非常聪明的小侄女,常常提醒她;姑姑,该换衣服了!姑姑,该梳头了!她笑一笑,也并不以为意"可知,她的不修边幅受到小侄女的提醒和关注。
故答案为:B。
7.A项“……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说法错误,由原文“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可知,从文中只能看出赵一曼受到英沙罗夫精神的鼓舞,并没有表现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A。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句子中相关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①由原文“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可知,面对死亡,她镇定自若,毫不畏惧;“微微一笑"这一细节描写,更能表现革命英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②由原文“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日本人不会明白,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可知,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
故答案为:
①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②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
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题干“生活故事"历史事实”“英雄形象"三个关键词,筛选相关细节进行评论:
①由原文“却遮挡不住我们的女主人公极富书卷气的美丽。白净的象牙色的脸上,有那样一双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着深深的爱与忧郁”“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书里,连冷热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可知,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传达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
②由原文“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左腕的伤口,用鞭梢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赵一曼疼痛难忍,昏迷过去好几次,敌人以为这下她该开口了。不料,醒来后赵一曼的表现冷静平和而又坚定有力:‘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可知,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反满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③由原文“枪响了,我们看到那秀气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脚正对着我们,那是一双秀美的脚,脚上的旧毛袜仍是破的,露出了脚后跟。再后来,这一切都浸透在新鲜透明的血液中,在星星与曙光的交相辉映下,露出一抹灿红"直到她最后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等信息可知,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
故答案为:
①文本一通过讲述赵一曼少女时代的生活故事,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传达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
②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反满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③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
【答案】10.C
11.C
12.B
13.①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②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14.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10.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构成的四字词语,应一一断开,排除AD两项。再看“相狎荡”“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做“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B项。
句意: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故答案为:C。
11.C项“‘绯衣’指紫色衣服"不正确,“绯衣”为红色衣服。
故答案为:C。
12.B项“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分析错误,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是“琯兵败于陈涛斜”。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关畿”,京城地区;“乱离”,动乱流离;“踊贵”,物价上涨;“寓居”,寄住在;“负”,背;“采梠”,采集橡栗;“儿女饿殍者”,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数”,几。
②“尝”,曾经;“为暴水所阻”,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洪水阻隔;“旬”,十天;“食”,食物。
故答案为:
①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②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14.本题注意结合文本句子进行梳理概括:
①由“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可知,杜甫有文才。
②由“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可知,他为朋友仗义执言。
③由“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可知,性格偏激狭隘。
故答案为: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
【答案】15.B
16.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③对杭州美景的喜爱赞美与欣赏之情
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写暮春景物"赏析错误。本词开头三句描写的是初春景物。
C项“呼应上片‘柳下桃蹊’”赏析错误。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D项“以今衬昔”赏析错误,应是“以昔衬今”,以过去的热闹反衬今日的凄凉、落寞。
故答案为:B。
16.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两首词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概括:
(1)秦词:①“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意思是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写出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意思是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写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
②“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意思是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表现了词人的怀旧之情。
③“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意思是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2)柳词:①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所以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
②“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为赠献之作,所以表达了作者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
故答案为:
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③对杭州美景的喜爱赞美与欣赏之情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17.【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竞、喧豗、砯、长、菱、荠。
故答案为:(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A
19.A
20.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18.第一组,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语境意在强调骆驼城后期的历史并不详细,不涉及“明确的态度"明确的主张”,故应选“语焉不详"。
第二组,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埋没。语境说的是伴随着骆驼城的埋没,古城周围也逐渐被沙漠侵蚀,不涉及“(大水)漫过”,故应选“湮没"。
第三组,蔓延:像蔓草一样延伸扩展。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泛指向四周扩散。语境说的是“沙漠”的扩张,故应选“漫延"。
故答案为:A。
19.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从逻辑顺序上看,对于城池来说,应先是“兵临城下”,然后才是“命悬一线”,最后才是“化险为夷”,就此可排除BCD。
故答案为:A。
20.B项“《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为近体"分析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体诗。
故答案为:B。
21.【答案】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段描述的主要对象,然后再找出对象的主要特点,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即可。
本段文字共8句话。
第一句介绍唐初诗歌创作特点:“受南朝诗风的影响"。
第二句介绍自从“初唐四杰”出现后,唐诗创作风格发生变化,“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第三句具体写这种变化在内容上的体现:“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第四句介绍变化在体式上的体现:“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第五、六、七句分别从律诗特点角度讲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非主要信息,可忽略。
第八句介绍律诗定型的影响:“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题干字数要求进行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提取要点的能力,本题可以采取分层提取法,可先从语段的内在层次中寻找出主要信息,找出概括的区域,再根据所配分值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些方面陈述的,然后做出最为精当的概括。
22.【答案】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她是一位美人,舞动着千娇百媚的身体;她是一篇乐章,跳跃着千啼百啭的音符;她是一部巨著,记录着世间万物的悲欢。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要分析四个句子的特点,取其中的一句作为标准句。分析画线句,第一个分句“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相对来说更能突出重点,可以把它作为标准句,其他三个句子按照这个标准句的句子结构进行改写即可。第二句可修改为“她是一位美人,舞动若着千娇百媚的身体";第三句可修改为“她是一篇乐章,跳跃着千啼百啭的音符”;第四句可修改为“她是一部巨著,记录着世间万物的悲欢"。
故答案为: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她是一位美人,舞动着千娇百媚的身体;她是一篇乐章,跳跃着千啼百啭的音符;她是一部巨著,记录着世间万物的悲欢。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句式变换改写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分析原句句式特点,为什么不好,再审清题干要求改换的句式,改写后要注意符合上下文语境、叙述角度、语体风格等。
23.【答案】生命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早已为青春的生命贴上“向上"的标签,但我们深知诗句里的“眼泪、深思”是一种“匍匐"和沉潜。青春没有固定姿态,人生更没有固定章程。在我看来,生命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年处弱冠,正当芳华的我们,心态上定要持续向上,以昂扬之姿,绽放青春的热烈与张扬!都说青春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要盛大,要绚烂,要哗然。要用理想的泰坦尼克,去撞现实冰川,要当烧赤壁的风,而非借箭草船,要为一片海,就肯翻万山。告诉年少的我们要不畏艰险一路向前。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少年王勃锐意向前,在滕王阁当仁不让写下“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以弱冠的终军,少年的宗悫自比,昂扬奋进,痛哉快哉!
我辈有向上心态,让生命有昂扬之姿固然值得肯定,但在策略上还应适时“沉潜”,有时变“向上"为“匍匐”,调整青春的动作,蓄势待发,以期更好的绽放。“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的“耶鲁村官”秦玥飞,本可以凭借世界名校博士头衔跻身所谓上流社会,他却在青春最美的年华选择脚踩大地,到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去,一腔孤勇,匍匐前进,为一方百姓做实事,让一身才学为黎民。就像“感动中国"颁奖词写的那样: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我相信,“孤勇者”秦玥飞的青春定将迎来沉潜后的绽放。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加调整的生命也必会有残缺。也许我们的人生姿态,不能像王勃那样“昂扬向上”,不能如秦玥飞那般“孤勇匍匐”,但要记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生命姿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适时调整的,无论如何调整,积极向上的心态与适时沉潜的策略缺一不可。每一位向上成长的少年也许都要有对弈平凡的孤勇,在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的当下,在面临人生大考的关键学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辈青年最不能丢失的也许就是“向上"和“孤勇”。
生命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愿我们始终值得,青春万岁、生命万岁。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材料展示的对象是“生命的属性”,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向上”,还对此给出了具体的阐述,即可以是“热烈张扬"逆风飞翔”“破障奔跑";一个是“低伏”,对应的则可以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匍匐前进"。由此可知,“向上”,是指生命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生命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伏"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材料看似给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其实,“向上”与“低伏"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美好生命的一体两面。实际上,材料是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换言之,考生须对材料内置的关键问题展开辩证分析,要执其两端,加以考量,深入探究,激浊扬清,明辨是非,从而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具体写作时,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向上”和“低伏"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向上”和“低伏”,它们对于青年乃至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伏"。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
如写记叙文,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比如以前的自己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后来经历某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怀疑自我,不再努力,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由某个契机警醒了我,让我懂得为人要积极向上,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积蓄力量,等待成熟的时机,一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描写,尤其是关于自己的心理描写等要细致生动。
参考立意:
①青春的生命既要向上,又要低姿。
②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
③实力不够时“低伏”,时机成熟时“向上”。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满,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是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衰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亶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家禽订购合同
- 房屋改建合同范例
- 2024电子教学设备采购合同
- 2024上海出租合同范本
- 工行委托贷款合同
- 2024红砖购销合同(墙地砖类)范本
- 2024【内外粉刷合同协议书】内墙粉刷合同范本
- 短期临时工作合同协议
- 2024保险代理协议书
- 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3套【附答案】
- 模板支架及脚手架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企业财产保险投保单
- CT报告单模板精编版
- 柿子品种介绍PPT课件
- 内镜清洁消毒登记表格模板
- 天然气脱硫(课堂运用)
-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表(共2页)
-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措施
- 阿拉丁神灯介绍ppt[共27页]
- 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制度
- 毕业设计500kv变电站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