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与回收方案TOC\o"1-2"\h\u13562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 3262121.1垃圾分类的定义与意义 3244971.1.1定义 3261391.1.2意义 3274161.2我国垃圾分类现状 315081.2.1垃圾分类政策法规 384251.2.2垃圾分类实施情况 350081.3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借鉴 378501.3.1国内经验 324641.3.2国际经验 317313第二章垃圾分类体系构建 415072.1垃圾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 429422.2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与布局 4322552.3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 59014第三章垃圾分类实施策略 5269623.1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 5127773.2垃圾分类激励机制 648153.3社会参与与公众参与 624012第四章垃圾回收体系构建 668454.1回收网络布局与优化 754714.2回收处理设施建设 7121694.3回收处理技术与应用 710120第五章垃圾回收过程管理 7322645.1回收流程设计与优化 7187545.2回收数据监测与分析 873825.3回收处理质量与安全 924064第六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50576.1垃圾处理技术与方法 9163766.1.1物理处理方法 9264516.1.2化学处理方法 9286556.1.3生物处理方法 946106.2资源化利用途径与策略 1041606.2.1原材料回收 10244656.2.2能源回收 10279506.2.3土地利用 1011776.2.4产业链整合 1094146.3资源化利用项目评价与监管 10233936.3.1项目评价 10212156.3.2监管体系 10144396.3.3监管措施 102549第七章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发展 1172467.1产业化政策与规划 11266037.1.1政策背景与目标 11302147.1.2政策体系构建 11199807.1.3规划布局 11326187.2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1157927.2.1产业链现状 11203997.2.2产业链构建策略 11101007.2.3产业链优化方向 11231187.3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12104837.3.1技术创新现状 1216267.3.2技术创新方向 12218417.3.3技术推广策略 1210588第八章环保教育与社会动员 12182048.1环保教育体系构建 12189828.1.1目标定位 12282478.1.2教育内容 12295118.1.3教育方法 13255068.2社会动员机制与策略 13230368.2.1社会动员机制 1345748.2.2社会动员策略 1314948.3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 13209328.3.1志愿者队伍选拔与培训 13180318.3.2志愿者队伍管理 14120898.3.3志愿者队伍活动 14286448.3.4志愿者队伍激励 143706第九章垃圾分类与回收监管体系 14235279.1监管体制与政策 14223409.1.1监管体制概述 14237249.1.2政策体系 14160439.1.3政策实施与监管 14307199.2监管方法与手段 14195179.2.1行政手段 14133799.2.2经济手段 14239689.2.3社会手段 14200119.3监管效果评价与改进 15173659.3.1监管效果评价 1595749.3.2监管效果改进 1512217第十章垃圾分类与回收发展趋势 152447810.1垃圾分类与回收技术发展趋势 15397410.2垃圾分类与回收市场发展趋势 153186210.3垃圾分类与回收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1.1垃圾分类的定义与意义1.1.1定义垃圾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和回收。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1.1.2意义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垃圾分类有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1.2我国垃圾分类现状1.2.1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我国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1.2.2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城市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设施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低、回收体系不健全等。1.3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借鉴1.3.1国内经验在国内,一些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制度以来,垃圾分类参与率不断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深圳市则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1.3.2国际经验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工作已有较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德国通过立法明确了垃圾分类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完善的回收体系;日本则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全民参与。通过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我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方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迈向新阶段。第二章垃圾分类体系构建2.1垃圾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垃圾分类标准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其制定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垃圾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类对象:明确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等。(2)分类要求:对各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分类效果。(3)分类方法:根据垃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分类方法,如四分类法、三分法等。在分类方法方面,我国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四分类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2)三分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3)二分类法: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2.2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与布局垃圾分类设施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硬件基础,其建设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合理设置垃圾分类设施。(2)便捷投放:保证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在便于居民投放的位置,提高投放便捷性。(3)规范管理:加强垃圾分类设施的日常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垃圾分类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分类垃圾桶:设置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2)垃圾分类收集站:用于收集、暂存和转运各类垃圾,提高垃圾分类效率。(3)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包括资源回收站、有害垃圾处理设施等,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3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2)制定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发放给居民,帮助其了解垃圾分类知识。(3)加强垃圾分类培训:对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等进行垃圾分类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4)发挥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通过学校教育、企事业单位内部培训等途径,普及垃圾分类知识。(5)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垃圾分类资讯,提高居民参与度。第三章垃圾分类实施策略3.1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下策略需重点考虑:(1)法律法规的完善: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垃圾分类政策。这些政策应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分类责任主体、分类处理流程等。(2)监管体系的建立: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监管机构应定期进行巡查和评估,保证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3)责任划分:明确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中的责任。负责制定政策和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负责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个人则有责任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4)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教育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5)执法力度:对于不遵守垃圾分类政策的行为,应采取严格的执法措施,包括罚款、停业整顿等,以维护法规的严肃性。3.2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应被采纳:(1)奖励制度:对于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方式给予表彰,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2)税收优惠:为鼓励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可以考虑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3)绿色信贷:对于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或绿色信贷,支持其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4)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竞赛活动,通过社区自治的方式,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5)志愿者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实施工作,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3.3社会参与与公众参与社会参与和公众参与是垃圾分类工作成功的关键,以下策略需重点实施:(1)公众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公众的分类意识和技能。(2)社区动员:鼓励社区成立垃圾分类小组,定期组织垃圾分类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3)企业合作: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推广垃圾分类,例如通过企业赞助社区垃圾分类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4)信息反馈:建立垃圾分类信息反馈机制,鼓励公众提供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垃圾分类策略。(5)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促进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第四章垃圾回收体系构建4.1回收网络布局与优化垃圾回收网络的布局与优化是构建高效垃圾回收体系的基础。应依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域特性等因素,合理规划回收站点的数量与分布。在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回收站点,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便捷性。优化回收网络还需考虑交通便利性,保证垃圾运输的高效与低成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回收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回收站点的工作状态,合理调配回收资源,提高回收效率。4.2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回收处理设施是垃圾回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垃圾,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如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专用回收处理线。同时要注重设施建设的规模与处理能力,保证与垃圾产生量相匹配。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还应考虑设施的环保性,保证在处理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3回收处理技术与应用回收处理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垃圾回收效果的关键。当前,国内外已有很多成熟的回收处理技术,如物理回收、化学回收、生物回收等。物理回收技术主要包括筛选、破碎、清洗、干燥等步骤,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最终得到可回收资源。化学回收技术则通过化学反应,将垃圾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或高附加值产品。生物回收技术则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垃圾,选择合适的回收处理技术。同时要不断研发和创新回收处理技术,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处理成本,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第五章垃圾回收过程管理5.1回收流程设计与优化垃圾回收流程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垃圾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关键环节。需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整个流程进行详细规划,包括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等环节。在设计回收流程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垃圾分类的准确性:通过引入先进的分类技术和设备,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为后续回收处理环节创造有利条件。(2)回收设施的布局:合理规划回收设施的布局,保证回收设施覆盖广泛,便于居民和回收企业进行垃圾回收。(3)回收运输的效率:优化回收运输路线和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回收效率。(4)回收处理的技术:采用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处理成本。在回收流程优化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加强回收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回收效率。(2)引入智能化回收设备,提高回收设施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3)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实现垃圾回收的网络化、规模化,提高回收效益。5.2回收数据监测与分析回收数据的监测与分析是垃圾回收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掌握垃圾回收的动态情况,为政策制定、流程优化和资源调配提供依据。回收数据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回收量:监测各类垃圾的回收量,了解回收情况,为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2)回收效率:评估回收流程的效率,发觉存在的问题,为流程优化提供依据。(3)回收成本:监测回收成本,分析成本构成,为降低回收成本提供参考。回收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1)统计分析: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回收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对比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回收数据,分析回收效果,找出差距。(3)趋势分析:预测回收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垃圾回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5.3回收处理质量与安全回收处理质量与安全是垃圾回收过程管理的重要关注点。保证回收处理质量与安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回收处理设施:保证回收处理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具备良好的处理能力。(2)回收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提高回收处理质量。(3)回收处理人员:加强对回收处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4)回收处理环境:加强回收处理场所的环境保护,保证处理过程符合环保要求。为保障回收处理质量与安全,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回收处理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回收处理过程的质量。(2)加强回收处理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加大对回收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回收处理工艺。(4)加强对回收处理场所的监管,保证处理过程符合环保要求。第六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1垃圾处理技术与方法6.1.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筛选、破碎、压缩、干燥等。这些方法旨在减小垃圾体积、分离可回收物和有害物质,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筛选技术可根据垃圾粒度进行分类,破碎技术可破坏大型垃圾,压缩技术可减小垃圾体积,干燥技术则有助于降低垃圾水分含量。6.1.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焚烧、中和、氧化还原等。焚烧技术可减少垃圾体积,同时产生热能,但需注意排放污染物的问题。中和技术用于处理酸性或碱性垃圾,氧化还原技术则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实现有害物质的降解。6.1.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堆肥、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等。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肥料或能源。堆肥技术适用于处理厨余垃圾、园林垃圾等,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技术则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6.2资源化利用途径与策略6.2.1原材料回收原材料回收是指将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质进行分离、加工,重新作为原材料使用。主要包括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通过提高回收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6.2.2能源回收能源回收是指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能源,如生物质能、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等。这些能源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6.2.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将垃圾处理后作为填埋场或绿化用地。填埋场可用于堆放无法回收的垃圾,绿化用地则可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改善环境质量。6.2.4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指将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处理效率,实现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发展。6.3资源化利用项目评价与监管6.3.1项目评价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技术评价需关注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处理效果等;经济评价需分析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收益;环境评价需考虑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评价则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6.3.2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是保证资源化利用项目有效运行的关键。监管体系应包括政策法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部门应加强对资源化利用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6.3.3监管措施监管措施主要包括项目审批、运行监管、信息披露等。项目审批需严格把关,保证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运行监管要定期检查项目运行情况,保证处理效果达标;信息披露则要求企业定期公开项目运行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第七章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发展7.1产业化政策与规划7.1.1政策背景与目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7.1.2政策体系构建为推动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从政策层面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指导、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这些政策旨在引导企业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7.1.3规划布局根据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化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规划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7.2产业链构建与优化7.2.1产业链现状当前,我国垃圾分类与回收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包括前端分类、中端处理、末端利用等环节。但是产业链发展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前端分类不规范、中端处理能力不足、末端利用技术滞后等。7.2.2产业链构建策略为优化产业链结构,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前端分类设施建设,提高分类效果;(2)提升中端处理能力,实现资源化利用;(3)发展末端利用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4)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产业闭环。7.2.3产业链优化方向产业链优化应关注以下方向:(1)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产业协同,降低运营成本;(3)政策引导,促进市场有序竞争;(4)人才培养,提升整体素质。7.3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7.3.1技术创新现状在垃圾分类与回收领域,我国已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如智能分类技术、生物降解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差距。7.3.2技术创新方向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以下方向值得关注:(1)前端分类技术,提高分类准确性;(2)中端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3)末端利用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4)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运营效率。7.3.3技术推广策略为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采取以下策略:(1)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入技术研发;(2)人才培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3)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4)宣传普及,提高社会认知度。第八章环保教育与社会动员8.1环保教育体系构建8.1.1目标定位环保教育体系构建旨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培养具有环保素养的公民。该体系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环保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形成涵盖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8.1.2教育内容环保教育内容应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环保技能、环保价值观等方面。具体包括: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遵法、守法的意识;环保知识教育: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公民对环保问题的认识;环保技能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技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8.1.3教育方法环保教育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宣传等,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8.2社会动员机制与策略8.2.1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是指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社区参与等手段,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保活动的机制。具体包括: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环保的法律法规,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环保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发挥社区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8.2.2社会动员策略社会动员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强化政策激励: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创新宣传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短视频等,扩大环保宣传覆盖面;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学校等合作,形成环保工作合力;开展特色活动:举办各类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8.3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8.3.1志愿者队伍选拔与培训选拔具备一定环保知识、热爱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环保素养和技能。8.3.2志愿者队伍管理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明确志愿者职责,加强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8.3.3志愿者队伍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环保讲座、植树造林等,发挥志愿者在环保工作中的积极作用。8.3.4志愿者队伍激励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志愿者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第九章垃圾分类与回收监管体系9.1监管体制与政策9.1.1监管体制概述垃圾分类与回收监管体制是我国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个层面。监管体制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等环节。9.1.2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监管体制的核心,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等。政策体系旨在明确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9.1.3政策实施与监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引导和监督,保证政策落地生根。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9.2监管方法与手段9.2.1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手段对垃圾分类与回收进行监管,包括行政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离职申请报告(8篇)
- 部门年度工作计划5篇格式
- 2024年服务顾问年终总结范文(26篇)
-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申请报告
- 管理人员个人总结
- 入户门外开协议书范文
- 三人投资入股协议书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合同书
- 商铺合同协议书
- 校园设施建设投标指南
- 电梯渗水施工方案
- CT设备维保服务售后服务方案
- 湖北武汉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2021
-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可爱的小猫》课件
- 雕塑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课件ppt
- 大班社会《伟大的祖国》
- 幼儿园故事课件:《精忠报国》
- 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