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作为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开篇,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礼治与法治从纷争到融合之路,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治两种社会治理手段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在大单元“法律与教化”的指引下,基于“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这一论断,将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处理,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礼法之争”,主要讲述西周至秦朝时期古人对“礼治”与“法治”的探索与实践,并思考其失败的原因,为第二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礼法融合”,其中包括西汉的“引经决狱”、魏晋时期的“引经注律”、唐代最终完成了“礼法合一”,以及宋至明清时期乡约教化新发展。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第二子目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第三子目是“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这三个子目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自先秦至明清依次排列,只是先秦时不以“法律与教化”为名,而以“德治与法治”为名,因为在先秦时期,法律尚处于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史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教材对德治与法治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以及法律在秦以后的发展,尤其是魏晋以后到隋唐时期法律的儒家化作了概括说明。第二子目中关于《大唐开元礼》的内容可以略讲。第三子目中,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基本是沿袭唐律,教化方面则只是因为理学的出现而有新变化和新形式,可以略讲。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材料)材料:左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你们知道这个神兽叫什么名字吗?为什么经常在法院门口摆放?学生獬豸(xièzhì)。因为它威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精彩课堂主题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课件展示材料)材料:《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但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伸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玉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偶有所得随手记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治观念。学生违背法律,强调孝和礼。教师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设计意图打破思维定式,拓展学生知识面,教材中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这是说明孟子强调德治,而材料的补充,说明孟子也主张法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的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学生社会背景: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者,强调民本思想、人性善良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历史价值: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的思想文化,它总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夏商时期,统治者残害奴隶,到西周时期建立礼乐制度,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到战国,当时处于动乱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从对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看,如孟子的法治观念对中国法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知识整合儒法之争派别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基本观点及两派治理国家的不同主张。儒法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这一时期“德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焦点:治国手段。结果:儒家不被重视,法家受到重用。原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并不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适应统治者需要。实质: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的情况下,诸侯们寻求治国道路之争。教师儒法两家关于教化的主张有哪些?学生法家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学生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主题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汉到魏晋:从儒法合流到引经注律(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时有疑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殴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教师董仲舒断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由此可知,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色?董仲舒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在吸收秦法的同时,以纲常伦理维护封建制度。(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二:《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教师《晋律》的量刑原则是什么?有何目的?由此可知,魏晋法律的实践有何特点?学生魏晋以来,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教师汉尊崇儒术又“霸王道杂之”,到魏晋,儒家纲常伦理成为主流思想,统治者与儒学家共同推动律令进一步儒家化。到唐朝,《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引礼入律的经验,建立起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唐朝:礼法结合(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三:《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法律影响深远,唐朝的法律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课件展示材料)教师唐朝的法律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礼法结合;重视君臣等级和家族伦理关系。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唐朝是如何进行教化的。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法律与儒学的结合时期西汉东汉魏音唐朝经过引经决狱以经注律引礼入律礼法合一方式引儒家经典古老判例或某种原则作为判案依据汉儒主动介入律学,采用训话学方法分析汉律,阐发法制将儒家的礼与法律结合,强化君权、父权、夫权礼作为法的编纂,判定,量刑的原则、依据、标准影响法律的部分解释权开始儒家化利用注解使法律解释权大规模儒家化开始直接引用儒家礼教填充法律法理被儒家伦理占据,法律彻底儒家化主题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教师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宋元至明清的法律是如何发展的。(课件展示图片)教师宋以后的法律制定有什么特点?学生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课件展示图片及材料)材料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大钧《吕氏乡约》材料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材料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教师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发生变化?有何影响呢?学生(1)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的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2)原因:宋朝:社会经济繁荣,理学确立统治地位,深入族规家训;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3)影响: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强化中央集权;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思想: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课件展示材料)材料: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律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摘编自《大清律例》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学生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利的统治工具。深化拓展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③礼法结合:中国古代的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礼占有重要地位,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④法定特权:中国古代的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⑤诸法合体:中国古代的法律都是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混合编撰。⑥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2)原因:自然经济;宗法观念;专制统治;儒家思想。小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展示表格)时代法律教化礼法关系夏商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敬天保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礼法对立秦朝推行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以法为教汉朝《九章律》《二年律令》尊崇儒术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大唐开元礼》宋朝《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等约律分立元朝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明朝《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融合约为律用清朝《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核心总结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在早期国家时期,法律与教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物流公司库管聘用合同样本
- 佛山市交通枢纽租赁合同样本
- 2024年建筑项目管理联合协议
- 2024年产品代理合同条款详解
- 实验室化学品防护措施
- 航空航天质保金准则
- 塑料编织机械投标书样本
- 建筑防水防腐工程合同样本
- 印刷公司水电节约方案
- 企事业单位保洁员劳动合同
- 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模拟试卷(苏教版)(含答案解析)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与教案
- 北京地铁受电弓的维护与故障检修-毕业设计说明书
-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研究
- 集团公司两金管理评价办法
- 电影的声音分析PPT课件
- “三措一案”实施规范标准
- 【全面解读《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2018】4号文》
- 案件移交清单模板
-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