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赋予语文学科育人的特殊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德育因素,感受不同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独特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教师应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感知氛围,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灵魂和追求,助推学生在深度探索中感受作品所塑造人物的优秀品质,领悟作品叙述事物所传达的启示道理,引导学生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在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中,“立德”与“树人”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聚焦于学生的成长需要,端正学生的“三观”,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念、健全品格的人才,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有学生自身树立远大的抱负理想,建立崇高的志向,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指导下,立德树人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肩负的使命。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培养接班人,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所延伸出来的内涵。可以说“立德树人”本身就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整体及学科教学都应倾向于立德树人,促使教育教学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最终让教学变得更加有灵魂和追求,助推学生塑造适用于终身发展的品格。二、初中语文教学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性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这表明,与传统语文课程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相比,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需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材,挖掘德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一)挖掘德育因素,升华学生思想意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经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了现当代红色文化,包含了仁人志士以及革命英烈的先进事迹,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已成为教师推进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为此,教师应立足于文本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知识推进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融入文本情境,感受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强大的精神世界,分析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启示、道理,鼓励学生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最终达成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例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时,笔者立足文本故事,启发学生了解邓稼先这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仔细阅读文本的具体情节,学生可以领悟到这位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他满怀爱国、爱民之心,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邓稼先为榜样,见贤思齐。同时,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分联系“两弹一星”的文化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其表现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在科学研究路上不畏艰苦的高贵品质。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将这些优良品质、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二)品悟“个性化语言”,触摸德育情思推敲、品悟文本的语言,才能探析作者隐藏在叙事背后的情感意脉。以学习《散步》一文为例。这是一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散文,它不仅是对人或事的简单叙述,同抒情性散文一样,行文落笔处还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刻体验和反思,字里行间传达着作者的价值观。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莫怀戚的“真情”隐藏在他简练质朴的语言中,在抒发对生命的敬畏时,运用了几处看起来有矛盾的关联词,这是《散步》中语言运用的非常规之一。“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单从关联词的使用上看,“虽然”通常与“但是”搭配,文本中作者用的是“虽然、然而”。与“虽然、但是”相比,“虽然、然而”在语气上更加委婉和正式,语义上同样表示转折关系,但更多地强调一种让步或承接的意味。这样使用,是为了强调母亲体型高大与身材瘦削之间的对比,病痛竟将母亲折磨到如此地步,就连母亲这样高大的身体,也不免渐渐消瘦。在心灵上给读者强烈的反差冲击,是莫怀戚行文到此处情感的高潮。母亲看起来高大,但在常年失夫之痛和疾病的折磨下,此刻她在“我”背上,其实并不重,既表达出作为儿子对母亲身体状况变差的心疼,又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语言非常规之二,“大词小用”。《散步》一文结尾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意蕴深刻,学生读起来难以理解,两个人为何代表“整个世界”。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相对生命的长河来说,儿子是生命的开端,母亲是生命的结尾,母亲和儿子代表着生命发展的两个阶段,代表着生命的整个世界。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看,对小家庭来说,母亲和儿子两人承载着这个家庭的过去和未来,他们就是我们家庭的整个世界。因此,作者才会说“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这也是“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的责任,同时抒发作者面对生命这样重大命题时的敬畏。其他诸如“领袖”“严重关头”等大词小用的地方,也是作者的匠心之处,需咬文嚼字仔细品味。通过分析作者使用非常规的语言背后的深意,认识作者对亲情、对生命的态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珍视和尊重生命的道德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不可复制性。(三)搭建生活支架,实现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个人品德生成的重要阶段,是德育培养的最终归宿。培养学生德育的最终目的指向规范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要回归生活情景,使得教学内容和生活接轨,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指导生活实践。教材中选择的文本,特别是叙事散文,可以说是作者高度个性化的产物,客观现实和文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搭建文章和生活的桥梁,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德育知识。首先,通过提前预习课文的方式,搭建文章和生活的桥梁。以执教《散步》一文为例,教学前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散步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但作者经历的散步有什么奇妙之处?”触发学生对文中的多元主题、抒发的情感进行批判性思考,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中蕴含的德育知识。学生通过初步感知课文后,容易关注到“尊老爱幼、对亲情的赞美”等表层主题,但是,对作者怎样抒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的主题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尊老爱幼”的表层主题为切入口,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母亲的生命与春天的联系、‘我在处理‘分歧时考虑的因素”等问题,逐渐深入到理解作者莫怀戚抒发“对生命意识的感慨和生命责任感”的深层次主题,引发学生思考生命价值这一宏大主题。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在理解不熟悉的内容时,联系生活经验,更容易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其次,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实现文章和现实的贯通。实施情景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节段,设计人物台词,还原人物可能有的对话或场景,展开情景演绎。《散步》一文不到800字,但是作者将一家人从决定去散步到散步结束,以及中间发生的小插曲,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联系生活经验和文本主题,文中的人物对话一定不止文本中的寥寥几笔。例如,第2自然段中作者设计了大量的留白,等着读者去探究:”母亲为什么原本不愿出来?儿子后来说了什么,母亲又答应出来了?”母亲本不愿出来,可能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严冬后,感觉到生命在逐渐消逝,对任何事的态度都是消极悲观的,包括外出散步这件事。但是在儿子的反复劝说下,母亲愿意为了儿子踏出家门,外出散步,去接触初春“大块小块的新绿”的生命,这实际也象征着母亲有了重新面对生命的勇气。这是亲情的双向奔赴,也是生命力量的焕发。在生动的情景演绎中,学生通过演绎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能更好地理解德育的表现形式。课堂中无论是演绎者,还是观看者,通过身临其境地接触文本人物,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德育的获得行为,促进道德成长。最后,通过链接生活实践,实现德育内化,落实育人目标。学生德育的培养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学生德育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而应付诸实践行动,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必须贴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巩固德育观念,内化道德知识。为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实践,教师可将《散步》的课后作业设置为实践活动,即“请你进行一次家庭访谈,与父母或祖父母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年轻时散步的经历和感受,记录访谈内容,并在班级中分享。”这一作业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再如,学完《我与地坛》后,请学生前往当地医院做义工,感受生命的珍贵和顽强,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亲身地感受和实践更能深化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在实践中内化道德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伴随教育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目标日渐突出,也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方向。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结合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