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_第1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_第2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_第3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_第4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

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由苯(C6H6)和乙醇(C2H50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0H)可

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C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质的导电性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等,这里的碘、

钙、氟、硒指的是分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时,通常加入氯化钠等强电解质

【答案】C

3、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

系的是()。

A.有机化学基础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反应原理

D.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B

4、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答案】B

5、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答案】D

6、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

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

【答案】B

7、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

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

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科学探究教学

B.小组讨论教学

C.角色扮演教学

D.社会调查教学

【答案】C

8、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

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

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加深,对初中部分知识掌握变好了。这种

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B

9、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B

10、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B

11、在0.Imol/L的CH3C00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00H?CH3C00-+H+o

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一向移动

B.加入0.Imol/L的HC1溶液,溶液中c(H+)减小

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C

12、一位学生在板演的时候把水的化学式写成了“H02”,老师评价道:“好!

首先知道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又知道原子个数比为2:1,只是顺序弄反

了,倒过来就可以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

A.及时性

B.客观性

C.过程性

D.激励性

【答案】D

13、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

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A.科学性

B.逻辑性

C.启发性

D.人文性

【答案】D

14、某化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

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

让学生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该化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O

A.程序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喑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答案】B

15、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的化学键是()。

A.共价键

B.非极性键

C.氢键

D.离子键

【答案】D

16、()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

A.成长记录袋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纸笔考试

D.作业评价

【答案】C

17、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

A.①迎>③)④烦>⑥

B.③>④旗>①⑥②

C.③>④旗>①〉②)⑤

D.③)④泡>⑥啰>②

【答案】B

18、由苯(C6H6)和乙醇(C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0H)

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C

19、下列各物质能构成缓冲充的是()。

A.NaHS04和Na2s03

B.HC1和HAc

C.NaH2P04和Na2HP04

D.NH4C1和NH4Ac

【答案】C

20、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讲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C

2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铜能导电

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

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答案】B

22、()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

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

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诊断性

B.形成性

C.终结性

D.过程性

【答案】C

23、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

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答案】B

24、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C

25、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

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该问题属于(),

A.记忆水平的问题

B.评价水平的问题

C.应用水平的问题

D.理解水平的问题

【答案】A

26、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1)o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答案】B

27、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

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

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

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答案】A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

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

分数

D.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答案】C

29、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

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nmo

A.450

B.225

C.900

D.375

【答案】A

30、下列属于“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

A.化学反应与能量

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C.生活中的化学材料

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答案】A

3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

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a>B

【答案】B

32、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铁胶体

D.酒精溶液

【答案】C

33、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B

34、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答案】A

35、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

A.只含有1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B.含有2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C.含有1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

D.含有1个三键的直链有机物

【答案】A

36、1923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NaHC03

是()。

A.两性化合物

B.酸

C.碱

D.盐碱

【答案】A

37、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D

38、在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A

39、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

A.全部正确

B.@@@@

C.@@

D.②⑤⑥⑦⑨⑩

【答案】C

40、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

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

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答案】C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①1772年,瑞典的舍勒在从事“火与空

气”的实验研究时分离出了氧气。但他信奉当时流行的“燃素说”,没有意识

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把氧气叫作“火空气”。②1774年,英国的普利

斯特里加热氧化汞时也得到了氧气。遗憾的是.他是比舍勒更虔诚的“燃素

说”信徒.他称自己发现的气体为“脱燃素空气”。③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

瓦锡用锡和铅做了著名的金属燃烧试验。在实验中发现.密闭容器内锡和铅经

加热后表面有一层“金属灰”,锡和铅的质量增加了.空气的质量减少了.但

是加热前后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没变。他意识到这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

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的结果。此后,经过大量实验分析,他发现了空气中的氧

气。据此,拉瓦锡于1777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流行近一个世

纪的“燃素说”。问题:(D材料①和②中两位科学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

气,但并没有正确解释燃烧的本质,而材料③中拉瓦锡能够获得重大发现,其

主要原因是什么⑵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中体现了一条重要的化学定律是什么(3)

从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

【答案】(D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没有正确地

解释燃烧的本质,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当时“燃素说”理论的左右,没能大胆质

疑,没能做到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探索和创新;而拉瓦锡之所以成为氧气的真

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他具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拉瓦锡利用金属的燃烧实

验推翻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燃素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了在燃烧

过程中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反应,最后提出了“氧化学说”。(2)拉瓦锡的

实验研究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3)①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②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

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

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

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

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

的建构,从而在历史的情景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③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

学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

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

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④利用化学史,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上,更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

想.化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爱国情怀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

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

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

(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

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一一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

物质的气味。

【学生】

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

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

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

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镣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

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

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

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酸

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概括】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

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

的现象。

【答案】

三、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

引导学生画出乙炕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

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写

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

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C2H4。

【提出问题】

C2H4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动】

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

两个氢原子。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拿掉两个“氢原子”,问:剩余的两

个键怎么办?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Flash动画

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

结构特征。反问:C2H4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

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碳碳键间键长、牢固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老师在教授本节

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

哪些学习特征?

【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

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老师L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

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解决一个个问

题.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

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

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

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

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6分)(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

注意事项。(6分)

【答案】(1)老师1是在用知识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使用素材的动机是单纯

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点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日

标涉及很少.老师2是在用认识性问题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更加深入地挖

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

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

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

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的教学。(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讨

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

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②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

③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

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

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⑤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

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

认。

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

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

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

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

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

教学策略。(6分)

【答案】(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

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

高。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①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

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

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③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

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①教学内

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②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③注

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④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

的程度:⑤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六、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

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

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

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

后质量。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

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

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

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

被称量造成的。”

【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

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一体地融合在

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

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

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

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

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

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

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

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

学。

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

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

素,如锂、钠、钾;钙、锯、钢。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

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

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

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

为一族.并于1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

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

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

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

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

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

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囚。问题:(1)迈尔

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

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

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

原因。(2分)

【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生的科学方法是分

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

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

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

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

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

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

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

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

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

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

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

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

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八、“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

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

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

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

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

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

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

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

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

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1: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

(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2:量取2mL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

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

【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

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12)开放性问题有助

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

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却决策能力;教师

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己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①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酸溶

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

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

条件是什么④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

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⑤探究层次:④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

理为什么

九、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判

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

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方案3:Fe加入CuS04溶

液中是否有Cu生成方案4:Cu加入F°C13溶液中Cu是否消失

[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

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答案】

【知识点】

化学教学评价能力一一金属性强弱(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不可行,因为方

案4的反应为Cu+2FeC13=CuC12+2FeC12,无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

强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