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4.对于“家”的作用分析,选文两则材料和下面这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对三则材料分别作答。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①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②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③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④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⑤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⑥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⑦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⑧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B.文中通过写赵季平对老腔的高度评价和濮存昕融入表演侧面表现了老腔独特的艺术魅力。C.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主要突显了老腔演奏声音之大。D.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对老腔的敬意。6.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找出三种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嘉祐六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熙宁十年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元丰二年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①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②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____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③,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①媒蘖:比喻借端诬陷,酿成其罪,构陷他人。②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③葑:菰根,即茭白根。8.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祐二年”“建中靖国”中的“嘉祐”“建中靖国”和“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均为皇帝年号。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前者。C.“请外”中的“外”和“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均为由京官调往地方任职。D.“又作生祠以报”和“佛狸祠下”两句中的“祠”建造原因不同。9.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乃信服”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B.“闻者始哗不厌”与“山不厌高”(《短歌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C.“《范滂传》”中的“传”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传”含义不同。D.“签书凤翔府判官”中的“判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中的“司马”均为地方长官的僚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幼年时,就博通经史,母亲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常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和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任职杭州期间,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来积蓄和排泄湖水,且修筑风景如画的“苏公堤”,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甚至建生祠来报答他。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古风(其二十四)①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②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③,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④翁,谁知尧与跖⑤!【注】①唐玄宗宠任宦官,宦官因而气焰嚣张。他又爱好斗鸡,斗鸡也成为一种风尚,斗鸡者也很得势,靡费严重。②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③虹蜺:即虹霓。④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⑤跖:传说是春秋末年的大盗,泛指坏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正午时分却暗然不见阡陌,“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冲霄汉,高大连绵,“甲宅”,指头等的宅第。他们有势有权,正驱车返回豪华的宅第。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以斗鸡者的观察视角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这一点同《琵琶行》中通过听众侧面来写音乐。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的高大险峻时也用了夸张手法。15.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17.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惊悸中苏醒之后,颇能表现诗人心中的无限惆怅和失落、梦境和现实反差强调的两句诗是:,。(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令人叹为观止。(3)《登高》一诗中“,”两句俯仰结合,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以“,”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形象地表现了周瑜的赫赫战功。(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最终却“”。(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8)《师说》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的句子是:,。(9)《劝学》中用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是:,。三、语文基础知识题19.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有关修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称谓可以有多种方式,可称字,称号,称斋名,称谥号,称籍贯,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称号,如“苏东坡”(苏轼)、“五柳先生”(陶渊明);还可以籍贯称谓,如“韩昌黎”(韩愈)。B.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具有很高的军事政治才能,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盼贤才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C.“越陌度阡”中“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合称纵横交错的小路。“句读之不知”中“句”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D.古诗中常用借代和借喻手法来表情达意,“唯有杜.康.”“摧眉.折腰”“卷起千堆雪.”“终岁不闻丝.竹.声”中加点字词均使用了借代手法。20.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①“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衣服的交领,“青矜”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②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隶属于太常寺,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称太常寺丞。③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契约”“契合”“契若金兰”均源于此。“契阔谈䜩”中“契阔”即指久别重逢。④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一片神鸦社鼓”。⑤“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而”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但是”。⑥“取之于蓝”“寒于水”“学于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均为文言特殊句式中的状语后置句。A.③④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四、写作(60分)21.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写作。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成长步步皆需受教,生活处处都是“课堂”。学校里,课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获得能力,一堂好课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生活中,也往往会有一些人或事,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无声的教化。选取你成长过程中带给你感动与收获、促使你进步与成长、让你无法忘怀的“一堂好课”,请以“一堂好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来,青年人中流行“躺平”“摆烂”“内卷”。与之相比,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指出,年轻时代要有一股“初生之犊的闯劲”,要有“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这是十分“可爱”且“值得观摩”的。我国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也定下了“三有三不”原则,其中“三有”,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有守”,第三是“有趣”。费孝通和洪业这两位大家的观点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请综合两位大家的观点,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A3.C4.①材料一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家”在现代社会中有道德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健康社会的基础;②材料二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积极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费孝通则是利用“己”这个“小家”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愈推愈远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几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几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A错误
B.正确。
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C错误
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D错误
故答案为:B。2.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可知,“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A错误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B正确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C正确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D正确
故答案为:A。3.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A错误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错误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C正确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错误
故答案为:C。4.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家”在现代社会中有道德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由语段中“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和“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答案】5.C6.①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②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③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④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7.①联想(或想象)。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或用典)。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就答题而言,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情感词语,如“担心”“焦虑”“愤怒”“高兴”“怀念”“感慨”“怅然”等;二是情感产生的缘由(因何事而生,对何人而发等)。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和叙事艺术的能力。对于没有给出叙事方式(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进行多方思考,尤其要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①文体方面: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重复强化式。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A正确 B:文中通过写赵季平对老腔的高度评价和濮存昕融入表演侧面表现了老腔独特的艺术魅力。B正确C.“主要突显了老腔演奏声音之大”错误。主要想通过盖住观众的声音表现老腔演奏的艺术魅力,观众沉醉到演奏中。C错误 D: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对老腔的敬意。D正确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分析理解作者心理变化的能力。结合“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可知,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结合“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可知,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结合“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可知,我离开前排,在最后排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可见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结合“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可知,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中第④段写“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运用比喻的修辞,对老腔的腔调进行描绘和渲染,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运用联想手法,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把老腔给人的震撼力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出来,点明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
“这是……抑或是……也像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化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化用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体现出老腔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答案】8.B9.B10.A11.A12.①后来(苏轼)拿了一封书信(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告诉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回避)这个人,好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②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科举职官、文史典籍、风俗礼仪等惯常的文学常识,要烂熟于心。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学习课文,多记背经典例句,然后根据选项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推敲,选择最佳。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的语句,然后根据句意和对称性结构,以及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但又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拿了一封书信(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告诉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这个人,好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嘉祐六年,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熙宁十年,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戒备洪水再来侵袭。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构陷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接着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那些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折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忌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建造生祠来报答他。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8.B.“文中指前者"错误。从“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可知,文中指后者,即特指科举的主试官。
故答案为:B。9.A.正确。“乃”:才。句意:过了很久才信服,
“乃”: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含义相同"错误。“厌”:信服。句意: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
“厌”:满足。句意:山不满足其高,
两句中的“厌"字含义不同。
C.正确。“传”:传记,文体名,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范滂传》”:即关于范滂的传记文章。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两句中的传"含义不同。
D.正确。“判官”司马”均为地方长官的僚属。句意:被授予签书凤翔府判官。
句意:我被贬职去担任九江郡司马。
故答案为:B。10.句意:元祐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那些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折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本处断句为记叙性质,宜首先考虑句子主语的一致性或变化。“士坐庭中”是“士坐(于)庭中”的省略句,“士”是“坐庭中“噤未能言"这两个行为的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C;
“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苏)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要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A。11.A.“幼年时,就博通经史“错误,时间错位。从“比冠,博通经史”可知,博通经史是在成年后。“比冠”,等到男子成年,即20
岁。
故答案为:A。12.①“后(苏轼)以书见修”,省略句;“见”,拜见;“语”,告诉;“出一头地”,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②“庐”,名词动用,住、居住。“卒”,最终、终于;“全”,保全。
故答案为:①后来(苏轼)拿了一封书信(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告诉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回避)这个人,好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②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13.【答案】B【解析】【分析】B.“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
一衣带,泛指地域相近,极其邻近。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佳的一项。【答案】14.C15.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诗歌的意象和创作背景、以及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去分析和把握。14.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以斗鸡者的观察视角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分析错误。选项误解了五六两句的描写对象,主要意思是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像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
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因此这两句是写斗鸡者的,不是写宦官的。
故答案为:C。15.本诗最后两句“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洗耳翁”指许由。跖,是春秋时期率盗匪数千人的大盗,据说喜欢吃人的肝脏,
是坏人的代表。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这两句的意思是世上没有像许由那样不慕名利的人,谁还能分清圣贤和盗跖呢?
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感叹世上没有了像
许由那样鄙视权贵的人,感叹没有人能分清圣贤和盗贼。
这里,作者运用典故,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则是以议论作结,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
深了批判意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而感到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答案】16.C17.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从内容到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的的意象意境和诗歌结构的比较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16.D.“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故答案为:C。17.意境上: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情景布局上:两者都是写加抒情,但是安排的
位置不同,贺诗首联“清蝉得意鸣”,秋雨新洗,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颔联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颈联从忆想回到现实,“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这是写景,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因此章法上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
《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凄凉之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抒发了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故答案为: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18.【答案】(1)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霓为衣兮风为马(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5)樯橹灰飞烟灭(6)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7)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枕席、烟霞、霓、啸哀、渚清、等闲、度、樯橹、仓皇、焉、贤、跂、博见。
故答案为:
(1)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5)樯橹灰飞烟灭
(6)封狼居胥
(7)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也不要多写或漏写。19.【答案】B【解析】【分析】A.“还可以籍贯称谓,如韩昌黎”错,韩昌黎是以郡望来称呼的。
C.“句”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错,“句”和“读”说反了。
D.“卷起千堆雪”不是借代,是比喻,把洁白的浪花比喻成雪。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和有关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文史典籍、姓名称谓、风俗礼仪以及比喻、借代等常见修辞手法要悉心掌握,并结合语境分析。20.【答案】A【解析】【分析】①“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错误。《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比喻渴望得到贤才。“青衿”代指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琵琶行》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由此可知,二者并不一致,且并非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
②“其最高长官称太常寺丞”错误。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太常寺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寺卿。
③解释正确。
④解释正确。
⑤“锲而舍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而’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错误。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意为“却”。句意: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锲而舍之"中的而"为连词,表假设,意为“如果”。句意:如果雕刻几下就停止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句意: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并不存在而”字,“则”为连词,表转折,意为“却”。句意:对于他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⑥解释正确。
综上,本题①②⑤错误,即③④⑥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和有关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文史典籍、姓名称谓、风俗礼仪以及比喻、借代等常见修辞手法要悉心掌握,并结合语境分析。21.【答案】一堂好课过往的记忆终归随着时间的飞逝被岁月斑驳,终究落了泛黄。但总有些记忆铭刻在心上,永生难忘,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足以抵御时间无声的侵蚀,得以汇入人生的漫漫长河,伴我成长一生。如一堂好课,但却教我了书本以外的处世之道,为人之本。回望心中,那年盛夏,那杯普洱永久地定格在那里,象征着我的成长,如良师伴我前行,这一堂课,终将散发着哲理的光芒,指明我的诗与远方。
依稀记得,那年盛夏似乎格外地潮热,蝉鸣声此起彼伏,使人耳膜生痛,心生躁意。“嘭!不下了,不下了!”。我气呼呼地将眼前的棋局只手打乱,地上溅落的大片黑子象征着执白子的我的惨败。对面安然入座的师父目光微有一丝光闪过,继而又闭上眼开始冥想。只是幽幽地对我说:“怎么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师父教你的都抛诸脑后了吗?"暗自生闷气的我无言应答,只好愤愤地将地上的棋子拾起,再次开始了与师父的博弈,可虽然师父已让着我,但内心的躁动与刚才的落败早已使我心神大乱,不一会儿又再次溃败。内心恼怒的我却没有再次怒摔棋盘,而是坐在那里大发牢骚,抒尽自己的不平之意。只见师父脸上挂有一丝笑意,开口说了句:“孩子,你的失败不在于棋艺的精湛,而是你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师父一身纯白衣衫,手抚长胡,如菩提祖师提点弟子般。可我并非孙悟空,也没有他的智慧,怎么也不明白所谓的“静"有何用。唉,我真是天生的榆木啊。我心中暗自叹道。
师父见我不领会其意,便给我倒了一杯茶,我是向来不喝“茶"这类饮品的,所以便好奇地看着手中淡黄色的茶水。“尝尝看”,师父催促着。于是我便一饮而尽,希冀能祛除夏日骄阳带来的干渴。可我刚刚茶水入喉,便一口吐了出来“呸呸呸,这是什么茶啊,这么苦?“我埋怨地叫着。眼神幽怨地看向师父。师父却也不恼,反而笑眯眯地看着我说道:“孩子,你尝试换一个心境让自己静下来,也许会领略到新的风景。
于是,我听着微风拂过的自然之声,品着蝉鸣灵动的生灵之乐。慢慢地我的心静了下来,虽然外界依旧喧器,可对我来说却无法再触动我的心绪分毫。我再次捧起那杯普洱轻抿一口,仍是苦的,但随着茶水逐渐浸入喉头,一种时光沉淀的淡香逐渐溢散出来。良久,一杯茶已被我饮尽。师父看着我意犹未尽,乐在其中的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合同利息条款的范例分析
- 环保节能洗车合同
- 共享服务合同范本在线问答
- 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注意事项解析
- 预购合同的风险评估
- 保证书范文撰写心得
- 教辅资料购销协议
- 预订住房合同协议
- 三年级积极参与保证
- 保安服务提供合同
- 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 医保检查自查自纠报告
- VBOXTools软件操作手册
-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
- 2023年报告文学研究(自考)(重点)题库(带答案)
- 国军淞沪会战
- 2023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39314-2020铝合金石膏型铸造通用技术导则
- GB/T 17252-1998声学100kHz以下超声压电换能器的特性和测量
- GB 16847-1997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技术要求
- 装饰装修施工质量检查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