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单元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线索,了解课文的结构。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合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1。借助精美的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语立体鲜活起来.2.借助一把“金钥匙”——点击关键词,抓住要点,打开思路.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合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联合国大厦等图,提问:它们的设计者是谁?-—梁思成。他是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跟着这位建筑大师来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他是一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才女林徽因的丈夫。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等。三.自主学习思考题

1.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木榫(

)

屋脊(

戗兽(

)水榭(

)椽子(

)房檩(

)帷幕()

穹窿(

)

栏槛(

)2.形似字辨析(1)磨坊船舫额枋(2)房檩仓廪凛冽3.分辨词义独特独到

发掘发现独特:独有的、特别的.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发现: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②发现。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臶。比喻自成一家。独辟蹊径:独自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者新方法.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四.合作探究题(一)如何解读课文的题目?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线索:(学法指导: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第一部分:(1至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部分:(3至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14至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部分:(18至20)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过渡: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三)本文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着重说明了其中的哪几项?

明确:本文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个别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平面布置均匀左右对称;以木结构为主;斗拱减少剪力并有装饰性;举折、举架形成缓和的弯曲面;屋顶在结构装饰中作用重要;朱红为装饰的主要颜色;构件交接处装饰性强;各色琉璃瓦装饰潜力巨大.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2。平面布局,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3.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6。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7。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了解到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也展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第二课时一、知识衔接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老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大家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命运?二、自主学习思考题

1、文中概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时是按照由总体到局部,由下到上,由结构到装饰,即由主到次的顺序展开的。前六个主要是结构,后三个主要是装饰,但四、五、六个同时又具有装饰的功能。2、《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明确: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文提供了启示。三、合作探究题

(一)深入研读课文。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佳句品味。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小结: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三)拓展延伸。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我们县城的钟鼓楼这个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有表现出现代风格。提示:如有些地方的建筑墙面的装饰性非常强,屋顶上仍然保留翘起的飞檐,琉璃砖瓦仍然大量使用等,这些都是传统特色。但现在的建筑材料以钢筋水泥为主,铝合金、塑钢窗、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空调搁板的设计,这些都是现代风格。四、课堂总结一代建筑大师以开阔的视野纵观历史长河,横览世界建筑,提出建设适合于时代的“中国特色”的建筑,这是一份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从气宇轩昂的“中国”二字读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外出旅行时,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检测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骄美戳穿温顺怨诉B、璀璨汹涌覆灭魅惑C、振惊震撼贵冠束缚D、凋敝崎岖窠臼暄响2、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②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③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④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A、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举事例B、作诠释举事例分类别作比较C、作诠释下定义举事例分类别D、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