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3课题名称: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地理专用教室)教学目标:运用图文资料,通过趣味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身边的地理。教学重点:1.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身边的地理。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难点: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开场白教师首先对新同学表示欢迎:同学们,步入青少年时期,你们又长大了。进入新的学校,你们将认识很多新的老师和同学,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和幸福的事情。现在你们开始步入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作为地理老师,我将有幸和你们一起度过这一最美好的时期。聆听、思考教师自我介绍,师生简单互动。激发兴趣:从对教师感兴趣到对学科感兴趣,再到对学习感兴趣。1分钟创设情境世界杯比赛期间的美食广告多是烧烤,然而有一届世界杯与火锅才是绝配。你知道是哪届世界杯吗?(展示世界杯期间宣传广告)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猜测世界杯举办年份。激情引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提问:你知道卡塔尔世界杯为什么要在冬天举办吗?(展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资料、卡塔尔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认真阅读卡塔尔图文资料,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卡塔尔世界杯举办时间不同的原因,认识其与地理的关系。PPT7分钟新课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因为生活中处处是地理。提问:如果出去旅游,你会考虑哪些地理因素?(展示旅游可能考虑的问题)结合生活经历,可能会考虑到的问题:天气怎么样?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当地有哪些景区?可以住在哪儿?可以吃到什么美食?通过生活经历,从旅游的角度了解生活中的地理PPT5分钟新课讲解生活处处是地理——饮食提问:很多人去重庆旅行时会看到当地人顿顿吃辣椒,那么你知道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辣吗?展示:中国辣域地图和重庆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解析:因为重庆降水量大,气候较为湿热,吃辣可以帮助人们祛湿。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重庆人爱吃辣的原因,认识饮食与地理的关系。认识饮食与地理的关系PPT5分钟新课讲解生活处处是地理——服饰提问:图片中的阿拉伯人穿的衣服有怎样的特点?你知道他们的衣服为什么是这样的吗?展示:阿拉伯传统服饰图片和卡塔尔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解析:阿拉伯地区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风沙大,白色长袍利于散热,头巾可以防风沙。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阿拉伯服饰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服饰与地理的关系PPT6分钟新课讲解生活处处是地理——民居提问:这个地方的房子是用什么建造的?房子有什么特点?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建造吗?展示:北极地区雪屋图片解析:播放视频《传统民居》北极雪屋,说明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居特点。观看视频,了解北极地区雪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民居与地理的关系PPT和视频资源6分钟新课讲解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展示:高纬度地区狗拉雪橇和沙漠地区骑骆驼的图片,认识人们出行方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出行方式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出行与地理的关系ppt3分钟新课讲解人们的生产活动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厂选址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还有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布局、区域规划的编制等均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不同生产活动的场景图片)阅读图文资料,聆听老师讲解,初步了解生产建设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生产建设与地理的关系PPT3分钟总结教师总结:生活处处是地理,无论是每天的穿衣吃饭还是国家的建设发展,都与地理密切相关。因此让我们一起用地理的眼睛去博览地球家园的雄奇景观,领略生态环境的内在之美!学生归纳总结总结梳理PPT2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课题名称: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方法:探究式,讲授式教学目标: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2.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教学难点: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观察《北京地铁线路图》相比《北京著名景点分布图》缺少什么?对,缺少方向指示,即指向标和图例符号。所以,《北京著名景点分布图》只是告诉我们各景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能提供给读者两个景点之间的准确的距离。那么《北京地铁线路图》是一幅标准的地图吗?增加什么要素它就可以称之为一幅地图了呢?对比《北京著名景点分布图》与《北京地铁线路图》,理解一幅地图需要具备的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1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学会使用地图)展示:《北京中心城区部分景点及院校分布》讲解:打开各式各样的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具备表示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要素。总结地图的概念。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观察多张地图,说出地图三要素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学会使用地图)学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首先要了解“方向”是如何表达的。同学们,请说出下图中的相关方向。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1)一般地图2)指向标地图3)经纬网地图展示《北京市地形略图》,提问延庆、密云和房山各位于北京市城区的什么方向?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地平面上共八个方向,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总结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地图上辨别方向PPT8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学会使用地图)提问:一只蜗牛从北京爬到重庆只用了1min,这是怎么回事?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三种表示形式。利用书上P10图1-26和1-27两幅图,讲解比例尺的量算和比例尺比较大小、表示的范围和内容详略。回答:在地图上爬行。动手量算,将图上距离转化为实地距离。并回答问题。比较不同大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和内容详略。在地图上量算距离ppt10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学会使用地图)图例和注记一般可以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讲解基本的图例和注记,并区分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学生看图并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ppt4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学会使用地图)展示《北京暴雨与双台风卫星云图》和《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遥感图》,提问遥感影像地图的优点。展示导航软件,提问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地图。看图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ppt5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有哪些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地图网、地理公众号、参观自然博物馆、天文观测、影视作品、纪录片等。倾听介绍地理学习的方法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为什么会有四季?为什么黄河是黄色的?黄河所有的河段都是黄色的吗?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藏民们如何适应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是小桥流水还是洪涝灾害?读图,提取信息,并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地理问题,让学生敢于对某些地理结论提出疑问ppt4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学会开展地理考察)地理考察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研学、露营、探险、登山、漂流、定向越野等方式,可以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倾听调动、鼓励学生的积极性ppt2分钟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归纳总结梳理总结ppt2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课题名称:探究与实践学会正确使用地图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2.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3.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2.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3.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教学难点: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2.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暑假,玲玲和贝贝参加了北京研学旅行。出行前,他们收集了与北京相关的地图。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任务一:选择适用的地图提问:1.这次北京之旅,如果要了解北京市的交通线路,应选择什么类型的地图?2.如果要查找北京市的主要景点,应选择什么类型的地图?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PPT4分钟任务二:查找位置这次研学旅行包括参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天坛、国家体育场(鸟巢)等景点。提问:在图中找出这些景点的位置。在图中找出对应的景点位置学会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信息PPT6分钟提问:玲玲和贝贝计划游览完颐和园,再去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试帮他们辨别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颐和园的什么方向。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PPT4分钟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提问: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估算北京中轴线的长度。认真观察图片,计算并回答问题学会量算距离PPT6分钟任务三:设计线路玲玲和贝贝计划从北京大学西门进入校园,最后在北京大学东门坐地铁返回酒店。提问:借助电子地图,设计一条你认为合适的活动路线,并说出理由。学生分小组根据玲玲和贝贝的不同需求设计线路,并说出理由。根据需求设计线路,学会使用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PPT15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3分钟板书设计选择合适的地图学会正确使用地图能够正确阅读地图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名称: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学重点:1.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2.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3.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4.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学难点: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流浪地球故事概况:展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将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尽管是科幻电影,但还是让我们牢记自己生活的美好家园—地球及孕育地球的太阳系。观看影片、图片和文字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提问:据图说出太阳系是由哪些类型的天体组成的?强调:太阳目前很稳定展示:太阳系构成示意图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PPT4分钟新课讲解提问: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展示:太阳系示意图及脚本动画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通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PPT、脚本动画5分钟新课讲解地球是太阳系家族中八大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假如像《流浪地球》电影里所说,当太阳开始衰老时,地球的流浪之旅也要开始了,月球—我们亲密的伙伴也许将不再与我们同行。展示:地月系示意图学生思考并聆听缩小尺度,了解地球和月球的关系PPT2分钟讲解新课《流浪地球》电影中提到,地球和人类将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我们的目标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当我们进入到比邻星恒星系统后,地球表面还能适合人类生存吗?视频:地球具有生命的生存条件小结: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学生思考并聆听通过影片和视频,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视频5分钟阅读阅读:认识宇宙阅读认识宇宙课本1分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展示:中国天眼引出小组合作学习:下面2个任务任选一项,完成PPT,下节课小组汇报。1.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2.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课下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展示: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读图,提取信息1分钟新课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提出过许多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比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盖天说和浑天说。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聆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PT2分钟交流分享人类很早就掌握了证实地球形状的一些简单证据。例如,月食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启发古人推测地球是球体。提问:1.为什么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能成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是球体?展示:月食示意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海岸观船等。学生发言:月食成为地球球体的证明:月面阴影是地球影子,阴影边缘是弧形,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阅读,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海岸观船、登高望远等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提问:为什么地球是个球体,而我们看到的路是直的呢?地球有多大呢?展示:地球基本数据回答问题: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PPT3分钟新课讲解NASA中文公布了一张地球的素颜照,地球是个类似马铃薯那样凹凸不平的球体。可我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全貌为什么都是个正圆球体呢?学生发言: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因此,从宇宙空间看,仍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锻炼学生表达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A同学:这些数字有点抽象,感受不到地球的大小。地球到底有多大呢?B同学: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速度”来“丈量”一下地球的腰围(赤道周长),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学生思考:比较不同交通方式不间断绕行赤道一周所需时间示意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PPT3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2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普通行星(太阳系中的一员)地月系太阳系: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球和地球仪星星球星星星王星王星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在其他行星系宇宙中特殊行星(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形状:球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形状:球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大小大小

课题名称: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3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重点:1.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难点: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说出划分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新课讲解(内容3:地球仪)人们将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也就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直观演示地球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学生活动:1.参照图2-1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2.参照图2-19,在地球仪上找出0°线和180°线。说出这两条线相差多少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球仪4分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经纬仪:地球仪上会有横竖垂直相交的线,就是经纬线。观察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地球仪3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纬线与经线)布置带领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圆弧线是经线。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观察地球仪,认识纬线和经线PPT地球仪3分钟新课讲解布置小组活动: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经线的形状、长度、相互关系和指示方向,并填写表格。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线和经线PPT地球仪8分钟新课讲解总结:纬线和经线的形状、长度、相互关系和指示方向。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PPT地球仪4分钟讲解新课(内容2:纬度与经度)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数目有多少条?如何区分它们?一般地球仪上的经度标在赤道上,纬度标在180°经线上。学生思考并回答: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数目有无数条,通过经纬度区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仪2分钟讲解新课布置小组活动:观察地球仪说出纬度和经度的起点名称、终点名称、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度和经度地球仪和课本10分钟讲解新课总结:纬度和经度的起点名称终点名称、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地球仪和课本4分钟阅读阅读:基多的赤道纪念碑阅读认识赤道课本1分钟新课讲解活动一1.读图2-14和2-15,回答问题:(1)说出并指出图中重要的纬线及意义。(2)说出低、中、高纬度的范围,举例判断:低、中、高纬度。2.(1)说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纬度。(2)指出“五带”的范围。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观察地球仪,深入认识重要纬线和经线10分钟新课讲解活动二:认识重要经线1.指出并说出两条相对的经线度数。2.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会有什么特点?3.读图2-19和2-20,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并指出重要的经线及意义。(2)说出东半球和西半球所跨的经度。思考并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PT10布置作业实践作业: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了解作业内容,课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10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5分钟板书设计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形状:圆形半圆形状:圆形半圆长度:不等相等纬线与经线地球和地球仪长度:不等相等纬线与经线地球和地球仪关系:平行相交关系:平行相交方向:东西南北方向:东西南北起点名称:赤道本初子午线终点名称:两极点180°划分方法:北纬,南纬东经,西经起点名称:赤道本初子午线终点名称:两极点180°划分方法:北纬,南纬东经,西经变化规律:北大北纬东大东经重要分界线:赤道,低中高纬度分界线,五带界线20°W,160°E纬度与经度

课题名称: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4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温故知新复习: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思考并回答问题。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PPT地球仪8分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位置观察地球仪,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地球仪3分钟新课讲解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作经纬网。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观察地球仪,认识纬线和经线PPT地球仪2分钟新课讲解联系生活情境:在电影院寻找位置利用经纬网定位,就好比我们在电影院找座位。同学们,在电影院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家住长沙的李明同学要去电影院里看电影,他选的座位是第三排五号,你能帮他找到他的座位吗?你是怎样帮他找到座位的?思考并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PPT4分钟讲解新课在地球仪上,我们也像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纬线就像横排,经线就像纵列,纬度标注在相应的纬线上,经度标注在相应的经线上。定位的步骤一:首先找到该地点穿过的纬线和经线,标出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判断北纬和东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北纬判断依据是位于0°纬线以北;另外,向北的度数越来越大就是北纬。东经判断依据是位于0°经线以东,180°以西;向东的度数越来越大就是东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仪和PPT5分钟讲解新课定位的步骤二:确定数值如果该地位于相邻两条纬(经)线之间,则应先确定两条线间的数值差,再根据该地的具体位置,估算出纬度或经度。确定经纬度位置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度和经度地球仪和PPT8分钟讲解新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分小组了解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件。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4分钟板书设计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在经纬网上定位在经纬网上定位1.标出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1.标出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2.确定数值:纬度、经度2.确定数值:纬度、经度3.书写:北京3.书写:北京(40°N,116°E)或(北纬40°,东经116°)

课题名称: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市(53°33′N,113°30′W),连续一年于每月的同一日拍摄了日出时的照片,记录下了当地一年中每月同一日日出方位的变化。1.简要描述图中1—12月日出方位的变化。2.想一想,每月同一日日出方位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思考问题。1—12月日出方位的变化为东南—东—东北—东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4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布置活动:1.用手中的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2.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如何呢?用手中的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自转的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的自转特征PPT、6分钟新课讲解提问: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巨大球体,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昼夜现象;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有白天和黑夜、日出和日落的差异,即不同经度位上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地球自转还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解决问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所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53°33′N,113°30′W)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的自转的结果。展示:地球仪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PPT6分钟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及时差材料及工具:地球仪、彩色胶带及手电筒等。1.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形成的昼半球与夜半球。2.在地球仪上找到家乡的大致位置,贴上彩色胶带标记,观察家乡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3.在地球仪上任选一条经线,并用彩色胶带粘贴标记:(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该经线两侧同一纬度越靠东的地方越先见到太阳,表明时刻越早。(2)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中心射到粘贴彩色胶带的那条经线上。我们会发现,这条经线到国际日界线之间的地方都过了12时、其他地方还没到12时,从而感受到时差的存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PPT、课本10分钟阅读阅读:时区和区时阅读认识时区区时课本2分钟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时(北京时间)开幕。结合图2-30,想一想,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的当地居民在什么时间可以观看开幕式直播?计算区时俄罗斯莫斯科2022年2月4日15时英国伦敦2022年2月4日12时美国纽约2022年2月4日7时认识时区区时课本5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读图,提取信息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PPT、7分钟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1.结合图2-31,分别说出每年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大致时间。2.说出极昼与极夜产生的原理及其特征。3.将手电筒的光照中心射到地球仪的三条不同纬线上:赤道(0°)、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观察家乡的昼夜长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这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与你家乡四季冷暖差异有着怎样的联系。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的现象最为明显。观察北半球中纬度(以北京为例)四季包括的月份和景观变化读图,提取信息回答问题3月20日、9月22日;6月21日;12月21日极昼和极夜的原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极昼的特征是白昼时长约24小时,太阳总不落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半球的极圈内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极夜的特征是黑夜时长约24小时,太阳总不升起。光照中心射到赤道上,昼夜等长。北回归线上,家乡昼长夜短。南回归线上,家乡昼短夜长。昼最长夜最短的季节出现在夏至前后,即夏季气温最高。昼最短夜最长的季节出现在冬至前后,即冬季气温最低。昼夜较平均的季节出现在春分、秋分前后,即春季和秋季气温适中。说出四季包括的月份和景观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6分钟新课讲解观看北京不同时期影子长短示意图,回答问题:同一个房子不同时期,为什么屋内正午影子的长度不同呢?根据生活经验,一年中屋内正午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吗?同一个房子不同时期,屋内正午影子的长度不同说明太阳照射的角度(强度)不同。第一幅图是夏季,影子短;第二幅图是冬季,影子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PT4分钟新课讲解由于不同纬度接收太阳光热的不同,地球表面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请说出五带的名称及范围。地球公转产生“五带”的划分展示:五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找到五带,确定范围。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ppt6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4分钟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探究与实践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教学方法:讲授式、探究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2.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学重点:1.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2.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学难点: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思考:明朝,我国的万户进行了飞天探索,被认为是人类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为了纪念他的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想一想,万户飞天对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观看影片图片和文字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视频5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人类太空探索的历程)讨论:人类观测宇宙的方法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小组活动:介绍、展示搜集资料。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PPT8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我国太空探索发展历程)介绍我国太空探索发展历程认真观察图片、视频,完成填空,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我国太空探索发展历程PPT、视频10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我国太空探索发展历程)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讲解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基本情况。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基本情况PPT8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我国探月工程)中国古有“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今有月球探测“嫦娥工程”。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学生看图、思考并倾听。通过图片和视频,认识我国探月工程。PPT6分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及卫星导航等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世界航天又掀起新一轮探索热潮。小组合作学习:完成2个任务,小报,或者PPT。1:搜集资料,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2:查阅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的发展,介绍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课下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pt5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3分钟板书设计第二章认识地球探究与实践探索太空,筑梦航天1.人类太空探索历程2.我国太空探索发展历程3.我国探月工程4.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课题名称: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结合中国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及图文资料,说出世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大小特征。2.运用图文资料,找出七大洲的位置,说出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3.结合图文资料,找出四大洋的位置,说出各大洋的基本特征。4.结合图文资料,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说出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布状况。2.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3.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是蓝色的?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海洋与陆地)展示: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图提问:海洋和陆地面积谁大,占比例为多少?小结: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通过观察图片,说出海陆面积比例PPT4分钟新课讲解提问:从南、北半球看,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较大?从东、西半球看,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展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不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读图能力。PPT6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七大洲)认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找出对应的名称。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记忆。提升读图能力PPT2分钟讲解新课展示:世界大洲分布图。提问:1.在图中找出七大洲,并说出名称。学生读图、思考并说出七大洲的分布。提升读图能力PPT6分钟活动活动1:读图3-1、3-2,说一说,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哪个?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哪个?活动2:读图,说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PPT1分钟讲解新课(内容3:四大洋)展示:世界大洋分布图。提问:在图中找出四大洋,并说出名称。学生读图、思考并说出四大洋的分布。提升读图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展示:世界四大洋面积、轮廓图。提问:读图,说出四大洋基本特征。读图,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提升读图能力PPT1分钟活动展示: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景观图、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图。提问:1.观察上面四幅图,说一说,人们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的?2.议一议,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有利影响。3.读图3-16、3-17,想一想,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PPT2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4分钟板书设计第三章地球的面貌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陆分布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陆分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海陆分布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各大洲间的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四大洋在哪个半球中,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各大洲间的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四大洋在哪个半球中,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课题名称: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料,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初步建立图示地形与真实地形的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概念。2.通过阅读教材和示意图,能辨别区分海底的地形。3.通过观看“等高线由来”的视频,理解等高线、等高距等基本概念。4.引导学生合作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5.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主要地形的特点,初步建立读图意识和能力。6.通过山体模型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缓。教学重点:1.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2.辨别区分海底的地形。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主要地形的特点,初步建立读图意识和能力。4.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缓。教学难点:1.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料,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初步建立图示地形与真实地形的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概念。2.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脊和山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地形之美”视频。提问:视频中都展示了哪些地表形态?教材图3-21中的A-E五个地点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地形类型?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4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陆地地形)提问: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叫什么?如何描述地表的高低起伏?通过示意图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强调:两者的区别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地形: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通过观察示意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PPT6分钟新课讲解提问:陆地地形类型有哪些?请将景观图片和对应的地形类型连线。展示:地理类型示意图和景观图片提问:说明连线的理由,试分析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特征。强调:高原和平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丘陵和山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从海拔高度和地势的起伏状况等方面描述。通过景观图和模型对比,归纳总结五种地形的地形特征。PPT、脚本动画12分钟活动一寻找对应的地形类型依据所学的地形类型,判断新课引入时,图3-21中的A-E五个地点分别对应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小组内相互讨论,思考寻找答案。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运用课堂所学,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PPT脚本动画8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海底地形)提问:海底的地形怎样呢?都有哪些种类?展示: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先尝试让学生自己划分,起名字,并说出合适的理由。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岛弧、大洋中脊”这些词填在合适的位置观察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尝试在图中找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岛弧、大洋中脊的位置)通过自己定义划分区域,再到理解含义说名称,加深学生对海底地形的了解。PPT脚本动画6分钟阅读了解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海洋最深处有多深?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认识海沟课本2分钟小结世界的地形千变万化,了解了陆地和海底的地形,思考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类型?以哪种地形为主?思考,完成作业。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学看地形图)提问: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如何能证明你说的是正确的呢?展示:立体地形模型和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定向越野,看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了解该地地势起伏的状况。学生思考、倾听从身边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PPT4分钟新课讲解(等高线)观看视频:等高线的绘制过程,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和由来。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同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相同吗?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利用视频,展现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便于理解等高线概念。PPT4分钟新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转折:等高线地形图看起来很复杂,如何更容易读图呢?学生动手实践,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二: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A-E分别代表的五种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运用不同颜色设计图例,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回答问题,说明五个地方的不同地形类型及判断理由。通过学生动手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感受这类等高线的特点。PPT学案10分钟新课讲解(地形部位)转折:在山地里,有多种山体部位需要我们认识。展示:五种地形部位的景观图片。提问:请根据图片,阅读教材后说出每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展示:山体模型分别找学生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根据等高线的特点,描述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山体部位。强调:辨析山脊和山谷的区别学生发言:景观图片依次指: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通过观察实体山体模型,归纳总结五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及判断依据。结合山体模型,帮助学生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描述的过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PPT山体模型14分钟新课讲解展示:山体模型活动三:观察下面山体模型,判断A、B两个坡度的陡缓及等高线的密集程度。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观察,思考,回答问题:(B坡为缓坡,等高线稀疏;A坡为陡坡,等高线密集。)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坡度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PPT山体模型3分钟巩固练习练习: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线路BC较陡,因为BC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较陡。通过习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PPT2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3分钟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3.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4.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重点:1.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并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并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同学们,这张图片是20世纪70年代,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南坡4800米的地区发现的距今1.6亿年前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而这种鱼龙是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它怎么会“游上”喜马拉雅山呢?观看“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地表形态变化)提问: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为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即海陆变迁。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两张图片,又说明了什么?展示: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图和荷兰建造围海大堤图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图说明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荷兰建造围海大堤图说明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PPT3分钟新课讲解以上提到的都是海陆变迁的证据,而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也是原因之一。提问:除了上述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证据呢?展示:云南石林图片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说明由海洋变为陆地。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被迫举国搬迁。)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提升搜集整理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提问:我们上述提到的证据中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还有哪些地表形态是很激烈的表现,易被人类察觉呢?学生回答问题(火山和地震)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表现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大陆漂移假说)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做个游戏。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第一步: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第二步:把描好的两幅图沿大陆轮廓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尝试思考原因。第三步:演示这两块大陆的漂移过程可能是怎样的。(魏格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5分钟阅读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阅读了解大陆漂移假说课本1分钟新课讲解提问: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展示:大陆漂移过程(模拟)读图,提取信息,概括总结(在大约2亿年前,各个大陆还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陆逐步分裂成几块,并极其缓慢地向着不同方向漂移分离,最终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PPT3分钟新课讲解提问:仅仅凭大陆轮廓能否说明两个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呢?魏格纳需要找到更为科学有力的证据。大家替魏格纳想想还能找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呢?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植物化石相似性图认真阅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在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的2.3亿年前舌羊齿植物化石相似。)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PPT2分钟交流分享大陆漂移假说提出后引发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对固定论的质疑,所以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的十多年里继续研究,寻找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在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进行考察时不幸遇难。虽然他为追求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却广为流传,魏格纳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发言:一个学说的研究过程主要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也要遵循这种科学的方法。他不畏逆境、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板块构造学说)讲述: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学生阅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思考:=1\*GB3①明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2\*GB3②中国位于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的是哪个板块?=3\*GB3③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哪个地壳更稳定?(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大致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各大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结合问题读图,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PPT3分钟模拟探究提问:板块之间的运动形式有哪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两本书演示板块运动形式,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动手演示板块运动形式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得出结论:碰撞挤压运动会形成高大的山脉。)第二步:将桌面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向运动,书本会张裂分离。(得出结论:张裂拉伸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或裂谷。)把抽象的运动形式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3分钟新课讲解提问:请你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再推测红海未来的变化及原因。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碰撞挤压运动而形成。红海未来面积会扩大。因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碰撞张裂拉伸,所以红海面积会扩大。学以致用,巩固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PPT3分钟新课讲解(内容4:火山与地震)提问:板块运动在地球外表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地球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与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有关的主要板块有哪些?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简述原因。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思考回答:(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原因:各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PPT3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2分钟板书设计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海陆变迁地表形态变化: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大陆漂移假说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在不断运动着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在不断运动着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与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题名称: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的变化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科普“世界人口”的相关资料,引入世界人口的问题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样的呢?出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认真观察世界人口增长图,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分析柱状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PPT2分钟新课讲解提问:想一想,1650年至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又有何特点?认真观察世界人口增长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读世界人口分布图PPT4分钟新课讲解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不同时段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同呢?出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及相关图文资料阅读图文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PPT5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世界人口的分布)提问:我们通常用什么数据来表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展示:人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倾听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密度的基本概念,为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做铺垫PPT2分钟新课讲解提问: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并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表达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讨论交流分享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1.说出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稠密地区)。2.分析为什么这些区域人口稠密呢?小结: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表达能力PPT5分钟新课讲解+讨论交流分享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1.说出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的地区(稀疏地区)。2.分析为什么这些区域人口稀疏呢?小结: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以及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表达能力PPT5分钟新课讲解展示有关世界人种的介绍资料及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口密度上,也体现在人种分布上。从地理角度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3:世界的人口问题)小组活动1:头脑风暴世界人口的增长,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阅读教材67页活动1,你能说出图4-5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吗?并将你的看法填入活动1的空白框中。小组活动2:提出问题世界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呢?谈一谈你的看法。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并填写记录讨论结果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人口问题PPT7分钟小结及布置小组活动任务小结:人口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者过慢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课后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和人口分布特点,以及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编写相关报告。课下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运用PPT2分钟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归纳总结2分钟板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课题名称: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方法:讲述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引入:教材景观图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座修建在山顶上的县城:“天空之城”的绿春县城。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整个县城由一条长约6000米的主干道贯穿,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也仅300米,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海拔1700米的山脊之上。思考教材P68问题①和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聚落及聚落的景观及特征)提问:什么是聚落?讲解: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聚落”。聚落分两大类,即城市和乡村。展示:四幅景观图,让学生判断聚落的类型。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通过观察图片,识别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PPT4分钟新课讲解乡村聚落中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养鱼等农业生产活动。(分农村、牧村、渔村等)城市聚落的人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服务业)等。展示表格: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后填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不同点对比PPT脚本动画6分钟师生互动提出问题:结合实际谈感受归纳总结: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城市和乡村。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应该好好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另外,有机会应该去体验一下不同地方的乡村(城市)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思考后回答1.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在农村还是城市?2.角色代言(一名男生、女生代表发言):谈谈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之处?感受地理就在身边PPT6分钟讲解新课承转: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学位紧张,看病难、噪声干扰、供水不足、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学生思考并根据教师所给图说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典型图片归纳总结图片5分钟阅读图文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0活动①和P72活动②,回答相应问题。(1)(2)(3)(4)(5)归纳总结:先有乡村聚落,随着人口增加,物产丰富,逐渐演化为城镇。随着用地规模的扩大,建筑密度增大。随着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扩展为城市。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高,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例如:武汉位于汉江(长江支流)和长江的交汇处;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思考:(1)乡村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3)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4)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在老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理解以上5个小问题。读图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课本8分钟新课讲解(内容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承转:刚才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成过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其实乡村的民居建筑,其形式和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展示:东北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教师归纳: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3.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试分析:东北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阅读课本:P72页“地坑院”相关内容回归课本,课外与课内有机地结合PPT4分钟总结教师总结: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道路分布。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理解: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5分钟板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聚落”。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养鱼等农业生产活动。(分农村、牧村、渔村)等二、分类:城市聚落: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服务业)等。三、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3.聚落的建筑与环境

课题名称: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分布,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2.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描述宗教的分布、建筑、服饰等特征,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3.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描述世界主要传统节日和习俗等,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点:1.说出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分布,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描述宗教的分布、建筑、服饰等特征,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3.描述世界主要传统节日和习俗等,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地球之音”镀金铜质声像片录制的信息:1.我国八达岭的雄姿2.60种语言问候语3.27种世界名曲4.35种自然界音响【提问】“地球之音”是从哪些方面传递文化?【展示】服饰、饮食、建筑、文字、语言、习俗、艺术等图片【提问】文化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体现?【总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观看影片图片和文字介绍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5分钟环节一世界的语言【提问】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有哪些?【展示】1.联合国网站上的工作语言。2.各国语言关于“我爱地理”的发音。【学生活动】结合“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和教材P75阅读,找一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区,并填写表格。【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提问】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原因是什么?1.根据知识积累,回答问题。2.观察不同语言的书写,聆听不同语言的发音。3.根据图像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4.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对语言的多样性有更全面的感知。PPT10分钟环节二世界的宗教【承转】除了殖民扩张外,宗教也是帮助语言进行传播的主要力量。【展示】圣经(已经被翻译成3350多种语言进行传播)【展示】三大宗教卡通图片【提问】1.世界上有哪些宗教?2.图中人物分别信奉什么宗教?为什么?【学生活动】结合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宗教活动、宗教建筑、宗教服饰等图文资料,填写表格【展示】世界三大宗教对应的节日1.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2.根据图像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学生通过宗教建筑、服饰、活动等图文材料,多角度认识世界宗教的多样性。PPT10分钟环节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承转】除了信教徒有他们专属的节日外,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节日。【展示】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图片【学生活动】结合图片,将传统节日图片与名称对应。【展示】教材P79阅读材料:中国的春节习俗【提问】阅读材料,找出春节有哪些习俗?【总结】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1.认真观察图片,完成连线。2.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从传统文化到风俗习惯,学生更深刻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T10分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介绍,我们发现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方方面面,是不同历史时期某国家,某民族的精神呈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设置世界文化遗产。聆听PPT5分钟板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课题名称: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重点: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可根据天气图描述天气状况,模拟播报天气。教学难点:识别天气符号,描述天气状况。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天气预报图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2分钟新课讲解(内容1:天气)提问:你有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吗?在收看天气预报时我们应该关注天气预报中哪些要素呢?展示:天气预报图片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