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1页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2页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3页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4页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题西林壁走进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欣赏庐山认识生字侧题tí峰cè题目答题侧面侧身顶峰山峰缘缘分缘故庐庐山茅庐fēnɡyuánlú解读诗题书写,题写。

西

壁诗文解读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

这两句诗启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角度:正面侧面位置: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启示:理解诗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明理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拓展饱含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春色满园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