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7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改变折线图”,完成第1~3题。
依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改变规律,推断该地点应当位于()A.23°26′N~66°34′N B.23°26′S~66°34′S
C.0°~23°26′N D.0°~23°26′S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改变折线图”,完成第1~3题。
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剧烈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改变折线图”,完成第1~3题。
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A.始终向北 B.始终向南 C.先向南再向北 D.先向北再向南如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③地的白昼长度改变,读图回答4~5题。
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如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③地的白昼长度改变,读图回答4~5题。
图示五地中()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 B.④地位于赤道旁边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6~7题。
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说明()A.近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干脆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干脆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6~7题。
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缘由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汲取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8~9题。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气压:④<②<③<① 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 D.气温:④<③<②<①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8~9题。
假如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则此季节东亚地区的风向和成因分别是()
①西南风
②东南风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如图示意某区城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读图,回答下列10~11题。
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 B.N地 C.P地 D.Q地如图示意某区城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读图,回答下列10~11题。
Q地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北风 C.偏东风 D.偏南风如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12~14题。
图中①③⑤⑥四处气压带形成的因素中是动力因素的是()A.①③ B.⑤⑥ C.①⑥ D.③⑤如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12~14题。
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六安正值夏季,盛行东南风 B.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C.南亚正值冬季,盛行西南风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如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12~14题。
正确反映③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A. B. C. D.如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5~17题。
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如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5~17题。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如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5~17题。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带a限制下,寒冷少雨 B.风带b限制下,寒冷少雨
C.风带c限制下,温柔多雨 D.风带d限制下,温柔多雨如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18~19题。
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A. B. C. D.如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18~19题。
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如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18~19题。
按图中的依次,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读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状况统计图,完成21~23题。
造成这次天气改变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A.冷锋 B.地形雨 C.准静止锋 D.暖锋读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状况统计图,完成21~23题。
与造成这次天气改变的天气系统无关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B.我国冬半年的寒潮
C.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D.华北地区的一场秋雨一场凉读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状况统计图,完成21~23题。
图中该地的这次降水过程是()A.冷气团气流下沉形成 B.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冷气团气流上升形成六安地处江淮地区,每年6、7月间,会出现进续的阴雨,称为梅雨:7、8月间又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称为“一伏早”回答24~25题。
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高压系统六安地处江淮地区,每年6、7月间,会出现进续的阴雨,称为梅雨:7、8月间又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称为“一伏早”回答24~25题。
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A. B.
C. D.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6~27题。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6~27题。
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如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28~29题。
关于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冰川融水补给 B.②--湖泊水补给
C.③--雨水补给 D.④--积雪融水补给如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28~29题。
下列有关该地河、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只参加了海陆间水循环 B.冬季时湖泊补给河流
C.夏季时河流补给湖泊 D.夏季水量最大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题。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缘由。
(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缘由。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洁说明内室增温的缘由。图1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__,推断依据是______。该季节图2中④地区降水______(多或少)。
(2)B风带名称是______。受A气压带和B风带交替限制,②地区形成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
(3)常年受C______气压带限制,③地区气候特征为______,因此该地区______资源短缺。
(4)图2中①地是______气候,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______。如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代表的洋流中,依据其成因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填写洋流名称)
(2)④代表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
(3)厄尔尼诺现象年,①洋流沿岸以海鱼为食的鸟类为什么大量消逝?
(4)分析A处渔场形成的主要缘由。2024-2025学年上学期宣化一中高一地理期末试卷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改变折线图,正午太阳高度角两次取得90°且日期离12月22日很近,说明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来线之间且离南回来线较近。
故选:D。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改变。夏至日时,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学问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驾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
2.【答案】B
【解析】解:依据分析可知,C点位于南半球,C点所处的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为当地夏季,则该地昼长夜短,但不是最短的一天,黑夜最短的一天是12月22日,A错。
C点所处的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旗杆的影子没有影子,故最短,B正确;
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来线之间,气温最高时为1月,C错;
太阳活动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无关,D错。
故选:B。
结合图可知,C点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该日有直射现象,又因为在9月23日与12月22日之间,因此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来线之间。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关键是依据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较为简洁。
3.【答案】C
【解析】解:依据图可知,C点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该日有直射现象,又因为在9月23日与12月22日之间,因此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来线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南移动;E点位于12月22日与3月21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因此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先向南再向北。
故选:C。
春分(3月21日前后)到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到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向南移动;秋分(9月23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关键是依据图找到三地的位置,然后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A
【解析】解:依据题意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①地白昼从4小时至a点变长至12小时,说明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渐渐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由此a点时刻应为春分日,所以A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本题比较简洁,首先须要推断出①地的昼长的改变.再依据太阳直射的移动方向推断日期。
5.【答案】C
【解析】解:结合图可以看出,图示五地中,①、⑤两地白昼改变幅度最大,C正确;
②、④两地改变幅度次之,③地白昼长度没有改变,为12小时,由此可以推知①、⑤两地纬度最高,③地位于赤道,纬度最低,③地纬度低于②地,A错;
④地昼长与赤道相差2小时,不在赤道旁边,B错;
②地没有极昼现象,不在极圈之内,D错。
故选:C。
昼长改变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亲密相关。除了二分日,只有赤道上昼长是12小时。北半球的地点,昼长增加,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相反。昼长的改变幅度越大,说明纬度越高,赤道昼长改变幅度是0。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关键是结合图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实力。
6.【答案】A
【解析】解:对流层大气的干脆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故选:A。
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汲取实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干脆到达地表.地表在汲取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汲取实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肯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得信息并调用相关学问进行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b处位于高原,海抜高空气淡薄,太阳辐射强,但汲取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故③④正确。
故选:B。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减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汲取、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削减。大气的汲取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汲取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属于基础学问,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8.【答案】B
【解析】解:读图,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可知,①处是高压,②处是低压,那么近地面③处是低压,气温高,④处是高压,气温低,所以可以推断气压大小为:②<①<③<④,气温近地面大于高空,所以可以推断气温大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此图为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分布图。依据大气等压面依据高凹凸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故得出海洋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高压,陆地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故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驾驭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依据等压面弯曲特征推断气温气压大小关系即可,属于基础题。
9.【答案】B
【解析】解:依据图片,陆地高空等压面对高处弯曲,弯向低压,陆地高空为高压,因此近地面为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东亚地区为夏季,风向为东南风,①错误,②正确。东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B。
等压面弯向低处,向高压处弯曲,为低压;等压面弯向高处,向低压处弯曲,为高压。热力环流中,高空气压状况与低处气压状况相反。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依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推断陆地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10.【答案】D
【解析】解:据图可知,此时Q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故选:D。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本题难度中等,需驾驭天气系统的学问,并具备肯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力,即可解决问题。
11.【答案】D
【解析】解:因为N地气压低于P地,Q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45度,故最终盛行偏南风。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学问,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干脆缘由。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学问的驾驭和读图分析实力。
12.【答案】D
【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处位于赤道旁边,是赤道低气压带;③处于30度旁边,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⑤位于60度旁边,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⑥处位于极地旁边,是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高空空气积累,造成下沉气流,进而形成地面的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地面冷暖空气相遇,造成暖空气上升,进而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故①③⑤⑥三处气压带形成的因素中是动力因素的是③⑤。
故选:D。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缘由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高空空气积累,造成下沉气流,进而形成地面的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地面冷暖空气相遇,造成暖空气上升,进而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热力缘由形成的。赤道低压带是由于地面热量多,盛行上升气流,进而形成地面的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地面寒冷,盛行下沉气流,进而形成地面的极地高压带。
本题以部分大气环流图为背景,属于学问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实力,解题的关键是驾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解题时应留意结合实际状况。
13.【答案】B
【解析】解:A、当气压带⑤(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六安盛行西北季风,故不符合题意;
B、当气压带⑤(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故正确;
C、当气压带⑤(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冬季南亚是东北季风,印度半岛干燥少雨,故不符合题意。
D、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台风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在东亚形成了西北季风;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在东亚形成了东南季风.当气压带⑤(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时,是北半球的冬季.
此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时只要驾驭规律即可,难度不大,是常规题.
14.【答案】D
【解析】解:据图可知,③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故近地面为高压,大气由中间向两边辐散,并且③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向右。
故选:D。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学问,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本题难度适中,需驾驭气压带和风带的学问,并具备肯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力,才能解决问题。
15.【答案】C
【解析】解:图中M气压带位于30°纬度旁边,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的风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左偏转,位于南半球。
故选:C。
全球性的三圈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风带有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6.【答案】C
【解析】解:依据图中风向和纬度数可以推断,①风带为南半球低纬信风带、②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③风带为北半球低纬信风带、④风带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
故选:C。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学问,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学问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驾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考查学生的读图实力和思维分析实力。
17.【答案】D
【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风带a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在其限制下,高温少雨,A错误;
风带b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在其限制下,温柔多雨,B错误;
风带c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在其限制下,高温少雨,C错误;
风带d为北半球中纬西风带,风带d限制下,温柔多雨,D正确。
故选:D。
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南风,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本题以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为背景,属于学问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实力,解题的关键是驾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
18.【答案】C
【解析】解:依据题干可知,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且该地接近40°,说明该地不同季节分别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限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燥热干燥、冬季温柔潮湿。具有这种特征的是B、C两图。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到40°之间大陆西岸,依据P地和4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气温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位于40°旁边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限制,特点是终年温柔潮湿;另一种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燥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限制,温柔多雨。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实力,属于基础题,依据题干内容结合图示即可解分析解答。
19.【答案】D
【解析】解:据材料“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可知,Q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40-60度之间,故Q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西南风。
故选:D。
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南风,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本题难度中等,需驾驭气候的学问,并具备肯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力,才能解决问题。
20.【答案】B
【解析】解:依据气候资料图,①为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气候;②为全年高温、降水较多的热带雨林气候;③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夏季降水较多的温带季风气候;④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夏季降水较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选:B。
分析推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是以温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学会依据气候资料统计图判读气候类型。
21.【答案】A
【解析】解:结合图可知,图示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因此为冷锋过境,结合选项可知,暖气团被迫抬升为冷锋天气,A正确。
故选:A。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限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学问,较为简洁,结合气温柔气压的改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答案】A
【解析】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限制下形成的,A正确;我国冬半年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凉均是冷锋南下形成的,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并伴有降水,故为冷锋过境。
本题以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状况统计图为载体,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从图文中获得信息解答。
23.【答案】B
【解析】解:结合图可知,图示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因此为冷锋过境,结合选项可知,暖气团被迫抬升为冷锋天气,B正确;
冷气团气流下沉为反气旋,A错;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为暖锋,C错;
冷气团冷而重,始终位于锋面的下面,D错。
故选:B。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限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学问,较为简洁,结合气温柔气压的改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4.【答案】C
【解析】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江淮准静止锋,C正确。
故选:C。
冷锋形成的常见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准静止锋形成的常见天气有: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学问,较为简洁,结合教材所学学问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5.【答案】A
【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每年的夏季,使长江流域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副高,高压系统,结合图可知,A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C为暖锋,D为冷锋,B正确。
故选:A。
每年的7,8月份,气压带和风带北移,长江流域受副高限制,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伏旱的天气。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学问,关键是结合图进行分析。
26.【答案】D
【解析】解: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海洋水蒸发到大气中,因此①为蒸发;②为地表水到海洋,应通过地表径流,②为地表径流;③为地表水通过下渗为地下水,因此③为下渗;④为地下径流,D正确。
故选:D。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属于基础题,较为简洁,关键是结合关联图进行分析。
27.【答案】C
【解析】解:②环节为地表径流,降水强度越大,地表径流水量越大,故A错;
下渗越强,地表径流的水量越少,故B错;
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的水量越大,地表径流越少,故C对;
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量越大,故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学问,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水循环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学问的驾驭和读图分析实力。
28.【答案】C
【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因此为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外流区,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削减,水位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
故选:C。
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本题以我国某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为背景,属于学问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实力,解题的关键是驾驭陆地水体的类型及相互补给。解题时应留意结合实际状况。
29.【答案】A
【解析】解:东北地区东部临海洋,图示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故为内陆河,只参加陆地内循环,故A错,符合题意;
由于河流的水位季节改变较大,它会和位于平原的湖泊之间产生水体互补,夏季河流的水位较高,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冬季湖泊的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故BC对,不符合题意;
夏季时,河流的水量最大,故D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学问,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改变,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学问的驾驭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实力。
30.【答案】B
【解析】解:依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从图中可获得马尾藻海西南部到欧洲借助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该洋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和暖流。
故选:B。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旁边海疆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疆形成季风洋流。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获得图中信息即可。
31.【答案】解:(1)依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约3300米,地势高,多晴朗天气,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因海拔高,空气淡薄,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2)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主要是因为太阳短波辐射绝大部分可以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上升;另一方面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从棚内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依据大气的热力状况原理可以分析: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是受热不均,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暖棚与内室受热不匀称,造成空气的垂直方向运动,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大气的水平方向的运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室内形成循环气流。
故答案为:
(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淡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淡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上升,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淌;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淌。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1)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凹凸并不呈正相关。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分析气温凹凸除要考虑太阳辐射外,还要考虑大气逆辐射。
(2)本题主要考查玻璃温室的原理。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透过玻璃的实力强,反之则弱。暖棚内之所以温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通过玻璃的实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
(3)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上,往往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内室和暖棚通过1、2两个通风口相通,形成热力环流,使热量得以交换。
本题以我国香格里拉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以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等学问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须要肯定的分析实力。解题关键是从图文资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铁路货物运单运输合同
- 光敏剂绿色生产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虚拟货币保险服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社会责任投资基金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餐厅转让标准合同范本
- 2025陶瓷釉面砖施工合同
- 2025农业灌溉项目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泳池躺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小学生数学学习进度安排计划
- 停车设备制造企业质量提升计划
- GB/T 33744-201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
- 2022初三体育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实施方案
- c语言程序设计第7章数组课件
- 储能热管理行业专题报告
-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论分析
- 租车费结算单
- 陕北民歌之简介课件
- 近视眼的防控课件
- 食品添加剂 亚硫酸钠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抖音直播运营团队薪酬绩效考核管理方案(直播带货团队薪酬绩效提成方案)
- 风生水起的投资年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