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_第1页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_第2页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_第3页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_第4页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装修方案TOC\o"1-2"\h\u21549第一章智能化建筑设计概述 2313811.1智能化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2481.1.1智能化建筑的定义 256571.1.2智能化建筑的特点 3278111.2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趋势 3150731.2.1技术创新 3190781.2.2产业融合 373381.2.3政策支持 347191.2.4市场需求 3241281.3智能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比较 3241631.3.1设计理念 3129031.3.2建筑功能 3316171.3.3运维效率 4188011.3.4节能环保 4148091.3.5用户体验 46181第二章智能化建筑设计原则与标准 4297362.1智能化建筑设计原则 4110312.1.1人本原则 4221012.1.2环保原则 445262.1.3创新原则 4247932.2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 516392.2.1国家标准 5226572.2.2行业标准 5261312.2.3企业标准 533722.3智能化建筑评价体系 5220522.3.1评价指标 5305682.3.2评价方法 5149162.3.3评价周期 627687第三章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 6235013.1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6242843.2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6311973.3结构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711711第四章智能化建筑设备选型与布局 7284374.1智能化建筑设备分类 743724.2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8169634.3设备布局与优化 819868第五章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 8249795.1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829705.2电气系统智能化设计 910085.3电气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932541第六章智能化建筑给排水设计 10191316.1给排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10131576.1.1设计原则 10199796.1.2设计内容 1068126.2给排水系统智能化设计 10204936.2.1智能化设计目标 10195216.2.2智能化设计方法 10307806.3给排水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0286596.3.1给排水安全措施 11157566.3.2智能化技术应用 1132632第七章智能化建筑暖通设计 1178707.1暖通设计的基本要求 1187667.1.1设计原则 116267.1.2设计内容 12137397.2暖通系统智能化设计 1293987.2.1智能化控制系统 12288997.2.2智能化设备 12261467.3暖通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2184337.3.1安全防护措施 12124837.3.2智能化技术应用 124560第八章智能化建筑装修设计 1323988.1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13195888.2装修材料选择与智能化应用 13224868.3装修风格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14260第九章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与施工 1419789.1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 144559.2施工技术与智能化应用 15272049.3项目质量与安全控制 1526961第十章智能化建筑后期运维与维护 161979210.1后期运维的基本要求 16762810.2智能化运维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16591310.3建筑维护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6第一章智能化建筑设计概述1.1智能化建筑的定义与特点1.1.1智能化建筑的定义智能化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及使用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智能化管理的建筑。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集成创新,实现建筑的高效、节能、环保、舒适和安全。1.1.2智能化建筑的特点(1)高度集成:智能化建筑将各种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管理系统。(2)智能化控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的实时监控与控制,提高建筑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3)节能环保:智能化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4)舒适安全:智能化建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5)信息共享:智能化建筑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建筑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建筑运维效率。1.2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趋势1.2.1技术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将不断引入新技术,实现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的智能化管理。1.2.2产业融合智能化建筑将促进建筑、信息、能源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1.2.3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2.4市场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智能化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潜力巨大。1.3智能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比较1.3.1设计理念智能化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而传统建筑则更多地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结构和功能。1.3.2建筑功能智能化建筑在功能上具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能够实现对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的实时监控与控制。传统建筑则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管理和维护。1.3.3运维效率智能化建筑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设施及环境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建筑运维效率。传统建筑则依赖人工进行运维,效率相对较低。1.3.4节能环保智能化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消耗。传统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则相对滞后。1.3.5用户体验智能化建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传统建筑在用户体验方面则有所欠缺。第二章智能化建筑设计原则与标准2.1智能化建筑设计原则2.1.1人本原则智能化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在设计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保证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性和使用便捷性。(2)关注人性化设计:如无障碍设计、智能家居系统等,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适度。(3)注重心理健康:通过绿化、景观、采光等设计,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2.1.2环保原则智能化建筑设计应遵循环保原则,注重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雨水收集与利用:合理规划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1.3创新原则智能化建筑设计应注重创新,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建筑品质。以下为创新原则的具体表现:(1)智能化技术应用:如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2)新型建筑结构:如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等。(3)绿色建筑技术:如绿色屋顶、立体绿化等。2.2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2.2.1国家标准我国已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国家标准,如《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7)、《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GB503392013)等。这些标准对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方法、验收标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2.2.2行业标准除国家标准外,各行业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如《住宅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JGJ1302014)、《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JGJ2972013)等。2.2.3企业标准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不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3智能化建筑评价体系2.3.1评价指标智能化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评价指标:(1)建筑功能: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2)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3)节能环保: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等。(4)创新能力:包括新型建筑结构、绿色建筑技术等。2.3.2评价方法智能化建筑评价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1)定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对建筑的功能、智能化水平、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2)定性评价:通过专家评审、用户体验等方式,对建筑的创新能力、舒适度、环保性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2.3.3评价周期智能化建筑评价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般为13年。评价周期内,应对建筑的功能、智能化水平、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以保证建筑品质的持续提升。第三章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3.1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首先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使用功能:建筑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空间布局、承载能力、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可靠: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包括抗地震、抗风、抗火灾等灾害能力,以及结构本身的稳定性。(3)经济合理: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追求经济合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4)美观和谐: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美观和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形象。(5)绿色环保:结构设计应注重绿色环保,采用环保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2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数化设计:通过参数化设计,实现建筑结构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提高设计效率。(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运用CAD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可视化表达,方便设计师进行修改和优化。(3)结构优化设计:采用结构优化算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功能。(4)智能化分析:利用智能化分析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力学、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建筑结构的实际效果,为设计师提供直观的感受。3.3结构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结构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是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个方面的融合策略:(1)安全监测: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健康状况,如位移、应力、温度等参数,为结构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2)智能化预警: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采取措施。(3)结构自修复: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自修复,如采用智能材料,实现结构的自我修复功能。(4)结构优化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和智能化分析结果,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5)智能化运维:通过智能化运维系统,对建筑结构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以上策略,实现结构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为我国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建筑结构设计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智能化建筑设备选型与布局4.1智能化建筑设备分类智能化建筑设备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各类设备在功能上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智能化建筑的整体框架。(1)楼宇自控系统:主要包括空调、新风、给排水、电梯等设备的监控与控制,实现建筑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智能照明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源消耗。(3)智能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门禁、报警等设备,实现建筑安全防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4)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括家电控制、环境监测、远程控制等设备,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5)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建筑能源的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成本。4.2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设备应具备稳定的功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2)先进性:设备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满足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需求。(3)兼容性: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与其他系统设备互联互通。(4)可扩展性:设备应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适应建筑规模的扩大和功能升级。设备选型方法如下:(1)调研市场需求,了解各类设备的功能、价格、售后服务等信息。(2)结合建筑规模、功能需求,制定设备配置方案。(3)对比分析各类设备的技术参数,选择满足要求的设备。(4)考虑设备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进行经济性分析。4.3设备布局与优化设备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设备布局应考虑建筑空间结构,保证设备安装、维护的便捷性。(2)安全性:设备布局应满足消防、安防等安全要求,保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3)美观性:设备布局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提升建筑整体视觉效果。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如下:(1)分析建筑空间,确定设备安装位置。(2)考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优化设备布线。(3)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模拟设备布局效果。(4)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设备布局,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第五章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5.1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电气设计是智能化建筑的核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如下:(1)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电气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2)满足功能需求:电气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为各类设备和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和信号传输,满足用户需求。(3)节能环保:在电气设计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4)智能化集成:电气设计应与智能化系统集成,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5.2电气系统智能化设计电气系统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配电系统:通过采用智能配电柜、智能开关等设备,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和预警,提高供电可靠性。(2)智能照明系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灯光的自动调节、节能控制等功能,提高照明效果和舒适度。(3)智能安防系统: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报警探测器等设备,实现对建筑内外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保证人员和财产安全。(4)智能楼宇自控系统: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如空调、电梯、水泵等)的实时监控和控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节能功能。5.3电气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电气安全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关注点,以下为电气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1)电气安全检测:采用智能电气安全检测设备,对电气系统的绝缘、接地、漏电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电气安全。(2)短路保护:在电气设计中,应合理配置短路保护装置,降低短路故障对电气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危害。(3)过载保护:通过设置过载保护装置,实现对电气设备的过载保护,防止设备损坏和火灾。(4)电气火灾监测与预警:采用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电气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发觉火灾隐患并发出预警信号。(5)智能化应急照明: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智能应急照明系统能够自动启动,为人员疏散提供照明保障。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智能化建筑的电气安全功能,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第六章智能化建筑给排水设计6.1给排水设计的基本要求6.1.1设计原则在智能化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2)保证给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3)遵循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4)考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水平。6.1.2设计内容给排水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给水系统:包括水源选择、给水方式、给水管网设计、水处理设施等;(2)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方式、排水管网设计、污水处理设施等;(3)雨水排放系统:包括屋面雨水排放、地面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利用等;(4)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监测、控制、报警等。6.2给排水系统智能化设计6.2.1智能化设计目标智能化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对给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控、自动调节、故障预警和远程控制,提高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6.2.2智能化设计方法(1)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2)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给排水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优化系统运行;(3)构建给排水系统智能化平台,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运维管理;(4)与其他智能化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6.3给排水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6.3.1给排水安全措施为保证给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水质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水质指标,保证水质达标;(2)设置水位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水位变化,防止溢流和倒灌;(3)设置压力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给水管网压力,防止爆管;(4)设置温度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给水温度,防止结冰和烫伤。6.3.2智能化技术应用(1)智能节水: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用水情况,实现用水量的优化分配,降低水资源浪费;(2)智能排水:根据实时监测的排水量和水质指标,自动调节排水泵的运行状态,实现高效排水;(3)智能故障预警:通过监测系统运行数据,实时分析并预警潜在故障,提高运维效率;(4)智能远程控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给排水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运维管理,提高运维效率。通过以上措施,智能化建筑给排水设计为建筑物提供了安全、高效、环保的给排水系统,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七章智能化建筑暖通设计7.1暖通设计的基本要求7.1.1设计原则在智能化建筑暖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注重舒适性与健康性。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噪音等指标满足人体舒适需求。(2)高效节能,降低能耗。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安全可靠,易于维护。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降低故障率,便于日常维护与管理。(4)智能化控制,实现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需求,采用智能化控制策略,实现个性化舒适体验。7.1.2设计内容暖通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噪音等指标。(2)选择合适的空调、供暖、通风设备。(3)设计空调水系统、风系统、冷热源系统等。(4)进行管道、阀门、控制系统等的设计与选型。7.2暖通系统智能化设计7.2.1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方面:(1)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控制。(2)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空调设备运行状态。(3)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控制。(4)数据采集与存储,便于后期分析与应用。7.2.2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智能空调器:具备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功能。(2)智能新风系统: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自动调节新风量。(3)智能热泵:实现高效节能的供暖与制冷。(4)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7.3暖通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7.3.1安全防护措施在智能化建筑暖通设计中,应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措施:(1)电气安全:保证电气设备、线路符合国家标准,降低火灾风险。(2)设备安全: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防止设备故障引发。(3)防冻措施:合理设置防冻措施,防止管道、设备冻裂。(4)泄漏检测:安装泄漏检测系统,及时发觉并处理泄漏。7.3.2智能化技术应用在暖通安全方面,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火灾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火源、烟雾等火灾隐患,及时发出报警并启动灭火设备。(2)气体检测与报警系统:实时监测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发觉异常及时报警。(3)智能疏散指示系统: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自动切换疏散指示灯,引导人员安全疏散。(4)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暖通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第八章智能化建筑装修设计8.1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智能化建筑装修设计中,以下基本原则是保证装修质量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关键:(1)以人为本:在装修设计中,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因素,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2)绿色环保:在装修过程中,应选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注重室内空气质量,保证用户身心健康。(3)智能化引领:将智能化技术融入装修设计,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4)可持续发展:在装修设计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降低能源消耗。8.2装修材料选择与智能化应用(1)装修材料选择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环保功能:选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无污染的装修材料;2)功能指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指标的材料;3)美观性:选择与整体装修风格相协调的材料;4)耐用性:选择耐用、易清洁的材料,降低后期维修成本。(2)智能化应用在智能化建筑装修设计中,以下方面可以实现智能化应用:1)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的远程控制,提高生活品质;2)智能安防系统:安装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保障住宅安全;3)智能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等,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4)智能音响系统:集成智能音响设备,实现音乐、语音等功能,提升生活娱乐体验。8.3装修风格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在智能化建筑装修设计中,装修风格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是关键环节。以下措施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1)风格选择:根据用户喜好和需求,选择与之匹配的装修风格,如现代简约、中式古典等;(2)智能化设备布局:在装修设计中,充分考虑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位置,使其与整体风格协调;(3)色彩搭配:在色彩搭配上,将智能化设备的颜色与装修风格相融合,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4)空间布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与使用,保证空间利用合理、功能齐全。通过以上措施,实现装修风格与智能化技术的完美融合,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智能化生活环境。第九章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与施工9.1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信息、风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以下是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1)项目启动: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参与方及责任,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2)项目规划: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进度计划、预算、资源分配、风险管理计划等。(3)项目执行:按照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保证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符合预期。(4)项目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对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实时调整,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5)项目收尾:完成项目任务,进行项目验收,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9.2施工技术与智能化应用智能化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与传统建筑项目有所不同,以下为智能化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与智能化应用的主要内容:(1)施工技术:(1)基础施工:采用桩基、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技术,保证建筑基础稳定。(2)主体结构施工:采用现浇、预制等施工技术,保证主体结构质量。(3)装修施工:采用绿色、环保、智能化装修材料和技术,提高装修质量。(2)智能化应用:(1)智能化施工设备:采用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施工效率。(2)智能化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保证施工安全。(3)智能化施工管理: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9.3项目质量与安全控制项目质量与安全是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以下为项目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措施:(1)质量控制:(1)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标准。(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严格验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