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无‘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蠢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巴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答案〗1.B2.A3.C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活着(节选)余华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文本二:活着(节选)张先许绿伦[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福贵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二喜(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福贵呱呱,呱呱!二喜您怎么了,肚子疼?福贵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二喜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福贵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二喜没娘的娃娃哭了!福贵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苦根的声音:“那天晩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二喜爹,别再伤心了。福贵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二喜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福贵你把腰哭疼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8.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答案〗6.C7.B8.①从语言看:剧本改编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同时也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而小说主要通过叙事性语言来讲述故事。②从情节来看: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9.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②让“我”充当人生悲剧和不幸经历的讲述者,从而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③让“我”充当故事经历者,让作者借助“我”来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使情感的抒发没有任何阻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可知,家珍内心应该明白凤霞出事了,只是她内心已经麻木,没有强烈的反应。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文本一描写了自然环境,但是文本二包括舞台说明都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剧本情节和语言的能力。对比文本一和文本二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大量人物语言描写,但是文本的人物语言多为叙事性语言,如“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而剧本的人物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形象的,如“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表现了二喜对凤霞深厚的感情,因此,剧本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另外,由“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灯光亮起”等句可知,剧本改编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情节上,由文本二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全部在舞台上,“舞台一片漆黑”说明是夜晚,“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说明情节发生在白天,因此,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文本一可以看出,故事最初在医院,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然后在二喜家,最后在福贵家。【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特色能力。题干要求学生分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说明应当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由“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等句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讲述“我”走后,凤霞大出血,讲述二喜背着凤霞回家,讲述家珍见到凤霞的痛苦情景,以“我”的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我”不但讲述故事,而且“我”本是是故事的亲历者,“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饱受“活着”的煎熬,“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等句子抒情达意没有任何阻挡,写出了“我”失去亲人的痛苦。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于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杂篇·说剑》,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按顺序选涂需加句读处的字母。此剑一A用B如雷霆C之震也D四封之E内F无不宾服而听G从君H命者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当能”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B.“得五六人”和“冀有万一之得”(《促织》)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C.“然臣有三剑”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然”含义不同。D.“瞋目而语难”和“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文王酷爱剑术,长期让剑客互相比剑,死伤无数,国家因此衰弱,其他的国家也在谋划着攻打赵国。B.太子听从了左右的话,请庄子游说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后也不行跪拜之礼。C.庄子初见赵文王时表演了超凡的剑术,得到赵文王的赏识,并答应与赵文王选拔出来的剑士相互比试。D.庄子的“三剑”使赵文王恍然醒悟,他设宴招待庄子,后三个月不出宫殿,躬身反省,剑士都自杀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答案〗10.BDF11.A12.C13.(1)太子悝十分担忧,征召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我)赠予他千金。”(2)现在大王享有天子之位,可是喜好平民之剑,臣仆私自替大王感到微不足道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此剑一用”为假设的前提,“此剑”作主语,“一用”作谓语,主谓结构,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B处断开;“雷霆之震”作“如”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句中不可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即应在D处断开;“四封之内”是偏正短语,之间不可断开,作句子的主语,因为谓语部分比较长,主谓之间可以断开,以强调主语;“听从”为固定词语,不能断开,“君命”偏正结构,不可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当”,应当,副词,应当;/动词,抵挡。句意:庄子应当能够担当此任。/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B.正确。“得”,动词,得到;/名词,收获。句意:从中挑选出五六人。/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C.正确。“然”,转折连词,不过、然而;/代词,这样。句意:不过我有三种剑。/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D.正确。“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句意: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夜晚使用绳子将人(或物)从上往下运送出去。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演了超凡的剑术”错误,庄子并没有表演剑术。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患”,担忧;“左右”,近侍;“孰”,谁;“说”,说服。(2)“好”,喜好;“庶人”,平民百姓;“窃”,私下;“薄”,感到微不足道。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当能够担当此任。”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卖花声·怀古(元)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①。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备注〗①“将军”句:班超投笔从戎,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14.对这首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C.这首曲子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民生疾苦之感叹,给予百姓深切的同情。D.整首曲子典雅工巧,含蓄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15.“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叹”字耐人寻味,诗人感叹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叹国家遭难。“战火曾烧赤壁山”写出战火不断,国家受创。②叹百姓遭殃。“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写出民生疾苦。③叹读书人无可奈何。“读书人一声长叹”写出虽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解析〗【14题详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的能力。A.“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错误,开头用霸王别姬、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班超空老玉门关外三个典故,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间接抒发无限感慨”错误,“长叹”属于直接抒发感慨。D.“典雅工巧”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工整、巧妙,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读书人一声长叹”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战火曾烧赤壁山”,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战火纷飞,导致国家遭遇重创;二是叹百姓遭殃,“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战火频繁,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情叹息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在舞雩台吹风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浴乎沂风乎舞雩(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间三万秒”敦煌跨年影展陪伴我们一起告别过去。在敦煌的沙漠里,来自千年前的壁画与现代影展遥相呼应。壁画诉说着千年前的语言,对现代人而言,它是一幅幅静止的影像,而每一张照片都是对生活、对时间的敬仰。圣洁安详的菩萨、(A)的飞天、(B)的历史传说,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壁画不仅是创作,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站在(C)的壁画前,人们仍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以及他们对宇宙、生命和人性的思考。①敦煌壁画中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③这些生活画卷折射出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深刻内涵,④古人的思考也带给人们永恒的力量。1700年过去了,打动我们的还是那些平常的画面,是大笑的孩子、是依偎着父母的婴儿、是相濡以沫的老两口、是(D)的朋友……“我能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有人爱你,有人懂你,有人盼你,有人等你。”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一项是()A.婀娜多姿 B.包罗万象 C.斑驳陆离 D.相敬如宾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我能理解的幸福是有人爱你,懂你,盼你,等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效果更好?〖答案〗17.①应改为“敦煌壁画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或将③改为“折射出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深刻内涵”)18.D19.①原句运用设问修辞,将对“幸福”的理解以提问的方式抛出,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原句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幸福的内涵与“人”相关,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的主语是“社会生活场景”,而③句中途易辙,故可将①句中的“描绘的”改为“描绘了”,或将③句中的“这些生活画卷”删除。【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飞天形象通常被描述为身姿轻盈、飘逸等,故“婀娜多姿”使用正确。婀娜多姿:形容姿态万方,轻盈柔美。B.历史传说较丰富,故“包罗万象”使用正确。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C.敦煌壁画色彩绚丽,极具美感,故“斑驳陆离”使用正确。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D.“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语境中用来形容“朋友”,对象误用。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通过提问“我能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引导读者思考幸福的含义,而接下来的内容则提供了对幸福的个人理解。“有人”这一短语的反复使用,强化了幸福与人际关系的密切联系。每一次的重复都揭示了幸福的一个不同方面,从而加深了对幸福的理解。四个以“有人”开头的分句,形成了整齐的句式结构,读起来流畅自然,音韵和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是一种模仿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付一些普通、重复性事务,从而让我们更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医学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在金融领域,它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走向,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很广泛,在交通领域,它可以控制智能车辆,减少交通事故。在制造业中,它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教育领域,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挖掘出他们不同的潜能和需求。然而,①。首先,是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大量信息被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变得更加重要。其次,是意识形态问题。为保证人工智能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我们需要设立行业标准和规则,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这样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使用。最后,是研究和应用问题。为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们需要提高相关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总之,人工智能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技术,②;但是,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相关的风险和问题。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明枪容易对付,暗箭才更难防范。B.夫妻俩最近闹矛盾,感觉有些不对付。C.对不喜欢的人,他一般都用对付的态度。D.我们想达成一致,一定先对付这件事情。〖答案〗20.①人工智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②在各个领域提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21.B〖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是说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积极方面的影响,而后文“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和应用问题”是说存在的风险和挑战,“然而”表示转折,所以可填“人工智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②“总之”说明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但是,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相关的风险和问题”是对第二段人工智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总结,那么“人工智能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技术”就是对第一段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积极方面影响的总结,可填“在各个领域提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同词异境的把握能力。文中“对付”是处理、应付的意思。A.“对于”是应对、应付的意思;B.“对付”是感情相投、对心思的意思;C.“对付”是应付、敷衍的意思;D.“对付”是处理、应付的意思。故选B。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曾国藩则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必须写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答案〗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无‘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蠢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巴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答案〗1.B2.A3.C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活着(节选)余华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文本二:活着(节选)张先许绿伦[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福贵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二喜(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福贵呱呱,呱呱!二喜您怎么了,肚子疼?福贵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二喜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福贵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二喜没娘的娃娃哭了!福贵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苦根的声音:“那天晩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二喜爹,别再伤心了。福贵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二喜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福贵你把腰哭疼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8.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答案〗6.C7.B8.①从语言看:剧本改编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同时也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而小说主要通过叙事性语言来讲述故事。②从情节来看: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9.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②让“我”充当人生悲剧和不幸经历的讲述者,从而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③让“我”充当故事经历者,让作者借助“我”来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使情感的抒发没有任何阻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可知,家珍内心应该明白凤霞出事了,只是她内心已经麻木,没有强烈的反应。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文本一描写了自然环境,但是文本二包括舞台说明都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剧本情节和语言的能力。对比文本一和文本二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大量人物语言描写,但是文本的人物语言多为叙事性语言,如“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而剧本的人物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形象的,如“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表现了二喜对凤霞深厚的感情,因此,剧本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另外,由“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灯光亮起”等句可知,剧本改编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情节上,由文本二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全部在舞台上,“舞台一片漆黑”说明是夜晚,“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说明情节发生在白天,因此,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文本一可以看出,故事最初在医院,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然后在二喜家,最后在福贵家。【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特色能力。题干要求学生分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说明应当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由“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等句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讲述“我”走后,凤霞大出血,讲述二喜背着凤霞回家,讲述家珍见到凤霞的痛苦情景,以“我”的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我”不但讲述故事,而且“我”本是是故事的亲历者,“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饱受“活着”的煎熬,“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等句子抒情达意没有任何阻挡,写出了“我”失去亲人的痛苦。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于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杂篇·说剑》,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按顺序选涂需加句读处的字母。此剑一A用B如雷霆C之震也D四封之E内F无不宾服而听G从君H命者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当能”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B.“得五六人”和“冀有万一之得”(《促织》)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C.“然臣有三剑”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然”含义不同。D.“瞋目而语难”和“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文王酷爱剑术,长期让剑客互相比剑,死伤无数,国家因此衰弱,其他的国家也在谋划着攻打赵国。B.太子听从了左右的话,请庄子游说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后也不行跪拜之礼。C.庄子初见赵文王时表演了超凡的剑术,得到赵文王的赏识,并答应与赵文王选拔出来的剑士相互比试。D.庄子的“三剑”使赵文王恍然醒悟,他设宴招待庄子,后三个月不出宫殿,躬身反省,剑士都自杀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答案〗10.BDF11.A12.C13.(1)太子悝十分担忧,征召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我)赠予他千金。”(2)现在大王享有天子之位,可是喜好平民之剑,臣仆私自替大王感到微不足道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此剑一用”为假设的前提,“此剑”作主语,“一用”作谓语,主谓结构,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B处断开;“雷霆之震”作“如”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句中不可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即应在D处断开;“四封之内”是偏正短语,之间不可断开,作句子的主语,因为谓语部分比较长,主谓之间可以断开,以强调主语;“听从”为固定词语,不能断开,“君命”偏正结构,不可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当”,应当,副词,应当;/动词,抵挡。句意:庄子应当能够担当此任。/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B.正确。“得”,动词,得到;/名词,收获。句意:从中挑选出五六人。/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C.正确。“然”,转折连词,不过、然而;/代词,这样。句意:不过我有三种剑。/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D.正确。“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句意: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夜晚使用绳子将人(或物)从上往下运送出去。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演了超凡的剑术”错误,庄子并没有表演剑术。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患”,担忧;“左右”,近侍;“孰”,谁;“说”,说服。(2)“好”,喜好;“庶人”,平民百姓;“窃”,私下;“薄”,感到微不足道。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当能够担当此任。”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用中原以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