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精要
《中医基础理论》经文选读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
必求其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藏
府之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
*7.水下日润下,火曰炎上,木闩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稽,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嵇作甘。〈尚洪范》
*8.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9.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0.黄帝日: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
(二)臧象学说
*11.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
12.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
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
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藏别论》
*14.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康之官,
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
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
兰秘典论》
*1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
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
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
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縻之本,营之居也,名目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
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寨问•六
节藏象论》
16.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
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
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
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
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素
问•上古天真论》
17.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
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
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
18.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
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
闻五音矣。《灵枢•脉度》
19.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
*20.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混,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21.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喘症》
*22.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宣明
五气篇》
*23.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24.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
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伎)
25.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三)气血津液学说
*26.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
27.媵理发泄,汗出漆漆,是谓津。《灵枢•决气〉
28.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决
气)
29.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
*30.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
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
*31.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媵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藏>
*3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3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34.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四)经络学说
*35.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36.任主胞胎,冲为血海。〈类经•脏象类)
37.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灵枢•动输》
(五)病因病机学说
*38.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9.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40.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1.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42.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3.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
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
*4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4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6.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47.诸风掠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膻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
属于脾;诸热督瘤,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六)养生防治学说
48.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49.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50.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
气调神大论)
5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53.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真要大论》
54.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阳应象大论》
*5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重广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56.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方八略)
*57.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
58.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说明:为了便于同学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我们在以(内经)主的古医著中选取了以
上条文,供同学们精背熟读。其中带*符号的存需背诵,其余条文为熟读。
附:《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
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
(二)阴阳学说钧基本内容
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
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单。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
万物化醉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
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
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F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
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
(四)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生相克是常情。
生为资生助长意,木火土金水相从。
克是克制与制约,木土水火顺次金。
欺凌反克为相侮,超常制约相乘逢。
(五)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比类万物情,肝风木而火属心。
脾为湿土肺燥金,肾寒属水需分清。
肝味酸来其色青,心属苦味赤色明。
甘黄归脾咸黑肾,莫忘肺白味为辛。
(六)气的功能
推动激发原动力,防御护卫实媵理。
阳气产热起温煦,营养之功体得益。
液态物质赖固摄,代谢全凭气化利。
(七)气的分类
元气来源肾中精,依赖三焦全身行。
推动激发各脏腑.生命原始动力兴。
大气水谷生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
贯心脉而行气血.,视听语言活动济。
水谷精微化营气,十四经脉循行迹。
精纯柔和濡脏腑,化生血液营养施。
卫气亦为谷中精,昼行于阳夜行阴。
温养调节司开合,防御外邪保康宁。
(A)血
中焦受气取汁膏,循行脉中营血号。
滋润濡养各脏腑,神志活动源有靠。
(九)津液
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赖循行。
渗于肌肤入血脉,质清滋润谓之津。
进入髓脑滑关节,质地稠厚液为名。
化生血液运我气,排泄产物调阳明。
(十)脏象
脏居于内形外见,取名脏象来体现.
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为特点.
六腑专司传化物,泻而不藏是为权。
脑髓骨脉胆胞官,奇恒之府有专篇。
(十一)五脏
心主神志血脉通,开窍于舌面为荣。
在液为汗在志喜,君主之官主宰权。
肺主气而司呼吸,通调宣降百脉利。
治理调节开窍鼻,志悲液涕华毛皮。
肝藏血禀疏泄权,开窍于目华甲颜。
在液为泪体筋连,将军之官虑决全。
脾为仓縻运化先,统血升清赖功健。
主司肌肉四肢实,志思窍口液为涎。
肾主纳气司水源,藏精主骨为作强。
开窍于耳二阴兼,志恐液唾华发然。
(十二)六淫特点
六气反常名六淫,关联季节居环境。
口鼻皮毛外感径,可有相兼转化性。
(十三)风
风性开泄易袭阳,善行数变动性强。
缘何风为百病长,喜为先导致病广。
(十四)寒
寒为阴邪损阳气,易阻气血性凝滞。
寒性收引筋脉急,伤寒中寒须辨识。
(十五)暑
夏主暑气邪为阳,耗气伤津火性含。
性多挟湿长夏见,其性炎热易升散。
(十六)湿
湿性粘滞重浊临,损伤阳气易下侵。
缠绵反复病难愈,阻遏气机性属阴。
(十七)燥
秋季燥气易为病,伤肺耗津是特性。
温燥偏热鼻无涕.凉燥无汗少津液。
(十八)火(热)
火为阳邪性炎上,扰神耗气津易伤。
迫血妄行引肝风,腐蚀血肉发疮疡。
(十九)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便为病。
怒则气上肝呻吟,喜则气缓心不宁。
思则气结伤脾胃,恐则气下肾病临。
惊则气乱神无依,悲则气消肺损因。
(二十)瘀血
瘀血实为血停积,寒热气病皆可致。
固定拒按痛如刺,瘀结体内名徵积。
出血反复挟血块,外观晦喑色青紫。
脉多结代或涩滞,活血调气法最宜。
《中医诊断学》歌诀背诵部分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间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
1,浮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澳便不流通。
2.沉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痼。
3.迟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瘴痼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渡便不禁疝牵丸。
4.数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滑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6.涩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浸淋或下红。
7.虚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诧。
血不营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8.实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澹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9.洪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在左主心炎,右寸洪时肺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微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獐痛呻吟。
11.紧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12.缓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世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瘤痛察左关。
关右胃寒胸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弱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15.细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瘤为殃病属阴。
18.代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取材于(濒湖脉学》)
熟读部分
(一)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天。微甚清浊,散搏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喑晦暴露,其后不祥。
五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证,虚实宜分。飘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阳。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如烟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闻伯I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黑主肾虚,寒痛饮癫。面色熬黑,肾阳虚衰。黑而干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1。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证。淡白瘦薄,气血两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红而无苔,证属虚热。绛色深红,亦主热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干枯,热盛伤津。
淡紫湿润,血瘀寒凝。青舌主病,唯一主寒。寒凝阳郁,瘀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
坚敛苍老.皆属实证。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容易辨识。胖嫩淡自,脾肾阳虚。
胖大色红,脾胃湿热。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
舌生芒刺,邪盛热炽。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盛伤阴。
血虚不润,脾虚湿侵。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
热人心包,高热伤津。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
热灼伤津,阴亏已极。颤动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
歪斜一侧,风中经络。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
寒凝筋脉,痰浊内阻。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
苔白舌红,风温初染。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苔白燥裂,津液暴伤。
黄苔主病,属里属热。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
苔灰而干。热炽津伤。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
苔质厚薄,主邪浅深。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
润泽正常,津液未伤。燥舌主病,热盛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
正将化邪,阳气有余。腻苔粘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两伤。
苔薄渐厚,邪盛病进。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取材于第二、五版教材)
二、中药学、方剂学精要
《中药学》歌诀
(一)中药的配伍
中药七情歌
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
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需它药配;相反增毒要记牢,七情配伍真奥妙。
(二)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萎半薮及攻乌,遂戟藻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芒原是火中精.朴硝•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独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三)解表药
外感表证.解表为先。表证辨寒热,用药分温凉。辛温以发散风寒,辛凉以疏解风热。
麻黄散风寒而平喘利水,桂枝解肌表并温经通阳。荆芥发表祛风。初起疮疡并治。防风祛风
胜湿。肢体疼痛能疗。羌活祛风除湿以通痹,苏叶利气和中而宣痰。蝉蜕宣表透疹、解痉退
翳,薄荷疏风解表、利膈清咽。蔓荆子疏风以清头目,牛劳子泄热而利咽喉。宣表清络以桑
叶。疏风明目用菊花。柴胡和解少阳之枢。疏肝解郁;葛根透解阳明之表.散火升津。表解
里和,治当慎始。
(四)清热药
里热之证,用药当清。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泻火、救津、解毒,治证不同。
石膏清胃经高热烦渴。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黄连泻心,苦燥湿而寒胜热;黄苓泻肺,上凉
膈而下清肠。桅子泻三焦湿热之蕴结,黄柏泻肝肾壮火之有余。玄参咸寒,软坚增液.生地
甘寒,凉血救津。赤芍药、牡丹皮,凉血热以祛瘀,白薇草、地骨皮,退虚热而除蒸。清热
解毒银花为先,透热散结连翘为良。毛冬青活血通脉宜首选,穿心莲清热燥湿用为先。解暑
湿以莲叶,透暑风用青蒿。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才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五)泻下药
实热可下,实水可攻。便秘津枯.只宜润滑。大黄苦寒泻热。泄气血而推陈致新;芒硝
咸寒软坚,攻燥实而逐积清肠。郁李仁通便利水,火麻仁滋养润肠。甘遂泻水逐饮而解毒,
牵牛峻利二便兼杀虫。用毒药以攻邪,药量必须谨慎。
(六)治风药(祛风湿、平肝息风药)
风分内外,药治不同。
外风宜散,内风宜熄。五加皮祛风湿以壮筋骨,威灵仙宣经络而散风寒。防已利关节,
治热痹水肿;木瓜舒筋络,疗湿痹拘挛。独活胜湿祛风,并治腰膝痹痛;秦先宣络疏风。兼
除劳热骨蒸。治风痹化湿浊以蚕沙.疗热痹利关节用桑枝。蒿本治巅顶风痛,白芷散头风肿
疡。白茨藜散风热以止痒.白附子祛风痰而解痉。治抽掣痉挛以全竭,疗脐风u噤用螟蚣。
双钩藤并疏肝经风热,羚羊角长于镇痉熄风。白芍平肝养血以缓挛痛,天麻柔润熄风而止眩
晕。察风病证候之因。明风药性能之异。
(七)化湿、利水渗湿药
水湿停聚,见证多端,或为肿满吐泻.或为黄疽浊淋。热化宜苦泄淡渗。寒化宜辛散温
行。佩兰消暑,化脾湿而辟浊;蕾香解表,止吐泻而和中。茅苍术燥湿运脾兼发汗,白豆蔻
化湿行气而宽胸。猪苓通水道以治淋浊,茯苓导水气而益心脾。木通导心火,并通乳汁.车
前清肝热,善明眼目。泽泻渗湿热以利水,蕙仁除湿痹而排脓。滑石解暑湿并善收湿,茵陈
清湿热以治发黄。如果脾肾既弱。渗利应当慎施。
(八)温里药
温热之药,用治里寒。辨上中下三焦之寒,别肺脾肾三经之治。附子温肾回阳以救脱。
肉桂补命门火而祛寒。治脾寒腹痛呕逆,以干生姜:疗肝寒头痛吐沫。以吴茱萸。小茴香治
寒疝痛经脱腹胀。高良姜疗脱痛呕吐胃中寒。花椒温中杀虫,止瘙痒:丁香温中降逆,助肾
阳。草芨温中散寒,降胃止呕逆胡椒温中止痛,消痰治癫痫辛温祛寒皆耗液,阴虚阳亢总非
宜。
(九)理气药
气贵周流,逆滞则病。气逆直降,气滞宜行。郁金理气活血,香附解郁调经。乌药顺气
调中并可理疝,木香调气行滞尤善治痢。陈皮行气以健脾.青皮破气而疏肝。厚朴除满兼降
逆,枳实消痞而宽肠。行气活血止痛以延胡索健脾和胃止呕以春砂仁川楝子泄肝气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气而宽中。行气降气也伤元。调气使平勿太过。
(十)消食药
饮食不节。肠胃乃伤。气滞食停,治宜消食。山楂能消肉食之积,活血而化瘀滞;神曲
能消痰湿之滞。消食又解时邪。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缓.麦芽消麦宽中回乳汁。积滞日久便成
疳,及时消导应注意。
(H—)止血药
血行脉中,以滋养百骸。离经妄行,则流溢于外。仙鹤草止血功提,侧柏叶涩血效良。
茜根行瘀滞以止血.茅根治吐蚓而通淋。槐花清肠热、内治脏毒:地榆疗血痢、外敷烫伤。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白及收敛止血又疗损伤。须辨出血证之寒热虚实,再施止血药以温
清补通。
(十二)活血祛瘀药
血属于阴.随气而行。滞留脏腑经络,瘀血诸证由生•丹参微寒,泄热而行淤滞:川苜
温散,活血并去头风。疗痈疮伤痛以乳香。治心腹瘀痛用灵脂。桃仁偏于祛瘀并润肠,红花
长于活血而通经。益母草调经活血以利水。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脉。祛瘀之品,性究攻伐.孕
妇经多,不宜施用。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之为患,随证求因。辨寒热湿燥风之痰.别温清燥润散之治。半夏燥湿痰以降逆,白
前降肺气而止咳。苏子降气化痰以平喘,前胡清宣肺气而除痰。竹茹清化热痰而止呕.桔梗
开提肺气以排脓。久咳阴虚.宜川贝母之清润;痰火痈肿。宜浙贝母之苦寒。杏仁泄肺气以
平喘,杷叶降肺气而和胃。紫竟润肺止咳.化痰力胜;
款冬温肺化痰宁嗽功多。治痰知其性质。用药便可不差。
(十四)安神药
心神不宁,恍惚怔忡。取质重以镇怯,用滋养以安神。龙骨镇惊兼固脱,牡蛎益阴并软
坚。酸枣仁治肝虚不寐,柏子仁宁心悸怔忡。凡此安神诸药,临证分别选用。
(十五)开窍药
实邪内闭,卒倒昏迷。开窍通神,宣其邪陷。麝香通窍消痈,而治癞瘤积聚:冰片开窍
散火,善疗喉痹疮疡。澹语神昏。石菖蒲通心逐秽;风痰气厥,苏合香宣窃回苏。开窍药耗
伤正气。勿过用以免伤元。
(十六)补虚药
虚证宜补,先辨阴阳。阴虚补之以甘润,阳虚补之以甘温。女贞子平朴肝肾,旱莲草凉
血滋阴。补气重在肺。补血重在肝。先天不足宜补肾。后天不足宜补脾。黄黄固表升阳。内
托疮溃:人参扶元益气,并补阴阳。山药养脾阴而止泻。白术温脾阳且安胎。地黄生凉血而
熟滋肾甘草生清热而炙补中。何首乌养血益精以乌j菟丝子养肝补肾且安胎元。血虚宜当归
之温补,阿虚宜阿胶之滋养。金狗脊壮腰健肾以祛湿,肉灰蓉补益精血而润肠。杜仲补肝肾
而强腰膝,续断续筋骨并治骨伤。补肾强腰而祛风湿,可选巴戟;大补精血以壮肾阳,首推
鹿茸。沙参清肺润燥,麦冬清心除烦。除劳热、益肾阴,龟板效著;祛骨蒸、通肝络,鳖甲
功良。补药性味各不同,温清作用应区分。
(十七)收涩药
药有收涩,滑脱所宜。精滑尿频宜固肾,泻多痢久要固脾。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喘咳,山
茱萸敛精气以补肝肾。肉豆蔻固脾以止久泻,诃子肉敛肠以治失音。浮小麦养心而安神,麻
黄根止汗而力专。桑蝶峭涩精止遗,固肾效著:乌贼骨止带调经,胃痛能医。如无实邪存在,
收涩之药可投。
《方剂学》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配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是太阳方,芍药甘草枣生姜
疏表解肌调营卫,伤寒有汗服之安。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茸,
黄苓生地与甘草,风寒湿散里热通。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版荆陈百部研,
止咳化痰兼疏风,姜汤调服不必煎。
2.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翅,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彰。
*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清凉,喘咳汗出肺热张.
须知阳盛方禁桂,若是无汗量要商。
3.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苗,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散寒除湿功效宏。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痰湿宜。
(二)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主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是首方。
去硝名日小承气,量变同煎用药妙;
若是热结未痞满,调胃承气硝黄草。
*大黄牡丹汤
金匮火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逐瘀自能康。
2.温卜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补兼泻,温通冷枳振脾阳。
3.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餐,
土燥津枯兼热结,润肠通便自能安。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欢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血弱肠中燥,补肾润肠便自通。
4.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
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5.逐水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
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苍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2.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非四逆汤,柴甘枳芍共煎尝,透
解阳郁治热厥,调理肝脾效亦彰。
*逍遥散(丹桅逍遥散、黑逍遥散)
遭遥散用当归芍,术草柴苓煨姜薄;
更有丹桅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黑逍遥散加地黄,血虚痛经功效卓。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苓,干姜甘草枣人参。
苦辛赖补消虚痞,法在调阳与和阴。
4.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配大黄,枳实苓夏芍枣姜,
少阳阳明兼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葛根琴连汤
葛根黄苓黄连汤,加入炙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解表清里保安康。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中石膏知,甘草粳米四般施.
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甚着。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半夏粳,炙草麦冬及人参,
余热未尽气津伤,清热益气使回津。
2.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
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疹阳毒皆堪治,热燔血分服之安。
3.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桅苓,火盛三焦是主因。
大热烦躁并谑狂,吐蚓黄疸痈毒平。
凉膈散
凉膈硝黄桅子翘,黄苓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热聚中上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劳苓连,甘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
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甘草酒煎佳。
4.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供,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趋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桅苓柴,车前生地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苇茎汤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慧读冬瓜仁,
瘀热肺脏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
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热伏肺中成喘嗽,泻肺清热此方施。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啦宜煎尝。
*芍药汤
芍药连苓与大黄.归桂甘草槟木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湿热痢疾用此方。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生地丹皮当归全,
胃中积热火上攻,牙痛牙宣服此安。
5,清热祛暑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用洋参,竹叶知甘荷梗斟.
麦冬粳斛连瓜翠,擅治暑热伤气阴。
新加香菁饮
新加香蕾朴银翘,鲜扁豆花一齐熬,
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透表。
六一散(碧玉散)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再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瞥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五)温里剂
1.温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自术铁干姜.
腹痛下利阴寒盛,再加附桂效更彰。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商,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小建中汤(黄英建中汤、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疼;
黄黄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2.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手足冷,温经养血此方知。
*阳和汤
阳和汤治阴疽证,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黄黄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黄名五物.
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六)补益剂
1.补气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
参术苓草四君汤,补气健脾推此方,
食少便滤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及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在为君,参术草归柴升陈
升阳举陷功独擅,甘温除热效若神。
*生脉散
生脉人参麦味珍,益气生津敛汗阴,
汗多气短脉微细,暑伤久咳均可寻。
*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黄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补血
*四物汤(桃红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川萼,营血虚滞此方宗,
四物汤内桃红人。逐瘀养血均有功。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重黄黄,甘温除热法颇奇,
在取十份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秘。
*归脾汤
归脾汤用参术黄,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气血双补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再加黄芭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4.补阴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丸、都气丸)
地八山山四,丹泽获苓三,
滋阴补肝肾.水亏用在先。
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餐。
麦味地黄丸,咳喘盗汗挽。
杞菊地黄丸,视物昏眩痊。
六昧加五味,都气虚喘安。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地龟板,知柏猪髓蜜为丸,
咳血遗精蒸盗汗,滋阴降火功最显。
*一贯煎
•贯煎中生地君,臣以归杞麦沙参,
少佐川楝疏肝气,阴虚肝郁此方珍。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英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服亦良。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5.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苓泽丹皮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6.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伏,
灰蓉桂附巴戟天,少人薄荷姜枣服。
(七)固涩剂
1.固表止汗
牡蜗散
牡蛎散内用黄黄,小麦麻黄根最宜,
卫虚自汗或盗汗,收敛固表此方奇。
2.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罂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瘗。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生姜同煎烂,五更肾泻火衰持。
3.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英实研,莲须龙牡沙苑填,
莲粉糊丸盐汤下,肾虚精滑此方先。
桑蝶峭散
桑蝶散治小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加当归,补肾宁心健忘却。
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肝气虚寒约失灵,
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
4.固崩止带
*固冲汤
固冲术在山萸药,龙牡海峭棕炭合,
茜草五倍水煎服,脾虚冲脉不固酌。
(八)安神剂
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安神丸剂不寻常,归草朱连生地黄,
烦乱怔忡时不寐,镇心安神病自康。
2,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甘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九)开窍剂
1.凉开
*安宫牛黄丸
凉开安宫牛黄丸,解毒开窍效力宏.
热闭心包治尤善,小儿惊厥亦可尝。
2.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香药多,温开行气化浊良,
中风中恶神昏迷,寒实气闭尤适宜。
*注:本类方剂多以成药应用于临证,故不要求掌握方剂的碧
(十)理气剂
1.行气
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
心腹诸疼由热郁,温行方法莫沾边。
瓜萎魂白白酒汤
瓜萎瘫白治胸痹,配以白酒最相宜,
加夏加枳桂枝朴,治法稍殊细辨医。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与槟榔,
樟巴款炒去巴用,寒疝三克酒煎良。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衔,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牌健乐天年。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
可苍香附加桅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暖肝煎
暧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
行气遂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2.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陈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痰嗽喘,或人沉香去肉桂。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苏子桑,
杏仁黄苓同甘草,外寒内热喘哮尝。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增
噫气不除心下痞,虚中夹实此方灵。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呃逆,人参任草枣姜齐,
胃虚有热失顺降,清补和中降胃气。
(十一)理血剂
1.活血祛瘀剂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
柴胡苟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朋。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配桂枝,甘草硝黄五般施,
下焦蓄血如狂证,瘀热互结最相宜。
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
瘀滞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尊归桃草炮干姜,
消瘀活血功偏擅,温经止痛效亦彰。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红黄草煎加酒,损伤瘀滞总能祛。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重用黄,归芍萼龙桃红依,
益气活血通脉络,中风后遗偏瘫宜。
*温经汤
温经汤用桂萸苟,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治在温养暖胞宫。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丹芍桃仁共五般,
等分为未和丸服,活血化瘀癞块散。
2.止血剂
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芥穗枳壳从,
等分为末米汤下,清肠凉血又疏风。
*黄土汤
黄土汤中术附苓,阿胶甘草地黄并,
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蚂崩中效亦灵。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桓子共瓜萎。
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疹。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桐随,
二蓟桅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
归草黑桅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十二)治风剂
1.疏散外风
*独活寄生汤
千金独活寄生汤,苓桂号归芍地黄,
参草充防辛膝杜,冷风顽痹此方尝。
*川苜茶调散
川苜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全蝎僵蚕白附碾
服用少量热酒下,络中风痰效验彰。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木通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著荆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2.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热极动风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
三甲并用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桅杜寄生膝与苓,
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十三)治燥剂
1.轻宣外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桓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还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人,时疫白喉急煎尝。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增,
肺痿咳逆因虚火,养肺益胃又生津。
玉液汤
玉液汤中黄葛根,花粉知味药鸡金.
饮一漫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增液汤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舟便自通o
(十四)祛湿剂
1.化湿和胃
*蕾香正气散
蕾香正气芷陈苏.甘桔茯苓术朴俱,
夏曲腹皮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祛。
评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桅,湿热阳黄此法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最相宜。
*三仁汤
三仁杏蔻慈四仁,朴夏通卓滑竹群,
宣上畅中还渗下,湿温初起效堪珍。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蓄大黄桅滑石研,
草梢瞿麦灯芯草,湿热诸淋服即蠲。
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清病自瘁,
再加近: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蕾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苓翅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3,利水渗湿
*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里用桂枝,泽状猪苓白术施,
原治太阳经腑病,亦治脾伤湿胜时。
除却桂枝名四苓,凌赤便溥皆可服,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猪苓汤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防己黄黄汤
防己黄黄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
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4.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崇土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得化眩晕弃。
*真武汤
真武汤中壮肾阳,附子苓术芍生姜,
总因水停肢体肿,脾肾虚寒可正商。
*实脾散
实脾苓术草附姜,厚朴腹皮瓜果香,
姜枣水煎去渣服,行气利水又温阳。
5.祛湿化浊
草薜分清饮
革薜石菖蒲,乌药益智伍,
下虚小禊频,白浊如膏糊。
*完带汤
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
苍术车前黑荆芥,陈皮甘草与柴胡。
(十五)祛痰剂
1.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半夏与橘红,甘草茯苓四味从,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病此方宗。
*温胆汤(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证多端,均属胆虚痰热扰;
十味温胆即去竹,远志参味枣地饶。
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萎实,
苓苓姜片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半篓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
滚痰丸
滚痰丸是逐痰方,磁石黄苓及大黄,
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3.润燥化痰
贝母瓜篓散
贝母瓜萎花粉填,陈皮桔梗茯苓研,
呛咳咽干痰难咯,清润肺燥化痰涎。
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5.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自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十六)消食剂
1.消食化滞
*保和丸(大安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版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保和加术名大安,健脾消滞又何难。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苓,大黄术泽与茯苓,
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此方寻。
2.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治法好。
(十七)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味苦辛酸,连柏辛椒姜桂端,
参归附子虚寒治.温脏安蛔法可传。
说明:
1.《方剂学)歌诀分为背诵(方名前有.“*”者)、熟读二类。
2.根据各专业的需要,背诵、熟读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医疗专业:背舅100首,熟读8首;
②针灸专业:背诵100首,熟读50首;③中药专孽:背诵80首,熟读柏首。
3.编写(方剂学>歌诀的目的是为了牢记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滞别是“组成”),为此,
学生可自编方歌(方歌的形式、字数不拘,但要-瞄组成、功效、主治,并要有音韵、工
整),考核时,自编方歌享有《方晴学》歌诀同等的待遇。
导论
三、古籍精选
《内经》原文精选
导论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
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两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8上,则生膜胀。此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
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6.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
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痣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7.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II: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
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9.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藏象
(二)素问•六节藏象论
*10.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11.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12.臂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膏。为阴中之少阴,通于
冬气。
*13.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4.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
转味而人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士气。
(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縻之官,
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6.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刑寿,殁世不殆,以为天
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四)素问•五藏别论
*17.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
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
*18.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灵枢•海论
19.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目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
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海,其输
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六)素问・太阴阳明论
20.帝日: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日:四支皆禀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
得桌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气以
生,故不用焉。
(七)素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领导慰问环卫工人发言稿
- 外企写字楼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协议书(3篇)
- DB11T 1490-2017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验收技术规程
- 汇报课教案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 2024年医疗服务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考大学的励志故事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教案
- 冷却塔技术规格书
- GB/T 14074-2017木材工业用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
- 钢栈桥工程安全检查和验收
- FDS软件介绍及实例应用
- 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强基计划解读系列课件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全套课件
- 《24点大挑战》教学-完整版课件
- 胸痛的鉴别诊断与危险分层课件
- 胜达因高速泵介绍课件
- 监理通风与空调质量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