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优化建议11000字(论文)】_第1页
【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优化建议11000字(论文)】_第2页
【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优化建议11000字(论文)】_第3页
【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优化建议11000字(论文)】_第4页
【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优化建议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房难产生的原因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TOC\o"1-3"\h\u68451绪论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统筹系统解决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是我党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城市住房发展经历了福利分房逐步向市场经济商品化阶段进而转向住房市场与保障并行发展的历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升,累计惠及2亿多困难群众,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随着我国逐步推进深度城镇化,大城市由于拥有高速的经济发展、便利的区位条件等优势,更易吸引优质资源(就业与公共服务等)集中,吸引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推动城市规模迅速膨胀,随之引发诸多错综复杂的城市病,城市住房资源配置矛盾、房价持居高位、特定群体住房困难等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住房问题日益严峻。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并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强调住房的民生属性为主,促进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这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决心,同时,各地政府也在近几年接连展开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试点工作,为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尽管党和国家及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住房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目前许多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逐渐显现且愈加严重的住房问题:一方面,大城市住房供给均等化有限、套型灵活性不足;法律法规制定存在一定滞后性;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住房支付能力不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职住无法平衡,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加大。对此,如何有效建设大城市住房的可支付供给体系、提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而促进城市住房结构性均衡,成为相关部门需要关注的重点。1.2文献综述张敏对保障房分配不公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她在文章中指出,分配不公的具体原因是准入条件难、公众参与度低和信息私人化。申请人的信息是否完全公开以及公众如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仍然难以确定。魏立言正在从社会保障住房分配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在《社会保障住房供应机制与方法研究》中提出建立基于不同住房保障制度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家庭的收入机会。强调应根据申请人的不同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分配标准,同时政府应加强动态监管,建立诚信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披露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并使分配过程透明和透明。齐瑞双主要研究了保障房筹集机制和参保人如何自然退出。他建议改善筹集社会住房的制度,并从社会住房中撤出“过滤”制度。已建住房和社会保障住房必须系统上市。保障房的退出机制必须有相应的启动条件,必须细化。李林从社会住房分配的控制和管理机制入手,指出由于缺乏控制机制,特别是社会住房的准入和退出环节。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实地核查,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资产是否符合要求等资料进行逐笔核查。还应该注意对社会住房的动态监督,这使得街道和社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住房的合理流动,并确保社会住房制度的有效实施。阿列克斯教授觉得美国的税收政策有助于美国社会保障住房体系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学》中,阿瑟奥沙利文分析了美国公共政策对城市中穷人生活的影响,觉得贫困的形成是由于美国的住房政策,贫民窟和贫民窟的隔离。美国富人数量增加,他觉得应该提前扶持低收入者,通过社保房改根除城市低收入者的贫困。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中,更重要的是照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住房的分配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比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觉得,穷人的选择自由有限。另一种观点觉得,社会保障住房首先要坚持公平原则,比如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觉得,公平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特征,政治应该更多地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倾斜,希望能够落实。社会成员的本质是平等的。国外研究者对国家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但也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也与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国内和国外的研究人员的主要是研究本国的国情,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集中在社会保障住房的供应、分配和消除上。社会保障住房是实现人民住房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方社会住房体系中,受人权理念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将社会住房与社会公平相结合,分析了社会住房的重要作用。芬兰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住房的分配制度,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住房分配制度。2相关制度及概念2.1相关法律制度2.1.1住房相关法律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我国第一部《民法典》合同编中关于租赁合同的相关规定当然适用于住房租赁法律关系。《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参见《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条第一款: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的除外。第七百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参见《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条第一款: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的除外。参见《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条: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但是助理期限为不定期。租赁期限届满,房屋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承租的权利。2.1.2住房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以下简称:公安部)1995年3月公布施行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对租赁房屋的消防要求和治安管理做出了规定。住建部2010年12月发布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作为一部专门针对住房租赁的部门法规,较为全面地规定了房屋租赁相关制度,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关于房屋租赁的部门规章。内容涉及了房屋租赁条件、租赁合同、主管部门权责、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及罚则等。住建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经纪管理办法》针对房地产销售和租赁领域的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管理、经纪活动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及罚则,对规范房地产行业包括住房租赁经纪活动起到了巨大作用。住建部2018年3月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建筑设计的消防标准、消防设施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房住不炒”、“租购同权”背景下,住建部发布的《租赁和销售条例(征求意见稿)》,专章规定了住房租赁和房地产经纪服务。《租赁和销售条例(征求意见稿)》首先从租金调整、禁止强制驱逐承租人、保护承租人隐私等方面加大了对承租人权益的保护。其次是增加了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其在自身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租赁信息真实性担保及由此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赔偿责任。最后是区分了住房租赁企业出租和个人出租。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企业背景下长租公寓模式发展迅猛,区分了住房租赁企业和个人房东并进行区别管理,有利于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的发展。2.1.3住房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多数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适用于本地的地方性住房租赁法规,如《上海市城镇公有房屋管理条例》、《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此外,有立法权的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如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成都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2.3住房难问题相关学说分析城市住房问题应从住房供给、需求及制度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分析,住房的供给侧包括多主体的多样化住房产品的供给,住房的需求侧影响包括居民的家庭结构与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实现城市住房空间均衡与供需平衡需要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环境建设。首先,依据住房消费梯度理论,年龄、教育、收入水平等个体经济特征与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储蓄水平等社会特征会影响居民的住房支付,考虑中国购房行为多为家庭行为,因此结合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城市居民家庭住房选择行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偏好会存在差异,且随着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变迁呈现动态性住房需求。对于居民而言,住房质量等物理特征、交通便利等区位特征、设施配套等邻里特征、住房可负担性等方面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满足是影响住房问题的重要因素。其次,根据政府与市场理论,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提供多样的住房产品以满足需求。一方面,住房的商品属性要求住房市场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房地产市场细分理论,市场会根据消费者的异质性细分为各个子市场,进而提供多样梯度化的住房产品;另一方面,住房的社会保障属性则要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供给,保障性住房作为准公共物品理因由政府提供,发挥其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责任。此外,在政府与市场之外,结合社会保障理论,应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住房供给,最大限度提高多元化供给的效率。对于大城市居民而言,政府保障范围的覆盖性、市场住房的供给充分性及私人租赁的安全稳定性是影响住房问题的重要标准。最后,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设完善是保障住房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一方面,完善与住房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供给,充分发挥法律规制、金融支持、税收补助及土地供应等配套政策的作用,全面释放居民的住房消费,拉动内需提升,助推大城市消费经济升级;另一方面,将城市规模体系、住房发展规划等纳入整体框架之中,促进人口市民化与社会融合进程,推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3住房难现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3.1住房难现象存在问题本篇文章主要以上海为案例,进行住房难现象影响的信息分析。3.1.1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根据最近两次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至202年之间,相比深圳、广州和上海其他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并且该地区的老龄化速度更快。2020年,全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3.4%,比2010年提高8.3%,比北京高3.8%,比广州高11.99%,比2010年高18.04%。上海15-59岁人口是上述城市中最低的,该地区人口约为66.8%,而深圳15-59岁人口超过79.5%。从2010年到2020年,上海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9.5%。虽然区域内0-14岁人口份额有所上升,但并不高,区域内0-14岁人口份额上升了1.2%左右。这表明上海本地劳动力供应仍在下降,对外来人口的依赖逐渐增加。3.1.2城区密集郊区稀疏上海的城镇体系结构是中心城市引导新城,新城公共城市,公共城市中心村。资料显示,上海一、二、三级人口差异较大。上海平均人口比较少,主要体现在中心区人口1000万左右,郊区人口不到180万。这部分地区主要居住着一座约20万人口的大学城,而新郊区城市的交通、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没有办法应对中心城区的任务。一个理想的城乡体系,要求新城发展有一定的自主性,必须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即跟随从市中心转移的产业,同时发挥。在长三角的辐射作用。将五个新城发展成集群,通过建设节点加强辐射效应,符合上海的发展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3.1.3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制度不健全我国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制定过程中,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上条文规定了在房屋拆迁评估程序中应当做的一些内容,但是还不详尽,在实践当中很难落到实处,如果该机构是站在征收人的一面,则被征收人将很难在评估程序中实现其合法的权益,很明显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还有房地产价格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如何确定的,征收人在选择这些专家的过程中是通过何种程序选择的,比如资历要求,这些专家是否真正的合格,专家的道德修养是否高尚以及专业水准都是征收人进行选拔的标准,但是这些都不曾在法律中有所体现。所以说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法律的制订中还是存在缺陷的孔羽,方耀楣.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J].中国房地产.2007(02)。孔羽,方耀楣.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J].中国房地产.2007(02)3.1.4住房租赁立法协调性较低目前我国对住房租赁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主要有住建部门(包含了房地产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消防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由于没有统一的上位法进行指引,这些部门在住房租赁管理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各自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各部分之间又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结果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既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又无法对住房租赁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公安部发布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出租人的登记备案制度,参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私有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他合法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单位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单位介绍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核符合本规定出租条件的,由出租人向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参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私有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他合法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单位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单位介绍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核符合本规定出租条件的,由出租人向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3.2住房难现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2.1空间维度:区域规划统筹不均,功能空间布局错配伴随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都市圈模式将成为住房市场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大城市的住房建设应并入区域整体规划进行统筹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都市圈发展方面的系统规划的缺失,致使跨区域协调机制不畅,各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及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等的确立、功能定位的分工及公共资源的供给等诸多规划未能合理统筹,进而引发大城市与其周边城镇、城乡之间的住房市场发展不均且互相割裂的问题。同时从我国现行住房规划编制体系相关文件来看,现阶段我国住房专项规划即在国土空间上的规划较为薄弱,政府在大城市长期住房需求、住房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政府在住房规划方面的薄弱性会引发城市空间错配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因要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区住房承载压力而选择新建住房或改造存量住房造成的功能空间布局错配现象。一方面,增量住房多建于城市郊区,城市就业与消费功能场所与居住地点严重错配,同时由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不佳造成交通系统的欠衔接性,导致长途通勤加剧城市拥堵,使得交通的空间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改造存量住房多受制于资金投入有限、主体参与不积极、部门协作有壁垒等问题,并不能及时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老旧住房修缮与公共服务供给集聚之间产生了功能错配。此外,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功能空间的布局错配不仅会致使大城市居民面临职住分离,还会进一步引发社会空间分异问题。3.2.2制度维度: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可支付住房发展不足社会政策能够构建且维持发展一种强制性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其会给予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弱势的一方,我国城市住房政策支持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新青年等弱势群体损失了他们的利益,限制了其流入流入大城市的选择。在具体的住房政策支持体系中,尤为相关的主要包括土地市场制度、租赁住房市场制度、住房金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基础制度,这些政策制度体系的缺失会引发运行机制失灵,进而影响价格、融资及土地拍卖等一系列机制的运行,从而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的冲动性行为,如炒卖土地、跟风投机、金融信贷波动等现象,最终引发住房市场失衡。具体而言,在土地制度方面,受传统土地财政的影响,政府对住房供应、商业工用地的区别对待,使得城市居住用地比例长期低下且价格攀升,不仅助推整体房价的高涨,还阻碍了可负担住房的新建或改造进程;在金融制度方面,我国政策性金融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措施存在漏洞等问题制约着商业性金融与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居民住房的可支付困难程度;在财税补贴方面,由于补贴方式的不健全、补贴流程的繁琐及补贴部门的不协调等问题,居民受到住房补贴的效率较低,未能及时稳定住房的可支付性。此外,租购并举制度的缓慢推进、房地产税制度的探索等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诸多政策支持的缺失共同制约了可支付住房体系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特色的城乡二元体制与户籍制度,大城市中租赁群体在享有劳动就业发展、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等住房附属权益保障方面与拥有产权的居民相差较远,且这些资源的有限性与针对性使得共享实施难以落地,过度开放的公共资源如就学机会、社区服务等会造成资源的供应不足,进而损害原有居民的权益。同时还会引发住房溢价效应,政府依托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租购同权会诱发如学区房等具有特定附属权益的住房租金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提高中低收入家庭平等享受居住权益的实现难度。此外,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还会加剧城市住房的租售比的失衡程度与公共服务的资本化,进一步加重社会群体的分化。3.2.3产品维度: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梯度产品有待丰富我国大城市居民群体规模庞大复杂且住房需求差异多元,城市住房供应数量、结构及服务等不再与住房市场新需求相契合,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越发凸显,主要体现在不能为青年人、新市民等群体数量对等且适宜的住房产品。一方面,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并未囊括这些“夹心层”群体,同时近些年兴起的政策性住房(人才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覆盖面也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另一方面,大城市中的专业租赁机构发展还未成熟,市场仍以私人租赁住房为主,经营规模的小型化与分散化阻碍了特定产品的有效供给。由此,大城市在住房保障与市场供给双层面皆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不足问题。与此同时,各住房产品供应主体的相对单一性不利于梯度住房产品的有效供给:政策性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主要由政府部门供给,存在部分产品分布偏远且零散、运营管理不善及热点区域供不应求等问题,同时,城市中的企业因建设管理成本的增加对配建住房积极性不高,使得保障住房的供给存在桎梏;租赁住房的房源供给主体多为个体,在套型供给、租赁周期及权益保障等方面与流动人口需求存在冲突,而大城市的专业租赁机构规模不足,易造成金融监管等问题进而影响住房的持续供应。此外,近些年各大城市积极探索多方主体梯度供给住房的措施带来了多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新问题,使得住房长效机制建设进程受阻。3.2.4法律维度:住房租赁立法体例欠科学,住房权益难以共享长期以来,我国的商品房屋租赁都是和土地、房地产开发管理、商品房销售等合并立法,在立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侧重点,从而导致了住房租赁在立法上长期不受重视。将调整不同类型法律关系和不同类型细分市场置于同一部法律中,将导致立法性质不明、定位不准确。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规模,将房屋租赁其他领域合并立法的综合立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住房租赁市场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现代立法分工主义,住房租赁单独立法将是住房租赁立法的趋势和方向。从立法实践上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将房地产有关的土地、开发、交易、登记规定融为一体,其中与住房租赁有关的规定仅有四条。我国《民法典》合同编对租赁合同进行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住房租赁的只有四条,其他条款都是对租赁合同的概括性规定。可喜的是《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尝试改变住房租赁和销售合并立法的模式,对住房租赁进行专门立法,在立法体例上取得了较大突破。4改善住房难问题的策略及建议4.1完善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住房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登记备案义务主体担心登记备案后被税务部门征收税款,为逃税而故意不进行登记备案。其次是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登记备案主体不进行登记备案的法律责任,但负有监管责任主管部门没有严格依法履行对租赁登记备案的监管职责。然后是由于登记备案信息的采集、使用、保密等制度的不完善,登记备案主体担心登记备案信息泄露或被用于非法用途,登记备案意愿不高。最后是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宣传不到位,有的登记义务主体甚至都不知道需要进行登记。针对住房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欠佳的原因,完善登记备案制度可以从明确登记义务主体、鼓励登记备案主体登记备案、加强登记备案监管力度这三个方面入手。4.2健全多策合一机制全面实施配套性政策制度建设,完善住房供应与土地制度、住房交易制度、住房金融制度等建设,加快构建多部门政策协同与工作协作机制,健全都市范围内人房地联动机制,保障大城市可支付住房健康发展。(1)完善住房基本制度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基本居住权保护、主体行为规范及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建设,确立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住房预售制、探索创新房地产税等,形成持有租赁的激励机制,有效推动租购并举制度实施。(2)健全住房金融支持体系第一,探索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建设,为中低收入群体首次购房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增加多渠道住房供给;第二,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拓宽覆盖领域与加强针对性,保障租赁住房领域与中低收入群体能够享有公积金支持;第三,创新住房信贷工具,丰富居民住房融资渠道。(3)推动土地供应制度创新第一,健全人房地联动机制,跟随人口流动趋向适时提高建设用地供应;第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企业自有用地等土地供应机制,多渠道保障低成本土地支出与住房建设;第三,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放松对居住容积率的管制,推动大城市由“卖地-固投”向“税收-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多部门多方面政策协同一方面,加强城市跨部门协同合作建设,推动城市更新局、发改委、住建部、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加强政府-社会-市场多主体协作、形成合力,确保住房建设、城市更新及城市发展等多项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以整体性的治理理念,纵向厘清央地财政关系,横向组建地方政府跨域治理合作机构,推动各要素资源的协调整合,保障大城市住房健康发展。4.4完善房屋补偿安置制度设计虽然补偿规则规定的新的征收补偿方案符合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考虑房屋拆迁的做法,仍有许多操作或者概念上的缺陷,需要改进的跟踪系统和实现过程,特别是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和改善。1.征求意见、公告、批准的时间把握。现行《赔偿条例》中没有关于征求对赔偿制度的意见、通知和核可的日期的规定。在未来的处置条例中通知和批准处置房屋补偿制度,在实践中可规定以下时限:首先,在市政府和地区政府就房屋问题作出决定之前,房屋筹资办公室必须完成30个工作区的所有筹资方案;其次,任务完成后,必须在所有三个工作区开展工作。拆毁房屋办公室在30个工作区完成了咨询工作,并向市政府和地区政府提交了征用计划。拆房办公室批准了这五个工作区的搬迁决定,并提供了有关申请处理的详细资料和说明。2.覆盖保障体系的完善。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改进规划系统本身,包括各种规划的内容和效力。近年来,虽然行政规划广泛,但规划工作普遍缺乏明确性。因此,为了使房屋购置规划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必须改进房屋购置规划系统,规划过程应包括外部的规划、规划、出版程序。其次,最后行政规划决定和计划的修改和废除应提供适当的司法补救办法。最后公共土地上的居住空间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应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城市和农村规划以及特别规划为基础。3.进一步完善搬迁前补偿制度。对驱逐的补偿是新房屋补偿制度下的一个新制度,是立法活动中的一个重大进步,无效的征用条例没有关于事先安置的规定。由于征用,经过反复的民意调查和辩论,这是立法方面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因为该制度正在重建之中,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和更具操作性。4.4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制度关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级别的社会保障住房,需要进一步细化申请条件、申请和批准程序、配租队列、分配制度等。立法并严格执行准入机制。同时,建议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的“轮候制度”,将符合住房保障要求的家庭列入轮候名单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查询。在经济适用房供应机制方面,政府应改变由国家单独提供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渠道的资源潜力,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利用多元化的供应机制实施各种保障措施。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当地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潜力。一些住房困难较多的大公司、事业单位,可以在一般政府协调下,单独或联合几个单位,充分利用自身闲置,推出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共同建设保障房。这样大公司就可以在机构保障人民生计的能力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找出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验,探索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产权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由国家、开发商和其他社会主体组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