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教案孔孟二章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23(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投影学生自行解决)4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5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神,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神,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6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7虎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8抽查2~3名同学背诵。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1.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例句出处释义例句出处释义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2课时(1)熟读课文。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导入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1.出题讨论式(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4)词类活用(5)古汉语句式1.背诵全文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湾池(读cù,密)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浮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民不加多民不加少问政:民不加多的疑问(1)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民不加少民不加多的原因(2-4)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保民——王道之始除虐政:涂有饿舜、罪岁不罪己3、涂有饿舜2、树之以桑4、谨庠序之教8、斯天下之民至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寡人之于国也王梁惠王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兵穷兵黩武数口之家数扶苏以数谏秦王数罟不入夸池王道之始也填然鼓之之寡人之于国也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熟记“有(又)、暴(曝)、生(性)、鞣(燥)、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温故知新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②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2背诵全文。教学目的教学时数3教时。2.学习课文第一段。贾生(李商隐)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二).时代背景:之势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①务耕织()守战之具()②会盟()重宝()赫之属()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利兵而谁何()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O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⑧享国之日浅()⑩斩木为兵()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5)①秦孝公②之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六).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七)布置作业:2.熟读课文。3.书面翻译第1段。第二教时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检查讲评作业:(略)一.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二.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四、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五.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附例句并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1)振长策而御宇内。一.背诵第3自然段。[附]误译举例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旷、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2)才能不及中人。(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4)天下云集响应。(5)崤函之固,自若也。(6)非及向时之士也。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秦始皇(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和条件发生了变(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和“”,而是因为秦“”。(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三段中的“6”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提问: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利兵而谁何。”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2、主题思想:①写作意图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②主题思想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3、写作特点①叙事铺陈对比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例句活用类型释义招致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例句释义例句活用类型形容词动用释义使……弱,削弱使……愚蠢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释义制服例句请牢固、坚固(的地势)巩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例句出处释义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韩愈(一)导入我们又持何种见解呢?“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注意引导学生亲近母(二)解题:(三)作者简介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四)朗读、正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老聃(dān)(五)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掌握文章大意,疏通字词,见教材批注及教参)(六)整体感悟1、内容理解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2、结构线索第一段,提出观点,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与第二、三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五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3、疑难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者……终不解矣从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文章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愚,皆出自于此乎?”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对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⑤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向后人提出了哪些建议?文章赞扬李蟠,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同时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号召学习李蟠的做法:“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七)重点探讨1、文章的论证结构及方法※结构:古之学者必有师[立]→师道之不传[破立对比]→圣人无常师[立]→赠李蟠(1)例证法:孔子师……(2)引论法:三人行,则必有我师。(3)对比论证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小学而大遗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多种句式与不同语气相结合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等奖《师说》课件:2024年教育的风向标
- 女方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样书
- 构造地貌的形成-以庐山为例【知识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4年新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单元 第1课时 9加几
- 粗砂采购协议
- 夏日安全校园知识手册
- 物业协议书范文
- 特种砂浆购销协议范本
- 相亲合同保障我们的爱
- 健身房租赁合同
- 二手车购买一批合同范本
- A10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 历史试卷 (含官方答案解析)
- 2024年巴西劳动市场变化与挑战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家政培训讲师课件
- 定制酒签约合同模板
- 2024年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与服务合作协议
- 2023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卷(副省级)答案及解析
- 全年病案室报告
- 小区停车位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