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_第1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_第2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_第3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_第4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TOC\o"1-2"\h\u6905第一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 3161841.1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义 3319081.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 3167281.3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趋势 318947第二章平台规划与设计 46642.1平台建设目标与定位 472422.1.1建设目标 449462.1.2平台定位 4303532.2平台功能模块规划 5301422.3平台架构设计 5142532.3.1基础设施层 5176462.3.2数据管理层 5122052.3.3业务应用层 5217222.3.4用户界面层 57752第三章技术选型与平台搭建 570533.1关键技术研究 5188873.1.1工业大数据处理技术 6299333.1.2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667013.1.3网络安全技术 676203.2平台技术选型 6170663.2.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选型 6265983.2.2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选型 650203.2.3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选型 6308883.2.4网络安全技术选型 786223.3平台搭建与部署 7112753.3.1硬件设备部署 748203.3.2软件系统部署 7190173.3.3平台集成与调试 7102873.3.4平台运行与维护 727291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51614.1数据采集方式 7300764.1.1物联网设备采集 7261754.1.2网络爬虫技术 724824.1.3数据接口对接 7251754.2数据存储与清洗 8253104.2.1数据存储 819444.2.2数据清洗 854844.3数据分析与应用 8274144.3.1数据挖掘 8212694.3.2数据可视化 8278604.3.3智能算法应用 8174854.3.4个性化推荐 816878第五章平台安全与运维 998175.1平台安全策略 9258255.1.1安全框架设计 968815.1.2物理安全 9177415.1.3网络安全 9156685.1.4主机安全 968315.1.5数据安全 9293435.1.6应用安全 1066155.2平台运维管理 10221495.2.1运维团队建设 1028595.2.2运维流程规范 10266435.2.3运维工具选用 10286695.2.4运维风险管理 1037875.3应急响应与故障处理 1060015.3.1应急响应预案 10297575.3.2故障处理流程 10183855.3.3故障处理工具 11257605.3.4故障处理培训 111853第六章平台能力评估与优化 11136206.1平台功能评估 11100086.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1262446.1.2评估方法与流程 1140036.2平台优化策略 11107666.2.1技术层面优化 11301136.2.2业务层面优化 12281246.3平台升级与扩展 12128016.3.1版本迭代 12261166.3.2模块化扩展 1229654第七章产业生态构建 1228747.1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1218417.2产业联盟与合作 13324667.3产业创新与孵化 1332657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1420158.1政策法规支持 14192038.1.1政策背景 14149418.1.2政策法规体系 1469618.1.3政策法规支持措施 1483198.2行业标准制定 15153388.2.1标准制定的重要性 15162808.2.2标准制定体系 15273728.2.3标准制定流程 15238768.3政产学研用协同 1589498.3.1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意义 15201368.3.2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1572718.3.3政产学研用协同措施 1611029第九章市场推广与应用 1661459.1市场需求分析 16174799.2市场推广策略 17277799.3应用案例分享 176679第十章平台可持续发展 172206210.1平台商业模式摸索 172775010.2人才培养与引进 181625010.3平台可持续发展路径 18第一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1.1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义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指在工业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人、机器、数据和资源相互连接、协同作业的综合性信息基础设施。它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为各类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提供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服务,旨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1.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发展。(2)平台数量迅速增加。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平台数量逐年增长。(3)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功能逐渐丰富,为各类工业企业和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服务。(4)应用场景日益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1.3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趋势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平台化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2)智能化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工业生产提供智能化支持。(3)生态化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构建起涵盖设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多环节的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4)安全化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关键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平台安全防护技术将成为关键竞争点。(5)全球化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打破地域和国界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协同作业,推动全球工业发展。第二章平台规划与设计2.1平台建设目标与定位2.1.1建设目标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目标旨在实现以下四个方面:(1)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2)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以平台为载体,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助力产业结构优化。(3)优化企业运营管理:通过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4)拓展市场服务范围:借助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2.1.2平台定位本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位为:(1)资源整合平台:以平台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先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3)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发展。(4)产业协同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2.2平台功能模块规划本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实时采集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2)业务协同模块: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协同,提高业务执行效率。(3)应用服务模块:提供各类应用服务,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供应链协同等,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4)云计算与大数据模块: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服务。(5)安全保障模块:保证平台数据安全、系统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2.3平台架构设计本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管理层、业务应用层和用户界面层。2.3.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云计算资源、网络设施、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为平台提供基础支撑。2.3.2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负责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等。2.3.3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各类业务模块,如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供应链协同等,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协同。2.3.4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访问平台的各种途径,包括Web端、移动端等,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第三章技术选型与平台搭建3.1关键技术研究3.1.1工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对海量工业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环节。其中,数据采集技术需关注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的接入与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技术需考虑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等解决方案;数据处理技术涉及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等算法;数据分析技术则关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3.1.2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资源配置。边缘计算技术则将计算任务分散到网络边缘,降低延迟,提高实时性。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实时响应。3.1.3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和企业核心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还需关注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如工控协议安全、设备安全等。3.2平台技术选型3.2.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选型数据采集技术选型应考虑设备的兼容性、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等因素。可以选择支持多种工业协议的采集设备,如Modbus、OPC等;数据传输技术可选TCP/IP、HTTP、WebSocket等,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3.2.2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选型数据存储技术选型应考虑数据的规模、类型和访问频率。可以选择分布式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或NoSQL数据库等。数据处理技术选型应关注算法的成熟度、功能和适用性,如Spark、Hadoop等大数据处理框架。3.2.3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选型云计算技术选型应关注平台的弹性、可扩展性、成本等因素。可以选择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等解决方案。边缘计算技术选型应考虑边缘设备的功能、功耗、安全性等因素。3.2.4网络安全技术选型网络安全技术选型应关注安全功能、易用性、兼容性等因素。可以选择成熟的网络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还需关注工控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如工控安全防护软件、安全隔离设备等。3.3平台搭建与部署3.3.1硬件设备部署根据平台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部署需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功能等因素。3.3.2软件系统部署软件系统部署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根据技术选型,选择合适的软件版本,并进行安装、配置和优化。3.3.3平台集成与调试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部署完成后,进行平台集成与调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存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网络安全等功能模块的调试。3.3.4平台运行与维护在平台搭建完成后,进行运行与维护。包括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处理故障、优化功能等。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不断对平台进行升级和优化。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4.1数据采集方式4.1.1物联网设备采集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物联网设备是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实现对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实时监测。利用RFID、条码等识别技术,对物料、产品等信息进行采集。4.1.2网络爬虫技术网络爬虫技术可针对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和采集,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通过设定关键词、URL地址等参数,自动抓取相关网页内容,并进行数据解析。4.1.3数据接口对接与第三方系统或设备进行数据接口对接,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实现与其他系统或设备的数据交换与共享。4.2数据存储与清洗4.2.1数据存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根据数据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如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4.2.2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平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数据清洗:(1)去除重复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删除重复的记录,避免数据冗余。(2)数据校验:对数据进行格式、范围等方面的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3)数据转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4)数据脱敏:对涉及敏感信息的字段进行脱敏处理,保护用户隐私。4.3数据分析与应用4.3.1数据挖掘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潜在的规律和趋势。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类等方法,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4.3.2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形、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平台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工具,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展示需求。4.3.3智能算法应用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实现以下应用:(1)故障预测: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采取措施,降低风险。(2)优化生产: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3)质量控制: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4)供应链管理:分析供应链数据,优化库存管理,降低库存成本。4.3.4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挖掘用户兴趣点,实现精准推荐。第五章平台安全与运维5.1平台安全策略5.1.1安全框架设计为保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需建立全面的安全框架。该框架应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5.1.2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包括机房安全、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1)机房设置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等措施,保证机房设施安全可靠;(2)设备采用冗余备份,避免单点故障;(3)环境安全方面,加强人员管理,实行准入制度,防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5.1.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平台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实现网络隔离和访问控制;(2)对网络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3)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5.1.4主机安全主机安全是平台安全的基础。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定期更新系统补丁;(2)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3)对主机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5.1.5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平台安全的核心。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建立数据备份机制,保证数据不丢失;(2)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3)建立数据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5.1.6应用安全应用安全是平台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采用安全编程规范,减少应用系统漏洞;(2)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试,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3)建立应用系统安全审计机制,对应用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5.2平台运维管理5.2.1运维团队建设建立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团队应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角色。5.2.2运维流程规范制定运维流程规范,包括设备巡检、故障处理、系统升级等环节。保证运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5.2.3运维工具选用根据平台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维工具,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如:自动化部署工具、监控工具、日志分析工具等。5.2.4运维风险管理对运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5.3应急响应与故障处理5.3.1应急响应预案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包括网络安全事件、主机故障、数据丢失等情况。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应急响应流程;(2)应急响应组织结构;(3)应急响应资源清单;(4)应急响应操作指南。5.3.2故障处理流程建立故障处理流程,包括故障报告、故障定位、故障修复、故障总结等环节。保证故障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5.3.3故障处理工具采用故障处理工具,如:远程诊断工具、故障排查工具等,提高故障处理效率。5.3.4故障处理培训对运维人员进行故障处理培训,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故障处理流程、故障处理工具使用、故障案例分析等。第六章平台能力评估与优化6.1平台功能评估6.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评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需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功能性指标:包括平台的模块完整性、功能覆盖范围、数据集成与处理能力等;(2)功能指标:包括平台的响应速度、并发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等;(3)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4)可扩展性指标:包括平台架构的可扩展性、模块的可复用性等;(5)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用户使用体验、功能满意度、服务满意度等。6.1.2评估方法与流程(1)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系统日志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形成评估基础数据;(3)评估模型建立:根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的评估模型;(4)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平台功能的优势与不足;(5)结果反馈: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平台开发团队,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6.2平台优化策略6.2.1技术层面优化(1)提升平台功能:优化算法、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降低响应时间;(2)加强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3)提高系统稳定性:通过负载均衡、故障转移等技术手段,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4)增强平台可扩展性: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块化设计,便于功能扩展和升级。6.2.2业务层面优化(1)完善功能模块:根据用户需求,持续优化和完善功能模块,提升用户体验;(2)优化服务流程: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用户成本;(3)拓展应用场景:结合行业特点,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场景;(4)强化合作伙伴关系: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发展。6.3平台升级与扩展6.3.1版本迭代根据平台功能评估结果和用户反馈,定期进行版本迭代,不断提升平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功能升级:根据用户需求,新增功能模块,优化现有功能;(2)功能优化:提高系统功能,降低响应时间,提升用户体验;(3)安全加固: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6.3.2模块化扩展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平台功能的扩展和升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模块复用:将通用模块进行封装,便于在其他场景中复用;(2)模块解耦:将紧密耦合的模块进行解耦,提高系统可维护性;(3)模块扩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开发新的模块,实现平台功能的扩展。(4)跨平台集成:与其他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第七章产业生态构建7.1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关键环节,旨在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有效衔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以下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具体策略:(1)梳理产业链结构:深入了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流程、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关系。(2)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包括技术、人才、设备、市场信息等,降低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3)协同创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4)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7.2产业联盟与合作产业联盟与合作是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下为产业联盟与合作的具体措施:(1)建立产业联盟: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搭建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2)加强行业交流:定期举办行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3)政策引导与支持: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业联盟发展。(4)搭建合作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合作对接等服务。7.3产业创新与孵化产业创新与孵化是推动产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为产业创新与孵化的具体措施:(1)设立创新基金:和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建设创新平台: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服务。(3)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4)培育新兴产业: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多元化发展。(5)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业创新与孵化。通过以上措施,构建产业生态,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提供有力支撑。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8.1政策法规支持8.1.1政策背景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8.1.2政策法规体系(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国家层面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等,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地方层面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划、行动计划等,如《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为地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8.1.3政策法规支持措施(1)财政支持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补贴、贷款贴息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2)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支持企业申请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3)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水平。8.2行业标准制定8.2.1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于保证平台互联互通、提高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8.2.2标准制定体系(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基础,涉及平台架构、数据交换、安全防护等方面。(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进行细化,提高行业应用水平。(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结合地区实际,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进行具体指导。8.2.3标准制定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的需求,明确标准制定的方向。(2)标准草案根据需求分析,编写标准草案。(3)征求意见广泛征求行业内外意见,完善标准草案。(4)审查与发布对标准草案进行审查,通过后发布实施。8.3政产学研用协同8.3.1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意义政产学研用协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平台建设与运营水平。8.3.2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1)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推动平台建设。(3)用户体验用户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营,提供实际需求,促进平台优化升级。(4)资源共享各方共享资源,降低平台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8.3.3政产学研用协同措施(1)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2)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政产学研用各方人才培养与交流,提高整体素质。(3)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各方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4)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第九章市场推广与应用9.1市场需求分析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以下是市场需求的几个方面:(1)政策推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市场需求的释放提供了政策保障。(2)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求愈发迫切。(3)企业需求: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4)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