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材料二: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备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答案〗1.D2.A3.C4.D5.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是说“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说“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的是遭受诬陷被发配的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状。在这段唱词中,风狂雨骤,空野荒郊被发配的张翠鸾多么悲戚。作者通过对自然界风雨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感恩土豆董祖斌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杨柳青的年画。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C.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D.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与愤怒。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B.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言表。C.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D.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8.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9.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答案〗6.D7.D8.①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②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③对土豆的颜色等细节进行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的吸引力。9.①(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②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通过对土豆的怀念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③也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④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失落与愤怒”错误,原文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我”只是对这一现象感到可惜和失落,并没有愤怒。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错误,文章结尾并没有暗示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感恩土豆更多是表达作者对土豆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而不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批判,选项过度解读。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段表达技巧的能力。文段为吃土豆的场景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分析。“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采用动作描写,用“捡拾”“剔掉”“喂”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动了心思”“还觉得比较幸运”等内容为心理描写,文段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一层白白的土豆”,此处运用叠词对土豆的颜色进行细节描绘,引人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对饥肠辘辘的我们的吸引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意蕴的能力。土豆是文中的中心物象,是行文线索,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主旨所在,据此分析鉴赏即可。“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我”家与村民都离不开土豆,对土豆的感情已经深入到了“我”的血脉里,(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土豆连接着劳动,连接着日常生活,连接着人们的交往,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我”在城市生活中怀念故乡的土豆,怀念和土豆有关的生活细节,其实就是怀念故乡,是一种乡愁,作者借土豆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土豆给了“我”生命的启示,让“我”深入思考要像土豆一样执着、平凡而实在地生活,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备注〗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选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有删改)〖备注〗仲尼:孔子。材料二: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来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器皿非满A案B不敢C会宾友D常量E月F营聚G然后敢H发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含义相同。B.固,简陋,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固”含义不同。C.“以约失之者鲜矣”中的“鲜”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字含义相同。D.“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与“乃作《怀沙》之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出身卑微,家风清廉,不喜奢华浪费,他以自己考取科举后,不戴花而被人劝说这一细节例,说明要节俭,现身说法,亲切动人。B.司马光的心里以节俭朴素为美,虽然人们都讥笑他,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而认为今人把古人看重的节俭美德丢掉是不对的。C.司马光的父亲在担任群牧司判官的时候,非常注重节俭,而近来士大夫宴请宾客追求物质的华贵并成为风尚,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D.司马光引用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指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相反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14.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要节俭的观点?请简要概述。〖答案〗10.BDG11.D12.C13.(1)可是孔子却说他不懂得礼,是他过分奢侈,自比于君的缘故。(2)但也不敢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14.①引用论证。引用孝经中的句子来论证节俭是治国安民之道。②举例论证。列举管仲和大禹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来论证要倡导节俭的观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器皿”作主语,“非满”作谓语,“案”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B处断开;“不敢会宾友”与“然后敢发书”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DG处需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安定太平到了鼎盛之时。/而圣明的君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B.正确。简陋。/险固的地方。句意: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C.正确。都是“少”的意思。句意: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不廉洁,缺少羞耻心(不知耻)。D.错误。用法和意义不同。却。/于是。句意: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于是他写了《怀沙》赋。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错,原文“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是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懂得;“泰”,过分;“拟”,比。(2)“服”,穿;“干”,求得;“性”,本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为引用论证。引用孝经中的句子来论证节俭是治国安民之道。“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为举例论证。列举管仲和大禹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来论证要倡导节俭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治国之道,使人民富足是第一根本;使人民富足的关键,在于厉行节俭。《孝经》上说:“使国家安定,百姓得到治理,没有比礼更好的东西了。”“礼仪上,与其奢侈,还不如节俭。”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立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劳,可是孔子却说他不懂得礼,是他过分奢侈,自比于君的缘故。夏禹住在低矮的宫室里,穿着粗劣的衣服,后来的圣明君主却不遵循此道。因此说,安定太平到了鼎盛之时,恩德厚施,莫过于倡导节俭。材料二: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东流道中①王质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②雾露且雰霏③。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备注〗①诗人从家乡兴国(今属江西)途径东流(今属安徽东至县),欣赏沿途的风物,停船上岸看到周围的景象写下此诗。②食时:早餐在日出之后,太阳当顶之前,食时指的就是这段时间。③雰霏:雾露浓密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构思精巧,景美情浓;诗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景物,如山、树、住户、冬青等,描写细致逼真。B.“山高树多日出迟”中的“山”是实写,而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山”是虚写,用“山”喻指诗人的雄心壮志。C.颈联具体描绘途中的景色,两旁栽满冬青树,野蜂四处乱舞,满园的荞麦更引得山雀飞来饱餐,周围的视线开阔清晰。D.尾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落笔,境界开阔;用“送”和“吹”两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急切地想到达目的地的心情。16.本诗善于运用虚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且”“已”“渐”三个虚词。〖答案〗15.A16.①“且”字强调雾露稠密,还和颔联“已”“渐”相互映照,浓化了情境。

②虚字使全诗情感通畅。从“已”字和“渐”字上可以体会到诗人奔赴前线的急切心情,表达了诗人笃定报国忠心,视死如归的雄心。〖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描写细致逼真”错误。前三联是描述“东流道中”的景物,简练地叙写了山、树、住户、冬青、野蜂、荞麦、山雀等,并没有细致的描绘。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善于用虚字勾连烘托,使之前后关照,而又承转自然,不着痕迹。次句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久不消散这一山区特有的景象外,还和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渐”相互映照,起了浓化情境、突出题旨的作用。诗的第一联写出发时的景象和早起赶路,第二联他们一行骑着马经过了两个驿站,道边的人家才陆续地打开竹门,这时雾气终于消散了。从“已”字和“渐”字上可以体会到诗人奔赴前线的急切心情,这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缓慢节奏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忠心效国,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塞外的经典名句,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也有写大漠与落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数字,表现出音乐的效果。(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诗人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答案〗(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性情浅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仅只是演说式的做作”。然而这不是悲剧。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命运多舛,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有的人一生①,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正当喜剧演员卡里尼使整个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断肚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去找城里的一个医生,治疗他致命的抑郁症。医生劝他到剧院去看卡里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与此类似,极其严肃的人往往貌似②。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看似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③。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人类的精神的这种逆反形式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可以举出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而对于悲剧,也可以说成大严肃若轻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一帆风顺②玩世不恭③留有余地19.化抽象为具象,用拟人手法生动表明真理的包容性,以此强调真理无需外表的包装,是朴实无华的,是亲民的。〖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和“命运多舛”反义词,指人生顺遂,可填“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②语境指表面和实事有出入,则极其严肃的人往往貌似“不严肃”,可填“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③结合前文“肯宽容”,可知此处指即使是敌手,也要给对方余地,可填“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以“板起面孔”形容真理,赋予其人的特点,用了拟人修辞,化抽象为具象,形象生动,启人思考,生动表明越是真理,越平易近人,越具有包容性,而不需要外在的装饰和矫饰,以此强调真理是朴实无华的,是亲民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子路如此刚直、天真、胸无点滓,毫无城府,邪恶的世界当然不会让他得到善终。孔子以洞明世事的世故眼光,早已预言过子路将“不得其死”。在那时人的观念里,“死”,乃人生命的自然终点,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天年”。“不得其死”,就是指①,从而得不到(或等不到)那个自然的终局。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孔子的预言。在卫国的蒉聩孔悝之乱里,子路不避其难,挺身赴险,像他老师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去维护“义”,最终被杀。但我以为②,苟活不如好死。既然生命的终局总是死,为什么不能利用死来为生命争取最后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路是死得其所。而那些没有真正生活的,或者说,生活在“学术规范”“考试规则”中的当代所谓学者,才真正是“不得其死”——从他们跨进所谓学术的那一天起,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终止了,他们活泼的生命、心智与德性,③。子路死亡的消息传到鲁国,七十多岁的孔子停止了肉羹之食。这是他老人家终生喜爱的食物。圣人的生活开始缺少滋味。第二年,孔子驾鹤西去。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要是宗教不能带你走正路,让我唤醒你的良心来帮助你——你大概还有点儿道德观念吧?B.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C.在卫星发射现场,有一群特殊的观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组成的“志在航天,争做时代先锋”思政实践团成员。D.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1.下列句子中的“滋味”一词与文中加点词语“滋味”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土家米茶始于汉代,是重庆特产,给你不一样的茶滋味。B.在苦瘠之地感受消费扶贫:用黑苦荞酿出幸福滋味。C.中国调味品协会征求意见,对色泽、气味、滋味、状态有要求。D.一杯“红烧肉拿铁”,咸甜两般滋味。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C21.B22.①他的生命将意外地终结

②这样的死才有价值

③也已随之不复存在〖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划波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是用于注释内容。A.破折号用于话题的转换。B.破折号用于声音的停顿、中断。C.破折号用于注释内容。D.破折号是用在正标题和副标题之间。故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的能力。文中的“滋味”,比喻某种感受。A.滋味,味道。B.滋味,感受。C.滋味,味道。D.滋味,味道。故选B。【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死’,乃人生命的自然终点”和后文“从而得不到(或等不到)那个自然的终局”可知,这里的“不得其死”,指的内容是在说明他的生命不能够有自然的终局,正面表述可填写:他的生命将意外地终结。②处,根据“苟活不如好死”可知,作者的态度是对子路不避其难,挺身赴险的行为的肯定,也就是认为子路的被杀而死是有价值的,所以可填:这样的死才有价值。③处,要填“他们活泼的生命、心智与德性”的谓语部分,用来解说“不得其死”的情况。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终止了”,可知“他们活泼的生命、心智与德性”也应随之不复存在了。所以可填:也已随之不复存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节档电影中,《飞驰人生2》凭借演员高超的演技与感人的剧情赢得了极高的票房。其中,主角张弛的台词“我努力了无数次,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在那么一两次里”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从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2》谈起,先谈了这部影片票房高的原因是演员的高超表现和感人剧情。之后引出主角张弛的一句台词“我努力了无数次,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在那么一两次里”。这句话揭示了普通人面对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梦想而不断的努力着,奋斗着。有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机会。或者终于出现了那么一两次机会,有的抓住了,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有的人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把握住,只能继续着无数次的努力。这不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个关于奋斗、机会和人生的寓言。在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中,我们可以从个人奋斗与成就、社会背景下的努力与机会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思考。写作时学生可以通过张弛在电影中的努力,思考个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奋斗与机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探讨个体面对挑战时的毅力和决心以及成功背后的辛酸付出。可以阐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机遇同样重要。谈如何在坚持中等待机遇,抓住机遇。电影中的张弛代表了无数有梦想的人,他们愿意为了梦想付出一切。但现实往往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可以如何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困境中坚持梦想。无论选哪个方向立意,学生都要先从材料引出观点,比如坚持与机遇成就梦想,然后分别阐述坚持和机遇对于梦想的重要性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再次强调观点,鼓励年轻人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积极寻找机会,把握机会,成就自我。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材料二: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备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答案〗1.D2.A3.C4.D5.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是说“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说“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的是遭受诬陷被发配的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状。在这段唱词中,风狂雨骤,空野荒郊被发配的张翠鸾多么悲戚。作者通过对自然界风雨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感恩土豆董祖斌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杨柳青的年画。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C.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D.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与愤怒。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B.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言表。C.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D.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8.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9.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答案〗6.D7.D8.①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②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③对土豆的颜色等细节进行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的吸引力。9.①(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②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通过对土豆的怀念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③也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④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失落与愤怒”错误,原文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我”只是对这一现象感到可惜和失落,并没有愤怒。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错误,文章结尾并没有暗示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感恩土豆更多是表达作者对土豆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而不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批判,选项过度解读。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段表达技巧的能力。文段为吃土豆的场景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分析。“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采用动作描写,用“捡拾”“剔掉”“喂”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动了心思”“还觉得比较幸运”等内容为心理描写,文段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一层白白的土豆”,此处运用叠词对土豆的颜色进行细节描绘,引人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对饥肠辘辘的我们的吸引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意蕴的能力。土豆是文中的中心物象,是行文线索,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主旨所在,据此分析鉴赏即可。“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我”家与村民都离不开土豆,对土豆的感情已经深入到了“我”的血脉里,(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土豆连接着劳动,连接着日常生活,连接着人们的交往,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我”在城市生活中怀念故乡的土豆,怀念和土豆有关的生活细节,其实就是怀念故乡,是一种乡愁,作者借土豆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土豆给了“我”生命的启示,让“我”深入思考要像土豆一样执着、平凡而实在地生活,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备注〗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选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有删改)〖备注〗仲尼:孔子。材料二: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来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器皿非满A案B不敢C会宾友D常量E月F营聚G然后敢H发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含义相同。B.固,简陋,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固”含义不同。C.“以约失之者鲜矣”中的“鲜”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字含义相同。D.“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与“乃作《怀沙》之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出身卑微,家风清廉,不喜奢华浪费,他以自己考取科举后,不戴花而被人劝说这一细节例,说明要节俭,现身说法,亲切动人。B.司马光的心里以节俭朴素为美,虽然人们都讥笑他,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而认为今人把古人看重的节俭美德丢掉是不对的。C.司马光的父亲在担任群牧司判官的时候,非常注重节俭,而近来士大夫宴请宾客追求物质的华贵并成为风尚,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D.司马光引用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指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相反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14.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要节俭的观点?请简要概述。〖答案〗10.BDG11.D12.C13.(1)可是孔子却说他不懂得礼,是他过分奢侈,自比于君的缘故。(2)但也不敢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14.①引用论证。引用孝经中的句子来论证节俭是治国安民之道。②举例论证。列举管仲和大禹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来论证要倡导节俭的观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器皿”作主语,“非满”作谓语,“案”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B处断开;“不敢会宾友”与“然后敢发书”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DG处需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安定太平到了鼎盛之时。/而圣明的君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B.正确。简陋。/险固的地方。句意: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C.正确。都是“少”的意思。句意: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不廉洁,缺少羞耻心(不知耻)。D.错误。用法和意义不同。却。/于是。句意: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于是他写了《怀沙》赋。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错,原文“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是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懂得;“泰”,过分;“拟”,比。(2)“服”,穿;“干”,求得;“性”,本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为引用论证。引用孝经中的句子来论证节俭是治国安民之道。“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为举例论证。列举管仲和大禹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来论证要倡导节俭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治国之道,使人民富足是第一根本;使人民富足的关键,在于厉行节俭。《孝经》上说:“使国家安定,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