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_第1页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_第2页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_第3页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_第4页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香港路小学课时备课课题温度计的秘密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具保温杯小烧杯温度计学具保温杯温度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温度计,你们都了解了关于温度计的那些知识?其实温度计除了同学们了解的以外,还有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再来研究研究,看看我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二探究活动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根据温度计的构造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温度计。2.学生交流制作简单的温度计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多用几种液体)3.检验制作的温度计是否能测量温度。(这一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液柱能否升降,并记录是在什么条件下升降的)4.根据前面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总结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专注于温度计内的液体,将研究的重点引导到温度计的内部工作物质上来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三自由活动1.讨论:怎样给制作的温度计上标上刻度呢?2.交流汇报温度计标刻度的方法3,。按照小组讨论好的方法给温度计标出刻度4进行测量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温度计测量的更准确四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科书以正文形式呈现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说明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板书设计课题温度计的秘密课后反思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课型新授课时2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具烧瓶、水槽、冷水、热水学具小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教师拿一个被踩扁、但并没有破的乒乓球问:谁能帮老师把这个踩扁的乒乓球修复好?学生交流方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演示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让学生看看乒乓球是怎样鼓起来的,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就能鼓起来?二探究活动1、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问什么容易爆裂?(1)播放有关气体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发思考,让学生提出疑问。(2)学生猜想讨论并交流。(3)小组讨论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4)全班交流,完善实验方法。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列举大量的气体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感知到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探究的欲望,引出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5)小组按实验方案实验并记录。(6)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2.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会怎样?(1)学生根据生活进行猜想,然后交流汇报(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3)全班交流汇报,完善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并记录(5)交流汇报,全班达成共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自由活动四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发现。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设计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反思课题认识岩石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3.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软硬大小、是否与酸反应、不同的纹理、形状、颗粒大小等特征。教具岩石标本学具岩石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出示岩石标本,问:这些石头都是一样吗?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都叫做岩石2.你平时在哪些地方能看到过岩石?你有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二探究活动1.欣赏、讨论岩石,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1)交流: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2)教师出示各种漂亮的岩石标本或由学生自带的岩石,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对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指导学生研究岩石(1)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研究岩石?谁有好方法?(2)小组讨论:提出观察方法,如看、摸、刻等,提出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特别是要注意安全。示学生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到更细致的细节。二是提示学生不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展开思路选择其他的研究办法教学过程设计意图(3)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案。(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在颜色、硬度、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汇报岩石的特点(6)师生小结三自由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自己研究的岩石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结构、软硬,甚至气味等,目的就是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说出常见岩石的特征板书设计认识岩石硬度级来表示岩石的硬度:非常硬、很硬、较硬、较软。课后反思课题做个岩石百宝箱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制作岩石标本;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2.培养学生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会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认识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具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稀盐酸学具岩石厚纸片胶水硬纸盒棉花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提问:我们上节课对岩石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这些岩石在科学上的名字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来确定这些岩石的科学名称呢?2、讲解:科学研究还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有科学家对岩石的研究资料,大家阅读后可能就能对我们研究的岩石命名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探究活动1.观察岩石标本(1)打开岩石标本盒,仔细观察岩石标本。(2)阅读书上的资料卡,了解五类常见岩石的特征。2.将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成岩石标本。在交流过程中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丰富有关岩石的信息。教科书同时以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关于常见岩石的特征,分别包括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目的是为学生在观察完岩石标本后,对照标本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根据这些特征,仔细观察研究自己采集的岩石,哪些是石灰岩?哪些是花岗岩?哪些是页岩、砂岩、大理岩?(2)小组合作,给岩石分类。(3)制作好标签,贴到相应的岩石上,制作岩石百宝箱。(4)全班展示交流。三拓展活动考察青岛的岩石类型,写出考察报告。围绕欣赏老师提供的岩石百宝箱,让学生从观察中丰富自己的岩石信息,为自己制作岩石百宝箱获得感性基础板书设计做个岩石百宝箱常见岩石的特征,分别包括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课后反思课题岩石的用途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2.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3.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教具岩石学具岩石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活动一: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分两个层次:一是教科书用一组图片展示了多方面的岩石用途,有石桌、石凳图片,有岩石群雕图片,圆明园遗址石头雕塑,乐山大佛石崖雕塑,目的是引导师生的交流活动。同时,教科书提供了一个岩石用途调查表。让学生将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录。二是总结整理交流内容。教科书提供了岩石建筑图片、石磨图片、石雕图片、玻璃和石杯图片,展示岩石四个方面的用途:第一方面,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建房、铺路、修桥、造纪念碑都离不开岩石;第二方面,岩石是重要的生活和生产用品。磨菜刀、镰刀用的磨刀石,就是用砂岩制成的;第三方面,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农村常见的磨、碾子多是用花岗岩制成的。一些石质家具多取材于大理岩;第四方面,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石灰岩可以用来烧石灰,制水泥,同时还是玻璃的原料,油页岩可以用来炼石油。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调动学生对岩石用途的一些生活经验,在充分交流后,展开整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岩石的主要用途。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还可以提供和播放一些岩石用途方面的视频和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整理。教师还可以采用给学生提供岩石用途的汇报卡片方式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的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自由活动:从“岩石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开始研究活动并进行交流,教科书以资料卡提供岩石的基本概念以及岩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资料可加深学生的认识。岩石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的知识和经验多是间接的,以理性认识为主,但由于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所以,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课文图片呈示的信息提示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有的同学在查阅图书、有的同学在上网搜索、有的同学在请教老师和同学等等。教科书用“这是我搜集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吧。”过渡到表达和交流环节。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板书设计课题岩石的用途课后反思课题岩石的风化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教具岩石学具岩石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活动: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教科书展现了四幅大自然中岩石风化后的照片:裸露的沟壑纵横的岩石,高山上大块岩石布满裂缝、摇摇欲坠,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岩石奇形怪状的石林。这些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对岩石造成的破坏。暗示了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作出合理的假设,猜想它们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的。第二个环节: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教科书展示了一个学生实验情景图。学生正在用酒精灯给岩石加热,实验桌上还有一个烧杯。实验做法为: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就会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太阳光的热,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变冷,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表示大自然中的岩石在温度影响下所出现的变化。连同情景图旁边的“实验提示”,隐含了学生根据假设“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进行探究实验的含义。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自由活动: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想象岩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同时出示四幅有连续变化的图:高山上的大块岩石——岩石崩裂成碎石——碎石逐渐风化成更小的石块——小石块变成细小的沙子。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让学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来是由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拓展活动: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指向: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通过这一课后拓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化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视野的同时,关注与岩石风化有关的研究,把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假设的引领下,展开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板书设计岩石的风化课后反思课题土壤里有什么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教具土壤学具土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教科书插图主要提示了三个活动:一是“给土壤加热会怎么样呢?”并配学生给土壤加热的实验图;二是“我们做洗沙游戏!”的语言提示及学生正在做洗沙游戏的实验图;三是“会留下什么呢?”的研究,教科书中出示了四幅图:将放在水中的土壤用玻璃棒搅散;使土壤在水中自由沉淀;用滴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这四幅图展示了一个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待水蒸发完后,将会在玻璃片上发现“脏”痕,说明土壤中含有融于水的物质,例如盐类。下图中学生正在做滴在玻璃片上的实验,即体现了这一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这三个活动只是起到提示作用,实际活动中,学生不一定采取这些方法,旨在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在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教科书中还有一个女生面对各种土壤材料及相关实验仪器的图示,并配有语言“我们的方法是……”就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明确提示了学生实验方法的自主性。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自由活动:提出了活动主题:“我们去观察校园里的土壤。”教科书中只给予了一幅图: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土壤的场景,旨在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对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拓展活动: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自制一份资料卡。这一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土壤进行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从书上、网上查阅有关土壤形成的资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上网条件的现状,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查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书面材料信息量少的不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保证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不局限于在校园这一环境中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到野外去观察土壤,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让学生知道研究活动不只是在课堂上一节课就能完成,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体现了开放的教学观念。板书设计土壤里有什么课后反思课题土壤的种类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土壤的种类。教具土壤放大镜学具土壤放大镜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一: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教科书展现了一组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土壤的情景图:实验桌上摆放着研究材料,学生正在进行讨论交流。“这些土壤无法捏成团。”说明学生正在表达实验后的研究结果。“这是我从菜园里采集来的土壤……”提示学生对每一种要研究的土壤应该知道是从何处采集的,以便对采集地的土壤成分有深刻的认识。此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搓条、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教科书还出示一组实验装置图,同时呈现实验提示:土壤的量一样,水量一样,要同时向漏斗里倒水!引导学生研究土壤的保水性能。其中暗示这需要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其他器材等活动,提示学生考虑到实验中应选取的材料,在实验前应先做好材料上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给土壤分类。前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土壤的概念,对土壤的认识已由表面深入到了土壤的内部。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拓展延伸,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教科书中展现了学生面对各种土壤样本,正在准备分类的场景。此部分活动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取的标准对不同的土壤进行分类。学生所选取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有多少个标准,就会有多少种分法。在此,不要求学生选取统一的标准,目的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然后,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调查花园、菜地和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土壤的种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后反思课题土壤与植物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教具各种植物学具各种植物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活动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提出土壤对植物作用的假设。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学生拿着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带来的花盆发表自己的见解:“植物的根扎在土壤中不会倒”、“我认为……”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景,提出自己的假设留出很大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自由发挥,自由交流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学会倾听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是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几个小学生围在一起设计实验方案的情景图。卡通语言“应该使哪些条件相同呢?”提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控制变量,使实验操作具有可比性;卡通语言“还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教科书还展示了一个实验记录表,表中提示学生探究砂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土壤为探究对象。针对植物生长情况预测、植物生长情况展开研究,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把结果与预测进行对比。教科书配以“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主题的空白框。提示学生把实验中的观察和收获进行交流。教科书的资料卡是对交流的补充,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的拓展活动指向。提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了解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的更多知识,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新科技方面的资料,并在适当时机,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使活动落到实处。植物与土壤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它们时时刻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与每个学生都密不可分。学生对于司空见惯的植物和土壤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许多现象是学生观察到的,但却不知道原因,这恰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板书设计土壤与植物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课后反思课题保护土壤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的方法。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具图片资料学具图片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为什么会造成水土流失?教科书中呈现了两幅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景图,两幅情景图表现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一幅情景图侧重于提示学生交流水土流失的资料,在资料的引导下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卡通语言“我查到我国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呢!”“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会不会是因为……”提示学生关注这些探究要点。第二幅情景图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展开探究活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提出了这个要求,“应该使哪些条件相同呢?”“还要注意什么呢?”提示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事项。自由活动: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指向:行动起来!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教科书呈现出学生交流自己保护土壤想法的情景图。全班讨论保护措施,旨在引导学生关爱土壤,关爱环境等有关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做一个保护土壤的宣传者和保护者,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土壤的小卫士。教科书提出的保护土壤建议仅是导向,为了适应学生的创新要求,教科书还提供了一个“保护土壤计划”空白框,便于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从多方面提出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保护措施,教师应给予鼓励。这里不仅看谁提出的方法多,还要看哪些同学猜想有根据,解决问题的办法多。这部分内容,主要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提高自己的信心和能力。教科书上提供的措施只是一个提示,而更大的空间应放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让他们从中挑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付诸行动。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形式、内容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待人,善于沟通,团结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旨在对学生进行善待土地、保护土壤的情感教育。拓展活动:搜集落叶、果皮、菜叶等制造绿肥活动指向,收集一些落叶、果皮、菜叶,与土壤、水混合,利用蚯蚓的分解,制造绿肥。活动的提示比较具体,但是操作性更强,也是学生乐于从事并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多来自于土壤,土壤被称作为我们的母亲,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增强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本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土壤的重要,意识到保护土壤势的重要意义,并付诸行动。板书设计保护土壤我查到我国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呢!课后反思课题认识光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2.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具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一:能发光的物体。自然界中能发光的物体有很多,教科书用插图展示了自然界具有代表意义的光源:日光、闪电光、萤火虫光、夜晚灯光、电焊光、水母光。这些光源中,日光、闪电光、萤火虫光、水母光属于自然光源,夜晚灯光、电焊光则属于人造光源,而选择萤火虫光、水母光,说明一部分生物也可以发光,它们是生物光源的代表。但教学中不必让学生知道光源的这几种分类,只引导孩子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区分开自身不发光,而只是反射光的物体,如月球、镜子等不是光源。如太阳光、电灯光、蜡烛光等可以分为一类,镜子的反光、月亮光等可以分为一类。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光源的概念,达成如下认识:太阳光、闪电光、萤火虫光、夜晚灯光、电焊光、水母光等都是光源,而镜子反射的光、月亮反射的光都不是光源。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哪些物体会发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光进行分类活动。在认识光源时,对人工光源及天然光源不要求学生有过多的了解。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光源概念后,教师可以继续加以引导,进行拓展延深,让学生对教科书中六种光进行分析,请他们想一想,这六种光分别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适当渗透“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当然,对六种光的分析,只作为弹性目标处理,作简单了解,也可以不引伸分析,只让学生认识到“光源”的概念即结束此环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也会有光污染现象,并以此做为新的探究课题引入后续探究,为继续研究光做好铺垫。板书设计认识光要求:一是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为探究哪些是光源做好准备。二是准备蜡烛、激光灯、硬纸片等,便于进行光的传播路线的探究实验。课后反思课题玩镜子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能发光的物体。自然界中能发光的物体有很多,教科书用插图展示了自然界具有代表意义的光源:日光、闪电光、萤火虫光、夜晚灯光、电焊光、水母光。这些光源中,日光、闪电光、萤火虫光、水母光属于自然光源,夜晚灯光、电焊光则属于人造光源,而选择萤火虫光、水母光,说明一部分生物也可以发光,它们是生物光源的代表。但教学中不必让学生知道光源的这几种分类,只引导孩子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区分开自身不发光,而只是反射光的物体,如月球、镜子等不是光源。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哪些物体会发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光进行分类活动。如太阳光、电灯光、蜡烛光等可以分为一类,镜子的反光、月亮光等可以分为一类。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光源的概念,达成如下认识:太阳光、闪电光、萤火虫光、夜晚灯光、电焊光、水母光等都是光源,而镜子反射的光、月亮反射的光都不是光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的传播路线。在认识光源时,对人工光源及天然光源不要求学生有过多的了解。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光源概念后,教师可以继续加以引导,进行拓展延深,让学生对教科书中六种光进行分析,请他们想一想,这六种光分别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适当渗透“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当然,对六种光的分析,只作为弹性目标处理,作简单了解,也可以不引伸分析,只让学生认识到“光源”的概念即结束此环节。以阳光下美丽景色为背景,暗示了光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引出活动准备的两项要求:一是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为探究哪些是光源做好准备。二是准备蜡烛、激光灯、硬纸片等,便于进行光的传播路线的探究实验。板书设计认识:太阳光、闪电光、萤火虫光、夜晚灯光、电焊光、水母光等都是光源,而镜子反射的光、月亮反射的光都不是光源。课后反思课题筷子“折”了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教具筷子学具筷子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见过筷子“折”了的现象吗?第一个环节,教科书图示了因光的折射造成的筷子“折”了的现象,卡通语“这是怎么回事”意在让学生针对此现象进行思考。目的让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引子,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对此现象暂且不需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解释,待研究完第二环节之后,再让学生理解此现象。第二个环节,以“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引出了生活中四种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水变“深”了,指出了一种生活现象。意思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清清的小河,河水看起来很浅,实际上却很深。这是因为光在经过空气后又进入了水中,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使河底看起来“浅”了。这是光的折射造成了人的视觉上的错误。同时,图示也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到河中去,不要让眼睛“骗”了自己,要注意安全。光点“偏”了的现象,呈现了当激光灯在空气中直线传播,在通过另一种物质――玻璃后,光线发生了偏折。鱼变“大”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放在鱼缸中的鱼,在从鱼缸一侧观察时,会发现鱼比本身要“大”、“胖”了许多大树“折”了的现象,是当透过有缝的玻璃看窗外的景物时,会看到大树变“折”的现象。这也是光经过了空气、玻璃后造成的偏折现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这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了空气、鱼缸、水而发生的偏折现象。以上四种现象都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教科书列举这几个实例,目的让学生通过现象进行分析,发生这四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四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光在传播过程中,最少都会通过两种介质,如空气、玻璃或空气、水等,激发学生发现这几种现象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透明的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从而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对以上各种光的折射现象进行的解释。此环节中,教科书出示了一个带有“我的解释”的空白框及光的折射的资料卡。目的先让学生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自己先作出解释,然后通过资料卡,验证自己的解释是否正确。教科书中的卡通人物及语言“我还能列举出这样的现象”,目的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中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以此作为分析的样板,便于从大量的实例中,寻找出共性,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板书设计筷子“折”了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课后反思课题彩虹的秘密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道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教具图片学具图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雨过天晴,我们有时候会看到美丽的彩虹。第一个环节,猜想:彩虹形成的原因。教科书展示雨后彩虹的照片及卡通人物的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形成彩虹?”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彩虹形成的时机,把教学的重心从欣赏彩虹转移到思考彩虹形成的原因上来。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彩虹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想。第二个环节,验证猜想。教科书出示了几幅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情景图,情景图可分二组:一组是学生通过实验边制造彩虹现象边思考彩虹形成的原因;一组是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寻找彩虹的形成条件。实验活动的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两种将阳光分散成七种单色光的方法:一是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对面纸屏上。这时,镜子斜上方的水就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二是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单色光,并在三棱镜的后面放一个纸屏,让分解后的单色光照在上面。两个实验说明,水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无论用什么方法实验,阳光分解后都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探究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的能力。实验中,关于三棱镜的名称、作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二个实验的要点都是要掌握好水面、镜子、三棱镜和阳光照射的角度,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尝试反复调整,在调试中学会三棱镜的使用方法,还要注意镜面、三棱镜和纸屏的距离,尽量让七种色光在纸屏上均匀分布。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第三个环节,以“我们的结论”为引领,展示了“彩虹成因”的空白框、资料卡及正文文字,目的让学生在实验探究、分析、推想的基础上,概括认识,归纳总结,揭示彩虹的成因。在总结、汇报研究成果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认识这七种单色光的正确名称,即:红、橙、黄、绿、蓝、靛、紫,认识到它们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展示各种不同地点的彩虹的图片,让学生先欣赏美丽的彩虹,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让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本课就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板书设计彩虹的秘密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课后反思课题飞旋的陀螺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知识,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具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等学具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做陀螺。一是制作简易陀螺。教科书出示了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如卡纸、火柴棒等)制作陀螺,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制作简易陀螺可分为四步:一是准备好材料和工具,如胶水、剪刀、卡纸、火柴棒;二是用卡纸剪出一个直径为8cm的圆。8cm也仅是一种指向,实际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制作直径大小不同的陀螺;三是在卡纸上涂色。教科书展示了两种涂色方案,也仅是指向,学生可以自由涂喜欢的颜色;四是将火柴棒从圆形卡纸的中心穿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陀螺就制好了。制作完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根据制作快慢及制作的质量进行适当评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极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玩陀螺。教科书展示了学生玩陀螺的场景,一生说:“我的陀螺颜色是……”,表明学生在观察色彩混合后的变化,“我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发现,省略号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空间,真正达到让学生通过实验有所发现。“我们的发现”的记录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表中的栏目内容,可以让学生用文字记录,也可用涂色彩的方法进行记录。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地玩简易陀螺与三色陀螺,使学生充分发现不同色彩搭配后产生的色彩变化。然后,通过让学生充分汇报的方式,展现学生的成果,发现一些色彩搭配的规律。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让学生继续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同时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释问题。板书设计飞旋的陀螺彩的种类不下几千种,光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组成的,而这三种色光是不能用其他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其他色彩的组合有:红+蓝=紫;黄+红=橙;黄+蓝=绿;朱红+翠绿=黄色;翠绿+蓝紫=蓝色课后反思课题光与我们的生活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教具旧的眼镜框、两片偏振光片、卡纸、剪刀、胶水学具旧的眼镜框、两片偏振光片、卡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教科书展示了光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人们常用光诱捕器捕获蚊子,医学上用激光做手术,用不断喷射的水做为幕布放电影,焊接电器时发出的焊光,玻璃幕墙发出的刺眼的光以及生活中电视发出的光线。其中,前面三个是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后三个是生活中造成的光污染现象。教科书通过图片展现了光的两面性,揭示了光的污染现象。同时又利用资料卡明确介绍了光污染。可先让学生根据经验谈一谈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谈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某些资料告诉学生:人们一般把由光对人、物和环境造成的干扰或负面影响的现象统称为光污染。阳光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赋予万物勃勃生机;灯光扮亮长夜,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方便……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光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对交通安全、对动植物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目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可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使之明朗化,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设想预防办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光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示和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也可以由教师先介绍光污染的三个来源: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然后由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实例。自由活动: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镜。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光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此活动重在激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调查等手段,了解激光的特点、作用,并以此拓展开来,让学生了解除了激光以外,还有哪些新型光源,如ⅹ射线、伽玛射线等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都知道生活离不开光,却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光的危害。本课从光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光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光污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类只有科学地利用光,才能减少或避免光污染。板书设计光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反思课题航海家的发现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教具图片学具图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环节一:是教科书展示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猜想的图片。第一幅是古代中国人认为的“天圆地方”图,第二幅是古代印度人设想的大地,有一群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大地这块圆盾。目的是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地球的实际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反映出古代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环节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对古人猜想的认识。教科书展示学生交流的画面,通过“我知道……”这一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和自己的认识,意在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的天地,而画面中学生交流时的不同表情,体现出热烈交流的场景。“古人的想法真奇特”揭示了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好奇心理,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的好奇和疑问,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拥有相当充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通过展示让学生感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自由活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地球是球体。设计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观察到的现象去论证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组织。时间允许,可以当堂交流,也可以放在课下,实地考察后,再汇报。靠海边的同学可观察海上驶来的船,靠山的同学可登高望远,城市的学生要利用旅游时机到海边、高山观察。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搜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的拓展活动指向,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和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轨迹。板书设计航海家的发现课后反思课题地球上有什么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教具地图地球仪学具地球仪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地球的表面。教科书提供了一组图片,分别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的景物,有山川河流、房屋树木、田野平原等等,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地球表面植被、地形、冰川等物质组成的多样性。这些都是学生周围经常见到和活动的场所。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宏观上认识地球面貌,更加全面了解地球物质构成。教科书还展示了一组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用辽阔的大草原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教科书以“地球上水很多”“还有……”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和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概貌。通过语言的引导“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呢,我们一同来了解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看地球仪的同时,从地图中认识一些新的图例标识,如:城市、乡镇、道路、航线等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我们的周围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的画面,并采取个人整理、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将自己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归类摆放,一边观察讨论,一边交流总结,达到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谈话引导:“同学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仅仅是地球极小的一部分,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它的表面有什么,让我们进一步去探究”。然后展示教科书提供的四幅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并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和记录。以大海、陆地为背景,提出“地球上有什么”的问题,直接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课前搜集地球地貌的有关资料。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本课设计了地球表面概况、识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展开活动,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板书设计地球上有什么课后反思课题我在哪里课型新授课时1三维目标重点★难点△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描述物体的位置。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通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3.能够定性地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教具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描述位置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在教室内做游戏的情景图。教科书之所以把“我的位置……”放在第一个活动中,是因为同学之间进行游戏,兴趣会比较浓;开展室内活动,参照物比较熟悉;能够全员参与,活动比较充分。图中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描述自己的位置“我在讲桌的后面”,其他同学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描述自己的位置。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描述“我的位置”需要参照物,如讲桌、黑板、课桌、同学等;由于参照物比较多,因此描述方法会多种多样;要准确描述,需要运用科学的描述方法。教科书在情景图之后提供了一个学生绘制的教室内的平面图,并且标出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绘制教室内的平面图,学会利用平面图描述自己的位置。一是思想上的准备,即课前学生可以思考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是物质上的准备,因为本课需要用图描述物体的位置,所以要求学生准备画图需要的物品。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二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校布局图,并标明了学校主要建筑物和场所的位置和标识。卡通语言“我在学校门口,现在要去实验楼,怎么走呢?”和“我来做导游”创设了一个找物体位置的情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