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植被与土壤演讲人:目录01考点23植被02考点24土壤考点23植被01考点23植被1.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分布与环境考点23植被1.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分布与环境考点23植被1.植被与环境
(2)植被的特性与环境考点23植被2.植物群落演替类型常见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裸地性质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区别在于演替开始之前的裸地是否有过植被。另一种是按基质的性质分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侧重的是演替的环境是旱生还是水生。一般情况下,旱生演替过程基本与原生演替相同。具体过程如下:(1)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即发生在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地上。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其演替系列依次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植物出现的顺序特点: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单层到垂直多层),由不稳定到稳定植被结构。如图,某地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考点23植被2.植物群落演替类型(2)次生演替该演替发生于次生裸地,即原生植被遭受水、火、动物和人为破坏后的土地,是原生植被破坏后重新恢复的演替。例如:砍伐后的某林地植被演替。(3)水生演替水生演替的原生裸地处于水环境,随着水深由深变浅,相应的植物也会发生变化,演替顺序一般是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木本陆生植物阶段。整个环境由湖泊变为沼泽,再成为陆地,伴随的是湖沼的自然消亡过程。如下图所示: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所经历的演替阶段示意图考点23植被3.森林的类型考点23植被4.草原与荒漠(1)草原植被考点23植被4.草原与荒漠(2)荒漠植被①类型: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②适应严酷的生态条件: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茎叶覆盖茸毛,抵抗灼热;多数根系发达,吸收水分。以上特征使荒漠植被能适应严酷的生态条件。③特征: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考点23植被考法37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1.根据气候类型进行判断考点23植被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4)树叶缩小为针状的为针叶林。(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稀少乔木和高大灌木的为热带草原。(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的为温带草原。考点23植被
3分析植物生长条件(1)热量①决定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大陆东岸依次分布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②影响植物生长快慢。很多植被随温度变化,出现萌芽、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现象。随着全球变暖,一些地区的植物会出现变化,较为敏感的植物可能面临灭绝。③夏季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促进生长。如果冬季夜晚温度低于临界值,树木会遭受冻害,因此北方城市树木常常在树干上涂一层石灰。(2)降水①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分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中纬度最为明显。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种树,容易生长不良。②影响植物的形态。雨林植被具有滴水叶尖,叶片可以及时排水。而非洲西南部地区的多肉植物,具肉质茎或叶,用于贮存水分。考点23植被
3分析植物生长条件(3)光照①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林中乔木树干细小、少侧枝、树冠小,旷野中乔木树干粗大、树冠宽大;向阳一侧,喜光植物生长茂密,树木年轮更稀疏。(而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向阳一侧光照强,蒸发强,水分条件变差,植被生长速度慢。)②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等影响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它们叫作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耐阴性强,在适度荫蔽下生长得好,它们叫作喜阴植物,例如冷杉。(4)风①影响林线的位置。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进蒸发、减少水分,从而影响山地中林木分布的上限(林线)。②塑造特殊植被形态。若某地区风向稳定、风力强劲,会导致林木形成“旗形树冠”;若某地区经常遇到强风,甚至会吹断树木,则会形成簇状植被,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考点23植被
3分析植物生长条件(5)地形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从山麓到山顶分布不同的植被类型。②坡向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更加茂密;背风坡一般较稀疏。③坡地利于排水,适合林木生长;谷地中水分条件好,植被较密,但不一定适合树木生长。例如:在高纬度地区(如东北地区),河谷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存在冻土层。因此低洼处多草甸,森林只能长在山坡上。(6)水源
①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尤其是树木难以生长,但是在绿洲地区的河流、湖泊沿岸,可能有树木分布,例如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②过湿或积水的环境适合水生、湿生植被生长。湿生植被一般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考点23植被
3分析植物生长条件(7)土壤
①肥沃程度(肥力)较差,或是土层薄,不利于植被生长,可能没有树木分布。②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碱性土壤的代表植物是碱蓬,酸性土壤的代表植物有铁芒萁、茶树、柑橘、马尾松等。(8)人类活动:①大规模伐林、耕作、修路、开矿、城乡建设等,不利于原优势种的生长,生物多样性下降;②行政管辖不同,导致景观树种不同。考点23植被·真题例1[湖北2023·17(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4分)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a示意试验区位置,图b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a b 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考点23植被【解析】野火高发一般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干燥的气候条件,二是地表有大量的易燃物。从图中看,该地靠近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其次从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而且林下植物富含油脂,易燃。从以上两个方面整理出答案即可。【答案】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林下植物富含油脂,易燃。(4分)考点23植被考法38自然环境变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1.火山喷发对植物种群的影响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当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都发生变化时,势必导致植被发生变化。(1)火山喷发对林线的影响火山喷发使林线大幅度下降。此后,若全球气候长时间不发生剧烈变化,林线将逐渐回升。
考点23植被1.火山喷发对植物种群的影响(2)火山喷发与植被演替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情况比较复杂。高山苔原被破坏后,在熔岩裸地上需经过地衣→苔藓→苔原等阶段;火山灰、浮石则可直接被苔原植被占领。林线以下的森林植被遭破坏以后的演替有几种情况:①直接演化出森林植被。②苔原植被下侵,后逐渐被森林植被所替代。③地衣→苔藓→苔原→森林。拓展长白山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火山喷发以后,森林被毁坏,原生裸地温湿条件变化激烈,下垫面阻力减小,风力加强,树木入侵困难,苔原植被下侵,占据了岳桦林带的上部。而苔原植被中的一些先锋种则首先入侵。因为地被物层太厚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以苔原植被的入侵对树木更新产生不良影响。考点23植被考点23植被
2.全球变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温度变化不仅会影响地表植被的种群及群落结构,而且会影响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植物会对温度变化作出反应。(1)对植物物候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及融雪提前,促使植物返青和开花提前,枯黄延迟。表现为春季物候期的提前,秋季物候期的延迟和植物生长季的延长。(2)对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①水平方向上:植物向高纬度地区迁移。a.当气候逐渐变暖,气候带的地理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迁移,植物群落也发生相应变化。如草原将成为荒漠,森林和草原面积锐减。 b.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一些植物群落不得不迁移到更为寒冷和湿润的地方。许多植物群落向高纬度地区迁移。如落叶林群落会向苔原地区扩展。考点23植被
2.全球变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2)对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②垂直方向上:植物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a.高山生态系统的植物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全球升温将加速高山冰川消融,导致山地积雪与冰川面积快速退缩及雪线上升,造成低地或低海拔的植物物种向高海拔地区扩展。 b.气候变暖导致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从而引起高山植物灭绝或被其他物种取代。此外,高山植物在迁移过程中,必然面对原生植物的激烈竞争,或自身衰落或使原生植物退化消失,进而引起高山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度降低。(3)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对植被的影响
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制约荒漠草原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温度呈现出增高的趋势。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土壤干旱化加重了草地土壤侵蚀和肥力降低,荒漠化趋势增大。考点23植被
2.全球变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4)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与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紧密相关。地温升高,冻土退化,低处更湿、高处更干,从而使森林和灌丛转变为禾草和苔藓(高地)或禾草转变为木本植被(低地)。土壤水热条件变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及养分有效性,使植被演替为深根植被或浅根植被。(5)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植被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后巨浪和风暴潮等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会加速沿海地区植物根系周围有机质的流失,降低外来沉积物的淤积速率,植物生长和滩面淤积速度小于海平面上升速度,导致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随着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将加剧,滨海生境盐度增加,影响植物生长,长时间海水淹没将导致盐沼初级生产力下降。考点23植被·真题例2[辽宁2023·12~13]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下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温度较高B.河口和滩涂少C.洋流影响较小D.火山和地震多(2)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A.西南季风受阻B.离岸风影响大C.洋流推力减弱D.潮间带面积小考点23植被(1)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温度较高B.河口和滩涂少C.洋流影响较小D.火山和地震多【解析】(1)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巴拉望岛面积较小,沿海滩涂面积小,河流少,入海口少,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少,因此红树物种数量较少,B正确;加里曼丹岛纬度更低,海水温度更高,但红树物种数量多,A错误;巴拉望岛更靠近外海,受洋流影响较大,C错误;环南海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但火山和地震不是影响红树林生长和种子传播的主要因素,D错误。B考点23植被(2)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A.西南季风受阻B.离岸风影响大C.洋流推力减弱D.潮间带面积小【解析】具体分析如下。由材料可知,潮间带是红树林的主要生长环境,潮间带面积影响红树林生长规模;而影响红树种子传播的因素主要为盛行风、洋流等,潮间带面积对其传播规模影响较小,D错误。B本考点对应练习见《考点精练》P286➩考点24土壤02考点24土壤
1.土壤的观察(1)土壤的物质组成考点24土壤
1.土壤的观察(2)土壤的剖面构造①森林土壤剖面图
②耕作土壤剖面图
考点24土壤拓展不同地区土壤剖面
温带落叶林土壤针叶林土壤草原土壤考点24土壤拓展不同地区土壤剖面
热带雨林土壤荒漠土壤考点24土壤
1.土壤的观察(3)土壤质地比较考点24土壤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考点24土壤
3.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考点24土壤
4.不同气候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考点24土壤考法39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1.土壤的成土过程(1)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被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3)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2)生物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3)气候特点:气温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4)地貌提示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土、砂土、壤土和黏土。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5)时间考点24土壤2.主要影响因素(6)人类活动提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