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是世代不变的,小宗则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不断更新。大宗统帅小宗,小宗则无条件服从大宗。周王室是整个社会绝对的大宗,贫民百姓则成为最小单位的小宗。这表明宗法制()A.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绝对权威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D.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范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世代不变。小宗无条件服从。由此可以判断宗法制通过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大宗即天子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周天子没有对地方形成直接的控制,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阐述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周朝疆域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2.阅读下表,古代中央官员职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三公之下的九卿主要职能三省之下的六部主要职能奉常负责皇帝祭祖,以及宗庙管理吏部国家官吏的铨选郎中令负责宫廷的保卫,掌管宫殿警卫户部国家财政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礼部文化教育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税收、官府手工业,以及供给皇室需用兵部兵政太仆掌管全国的马政与宫廷皇亲国戚用马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屯田水利A.呈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B.表明官僚政治得到发展C.缘于相权的逐渐膨胀 D.体现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是国家中央行政部门,兼有负责皇室相关事物的职能,国事与家事混合在一起,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分工处理国家各项政务,相较于九卿来说国家中央机构职能更加明确,这一变化表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九卿的职能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六部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相权的膨胀,结合所学史实可知,秦朝到隋唐相权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是两种中央官制职能的对比,没有直接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宋朝以前,专论生计和理财、节制用度问题的“治生”、“制用”家训很少。宋代以后,家训增加了治生、制用内容。这一变化源于()A.理学思想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崇文抑武的实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相比之前,宋代增加了许多理财、节制用度等内容,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理财等内容逐渐重视,B项正确;理学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增加了治生、制用内容”不符,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4.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体现了农村出现了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即雇佣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5.1845——1850年,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同时期,来广州的美国商船也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表明()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收紧 B.广州贸易地位逐渐下降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国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18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出现,故广州贸易额呈现下降趋势,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对外贸易政策被迫放松,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外来商品流入,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商品输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6.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名为《图穷匕现》。该漫画反映了()A.清政府的统治丧失民心 B.广大民众排斥民主思想C.晚清正逐渐走向民主化 D.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漫画中头戴瓜皮帽的清朝官员手里拿着书,书上写着“预备立宪”“宪政考察”等字眼,说明清政府正开展“预备立宪”运动,但书中暗藏一把刀,直指专制之真面目。体现了预备立宪的骗局。面对官员对“预备立宪”的宣传,民众捂着耳朵拒绝接受,说明其专制的本质被民众看穿,这一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A项正确,排除C项;广大民众拒绝的是假立宪、真专制而不是民主,排除B项;漫画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A现。7.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投豆选举法”。因为当地百姓文化水平很低,大多不识字。一个个大碗放在被选举人面前,每位代表拿一颗豆子,拥护谁,就将手里的豆子投到谁的碗里,豆子多者当选。一时间,一首歌谣在群众中广为传唱:“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这一做法旨在()A.完善苏维埃政权组织架构 B.保证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D.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投豆选举法”克服了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困难,保证了更多的人参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推行的民主选举法,不是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投豆选举法”是民主选举方式,没有体现“三三制”的原则,排除B项;这是在抗日根据地,不能体现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为1978—198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单位:万人),这反映了当时()年份农村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进入城镇就业人员人口迁移总数1978197919801981198231503190350535923805148.470.8127.492.066.0329843409.23848.64130.64309.6A.改革开放推动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人口迁移C.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1978—1982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从农业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乡镇企业密切相关,C项正确;材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据,没有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对比情况,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全面启动,故该表格与城市经济改革无关,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9.《神曲》没有使用官方语言拉丁语,而是用意大利的托斯坎尼方言撰写,因其使用民族语言而贴近大众生活。薄伽丘也用托斯坎尼方言写作小说《十日谈》,大胆揭露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真实面目而备受各界关注。这种榜样力量影响了欧洲并开启了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A.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 B.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C.加快了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D.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和薄伽丘都用意大利语甚至是当地方言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使用民族语言的浪潮,而民族语言的使用推动了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B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未体现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这场“远洋航行”()A.促成了传统商路的重新联结 B.揭开了欧亚联系的序幕C.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场“远洋航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全球联系的加强,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开辟新的商路,没有重新联结传统商路,排除A项;欧亚联系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1.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城市学院兴起,绝大多数城市学院都偏重工科和科学领域,而且大多成为城市的工业研究中心。如约克郡学院很早开设了民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矿业学、纺织工业学、印染化学、皮革制造和农业学。这反映出()A.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 B.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C.工业革命推动教育世俗化 D.西方民族主义的勃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欧美)。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体现了教育与世俗需要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教育世俗化,未体现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排除A项;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不属于西方民族主义的勃兴,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7年美国针对东欧难民制定《难民逃亡法》,接纳了匈牙利等东欧逃亡者。法案规定:凡来美国修业的学生、教授和技术人员,如果担心回国后受迫害,可居留美国,其家人亦可自由入境。这一法案()A.表明美国在美苏的对峙中转攻为守B.是二战后冷战思维的表现C.标志美国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形成D.旨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颁布法律,接受东欧难民,其政策较为宽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冷战背景可知,美国难民政策具有冷战色彩,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在美国反共政策中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美国利用难民政策制造国际舆论,美化美国,进而对社会主义进行污名化,是冷战思维的表现,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排除A项;美国早在建国前,伴随欧洲移民和黑人奴隶的进入,就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排除C项;这部法律颁布的目的是打击苏联,不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京师东部与淮南发生水灾后,“遣使安抚”,大臣带着赈灾物资前去赈灾,对生者以救济,对死者以埋葬。对救灾不利的官员进行惩戒。仁宗还广设广惠仓、常平仓。灾后诏令受灾百姓“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摘编自黄登辉《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探讨》材料二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英国带来经济繁荣,但财富的增加并未“涓滴”到贫民身上,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恶化、社会冲突加剧。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这一主张认为国家应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实现个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1945年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工党上台,先后颁布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救济法”,标志着福利国家的诞生。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但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膨胀造成财政困难;普遍福利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依赖;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实施成本过高,实施效果也不佳;英国的贫困问题没有随经济发展、福利提高而减少。——摘编自文太林《向左走、向右走,英国福利制度百年之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的特征,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推动宋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征:措施较完备;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宗族作用逐渐扩大;救灾和赈济相结合;救济资金以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结合。推动原因:宋朝经济的繁荣;儒学的新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前朝社会救济经验的积累。(2)特点: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的方式加以确立;逐渐走向制度化;社会福利国家确立;覆盖范围广,保障内容全面;福利政策不断调整;资金以财政支出为主。认识: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福利也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可知,措施较完备;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京师东部与淮南发生水灾后,‘遣使安抚’,大臣带着赈灾物资前去赈灾,对生者以救济,对死者以埋葬。对救灾不利的官员进行惩戒。仁宗还广设广惠仓、常平仓。灾后诏令受灾百姓‘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可知,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根据材料“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可知,宗族作用逐渐扩大;根据材料“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可知,救灾和赈济相结合;根据材料“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可知,救济资金以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结合。原因:根据材料“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和所学知识,可从宋朝经济的繁荣;儒学的新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前朝社会救济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分析。(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点:根据材料“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的方式加以确立;逐渐走向制度化;根据材料“1945年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工党上台,先后颁布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救济法’,标志着福利国家的诞生”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国家确立;覆盖范围广,保障内容全面;资金以财政支出为主;根据材料“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但也潜伏着危机”可知,福利政策不断调整。认识:根据材料“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可知,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根据材料“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但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膨胀造成财政困难;普遍福利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依赖;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实施成本过高,实施效果也不佳;英国的贫困问题没有随经济发展、福利提高而减少”可知,但过度的社会福利也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代中的旗袍变革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时代中的旗袍变革旗袍是满族人的民族服饰,随着清军入主中原,旗袍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清时期,旗袍的设计为便于耕战需要,宽腰直筒,同时在设计上也尽可能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旗袍开始吸收西方服饰的风格并利用西方先进制作技术,逐渐走向时装化。20世纪上半期,受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物资匮乏的干扰,旗袍设计崇尚节俭、朴素,以无袖和长度缩短为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时代精神,同时政治色彩渗透到百姓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穿着简朴、实用的服装成为革命的表现,旗袍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随意、自由,彰显个性的穿着;加之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民族风和国际化相结合,推动了旗袍的多元化。旗袍的变迁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从古到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映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根据材料“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和所学知识可知,旗袍是满族人的民族服饰,随着清军入主中原,旗袍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清时期,旗袍的设计为便于耕战需要,宽腰直筒,同时在设计上也尽可能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根据材料“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旗袍开始吸收西方服饰的风格并利用西方先进制作技术,逐渐走向时装化。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上半期,受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物资匮乏的干扰,旗袍设计崇尚节俭、朴素,以无袖和长度缩短为特征。根据材料“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时代精神,同时政治色彩渗透到百姓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穿着简朴、实用的服装成为革命的表现,旗袍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存空间。根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随意、自由,彰显个性的穿着;加之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民族风和国际化相结合,推动了旗袍的多元化。最后,归纳总结即可,如旗袍的变迁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从古到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映射等等。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6年,罗斯福通过了《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授权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采取联合行动开展水土保持,将土壤保护视为“国家需要”和“公共福利”。通过津贴引导农民采用轮作等高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保土性耕作方式,增加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减少消耗地力的农作物。“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包括大豆、燕麦、大麦及牧草等,其相当一部分会在农场消耗而不会流通到市场。而“消耗地力的农作物”则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等,也就是农业危机期间政府要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在保持水土的名义下,美国农业部通过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从而巧妙地达到限制基本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在1936年至1937年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5亿美元”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约400万农民参与了水土保持计划,并因此获得现金补助。——摘编自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出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答案〗(1)经济危机爆发,农产品过剩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暴跌;罗斯福推行新政。(2)减少农产品在市场的流通,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给农民发放津贴,稳定农民的消费能力;缓解了经济危机;加大了土壤保护力度,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6年(美国)。根据材料“1936年,罗斯福通过了《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农业危机期间政府要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农产品过剩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暴跌;罗斯福推行新政。(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6年(美国)。根据材料“‘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包括大豆、燕麦、大麦及牧草等,其相当一部分会在农场消耗而不会流通到市场。而‘消耗地力的农作物’则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等,也就是农业危机期间政府要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可知,减少农产品在市场的流通,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缓解了经济危机;根据材料“在保持水土的名义下,美国农业部通过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有约400万农民参与了水土保持计划,并因此获得现金补助”可知,给农民发放津贴,稳定农民的消费能力;根据材料“通过津贴引导农民采用轮作等高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保土性耕作方式,增加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减少消耗地力的农作物”可知,加大了土壤保护力度,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914年,欧战爆发之时,初生的中华民国国力虚弱,在国际上地位不高。北京政府一心只想避战,并萌生出“限制战区”的想法,希望将战争限制在欧洲地区。此议得到美、英、德等国的支持,而为日本所反对。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协约国认为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与粮食储备能够为自己提供后勤方面的支持,因此开始出现拉中国参战的想法。1915年11月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与俄国公使库朋斯齐一同拜访梁士诒,提出愿意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而以中国向其提供军械出口为条件。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恢复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希望其他中立国采取共同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接到国务院电令后,当天便拜访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请中国跟随美国对德绝交,并在美国护卫下借机发展成一种积极政策。——摘编自杨雨青《中国参加“一战”问题之探究》材料二一战结束后,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状况,为后来华盛顿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并得以解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拒约冲破了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树立了一个据理力争、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中国加入国际联盟,改变了以往消极避世的中立政策,开始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摘编自朱继军《从国家建构看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一战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了哪些因素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代表团拒签这一行为进行简单评价。〖答案〗(1)新生共和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避战失败,日本对华侵略野心加剧;一战战场呈现胶着与扩大趋势;协约国的游说与拉拢;美国立场的转变。(2)中国代表团拒签,加强了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为后来解决山东问题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推动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初生的中华民国国力虚弱,在国际上地位不高”“萌生出‘限制战区’的想法,而为日本所反对”“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德国宣布恢复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出现拉中国参战的想法”“提出愿意贷款给中国”可知影响中国政府在一战问题上态度的主要因素可从中国当时的国家实力、日本的侵略意图、一战局势、协约国的拉拢、美国立场的转变等角度做答。【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代表团拒签有利于解决山东问题,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加强国际间合作等。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文学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上海)人。陆楫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的“黜奢崇俭”论不同,反对禁奢,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认为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因“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能“均天下而富之”。将奢侈看作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原因,认为苏杭和上海等地所以繁荣发达,“其大要即在俗奢”,“特以俗甚奢”。其言论一定程度上是明中叶后苏南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思想反映。——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楫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陆楫这一思想。〖答案〗(1)内容:提出“崇奢黜俭”观点(或反对禁奢,节俭对社会有害)。背景:明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新思潮;封建专制统治僵化。(2)陆楫的思想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推动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加速了明代思想的革新;但其经济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体系不完善。〖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内容:根据材料可知陆楫,明代人,提出“反对禁奢”观点。背景:可从明代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分析。【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陆楫这一思想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其经济思想仅仅局限在崇奢上,显然不完整,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分析作答。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是世代不变的,小宗则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不断更新。大宗统帅小宗,小宗则无条件服从大宗。周王室是整个社会绝对的大宗,贫民百姓则成为最小单位的小宗。这表明宗法制()A.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绝对权威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D.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范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世代不变。小宗无条件服从。由此可以判断宗法制通过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大宗即天子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周天子没有对地方形成直接的控制,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阐述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周朝疆域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2.阅读下表,古代中央官员职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三公之下的九卿主要职能三省之下的六部主要职能奉常负责皇帝祭祖,以及宗庙管理吏部国家官吏的铨选郎中令负责宫廷的保卫,掌管宫殿警卫户部国家财政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礼部文化教育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税收、官府手工业,以及供给皇室需用兵部兵政太仆掌管全国的马政与宫廷皇亲国戚用马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屯田水利A.呈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B.表明官僚政治得到发展C.缘于相权的逐渐膨胀 D.体现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是国家中央行政部门,兼有负责皇室相关事物的职能,国事与家事混合在一起,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分工处理国家各项政务,相较于九卿来说国家中央机构职能更加明确,这一变化表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九卿的职能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六部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相权的膨胀,结合所学史实可知,秦朝到隋唐相权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是两种中央官制职能的对比,没有直接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宋朝以前,专论生计和理财、节制用度问题的“治生”、“制用”家训很少。宋代以后,家训增加了治生、制用内容。这一变化源于()A.理学思想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崇文抑武的实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相比之前,宋代增加了许多理财、节制用度等内容,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理财等内容逐渐重视,B项正确;理学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增加了治生、制用内容”不符,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4.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体现了农村出现了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即雇佣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5.1845——1850年,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同时期,来广州的美国商船也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表明()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收紧 B.广州贸易地位逐渐下降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国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18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出现,故广州贸易额呈现下降趋势,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对外贸易政策被迫放松,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外来商品流入,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商品输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6.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名为《图穷匕现》。该漫画反映了()A.清政府的统治丧失民心 B.广大民众排斥民主思想C.晚清正逐渐走向民主化 D.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漫画中头戴瓜皮帽的清朝官员手里拿着书,书上写着“预备立宪”“宪政考察”等字眼,说明清政府正开展“预备立宪”运动,但书中暗藏一把刀,直指专制之真面目。体现了预备立宪的骗局。面对官员对“预备立宪”的宣传,民众捂着耳朵拒绝接受,说明其专制的本质被民众看穿,这一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A项正确,排除C项;广大民众拒绝的是假立宪、真专制而不是民主,排除B项;漫画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A现。7.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投豆选举法”。因为当地百姓文化水平很低,大多不识字。一个个大碗放在被选举人面前,每位代表拿一颗豆子,拥护谁,就将手里的豆子投到谁的碗里,豆子多者当选。一时间,一首歌谣在群众中广为传唱:“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这一做法旨在()A.完善苏维埃政权组织架构 B.保证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D.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投豆选举法”克服了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困难,保证了更多的人参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推行的民主选举法,不是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投豆选举法”是民主选举方式,没有体现“三三制”的原则,排除B项;这是在抗日根据地,不能体现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为1978—198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单位:万人),这反映了当时()年份农村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进入城镇就业人员人口迁移总数1978197919801981198231503190350535923805148.470.8127.492.066.0329843409.23848.64130.64309.6A.改革开放推动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人口迁移C.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1978—1982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从农业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乡镇企业密切相关,C项正确;材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据,没有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对比情况,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全面启动,故该表格与城市经济改革无关,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9.《神曲》没有使用官方语言拉丁语,而是用意大利的托斯坎尼方言撰写,因其使用民族语言而贴近大众生活。薄伽丘也用托斯坎尼方言写作小说《十日谈》,大胆揭露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真实面目而备受各界关注。这种榜样力量影响了欧洲并开启了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A.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 B.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C.加快了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D.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和薄伽丘都用意大利语甚至是当地方言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使用民族语言的浪潮,而民族语言的使用推动了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B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未体现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这场“远洋航行”()A.促成了传统商路的重新联结 B.揭开了欧亚联系的序幕C.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场“远洋航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全球联系的加强,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开辟新的商路,没有重新联结传统商路,排除A项;欧亚联系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1.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城市学院兴起,绝大多数城市学院都偏重工科和科学领域,而且大多成为城市的工业研究中心。如约克郡学院很早开设了民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矿业学、纺织工业学、印染化学、皮革制造和农业学。这反映出()A.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 B.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C.工业革命推动教育世俗化 D.西方民族主义的勃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欧美)。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体现了教育与世俗需要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教育世俗化,未体现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排除A项;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欧洲城市大学开设的课程服务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不属于西方民族主义的勃兴,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7年美国针对东欧难民制定《难民逃亡法》,接纳了匈牙利等东欧逃亡者。法案规定:凡来美国修业的学生、教授和技术人员,如果担心回国后受迫害,可居留美国,其家人亦可自由入境。这一法案()A.表明美国在美苏的对峙中转攻为守B.是二战后冷战思维的表现C.标志美国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形成D.旨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颁布法律,接受东欧难民,其政策较为宽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冷战背景可知,美国难民政策具有冷战色彩,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在美国反共政策中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美国利用难民政策制造国际舆论,美化美国,进而对社会主义进行污名化,是冷战思维的表现,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排除A项;美国早在建国前,伴随欧洲移民和黑人奴隶的进入,就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排除C项;这部法律颁布的目的是打击苏联,不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京师东部与淮南发生水灾后,“遣使安抚”,大臣带着赈灾物资前去赈灾,对生者以救济,对死者以埋葬。对救灾不利的官员进行惩戒。仁宗还广设广惠仓、常平仓。灾后诏令受灾百姓“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摘编自黄登辉《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探讨》材料二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英国带来经济繁荣,但财富的增加并未“涓滴”到贫民身上,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恶化、社会冲突加剧。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这一主张认为国家应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实现个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1945年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工党上台,先后颁布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救济法”,标志着福利国家的诞生。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但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膨胀造成财政困难;普遍福利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依赖;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实施成本过高,实施效果也不佳;英国的贫困问题没有随经济发展、福利提高而减少。——摘编自文太林《向左走、向右走,英国福利制度百年之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的特征,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推动宋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征:措施较完备;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宗族作用逐渐扩大;救灾和赈济相结合;救济资金以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结合。推动原因:宋朝经济的繁荣;儒学的新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前朝社会救济经验的积累。(2)特点: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的方式加以确立;逐渐走向制度化;社会福利国家确立;覆盖范围广,保障内容全面;福利政策不断调整;资金以财政支出为主。认识: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福利也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可知,措施较完备;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京师东部与淮南发生水灾后,‘遣使安抚’,大臣带着赈灾物资前去赈灾,对生者以救济,对死者以埋葬。对救灾不利的官员进行惩戒。仁宗还广设广惠仓、常平仓。灾后诏令受灾百姓‘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可知,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根据材料“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可知,宗族作用逐渐扩大;根据材料“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可知,救灾和赈济相结合;根据材料“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可知,救济资金以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结合。原因:根据材料“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和所学知识,可从宋朝经济的繁荣;儒学的新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前朝社会救济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分析。(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点:根据材料“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的方式加以确立;逐渐走向制度化;根据材料“1945年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工党上台,先后颁布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救济法’,标志着福利国家的诞生”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国家确立;覆盖范围广,保障内容全面;资金以财政支出为主;根据材料“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但也潜伏着危机”可知,福利政策不断调整。认识:根据材料“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可知,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根据材料“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但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膨胀造成财政困难;普遍福利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依赖;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实施成本过高,实施效果也不佳;英国的贫困问题没有随经济发展、福利提高而减少”可知,但过度的社会福利也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代中的旗袍变革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时代中的旗袍变革旗袍是满族人的民族服饰,随着清军入主中原,旗袍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清时期,旗袍的设计为便于耕战需要,宽腰直筒,同时在设计上也尽可能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旗袍开始吸收西方服饰的风格并利用西方先进制作技术,逐渐走向时装化。20世纪上半期,受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物资匮乏的干扰,旗袍设计崇尚节俭、朴素,以无袖和长度缩短为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时代精神,同时政治色彩渗透到百姓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穿着简朴、实用的服装成为革命的表现,旗袍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随意、自由,彰显个性的穿着;加之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民族风和国际化相结合,推动了旗袍的多元化。旗袍的变迁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从古到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映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根据材料“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和所学知识可知,旗袍是满族人的民族服饰,随着清军入主中原,旗袍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清时期,旗袍的设计为便于耕战需要,宽腰直筒,同时在设计上也尽可能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根据材料“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旗袍开始吸收西方服饰的风格并利用西方先进制作技术,逐渐走向时装化。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上半期,受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物资匮乏的干扰,旗袍设计崇尚节俭、朴素,以无袖和长度缩短为特征。根据材料“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时代精神,同时政治色彩渗透到百姓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穿着简朴、实用的服装成为革命的表现,旗袍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存空间。根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随意、自由,彰显个性的穿着;加之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民族风和国际化相结合,推动了旗袍的多元化。最后,归纳总结即可,如旗袍的变迁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从古到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映射等等。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6年,罗斯福通过了《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授权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采取联合行动开展水土保持,将土壤保护视为“国家需要”和“公共福利”。通过津贴引导农民采用轮作等高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保土性耕作方式,增加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减少消耗地力的农作物。“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包括大豆、燕麦、大麦及牧草等,其相当一部分会在农场消耗而不会流通到市场。而“消耗地力的农作物”则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等,也就是农业危机期间政府要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在保持水土的名义下,美国农业部通过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从而巧妙地达到限制基本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在1936年至1937年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5亿美元”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约400万农民参与了水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