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诗经·小雅》中有“滤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A.孕育着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 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迹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用于农业生产,这正是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诗经》中的记载证实了当时已有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稻田灌溉的实践,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是强调了水资源的具体利用和管理,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并没有直接涉及文学创作,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传统农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而只是展示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利用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2.如表是关于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汉武帝()史料出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班固《汉书》A.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B.尊崇儒家,兼用百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这表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同时,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以及班固《汉书》中列举的各类人才,包括儒生、文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显示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并未完全排斥其他学派和才能之人,而是兼容并蓄,广纳贤才,B项正确;“承袭秦制,有所损益”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全面反映汉武帝用人政策的包容性,排除C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体现了()案情朝廷处理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理、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理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 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在这个案件中,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的“孝烈”从轻发落,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的道德观念;而宰相裴耀卿、李林甫则主张依律惩治,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玄宗皇帝最终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这种处理方式既考虑了道德因素,又遵循了法律程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礼法合一,B项正确;材料中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任何一方,不是礼法之争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案件处理过程的艰难表明礼法并没完全调和,排除C项;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法律(法),而是考虑到了道德(礼)的特殊性,因此不是“崇法抑礼”,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A.按田亩多寡佥派徭役 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 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实行“均工夫”的措施,也就是按照田亩多少来摊派劳役,A项正确;“充分照顾”说法不准确,封建政府是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而已,排除B项;此规定是以征发徭役为出发点,排除C项;材料是应天府和江西三府,未涉及全国推广,排除D项。故选A项。5.总理衙门设立后,奕奏请派员出访欧洲未果。直到1866年,清政府接受赫德提议,经过多方考量,派退休的四品官员斌椿率同文馆三名学生随赫德出访欧洲。清政府的这一安排()A.旨在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B.受制于传统观念的束缚C.标志着朝贡外交的转型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派遣使节出访欧洲的问题上非常谨慎,同意派出的使团成员是一位退休官员和几名学生,这既体现了其深受传统官僚体系和朝贡体系观念的束缚,不敢也不愿派出在职高官正式代表朝廷,担心此举会损害天朝上国的颜面,B项正确;题干更多的强调清政府出访安排显得相对保守和有限,而非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排除A项;清政府派遣官员出访欧洲,并不意味着朝贡外交的转型,排除C项;题干中清政府派遣官员出访欧洲的行为,虽然包含了学习西方的元素,但并未明确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A.华商、日商、英商 B.日本、华商、英商C.英商、华商、日商 D.华商、英商、日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1890年到193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故华商发展迅速,故甲是华商;1931年之后日本开始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范围,日商纱厂迅速增多,所以乙是日商;英商因为本国本身棉纺织业发达,所以在中国纱厂一直较少,尤其是一战及之后,日本势力加紧侵略,所以丙是英商,排除BCD项。故选A项。7.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某阶段的形势图。该形势出现于()A.1931-1935年 B.1935-1937年C.1937-1938年 D.1938-1945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题干“八路军进攻方向”“国民党军队撤退方向”“日军进攻方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与正面战场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因此,C项正确;“1931-1937年”是局部抗战时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项;“1938-1945年”是相持阶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号召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B.宣传工业化建设伟大成就C.鼓舞对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心 D.号召青年学习知识投身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据题干“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正处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初期,宣传画中的男女青年正在使用测量仪器,象征着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这幅宣传画意在号召青年学习知识投身建设,D项正确;这幅宣传画主要针对的是青年知识分子而非农民,排除A项;这幅宣传画主要是号召青年投身建设,并未展示建设成果,排除B项;这幅宣传画主要是号召青年投身国家建设,而非参加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据题干“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采纳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B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认可,而非整个国际秩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联合国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整体改革,排除C项;中国是参与并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但“主导”一词夸大了实际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0.1200年,巴黎大学与巴黎市民发生流血冲突。国王菲利普二世颁下特许状:严厉惩罚施暴者;一旦学者被拘捕,要把学者立刻移交给教会法庭,不受巴黎市长以及世俗法庭的审判;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国王意在()A.追求司法公正 B.促进学术繁荣 C.争取大学支持 D.推动城市自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据题干“国王菲利普二世颁下特许状:严厉惩罚施暴者;一旦学者被拘捕,要把学者立刻移交给教会法庭,不受巴黎市长以及世俗法庭的审判;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菲利普二世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大学师生的权益,这样做可以赢得大学师生的支持和忠诚,C项正确;题干表明是将司法权转移给了教会,而非追求一个普遍适用的司法公正,排除A项;国王的特许状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冲突,而不是为了长远的学术繁荣,排除B项;国王的举措实际上是限制了城市世俗当局对大学的干预,而不是推动城市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11.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A.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7世纪(欧洲)。据题干所述欧洲各地知识分子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学术交流,这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与普及,这些变化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人文主义的内涵主要涉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理性等,语言的变迁是其影响下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完善人文主义本身,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现象核心在于语言的民族化趋势,不足以概括封建精神支柱瓦解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语言使用的转变,而非直接复兴古典文化的行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18世纪,英国教师的职责、行为规范、教师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19世纪以来,大量男性“逃离”教师行业,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分工变化 B.蒸汽时代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C.机器生产使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教师行业中出现了大批女性,改变着原有的教师结构,体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分工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师生活境遇的具体情况,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教育体系完善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4月(美国)。据题干“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制定了《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战时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正在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机构的成立正是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动员,以支持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战时宣传和管理的措施,并未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战争期间的措施,而非战后的国际秩序构建,排除B项;虽然美国在后来的历史中确实成为了世界霸主,但题干中的信息并未直接反映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行为或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8年,列宁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之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的类型“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是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一主张()A.适应了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 D.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联)。根据材料“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是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他提出在经济上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此列宁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实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践,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下来,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适应了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排除A项;苏俄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图是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总量比重)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A.经济一体化水平有限 B.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C.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 D.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至2018年(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反映出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高度依赖,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在这些地区主要开发资源,建立单一经济结构,导致当地经济多样化不足,过分依赖原材料出口,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题干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外贸依存度,而不是区域发展差异,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些地区特别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外不仅有原,原间还有河流。当地的人自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明确提出:“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摘编自史念海《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西北曰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京城。——摘编自《东京梦华录》材料二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长安84100-18011905-21429东京27.37120-17043844-62112——白岳波《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研究——以都城为中心》材料三运用上述材料,以“唐宋都城布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唐宋都城布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重要阶段,都城布局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唐代长安城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有“八水绕长安”的地理特征,体现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内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体现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上与唐代长安城有较大差异。穿城河道众多,如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等,这些河流不仅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东京城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出现了繁华的街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人口密度来看,东京城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长安城,这也反映了东京城的繁荣和城市发展的程度。唐宋都城布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转变,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唐朝和宋朝(中国)。首先,题干给出了论文题目:唐宋都城布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唐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八水绕长安”不仅赋予了城市以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调节气候、供水运输等重要作用。长安城内的严格坊市制度,划分了居住区与商业区,展示了封建社会秩序的严谨性与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体现了唐朝都城的规整与秩序。其次:进入北宋,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东京城的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穿城而过的多条河流不仅承担了物资运输的功能,更促进了城市的商业繁荣。东京打破了唐代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遍布城中,夜市的兴起标志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市民文化的兴盛。高密度的人口和活跃的市场交易,直观地反映出东京作为宋代经济中心的繁荣景象,也预示着中国古代城市向商业化、生活化方向的转型。从长安到东京,城市布局的演变不仅仅是空间结构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城市管理理念进步的体现。唐朝长安的规整严谨映射出封建盛世的秩序美,而北宋东京的开放与繁华,则预示着商品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人口的集中与市场的扩大,还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城市文明的进步,为后世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都城布局的演变,不仅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生动注脚。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辰科状元策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答案〗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4(中国)。据材料甲“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可得出,刘春霖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据“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可得出,他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据“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可得出,刘春霖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据“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可得出,他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据所学知识可知,刘春霖的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刘春霖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值各省区分布格局变化——摘自贺灿飞、胡绪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1)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格局的室间演进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工业格局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总体趋势上,工业分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迅速;地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工业分布趋向均衡。(2)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地区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国内外市场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2016年的中国。据图片显示“1981年,工业产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京津地区,四川地区等少数几个省”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东北、中部及个别内陆省份,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据“1990年,工业产值分布的地区扩展到新疆内蒙西南宁夏陕西山西等地有了较快发展”可得出,到1990年代,工业分布向西北、西南及更多内陆省份扩展,表明工业布局开始多样化,虽然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地区发展加速;据“2000年,工业产值分布区扩展到了西藏新疆”、“2016年,工业总产值除了西藏发展有所欠缺外,其余地区已经非常发达”可得出,进入21世纪,工业几乎遍及所有省份,西藏成为唯一发展较慢的特例,显示地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工业分布趋向均衡。【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201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工业格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是重要因素之一,它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逐步向内陆地区扩展。其次,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第三,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影响了工业格局的形成,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发展起外向型经济;而内陆地区则依靠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工业。此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一些原本交通不便的地区也能够参与到全国工业网络中。最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也对工业格局产生了影响,如国际市场的波动、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等都会引导工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国工业格局的演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的全球史”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片段一时间国家化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片段二时间全球化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政策的支持;科学家的努力;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矛盾: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英法两国是竞争对手,拥有制定时间标准的权利,法国打击英国霸权;英国拥有较多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推行“时间全球化”会遭到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反抗。(3)认识:对时间的掌握象征着权力,制定时间体系和发布时间规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间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国家实力较量的过程,把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以格林威治时间作为世界各地的参考时间,实质是英国霸权地位的具体表现

。〖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19世纪中叶(英国)。据材料“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得出英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据材料“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得出科学家的努力;据材料“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得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据材料“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得出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英法两国是竞争对手,拥有制定时间标准的权利,法国打击英国霸权;英国拥有较多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推行“时间全球化”会遭到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反抗。【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知对时间的掌握象征着权力,制定时间体系和发布时间规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间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国家实力较量的过程,把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以格林威治时间作为世界各地的参考时间,实质是英国霸权地位的具体表现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诗经·小雅》中有“滤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A.孕育着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 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迹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用于农业生产,这正是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诗经》中的记载证实了当时已有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稻田灌溉的实践,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是强调了水资源的具体利用和管理,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并没有直接涉及文学创作,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传统农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而只是展示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利用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2.如表是关于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汉武帝()史料出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班固《汉书》A.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B.尊崇儒家,兼用百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这表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同时,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以及班固《汉书》中列举的各类人才,包括儒生、文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显示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并未完全排斥其他学派和才能之人,而是兼容并蓄,广纳贤才,B项正确;“承袭秦制,有所损益”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全面反映汉武帝用人政策的包容性,排除C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体现了()案情朝廷处理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理、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理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 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在这个案件中,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的“孝烈”从轻发落,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的道德观念;而宰相裴耀卿、李林甫则主张依律惩治,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玄宗皇帝最终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这种处理方式既考虑了道德因素,又遵循了法律程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礼法合一,B项正确;材料中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任何一方,不是礼法之争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案件处理过程的艰难表明礼法并没完全调和,排除C项;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法律(法),而是考虑到了道德(礼)的特殊性,因此不是“崇法抑礼”,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A.按田亩多寡佥派徭役 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 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实行“均工夫”的措施,也就是按照田亩多少来摊派劳役,A项正确;“充分照顾”说法不准确,封建政府是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而已,排除B项;此规定是以征发徭役为出发点,排除C项;材料是应天府和江西三府,未涉及全国推广,排除D项。故选A项。5.总理衙门设立后,奕奏请派员出访欧洲未果。直到1866年,清政府接受赫德提议,经过多方考量,派退休的四品官员斌椿率同文馆三名学生随赫德出访欧洲。清政府的这一安排()A.旨在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B.受制于传统观念的束缚C.标志着朝贡外交的转型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派遣使节出访欧洲的问题上非常谨慎,同意派出的使团成员是一位退休官员和几名学生,这既体现了其深受传统官僚体系和朝贡体系观念的束缚,不敢也不愿派出在职高官正式代表朝廷,担心此举会损害天朝上国的颜面,B项正确;题干更多的强调清政府出访安排显得相对保守和有限,而非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排除A项;清政府派遣官员出访欧洲,并不意味着朝贡外交的转型,排除C项;题干中清政府派遣官员出访欧洲的行为,虽然包含了学习西方的元素,但并未明确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A.华商、日商、英商 B.日本、华商、英商C.英商、华商、日商 D.华商、英商、日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1890年到193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故华商发展迅速,故甲是华商;1931年之后日本开始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范围,日商纱厂迅速增多,所以乙是日商;英商因为本国本身棉纺织业发达,所以在中国纱厂一直较少,尤其是一战及之后,日本势力加紧侵略,所以丙是英商,排除BCD项。故选A项。7.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某阶段的形势图。该形势出现于()A.1931-1935年 B.1935-1937年C.1937-1938年 D.1938-1945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题干“八路军进攻方向”“国民党军队撤退方向”“日军进攻方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与正面战场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因此,C项正确;“1931-1937年”是局部抗战时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项;“1938-1945年”是相持阶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号召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B.宣传工业化建设伟大成就C.鼓舞对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心 D.号召青年学习知识投身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据题干“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正处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初期,宣传画中的男女青年正在使用测量仪器,象征着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这幅宣传画意在号召青年学习知识投身建设,D项正确;这幅宣传画主要针对的是青年知识分子而非农民,排除A项;这幅宣传画主要是号召青年投身建设,并未展示建设成果,排除B项;这幅宣传画主要是号召青年投身国家建设,而非参加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据题干“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采纳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B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认可,而非整个国际秩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联合国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整体改革,排除C项;中国是参与并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但“主导”一词夸大了实际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0.1200年,巴黎大学与巴黎市民发生流血冲突。国王菲利普二世颁下特许状:严厉惩罚施暴者;一旦学者被拘捕,要把学者立刻移交给教会法庭,不受巴黎市长以及世俗法庭的审判;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国王意在()A.追求司法公正 B.促进学术繁荣 C.争取大学支持 D.推动城市自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据题干“国王菲利普二世颁下特许状:严厉惩罚施暴者;一旦学者被拘捕,要把学者立刻移交给教会法庭,不受巴黎市长以及世俗法庭的审判;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菲利普二世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大学师生的权益,这样做可以赢得大学师生的支持和忠诚,C项正确;题干表明是将司法权转移给了教会,而非追求一个普遍适用的司法公正,排除A项;国王的特许状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冲突,而不是为了长远的学术繁荣,排除B项;国王的举措实际上是限制了城市世俗当局对大学的干预,而不是推动城市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11.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A.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7世纪(欧洲)。据题干所述欧洲各地知识分子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学术交流,这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与普及,这些变化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人文主义的内涵主要涉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理性等,语言的变迁是其影响下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完善人文主义本身,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现象核心在于语言的民族化趋势,不足以概括封建精神支柱瓦解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语言使用的转变,而非直接复兴古典文化的行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18世纪,英国教师的职责、行为规范、教师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19世纪以来,大量男性“逃离”教师行业,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分工变化 B.蒸汽时代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C.机器生产使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教师行业中出现了大批女性,改变着原有的教师结构,体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分工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师生活境遇的具体情况,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教育体系完善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4月(美国)。据题干“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制定了《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战时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正在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机构的成立正是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动员,以支持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战时宣传和管理的措施,并未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战争期间的措施,而非战后的国际秩序构建,排除B项;虽然美国在后来的历史中确实成为了世界霸主,但题干中的信息并未直接反映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行为或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8年,列宁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之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的类型“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是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一主张()A.适应了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 D.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联)。根据材料“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是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他提出在经济上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此列宁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实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践,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下来,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适应了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排除A项;苏俄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图是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总量比重)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A.经济一体化水平有限 B.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C.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 D.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至2018年(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反映出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高度依赖,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在这些地区主要开发资源,建立单一经济结构,导致当地经济多样化不足,过分依赖原材料出口,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题干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外贸依存度,而不是区域发展差异,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些地区特别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外不仅有原,原间还有河流。当地的人自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明确提出:“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摘编自史念海《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西北曰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京城。——摘编自《东京梦华录》材料二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长安84100-18011905-21429东京27.37120-17043844-62112——白岳波《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研究——以都城为中心》材料三运用上述材料,以“唐宋都城布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唐宋都城布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重要阶段,都城布局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唐代长安城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有“八水绕长安”的地理特征,体现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内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体现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上与唐代长安城有较大差异。穿城河道众多,如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等,这些河流不仅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东京城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出现了繁华的街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人口密度来看,东京城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长安城,这也反映了东京城的繁荣和城市发展的程度。唐宋都城布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转变,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唐朝和宋朝(中国)。首先,题干给出了论文题目:唐宋都城布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唐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八水绕长安”不仅赋予了城市以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调节气候、供水运输等重要作用。长安城内的严格坊市制度,划分了居住区与商业区,展示了封建社会秩序的严谨性与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体现了唐朝都城的规整与秩序。其次:进入北宋,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东京城的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穿城而过的多条河流不仅承担了物资运输的功能,更促进了城市的商业繁荣。东京打破了唐代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遍布城中,夜市的兴起标志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市民文化的兴盛。高密度的人口和活跃的市场交易,直观地反映出东京作为宋代经济中心的繁荣景象,也预示着中国古代城市向商业化、生活化方向的转型。从长安到东京,城市布局的演变不仅仅是空间结构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城市管理理念进步的体现。唐朝长安的规整严谨映射出封建盛世的秩序美,而北宋东京的开放与繁华,则预示着商品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人口的集中与市场的扩大,还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城市文明的进步,为后世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都城布局的演变,不仅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生动注脚。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辰科状元策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答案〗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4(中国)。据材料甲“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可得出,刘春霖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据“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可得出,他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据“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可得出,刘春霖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据“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可得出,他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据所学知识可知,刘春霖的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刘春霖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值各省区分布格局变化——摘自贺灿飞、胡绪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1)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格局的室间演进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工业格局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总体趋势上,工业分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