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说课文稿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的化学教师袁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创新研究》。下面我就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教学目标、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一、实验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的实验,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为载体,揭示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并通过指示剂颜色的改变说明反应物氢氧化钠被消耗,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对于第十单元课题二《常见的酸和碱》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应物二氧化碳被消耗,还可以通过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这两个角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他们的求知欲强,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酸和碱的知识内容多、综合性强,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化学思维方法呢?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开设了校本实验课程,并在校本实验课上开展了利用一体化装置来整合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研究。依据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从体验中学习。二、实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氢氧化钠分别能与二氧化碳、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并用明显的现象证明反应的发生。【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装置的分析、交流、评价与功能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反思,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明显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钠能分别与二氧化碳、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整合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串联在一起,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整合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二、实验设计方案【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NaOH+HCl=NaCl+H2O【实验用品】医用注射器6个(含针头)、气球、橡胶塞、输液管、输液夹、封口夹、自制三通、饮料管、自制塑料烧杯、大理石、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装置实物图实验装置实物图装置1、2的功能:产生实验所需的二氧化碳;装置3、4的功能:用于完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检验反应产物—碳酸钠;装置5的功能:提供稀盐酸;装置6的功能:用于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步骤及现象】下面请观看实验演示:步骤Ⅰ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关闭所有开关。步骤Ⅱ 实验开始时,打开开关K1和K2,将稀盐酸注入大理石中,可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二氧化碳沿导管进入装置4中。步骤Ⅲ 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将装置4中预先装满的水全部排出时,关闭开关K1和K2,此时由于装置内气压增大将稀盐酸压回至装置1中,实现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步骤Ⅳ 注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装有氢氧化钠的装置3的注射器活塞缓缓下移,这是因为装置4内的气压减小。步骤Ⅴ 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开关K4和K5,观察到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沿导管上升进入装置4中;使得装置4和装置6中的气压相同均小于大气压。步骤Ⅵ 待气压平衡后,关闭开关K5,打开开关K3,观察到稀盐酸沿导管进入装置4中,装置4中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步骤Ⅶ 打开开关K5,观察到稀盐酸沿导管上升进入装置6中,装置6中滴有酚酞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由红色变为无色。步骤Ⅷ 整理实验台。【实验结论】通过观察装置4中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通过观察装置6中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置的教学环节为: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拓展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拓展【课前学习】学生参照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结合课本与课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惑,并自主设计实验。【课堂学习】课堂上应用分组实验法、合作交流法来进一步拓展提升。设计的教学学习流程为:评价小结课前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反思与小结展示交流0评价小结课前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反思与小结展示交流0第一: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出课前学习中的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选取课前学习中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及拍摄的实验视频,学生交流讨论可行性,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实验设计原理。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给定药品,利用气压原理设计一套实验装置验证氢氧化钠的多条化学性质。小组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实验装置。通过对装置的分析、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形成了化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适当的点评,肯定优秀设计方案,并对有问题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图注:学生提交实验设计方案)接下来教师展示并介绍实验装置,小组分析各装置的功能和作用。随后教师播放实验动画,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动画的形式模拟实验过程,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视化。动画的制作也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们将无色的溶液用蓝色表示,并用白色烟雾来模拟二氧化碳的逸散过程。(图注:实验动画)下面学生按实验步骤完成分组实验。实验开始前教师提醒学生戴好护目镜,并强调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同时从每个小组上传的直播实验视频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实时引导。学生在“看实验”到“做实验”的角色转变中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加深了对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认识。(图注:学生分组实验)(图注:实验直播视频)(图注:展示汇报实验成果)第三:学生以抢答形式汇报展示小组实验成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发现的问题:比如有小组同学提出在实验步骤Ⅵ中未关闭开关K5而直接打开开关K3,观察到盐酸同时倒吸进入装置4和装置6中,装置4和装置6中溶液颜色由红色褪为无色,且装置4中有气泡产生,通过分析该小组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论。该小组认为可以去掉开关K4,以达到简化实验的目的。而老师设计开关K4是为了让同学们分步观察到装置4和装置6中的实验现象。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还勇于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第四:小组代表交流本节课的收获;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用此套装置验证氢氧化钠的其他化学性质。通过分析得出:借助更换试剂的方式可以验证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随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并肯定学生方案的可行性,完善了碱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拓展了该装置的功能。(图注:学生讨论拓展装置功能)(图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最后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归纳提升至碱的化学性质,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进一步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形成立体化知识网络。【课后拓展】课后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这套装置的多功能性,将我们所学酸碱盐的知识进行更多更完美地整合。四、实验教学反思本实验主要从实验装置一体化、实验用品生活化、实验趣味性、实验现象明显等方面完成了对氢氧化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整合与创新:1.整合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是学生整合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一套一体化装置能将多个单一实验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整合在一起,直观呈现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归纳提升到碱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发散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气压的改变设计实验,用直观现象展示反应的发生,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并用不同的操作步骤,引发不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小组尝试更换试剂完善了氢氧化钠化学性质实验的验证,拓展提升了该装置的功能,培养了发散思维,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提升化学素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