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和完善对策研究目录TOC\o"1-3"\h\u摘要 1前言 3第一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 61.1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 61.1.1早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61.1.2近现代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71.2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现状 81.2.1国家政策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81.2.2各类社会组织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91.2.3中医药企业从商业层面助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101.2.4在助力全球抗疫中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11第二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132.1中西医的文化差异大 132.2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不完善 132.3中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142.4中医药术语翻译难度大 152.5中医药“走出去”受贸易壁垒的阻碍大 15第三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及建议 173.1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 173.1.1拓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渠道 173.1.2通过发展医疗保健旅游输出中医药文化 173.2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183.3提升中医药产品质量,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 193.3.1加快创新步伐,提升中医药产品质量 193.3.2注重中医药品牌建设 193.4提升中医药翻译质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203.4.1加强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 203.4.2规范中医术语的翻译 203.5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21第四章结语 22参考文献 23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概况,并对收集的资料阅读分析,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其他学者实践活动中具体情形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使得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医药真正“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论:中医药文化为了更好的“走出去”应立足自身文化特色,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增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步伐打造知名中医药产品品牌;提升中医药翻译质量及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机遇挑战;对策前言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中华民族和疾病作斗争,也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汉代开始,依次经历了繁荣、衰落、沉寂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与世界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各国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医药“走出去”在得到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西方医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外国人往往难以理解中医的某些治疗方式,这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对中医药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以及中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现实问题。此外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中医药术语翻译困难大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客观公正的分析上述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医药文化更好的“走出去”提供新的思路。文献综述就当前研究成果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已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有关中医药对外交流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政策的出台加快了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程及现状的分析;二是对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障碍的分析;三是对如何使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的分析。张宗明(2020)阐述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成绩,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部署越来越清晰;中医孔子学院的出现,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中医药译介成为构建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手段;中医药国际教育越来越普及,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规模凸显。常馨月、张宗明、李海英(2020)对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梳理,基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阐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话语权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总结。陆跃、邵晓龙、陈仁寿、张宗明(2020)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上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其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此时,中医药助力全球抗疫,不仅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历史契机,这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障碍以及应对措施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张丽、张焱(2017)从基于中医药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中医文化传播,中医文化国际旅游产业开发,加快中医和中医译名标准化等3个方面探讨中医文化传播策略。认为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应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对外传播。毛佩瑾等人(2019)提出,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应从尽快出台中医药“走出去”整体战略,强力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加强中药形制创新研究,大力发展中医药外向型企业、机构和组织等几方面解决当前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中医药顺利“走出去”。梁秋语等人(2019)从梳理近代西医东渐的历史出发,总结西医“走进来”的历史经验,从而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启示。叶淑兰、何靖宇(2019)首先指出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尚有争议,中医药“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进而根据中医药对外传播的症结提出针对性的思路,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当前关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研究,相较于之前,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对之前注重对中医药行业整体的研究,当前的研究更注重从具体实例出发,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进行研究。其中“一带一路”对中医药对外传播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对中医药“走出去”的研究仍然有待拓展。本文对中医药“走出去”的现状,障碍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着重研究“一带一路”以及疫情背景下中医药“走出去”的发展状况。第一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1.1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华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广受海外国家的重视,学习者也络绎不绝。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但为为更多海外人民人减轻了病痛,其自身也得以不断发展、丰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隋唐时期达到空前繁荣的局面,明清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则趋于沉寂。[刘国伟,李琳.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3):1-5.何娟.中医药西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刘国伟,李琳.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3):1-5.何娟.中医药西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岳旭东.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卷号(03):129-134.李德杏,孙中堂.浅析隋唐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若干实现途径[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4):36-38.赵春艳.宋代中外医药文献交流之现象与根源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04):126-128.王为群,周俊兵,王银泉.明清之际中医海外传播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7):914-915+950.胡玮晔,宋欣阳.民国时期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2):711-714.胡永干.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研究[D].武汉大学,2017.国家卫计委发布“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方案三年内助推中医药“走出去”[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1):2.常馨月,张宗明,李海英.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思考[J].中医杂志,2020,61(23):2050-2055.李玫姬.“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39(04):130-133+180.吴晶晶,高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研究[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9,6(01):6-12.刘馨蔚.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医药国际化带来重要机遇[J].中国对外贸易,2020(02):58-61.程璠,张丹英,张立平.中医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作用与发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08):1557-1560+1564.张恒军.同仁堂:讲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中国故事[J].商业文化,2017(21):18-23刘颖.北京同仁堂的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传统中医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86-90.林剑,邱佳玲.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漳州片仔癀药业的案例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21,17(02):260-266.陆跃,邵晓龙,陈仁寿,张宗明.在助力全球抗击疫情中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J].中医药文化,2020,15(03):1-7.肖玉婷.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夏卫华,谢进,汤青,武军,黄正明.中医药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人民军医,2012,55(08):769-771.1.1.1早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最早可追溯的文字记载是汉代。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媒介就是丝绸之路,这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一条商路。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而且也使中原的药物和医疗方法传入沿线国家。据统计当时在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商品中中药材占比为10%,由此可见中药材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的位置[]。同时中国先进的医学技术也吸引了众多沿线国家的医生前来学习,中外医生的相互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据记载,由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的各种中原药物和医疗方法,一直深受沿线各国家和人民的喜爱[]。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隋唐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文化不仅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地方,同时外来医药文化的传入,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此时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商贸往来,政府派遣留学生,医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等几个途径来实现。隋唐时期,中国与越南,尼泊尔,伊朗等国家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史料记载,上述国家在此时期向唐朝正式派遣商团使节的次数都达到几十次,通过贸易往来和互赠礼品,带动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中朝两国的贸易交流在隋唐时期主要以派遣留学生和使节为主,例如唐朝政府颁布预防流行疾病的《广利方》和治疗脚气的《外台秘要》都由使节专门带回朝鲜。中日、中印医药交流大多以佛教为媒介,例如六次东渡的高僧鉴真,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为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宋代,政府高度重视医学文献的发展,在朝廷的推动下,宋代医学文献的产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的局面,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医药文献的大量外传[]。而出现于此时期的活字印刷书更是为医学文献外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政府赠送和商人的售卖,宋代的医药文献流传到许多国家。此外宋代商贸的繁荣带动了医药贸易的发展,医药出口数量不断增多,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医药迎来繁荣时代,不仅名医辈出,医学著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面世。在此时期,传教士对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传教士详细研究中国医学典籍之后,将其翻译并传入西方,例如法国耶稣会士赫仓壁将明代名医张世贤的《图注脉绝》翻译成欧洲文字。另外还有一些传教士在对中医进行学习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中医著作,例如传教士卜弥格撰写的《中国药物标本》,书中记载了若干种中药材,并附有插图。传教士们对中医临床学,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的介绍不仅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医药的偏见,而且加快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1.1.2近现代中医药文化“走出去”1840年之后,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在国内逐渐趋于弱势。同时伴随着中国国力衰落,中医在西方的形象逐渐变的妖魔化起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有所好转,在此时期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力军由传教士转换为专业的医学人员和海外的华人华侨。远赴中国交流学习的医学人员对于中医药的态度褒贬不一。在外科教授杰弗所著的《中国的疾病》一书中将针灸描述为“致命的针”,这种言论使西方医学界对我国的针灸甚至是中医药,产生了很大的误会,使中医药妖魔化的形象在西方更加深入[]。反之,法国外交官利耶在其所著的《中国针术》中,对我国的针灸进行了真实的描述,使得中国的针灸在法国得到了接受和推广。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动荡,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在海外居住,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华人依旧会选择中医药进行治疗,海外华人对于中医诊疗的需求,使海外中医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类似于“中医中药联合会”的中医药团体逐渐兴起,促进了中医诊疗在海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了解中医、接受中医药。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设立了北京中医协会、中医研究所等机构[],使得我国中医药得到了复苏。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主要通过中医专家随医疗队出国为国外政要治疗疾病,中医研究院接受国外留学生、医疗访问团队等方式开展,此时期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主要为国家外交服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另外,中医药国际组织的出现,中医留学生规模的逐渐扩大,重要出口市场的活跃都加速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医药与世界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各国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1.2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现状1.2.1国家政策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中医药不仅代表着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代表。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2017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着重提出了建设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的战略[]。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大中医药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积极落实中医药“走出去”战略。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2021年5月13日,为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另外,在国家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等诸多领域重大问题的建设,是以经济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致力于寻求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坚持互利共赢;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道路,坚持和谐包容。不参与建设的国家不局限于古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各地区组织均可参加,坚持开放合作。这不仅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会因为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更好的理解和包容使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收获更好的效果。“一带一路”的建设,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层面的交流合作大大增加,从而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据统计,自从2013年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累计达到9.2万亿美元。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名片,在“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推动下,出口额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1.2.2各类社会组织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各类社会组织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组织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的传播。以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为例,经过15年的发展,该组织已拥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个团体会员,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际中医药组织。该组织通过出版发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术刊物,制定发布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培养中医药人才,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会议等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国际中医药联盟、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的国际组织,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中都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作用。随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进程加快,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也迅速发展,从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始,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已经发展了60多年。中医孔子学院的设立,为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高潮。2007年以来,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共建立了以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奥古斯塔大学孔子学院为代表的13所中医孔子学院,覆盖了全球范围内1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传统和现代的中医药学,还涵盖了汉语言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为海外民众了解中华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医孔子学院会根据海外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内的合作大学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并带领学生到指定的海外中医门诊进行临床实践,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中医孔子学院推出的各种中医药体验互动项目,中医药论坛,太极拳课程等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大力欢迎,提升了当地人民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1.2.3中医药企业从商业层面助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化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品牌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源自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作为中医药行业的“中华老字号”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自创立之初同仁堂便坚守“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古训,并以此为根基积极建设品牌形象,促进品牌文化的传播。作为一张响当当的中医药名片,同仁堂已经走向世界,在全球28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100多家经营网点,300多家医疗机构,每年为3000万以上人次海外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同仁堂在海外设立的门店不仅是经营产品、寻医问药的场所,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媒介。同仁堂以海外门店为基础,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定期开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服务,让当地人民领略中医药的精湛技术,拉近了中医药与当地人民的距离。定期举办有关中医经络,中医养生的各种演讲,在门店内开设中医药的相关课程,让当地居民对于中医药文化有更丰富的了解。向当地居民传授太极拳、八段锦等保健运动,不仅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还提升了外国人对中医药的兴趣[]。这些方式有效的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知名度和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在海外发展的几十年里,同仁堂以其优质的中药材和精湛的中医技术,广受海外人民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中医药去治疗疾病。同仁堂用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故事。同样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片仔癀,不仅在我国享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的美誉,在海外更是流传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片仔癀”[]。多年以来,片仔癀药业一直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中医药更好的“走出去”而努力。片仔癀的海外传播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片仔癀就跟随闽粤先民“下南洋”的浪潮,传播到东南亚一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片仔癀因其治疗热、肿、痛的良好效果,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沿线国家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窗口。直至今日,片仔癀依旧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年来始终位于中国中成药单品品种出口前列。2019年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中,片仔癀公司邀请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代表人士走进片仔癀博物馆,实地感受、了解片仔癀及中医药的文化。华文媒体代表人在结束参观之后纷纷表示,今后会多多宣传中医药文化,让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片仔癀药业也表示,将会抓住良好时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更好的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优秀的的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1.2.4在助力全球抗疫中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如何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爆发就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在很多西方人的认知里往往把中医药看做“慢郎中”,然而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各种疫情,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历程表明,中医药不是“慢郎中”而是“急先锋”。在我国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医药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西医并重的诊疗方案被证明对于抗击疫情具有重大的意义。面对国际的抗疫形式逐步严峻,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中方愿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愿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分享给世界各国。我国以提供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远程视频指导的方式先后向法国、日本、伊朗等国家提供援助;选派中医师组成医疗队伍远赴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参与抗疫,分享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将最新版的中医药诊疗方案英文版全文公开,毫无保留的同有需要的国家进行交流[]。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世界各国纷纷表明,愿意同中医药加强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欢迎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抗疫。第二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障碍2.1中西医的文化差异大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西方医学自然也存在着差异。首先是理论体系的不同,中医理论体系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在人体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遵循“天人合一”、“精气学说”等思想;而西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生物学的体系,主张用手术和化学药物的方法治疗疾病。其次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的思维方式以辩证思维、整体思维为主,重视意象思维;而西医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理性、客观,重视抽象思维[]。最后治疗方式的不同,中医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为针灸、中药、食膳等;西医注重治疗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手术等;在西方国家,患者习惯于各种胶囊、片剂用于治疗疾病,在面对中药的汤剂、丸剂时往往难以接受。电影《刮痧》就是一部反应中西医文化差异的影片。刮痧在中国本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式,在影片中却因为美国人对中医文化的不理解而造成了误会。电影利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中西医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2.2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不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缺乏优秀的教师。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主要有合作办学和国内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两种方式。国内中医院校教师大多都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教育,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往往不具备熟练地将中医药课程中的内熟练地用外语表达出来的能力,与留学生存在沟通上的困难。国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教师主要由在中国各中医药大学留学归国的学生、国外培养的中医药人员组成,这类人员大多缺乏中医药教育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临床经验,因此难以保证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质量。第二,缺乏正规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国外仅有少数国家设立了中医药的本科学历,大多数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为中医药的短期培训,而这种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中医药教育的要求。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中医药国际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课本存在滞后性、缺乏系统的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大多重临床、轻理论,重视针灸、推拿能相关技能的培训,缺乏对传统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教育,而外国留学生因为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对于一些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理解。第四,生源国不平衡。虽然几年来我国扩大了中医药国际留学生的招收比例,中医药留学生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集中在亚洲地区,这不利于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2.3中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现实问题。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中医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要想更好的推向中医药走向世界,就应当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使中医药理论体系适应时代的变化[]。中医药国际化既是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精髓向世界各国传播的过程,又是世界各国结合本地的医疗卫生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文化背景,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赋予其新的能量的过程。国家级期刊《中草药》一篇文章中曾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在全世界中药市场销售份额中占据了90%。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中国游客远赴日本购买汉方药。本是起源于中国的汉方药,仅仅是因为换了个名字,就变得更好了吗?从市场规模相比,汉方药远远不如中药,但在种植规范、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方面汉方药却优于中药。在中药材种植方面,GAP规范化种植养殖在我国虽然已推行近二十年,但是中药材行业整体生产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由于分散经营是主要的经营方式,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比较严重,中药材的产量虽然增加了,但质量安全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反观日本,对于中医药的种植问题十分重视,不仅设立设立专门的药用植物栽培委员会,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把关,还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大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我国中药材产品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要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必须在中药材种植、炮制等方面有所创新。2.4中医药术语翻译难度大翻译作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媒介,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迎来了良好的时机,但是要想将更多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必须加强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中医药翻译的质量。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翻译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提升中医药翻译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翻译。由于缺乏一个完善的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同一翻译术语在不同翻译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版本。以当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标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为例。“脏腑”一词在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制定的标准中被翻译为“zang—fuorgans”,这种翻译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纳。但是在WHO翻译术语标准中将其翻译成了”visceraandbowels”,其中将“脏”翻译成“viscera”是准确的,但是将本意为“肠子”的“bowels”翻译为“腑”就和原本要表达的意思有了偏差[]。此外,在有些译文中还出现了错译的现象。“白虎厉节”在中医中为关节肿痛的意思,有些对于中医药文化了解不深的翻译者却将其译为“生气的老虎在奔跑”[],这样的翻译完全曲解了中医术语本身的意思,外国读者面的这样翻译的中医术语无法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我国的中医药翻译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中医药研究机构,然而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正式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每年所招收的人数也不尽人意,因此我国每年培养出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又可以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并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2.5中医药“走出去”受贸易壁垒的阻碍大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医药的国际贸易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医药出口额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然而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医药经济的发展,设置各种贸易壁垒,组织中医药进入,保护本国医药医药市场的利益。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技术标准壁垒,技术法规壁垒、绿色壁垒等。首先是技术标准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际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设置了种类繁多的技术标准,限制我国中医药产品的出口。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常常因为达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残留等严格的标准而被退回。其次是技术法规壁垒,这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针对医药产品使用最广泛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对于中医药产品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如:日本中医相关规制《日本药事法(102)号》、《进口药品及药品类似品的销售及质量管理规范》,韩国中医相关规制《中药材品质及流通管理规定》,欧盟中医相关规制《欧共体药用和芳香植物优化种植生产管理规范条例》、《欧洲药典》都对中医药进入本国市场实行了严格的规定[]。最后是绿色壁垒,近年来全球市场对于绿色壁垒的持续加强,使得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绿色壁垒指的是进口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对进口产品设置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我国中医药产品出口所面临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绿色标准和绿色卫生检验。绿色壁垒的设立除了使我国中医药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减少经济利益外还因为一些出口产品不满足要求被退货使一些中医药企业损失惨重。第三章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及建议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医药文化真正“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障碍,结合其发展机遇,下文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提供参考,助力中医药文化更好的“走出去”。3.1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3.1.1拓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渠道中医药文化当前的传播和推广工作,无法较快、较完整的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生代媒介平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有限,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以网络为载体,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微信、facebook、tiktok等社交媒体,并接受推送来的信息,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信息,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受到海外人民的理解,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相关信息,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而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下,将会丰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加快其传播速度,并提升其与新媒体受众的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疑虑并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3.1.2通过发展医疗保健旅游输出中医药文化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海外人民对于中医药一直都有很大的兴趣。我国可以充分借助人们对个性化旅行方式的需求以及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指的是将的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旅途中获得中医药知识体验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旅游可以下列模式开展。首先是中医医疗旅游。这种模式是将传统的旅行和医疗服务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跨境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这种模式除了要为游客提供住宿、观光旅行的服务外,还需要提供中医医疗检查、治疗等服务。目前,这种面向国际的医疗旅行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蓬勃发展。随着中医药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以及我国中医医疗技术的提高,这种旅行模式将会受到世界各国旅客的追捧。其次,是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这种旅游模式以中医药参观介绍、中医药互动体验和旅游购物的形式开展。旅行的目的地需要有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旅游景点和独特的中医药产品为支撑,旅行社带领游客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古代名医故居等地方;品尝药膳、药酒,体验中药采摘种植;到知名药厂或者老字号中药店铺购买特色中药饮片、道地药材。这种旅游模式让外国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了解中医药知识,体会中医药文化,更有利于激发海外人民对于中医药的兴趣。最后是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这种旅行模式以休闲、养生为核心,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体系为基础,将一系列中医药养生保健活动组合起来并加以开发,形成种类丰富的养生保健项目。游客在享受有限度假时光的同时,可以学习旅行社组织的太极拳、健身操、八段锦等健身操,同时还可以享受按摩、中医足疗、中医美容瘦身等服务[]。既可以放松休闲,又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3.2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想更好的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优秀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必不可少。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中医药院校。据了解,我国许多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中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但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英语专业的中医药高校数量较少,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进程中对于高层次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所以相关院校应加大对中医药国际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加入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培养出一批既精通中医药知识又具备熟练的翻译技能、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中医孔子学院的设立,是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另一种有效方式。中医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在师资队伍方面,中医孔子院校的老师既需要熟练地运用外语讲课,又需要对中医药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在聘用老师时可以优先选择所在国家的中医从业者,一方面,中医从业者对于中医药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熟练地使用当地语言和文化,有利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精确、完整的传授中医药文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刮痧、针灸、推拿等知识,并开设相关的体验课程。将晦涩难懂的中医药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中医药变的既有趣又实用,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药的动力。在教学质量方面。我国要加强海外中医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建立相关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督导组,定期对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不断完善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3.3提升中医药产品质量,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3.3.1加快创新步伐,提升中医药产品质量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是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因素。中医药文化要想顺利的“走出去”就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政府应制定并监督实施高要求的中医药质量标准,监督企业按照GAP、GMP等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生产中药材,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提升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政府还应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药典委员会沟通交流,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并获得欧美等主流国际质量标准的认可[]。中医药企业应努力提升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中药的提取、分析方面加以改进,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药企业还可以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所进行合作,企业发挥自身的资金、设备优势,高校发挥学术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的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3.3.2注重中医药品牌建设中医药品牌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品牌走向世界的同时往往带动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因此要注重中医药品牌的建设。首先要注重品牌名号和标志的建设。一些老字号中医药中医药品牌往往都拥有自己的字号名称,这些字号名称背后蕴含着品牌的经营理念、文化背景,应该延续和传承这些字号名称,展现出来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底蕴。其次要注重产品包装的设计,包装不仅能体现中医药产品的价值,还与产品的储存、使用、运输等息息相关。包装的设计在保证中医药产品质量安全、便于携带的前提下,应当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这种凸显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包装,不仅有利于让海外消费者对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品牌的识别度[]。最后要努力促进中医药品牌向海外延伸。在保证中医药产品质量符合进口质量标准的同时根据当地人民的医疗习惯,将传统的中药汤剂、丸剂等改造成更适应当地用药习惯的现代化剂型。中医药企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中开放型经济带来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国政府和沿线各国各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3.4提升中医药翻译质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3.4.1加强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销售协议范文
- 企业技术部年终工作总结
- 中职学生学期个人总结
- DB12T 533-2014 公共服务单位服务标准体系标准编号规则
- 中秋节晚会领导致辞(20篇)
- 毕业的实习报告六篇
- 文书模板-解除流转合同
- 影响肉质的营养因素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20课《第一次 工业革命》说课稿
- 普宁市勤建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零星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植树问题 人教版
- 社区儿童健康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 企业财务管理课件:如何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
- 2024年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
-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护理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课程标准
- 单位职工酒驾检讨书范文
- 心脏骤停与猝死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