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悲剧结局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桃花扇悲剧结局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桃花扇悲剧结局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桃花扇悲剧结局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桃花扇悲剧结局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扇》悲剧结局研究摘要《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根据史实进行创作的传奇剧本,以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在侯、李二人的爱情悲剧中融入了南明王朝的兴亡斗争,而其悲剧式的结尾更引起了读者们的怜悯与思考,给予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别开生面。《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不可多得的悲剧作品之一,与中国其他古典戏曲不同,《桃花扇》并没有追求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本文采用文本细读与社会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作品的悲剧的表现、悲剧的内涵以及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桃花扇》的悲剧精神及其内涵。《桃花扇》中的悲剧无处不在,从男女主人公的爱而不得到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命途坎坷再到南明朝廷的衰亡败落无处不表现了《桃花扇》的独特悲剧色彩。作者孔尚任还通过角色的种种悲剧表达了自己对于乱世之下的个体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肯定。最后,本文还从作者的个人经历、文人对“大团圆”结局的批判及明清易代之际多股文化思潮三方面探讨了《桃花扇》的悲剧成因。关键词:《桃花扇》;悲剧结局;悲剧精神目录23975_WPSOffice_Level1摘要 ⅠABSTRACT23975_WPSOffice_Level1 Ⅱ32496_WPSOffice_Level1一、《桃花扇》悲剧结局的表现 17787_WPSOffice_Level2(一)爱情悲剧——有情人不得眷属 14260_WPSOffice_Level2(二)朝代悲剧——旧朝往事如流水 2(三)个人悲剧——物是人非事事休 330695_WPSOffice_Level1二、《桃花扇》悲剧结局的内涵 514468_WPSOffice_Level2(一)人格的集体缺陷是毁灭时代的隐形力量 517134_WPSOffice_Level2(二)个人被社会限制,但仍可追求精神自由 6(三)21238_WPSOffice_Level2在人与历史的冲突中,人是渺小的也是高贵的 624195_WPSOffice_Level1三、《桃花扇》悲剧结局的成因 730051_WPSOffice_Level2(一)作者的个人经历 719293_WPSOffice_Level2(二)对“大团圆结局”的批判 826322_WPSOffice_Level2(三)明清易代之际多股文化思潮的影响 913495_WPSOffice_Level1四、结语 1016614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1《桃花扇》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所写的传奇剧本,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位主角的爱情悲剧故事为线索,贯穿着进步力量与阉党权奸斗争的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桃花扇》悲剧结局的表现中国古典戏曲多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而《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难得的将悲剧贯彻始终的作品。《桃花扇》以男女主人公双双“入道”为结局,是中国戏曲悲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给予人无限遗憾及感慨的同时,也吸引人们探究除侯、李二人令人唏嘘惋惜的爱情悲剧之外,作品以二人感情发展为线索串联出的,在南明王朝动荡不堪奸邪当道背景下的种种乱象。既然《桃花扇》以侯、李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那下面的分析便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开始。爱情悲剧——有情人不得眷属《桃花扇》中的《试一出·先声》被孔尚任首标此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之情”便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桃花扇》悲剧结局的第一重。他二人的“离合之情”简单来说便是“由合而离,由离趋合,合而复离”的过程。《桃花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男主人公文人侯方域仕途不顺,眼看着明朝大势已去,只剩下游赏玩乐的心思,女主人公李香君年轻美丽,才华横溢,但身份低贱,虽有秦淮名妓之称,可这样的身份终究是不入流。可是风流才子与窈窕佳人的相遇又怎么不会发生美好的故事呢?侯方域、李香君两人相遇相爱,侯方域将他题过诗的宫扇赠与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二人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但二人的爱情一开始便被写下了悲剧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从相遇起便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阮大铖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极力撮合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合,甚至有了“却奁”的戏码,才子侯方域也差点中了阉党的圈套。但李香君不同,她勇敢无畏地道破阉党的阴谋,“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李香君的怒骂不止提醒了侯方域莫要中奸人的圈套,更凸显了她的傲骨和气节。但“却奁”也给二人的未来埋下了祸根,是二人艰难爱情道路的开端。阮大铖拉拢侯方域不成,便反过来报复侯方域,迫使侯、李二人在新婚宴尔之时便被迫分离。侯方域离开了李香君,孤身一人的李香君面对着奸党的胁迫,她没有屈服,她为自己的爱情进行了无畏的斗争。侯方域离开,南明王朝建立,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竟威逼李香君下嫁给新任漕抚田仰为妻,李香君坚决拒婚。李香君面对田仰等人多次相逼,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她据理力争,拿出定情之物,来证明自己与侯方域的结合是合乎规范的,当奸人用强时,她拿起定情的宫扇,作为反击的武器,甚至不惜以头抢地、血溅诗扇,最终才保住自己的贞节。而作为定情信物、反击武器的“桃花扇”经过几番波折最终也回到了侯方域的手中,而侯方域也经过种种波折后终于回到了李香君的身边。二人历经千辛终于团聚,正诉相思之情,畅想未来美好之时,却被张道士一语惊醒,梦醒后,双双入道,永不见面。侯、李二人是一种纯洁的爱情,但这种纯洁的爱情,却因种种外力的原因而破灭。两人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结局,成为中国古典戏曲史上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更让我们对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产生了怜悯与感慨,而这也成为了《桃花扇》与其他戏曲不同的悲剧特点。朝代悲剧——旧朝往事如流水《桃花扇》在描写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重现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着多方势力的斗争:有复社文人的斗争,有朝中权臣的矛盾,还有藩镇武将的纠纷。孔尚任认为南明灭亡是因为权奸“《桃花扇小识》中说:权奸者,魏党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所以这些斗争都与阉党权奸相关。“《桃花扇小识》中说:权奸者,魏党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复社是明朝末年重要的文社组织,文人们想要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权,为此他们作过一系列的努力,同阮大铖进行了斗争,竭力防止阉党余孽死灰复燃,这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复社文人们也有着历朝历代文人们的特质:志向高远但性格懦弱,喜欢高谈阔论但对于实际事件也是无从下手。在《桃花扇》中,侯方域如此优秀,但面对明王朝危在旦夕的现状也是一筹莫展。最终复社文人的斗争没能阻止阉党的卷土重来。在马、阮二人掌权后,文人们的缺点使他们进一步走向了悲催的结局,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南明福王政权灭亡,侯方域等复社文人从狱中逃脱。史可法为国捐躯,投江自尽,而复社文人们也只是哭拜一番,然后分头散去。《桃花扇》中的复社文人作为一个进步的文人团体,有与阉党斗争的勇气,但没有与阉党斗争的能力,更不可能挽救明王朝于危难。在历史上,南明王朝相较于刚刚起步的清王朝,优势还是不小的,但是,奸邪当道,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明朝灭亡后,马士英、阮大铖为了权钱,同李洁、徐鸿基等人拥立福王,畅想着封相封侯的美梦。奸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这也间接导致史可法等人的政治斗争注定迎来失败,在朝堂斗争上史可法等贤臣被逼的节节败退。奸臣当道,结党私营,坏事做尽。但对于抵抗清兵,奸臣却束手无措了。朝廷腐败,贤臣归隐,南明王朝渐失人心。复社文人斗争彻底失败,朝中大臣政治斗争也完全失败,那么南明王朝的灭亡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了。除了文人懦弱,奸臣当道以外,军事斗争上的失败,更是点燃南明王朝灭亡的最后一把火。左良玉始终怀着一颗为国尽忠的赤心,得知皇帝自缢,他痛哭失声,继而决心要为明王朝保住西南江山,更待复神京。然而他还没看到复神京的希望,阉党余孽却已经死灰复燃,贤臣良将纷纷隐退,有志青年惨遭打压,更可恶者,自己忠心报国,而自己的儿子却私自造反,最终也不过落的个气绝身亡的结局。反过来看一眼南明王朝的军事力量,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和刘良佐四人相互之间矛盾重重,为了争夺位次大动干戈,丝毫不顾国家安危。为调解四人的矛盾,史可法想尽办法,劝说高杰北上防河,使四镇矛盾暂时得以化解。但因高杰性情问题,使得防河计划落空。黄得功、左良玉的军队暂时保全了南明。但谁知,刘泽清、刘良佐二人竟背叛南明,黄得功的种种努力付之东流。个人悲剧——物是人非事事休《桃花扇》中有爱情的故事,有悲愤的斗争,它还描写了明王朝帝王、权要、歌妓等的各色人物,而他们的命运依旧没有摆脱悲剧的结局。剧中第一个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他本是一个国家最顶层的人物,到最后的命运就是自尽而亡。人已走,可人后事更让人心凉。无人为他守灵,甚至连棺材都没有,暴尸街头。到后来才由张薇寻找尸骨,买棺收敛。一代帝王,到最后无人替他们下葬,死后也依旧没有安生,他的人生结局仍然是悲催的。剧中的第二个皇帝便是南明福王,而他则是个十足的昏君。侯方域列出了南明福王的“三大罪、五不可立”。“三大罪”即欲篡皇位、偷竭内府、父死远避;“五不可立”即天无二日同协、尚有太子监国、自有贤人候选、怕强蕃乘机保立、恐小人乘机邀功。福王登基后每日只想着寻欢作乐,他花天酒地,只想着如何听到更好听的曲儿。福王昏庸无能,在南京被占领后逃到了黄得功处,却被刘泽清、刘良佐二人送给了北朝。南明小朝廷的福王最终作了北朝的阶下囚。在明朝灭亡之际,明朝大臣们几近销声匿迹,走的走,死的死,入道的入道,叛逃的叛逃。但明王朝还是有几位贤臣良将的。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像这样的忠诚武将,想要复兴王朝却纠结于南明朝廷的斗争,最后吐血而死。与左良玉不同,黄得功自始至终忠心于福王。他南京迎驾,又保驾福王逃难,刘泽清、刘良佐想要挟福王叛逃时,黄得功更是怒不可遏,到最后,皇帝被挟持带走,黄得功已经看不到希望,自杀而亡。史可法更是大明王朝的忠臣贤士,南京失守,看到自己付出了一生心血的王朝即将倾覆,他不选择伏低做小,干脆以死殉国。史可法的沉江自尽是人生命运的悲歌。良臣忠将得不到的好结局,权奸也依旧没得到。南明小朝廷倒台,马士英逃跑了,但在逃跑路上被难民认出,被打倒在地,家眷财物全被抢走。阮大铖也被难民打倒,还被剥光衣服,家私也全被抢去。他们的结局是:一个被雷神击死在台州山中,一个跌死在仙霞岭上。这些阉党的悲催结局也凸显了《桃花扇》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们的落魄惨死,更让我们明确明王朝确实已经结束了,它的衰败已经不是谁的努力可以挽回的了。危巢之下,岂有安卵?国破家亡的年代,上至帝王,中至权要活得都不如意,结局大都悲惨,那处于下层的人物活得便更加不幸了。在《桃花扇》中,下层人物如饥饿的士卒、逃亡的难民、飘零的艺人等等占据了多半,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或为局势所迫、或为了生计忍气吞声、或被高官逼迫,各自的命运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这些下层人物中,除了女主角李香君之外,还有两位引人注目,他们是唱曲人苏昆生与说书人柳敬亭。苏昆生与柳敬亭二人曾是阮大铖的门客,他们身份低贱,但有骨气,绝不与阉党为伍,当他们得知阮大铖是奸臣时,便拂袖而去,表现出了不逊于文人的傲骨。苏昆生是《桃花扇》故事转折的重要人物,他为侯、李二人爱情故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李香君传书可以不要性命,他在侯方域被捕后,又千里求救左良玉,希望能救出侯方域。而柳敬亭历经人世间冷暖艰辛,更明白明王朝不可挽回的颓势,但他只是个说书人,只能用说书的本领褒善贬恶。他地位虽低下,但也有着自己的智慧,左良玉东下南京,柳敬亭毅然传书,劝谏左良玉,使其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他们二人真可谓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国家出生入死。然而南明王朝灭亡后,他们也难逃悲惨的结局,苏、柳二人最终隐居栖霞山中,过着渔夫的生活。《桃花扇》描写了南明王朝不可避免的灭亡结局,悲惨的爱情悲剧以及凄惨的人物命运都令我们唏嘘不已。无论对个人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桃花扇》呈现的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二、《桃花扇》悲剧结局的内涵悲剧故事总会让人感到痛苦,而悲剧故事给予人的思考则更为深刻。这种思考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悲剧把人类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二)悲剧又把人类的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也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张法:《中国文化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中国古典戏曲一向倾向于后者,更追求完美圆满的结局,然而《桃花扇》不同,尽管其中的人物在面对国家、个人的困境时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作者更明白,南明王朝的灭亡是无法挽回的,这中间的困境与对立是无法弥合的,这才造就了《桃花扇》独特的贯彻始终的悲剧结尾,而这悲剧结尾的内涵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张法:《中国文化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人格的集体缺陷是毁灭时代的隐形力量与以往的戏曲不同,《桃花扇》中的人物是丰满的,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哪怕是正面人物,也依旧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陷,甚至分不清哪些人是正义的,而哪些人是非正义的。这样的性格缺陷是正常的,是无法避免的,而这样的性格缺陷又导致了各自的悲剧。侯方域对感情忠贞不二,对国家赤胆忠心,但如前文所说,他是个文人,对于政治斗争和朝廷的纷争总抱有许多幼稚的想法,他身上也有着文人的通病,懦弱幼稚又不切实际;李香君性格刚烈,而这样的刚烈性格似乎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索,她有着救国的心却因为刚烈的性格导致了“却奁”事件后,阮大铖对复社文人的报复;这种复杂性格在杨龙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似乎有着关心国家的心,但到了危难时刻又果断选择明哲保身,甚至为了讨好显贵,把李贞丽嫁入豪门,丝毫不顾她与自己的多年情分。这样的性格缺陷也影响到了每个人对时局的认识。四位将军各自为营,谁也不听劝告,内部矛盾不断;侯方域审时度势能为斗争献上良策,却在关键时刻争一时之长短,最后导致清兵一路南下;复社文人与奸邪势不两立,决不妥协,但他们的反抗又陷入了毫无用处的门户争斗。无大局意识也注定导致无法出现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更无法拯救南明王朝于危难。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又因为性格的缺陷、片面的认识,导致自己抑郁不得志,甚至最后走向了悲剧命运。他们都想拯救这个危难的国家,但谁又能想到,正是他们的缺陷和偏见又把处在悬崖边的王朝推了下去,彻底坠落崖底。因此,《桃花扇》也告诉了我们:悲剧未必是因为邪恶战胜了正义,也有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人物之间的纠葛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南明王朝便是被这些带有缺陷和偏见的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推向了灭亡。在作者眼中,悲剧的发生不是突发的,而靠一点一滴的事件积累起来的。而这些事件更多也是因为人物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他们无法避免性格的缺陷,那么悲剧自然也无法避免。个人被社会限制,但仍可追求精神自由事实上,《桃花扇》与史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这样的不同更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作者对于《桃花扇》人物的塑造是很符合人性的,他们的性格都不完美,都有着各自的缺陷,作者对于他们的遭遇和悲剧的结局也充满了同情,所以作者更倾向于从深层次来展示《桃花扇》悲剧的原因。这样的探索最终将矛头指向了社会和历史。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时间之久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在这两千多年里,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能够维护其自身发展的制度和体系。因此,许多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默认了这样的制度和体系是合理的,在这样的制度和体系下,人物悲剧也多是个人同封建制度和体系的反抗而注定失败造成的。但孔尚任不同,他更关注这样的制度和体系是否合理。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及官员几乎是社会的最高层,他们有条件也有责任管理好一个国家,给予子民安宁与幸福,但《桃花扇》中的统治者和官员并没有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他们贪于享乐,苟且偷生,丝毫不考虑子民的安康。而处于中间层的文人们也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义务,他们想要引领民众拯救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没能摆脱文人的通病,依旧局限于文人的圈子,执着于自己的偏见,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斗争是不可能成功的。与这两类人相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李香君、苏昆生等人却难得的清醒。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对传统的制度和体系产生了质疑。但在质疑之后,作者也通过对李香君、苏柳二人等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乱世下的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和支持。事实上,李香君这样的底层人物在乱世中是没有拯救苍生的能力和义务的,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参与到拯救南明王朝的斗争中去,他们不求青史留名,追求的是人格上的独一无二。李香君不畏权贵,痛骂权奸;苏昆生为李香君寄扇,扇子比性命更重要;柳敬亭为国主动劝谏左良玉,却不想着求得什么名声。作者通过对这几个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个人是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更不可能摆脱社会现状给予个人的影响,但是个人仍可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人与历史的冲突中,人是渺小的也是高贵的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要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实现和谐统一,但在《桃花扇》中,人与天并不是和谐统一的,他们之间甚至是对立冲突的。《桃花扇》中的诸多人物多因自己是南明王朝之人,便有着挽救国家于危难的想法,但当时的外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也有着推动历史发展促使朝代更迭的力量。据此,个人与历史便形成了对立。在这样的对立中,人是不可能战胜历史发展的,因此《桃花扇》中各人物的反抗注定是失败的。更为这些人物增添悲剧色彩的是:《桃花扇》中的人物是有感情和独立人格的,他们不甘心臣服在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脚下,他们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反抗注定是无望的。作者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样的对立,也很明白在这样的对立中个人是不可能胜出的,并且在作品中渲染了在这样对立下个人被历史抛弃的无助和孤独。《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思乡之情和南明王朝的衰落都体现了这种无助。侯方域时时表达着自己乱世下的思乡之情。“你看碧草粘天,谁是还乡之伴”、“乡园系思,久断平安字”、“百里白云亲舍近,不得斑衣效老莱,从军心事乖”。这种思乡之情一直都陪伴着侯方域。这样的乡愁不仅是因为战乱家国衰败,还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抱负无法实现的迷茫与无措。最后,国破家亡,万念俱灰,与世隔绝,入道修心。与侯方域处于相似处境的还有南明王朝。明朝在历史中也是有过繁荣鼎盛的时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它也逃脱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个人的失败、迷茫甚至于一个王朝的衰落都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或者只是史书上的一粒尘埃,在这个过程中带给人的伤痛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桃花扇》悲剧给予人如此大震撼的原因所在。尽管作者描写了种种的悲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哀叹难过。作者明白,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可以战胜历史,但是他更鼓励人们奋起抗争,《桃花扇》中人物的反抗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从中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得到了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三、《桃花扇》悲剧结局的成因《桃花扇》独特悲剧结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这其中有主观的因素:作者个人坎坷又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也有客观的因素:清朝戏曲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及当时客观社会的影响,试分析如下:(一)作者的个人经历从孔尚任的生平来看,他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且充满戏剧性的。孔尚任三十七岁之前一直隐居在石门山,从小接受家学的他对儒家思想有着自己的见解。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尚任得到康熙的赏识,担任国子监博士。“骑马过燕市,萧然世外情。殷勤劳帝简,仿佛记臣名。教宵官原美,分帘职又清。草茅逢盛事,归说又余荣。”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页。可见其得意。但好景不长,在淮扬治水期间,他看到了水灾之下的贫苦百姓只能举家住在船上四处漂泊,但过往的官员却寻欢享乐不顾百姓的艰苦。而他在治河期间生活也非常艰难,他身为朝廷官员,甚至要向友人乞米,还要典当羊裘,卖掉坐骑。这些经历让他对康熙王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页。罢官原因并不确定:一为与《桃花扇》有关;二为与《通天榜传奇》有关;三为与官场贪污有关.赵科印:《孔尚任罢官原因再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刘雁霜:《试谈孔尚任罢官问题》,《光明日报》1965年7月4日。这样跌宕起伏又结局悲催的仕途生涯对于孔尚任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在康熙盛世下的孔尚任并没有实现个人抱负,再结合孔尚任自己对于康熙盛世的真实社会状况的认知,这样的盛世于孔尚任而言与乱世没有区别,那所谓的明君怕是和昏君也并无差别了。孔尚任认为自己在这盛世之中并不合群,国泰民安之下自己却始终郁郁不得志,这让孔尚任产生了浓浓的悲凉之感。《桃花扇》中苏柳二人不愿融入清朝社会的结局,以及侯李二人双双入道的结局都和作者的盛世悲凉之感有关系。孔尚任的盛世之悲让他更好地理解南明乱世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时,孔尚任旁观者的身份也可以使他可以更客观地审视那段历史。孔尚任将自己对南明历史的思考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再将其融入到《桃花扇》的悲剧主题中去,造就了《桃花扇》独一无二的悲剧结局。对“大团圆结局”的批判事实上,《桃花扇》的悲剧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必然结果。《桃花扇》所表达的“兴亡之感”其实早已经在《诗经·黍离》中出现了。自此之后,中国的诗歌和戏曲乃至小说、传奇中都出现了对朝代更迭的感慨。从戏曲理论来看,对于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的批判是一直存在的。尤其在明代,对“大团圆”结局的批判更为强烈。明代戏曲家卓人月在《新西厢记序》中表达了他个人对于戏曲的悲剧意识的看法:“天下欢之日短而悲之日长,生之日短而死之日长,此定局也。且也欢必居悲前,死必在生后。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卓人月:《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卓人月:《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这些学者和戏曲家们的大胆创作与实践对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在这些创作的基础之上,《桃花扇》这样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悲剧戏曲才可以问世。明清易代之际多股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向来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