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说明事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2:说明事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2:说明事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2:说明事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2:说明事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主题解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事理说明文知识梳理模块一模块一说明文的分类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作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能等。如《中国石拱桥》是以石拱桥为说明对象的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是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以物候现象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大雁归来》是以大雁迁徙这一自然现象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科学具体、简明易懂。如《被压扁的沙子》通过数据对说明按语对象做出客观具体的说明。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如《大雁归来》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使文章充满生机和趣味性。模块二模块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的分类被说明的事物体现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具体,且具有鲜明的特点。说明对象: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举例:《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被说明的事理体现为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多抽象,且重在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找准段落结尾的总结句。举例:《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说。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看标题。②抓关键词句。③事物说明中说明对象多在开头;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多在开头,有时在结尾。④抓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的,直接写出特征。⑤概括归纳法。⑥比较法。方法指导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第二步,提取有关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词句和段落。①从题目找“特征”关键字词。标题当中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②从段首、段尾找“特征”关键字词。多数“总一分”或“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说明文,会在分说部分的各段段首或段尾多数是段首)出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字词。③从开头段(有的在文章第2段)、结尾段找“特征”关键字词。有些“总一分”或“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说明文,会在开头段或结尾段集中出现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字词(如《中国石拱桥》第1~2段就总述了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④概括有关“特征”的段落意思。有些文章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找不到原文原句来作答,需对某段或某几段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第三步,归纳概括,表述一定要严密,必须概括出其本质特征。若题干要求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表述上需要使用“……是……”或“……叫作……”的判断句式。模块三模块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概念:按照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判断标志:时间名词:早、晚、年、月、季节、时代、朝代、世纪、工艺程序的先后等。举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特色的同时,也顺带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建造的历史,从282年的旅人桥到605年左右的赵州桥,再到12世纪的卢沟桥最后写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兴建的各种石拱桥,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让读者能大致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建造史。空间顺序概念: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文中通常会出现方位词。判断标志: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远近等。举例:《梦回繁华》中“在进入大道的岔道……”“处小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按照空间方位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进行介绍。逻辑顺序概念: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过程进行介绍的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主要到次要等。举例:《苏州园林》先介绍园林总体特点,再具体介绍各部分特点,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按照描述物侯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的顺序行文,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介绍卢沟桥时,先介绍长度、宽度以及桥的特点,再介绍桥墩、桥面桥栓等,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方法指导(1)看内容辨顺序。①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效等,一般是逻辑顺序;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是时间顺序;③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是空间顺序。(2)识标志性词语。时间顺序多用“古代、现代、21世纪”等表时间变化的词;空间顺序多用“上下、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多用“因为、其次”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小技巧:可采用排除法判断。根据文中最明显的标志特征判断,如根据方位词或时间词判断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排除之后,剩下的即是逻辑顺序。(3)根据说明对象辨别。(4)层次分离辨识。即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层次梳理清楚了,说明顺序就出来了。答题思路:××顺序+“先、再、最后”等层级词语概括文章(段落)内容,使文章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注意:通常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也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因此,在分析时注意题千要求是全文还是某段。模块四模块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语言标志: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的词语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答题规范: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举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列数字语言标志: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答题规范:用具体的数据,准确、科学、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举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作比较语言标志:把说明对象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句中常含有“比”“而”“相对于”“也”“较……”等。答题规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和事物之间的差别。举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苏州园林》打比方语言标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说明,常含的词语有“像……”“仿佛……”“如……”“犹如……”等。答题规范: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举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引资料语言标志:引用言论、资料、传说、民谣等,一般都有引号。答题规范: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用……这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引出说明的对象,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举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下定义语言标志:使用“……是……”“这就是……”“……叫(作)……”的判断句式。答题规范:……是……,准确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注意: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特征;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举例: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作诠释语言标志:对事物的某个特点或某方面作解释,常含的词语有“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答题规范: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举例: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蝉》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都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它们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意思就变了,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分类别语言标志:常含词语有“一类(种)是……一类(种)是……”“(一)(二)(三)”等。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的特征(道理)。摹状貌语言标志:对事物的外貌进行细致的描摹。答题规范: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举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妙性肖。《中国石拱桥》方法指导(1)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段落,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析作用时还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该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准确作答即可。模块五模块五说明文语言(1)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表程度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推测或估计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而不是绝对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表时间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已经、渐渐“当时”起限定时间的作用,只说明××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频率往往、经常、常常、通常、总是、有时、一般“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表范围全、都、大部分、大多数、大面积、少数“大多数”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一种,不是唯一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关键词语举例: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2)生动形象性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方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举例《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手法,用“传语”“暗示”“唱歌”写出了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表达方式的使用判断方法使用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表达方式。举例《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侯的关系。方法指导说明文的语言一般从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有的文章语言也可能没有体现其生动形象性)两个角度分析,其分析方法如下:1.语言准确严密性常见题型为“××”一词能否删掉。一般答题步骤为:(1)表态:一般是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及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前后的区别,一般为“删去后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4)总结:结尾一般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答题思路:不能,删掉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不符合实际);“××”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2.语言生动形象性(1)判断方法: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标志词如:像、是、犹如,出现喻体或人物行为的词语等。②运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2)作用(或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者事物的特征)或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模块六模块六说明文结构总分式“总—分”事物说明文多用“总一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从五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加以说明。“分—总”;“总—分—总”事理说明文多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部分总的来说什么叫物候学,中间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再总说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物递进式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并列式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模块七模块七信息辨析题信息辨析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对应选项,圈画出文本中相对应语句或段落,注意选项内容一般是按照文章内容顺序设置的,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要再读。第三步,仔细对比,判断正误。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注:①每个错误选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②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否无中生有,然后进行合理地分析与判断。③对摘抄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正话反说、顺序错乱、颠倒因果(主客)、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模块八模块八段落理解(含段落作用)段落理解(1)通读全文,精读段落。通读全文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因为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局部段落。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将题干所在的段落进行精读与分析,领会该段落重点要说明或阐述的内容,或传递的信息、态度和情感。(2)梳理层次,把握结构。只有系统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才能概括出某段落在全文的作用,在文章内容上的意义。(3)储备知识,规范答题。概括段落内容,可以采取抓中心句法、摘要法、联合法等。理解段落意思,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内容,再从全文着眼,确定重点内容。段落作用第一步,看设问。若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若题千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那么就从要求中任选一个角度答即可;若题干问段落能不能删除,则先表明态度(一般不能删除)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第二步,看位置。段落所在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就各不相同,具体如下:1.开头:①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内容上,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中间段:①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总结前文。②内容上,要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分析,一般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尾: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②内容上,概括全文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强化思想感情等。第三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作用。模块九模块九信息筛选与整合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与整合,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准确概括等方面。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阅读,根据题干信息,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先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什么;再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2)答题时要做到准确、全面,还需掌握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①抓关键语句法。抓住总起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抓住给出概念或解说的句子,抓住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的句子等。②抓关键词法。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性词语来概括信息。③“点面结合”法。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3)对提取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有些信息可直接组合,有些信息除了文中的语句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的语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需注意表述的准确和简洁。(4)答案形成后,与题干的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无漏掉要点。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注意事项:①注意句段的中心句;②抓住句段的总领句和总结句,明确总领句、总结句与中心句的关系;③借助单复句知识来领会关键词语及关键句子的内容;④捕捉关键的指代性词语,理解所指代的内容;⑤借助关联词来探求文段内容的中心。主题阅读一、主题阅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②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④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有删改)1.文章第一段引用学者黄宗羲的话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下列对原文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B.王安石诗中的“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整句诗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C.王之涣的《出塞》诗中“杨柳”的意象说明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D.陆游的《鸟鸣》诗中体现了候鸟与农事的关系,说明物候因时而变。4.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二、(2023下·江西萍乡·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体如何顺应生物中节律王欣①生物钟普遍存在于地球上各种生物体内。科学家曾级把一群牡蛎带到离海很远的地方,它们的后代依然按照潮汐涨落的时间开合,仿佛保存着祖先对于海洋生活的“记忆”。人类自远古以来就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体温与血压的波动、免疫功能的调节、各个脏器的运行与休整等无不由神奇的生物钟暗中指挥。②生物钟的正式名称是生物节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生物的饮食、睡眠、新陈代谢等生理状态进行调节。生物钟主要由生物节律输入系统、生物节律输出系统、生物节律中枢这3个部分组成,约24小时为一个振荡周期。③人类的生物节律中枢处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如果该部位被破坏,正常的生物节律就会消失,出现睡眠障碍、激素分泌紊乱和情绪失常。④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与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受体结合,对调节昼夜节律有明显的作用。褪黑素本身的释放则与光照强度有关:白天光照强烈,褪黑素的释放减少;夜晚光照减少,褪黑素的释放显著增加。褪黑素改善睡眠的作用常被保健品行业大肆宣传,然而大多数国家对褪黑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作为处方药严格控制,因为它属于激素类药物,而人体存在着“下丘脑-垂体一靶腺”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滥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自身激素合成减少,停药后引起严重反弹。⑤除了褪黑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皮质醇、促甲状腺素、瘦素、胰岛素的分泌也存在各自的周期性,它们引起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起伏和情绪波动。很多人到了夜晚倍感孤独,这不仅与性格和境遇相关,也因为激素的作用放大了低迷的情绪。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生物钟的基因调控机制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成功分离出周期(period)基因。这个基因可以编码PER蛋白,PER蛋白在夜间累积,达到一定的量则进入细胞核抑制period基因的编码,于是PER蛋白在白天的表达量降低,如此夜间积累、白天降解,周而复始,以24小时为单位循环波动。⑦period基因是在果蝇体内发现的,如果这个基因被破坏,昼夜节律就会紊乱。人类的生物节律主要由clock、Bmall、period和Cry这4个基因组成,它们存在“转录一翻译-抑转录”机制构成的反馈环,其表达水平呈24小时周期性波动。这些基因分布于视交叉上核杏仁核、下丘脑腹侧核等脑区,使神经元的兴奋性表现出昼夜节律,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也出现昼夜节律内脏功能受其影响而出现周期性变化。⑧了解生物钟的原理之后,我们该如何顺应生物钟的节律呢?简单地说就是早睡早起,三餐规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人体的修复功能就会下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消化系统容易受损。现在人们最常见的陋习就是熬夜和不吃早餐,这会造成胃溃疡、胆结石等疾病,还会增加患肥胖症、糖尿病和肿瘤的几率。⑨在昼夜节律的基础上,还有以月、年为单位的生物节律,包括月节律和年节律,月节律主要反映在动物的生殖周期上,年节律则表现为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人体虽然没有典型的年节律,但是新陈代谢和脏器功能会随季节发生一定变化,中医提倡“春养肝、夏养脾、秋养肺而冬养肾”正是为了适应寒来暑往的季节变迁。中医讲究的“子午流注”“节气养生”“不时不食”都是跟随着自然节拍调整饮食和作息。我们既要尊重生物钟,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要知道生物钟有一定的弹性和个体差异,不必像闹钟一样严格自律,其实健康快乐的心情是最好的保健品。(选自《科普时报》,2021.6.21,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钟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主要由生物节律输入系统、生物节律输出系统、生物节律中枢组成。B.激素的分泌有周期性,会引起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情绪波动,如我们在晚上倍感孤独就是激素的作用。C.生物节律包括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我们应该顺应节律,养成规律的作息,健康的身体。D.文章先引出生物钟的概念,然后详细说明其原理,最后紧扣标题介绍方法,是典型的逻辑说明顺序。7.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8.文章用词精准,措辞严谨,请结合第四自然段加点的两个词进行分析。9.小月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紧凑,学习生活这么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顺应生物钟节律,而且我们还很年轻,也没有必要去适应。”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三、(2023下·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文本一】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⑤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节选自《物候的南北差异》竺可桢)【文本二】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选自《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刘浩)10.这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南北方物候”的不同,但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描述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文本一】:【文本二】:11.【文本一】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可以把文章分为四个层次,请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第一层: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因地和因时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12.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⑤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13.【文本二】第⑤段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4.【文本一】第④段中画线句,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请用【文本二】的原理解释这一天气现象相成的原因。四、(2023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完成下面小题。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⑤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正确喝水就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成人每天的饮水量⑥一般健康成人每天需要饮水2700-3000毫升左右,但这个量包括身体代谢产生的水、摄入食物中的水以及通过饮水摄入的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推荐的最少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约7-8杯)。⑦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的人,出汗量会增多,因此,应根据个人的体力负荷和热应激状态,相应适当增多饮水量。正确饮水应遵循的原则⑧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猛灌。饮水应少量多次,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每次200毫升左右(1杯)。注意千万不要一次猛灌,因为一次性大量地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⑨健康喝水习惯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主动饮水,等到口渴时已经是机体发出了缺水求救信号了。其中,这三个时间段应该尤其注意,加强主动饮水的意识: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觉前喝一杯水(但注意,睡前半小时不要大量喝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运动后或大量出汗后应根据需要及时、主动地补充足量的饮水,运动后应补充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补充因快速运动大量出汗而丢失的水和电解质。尽量避开冰饮或者含糖饮料⑩饮水可以选择白开水,茶水、绿豆汤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口感刺激的冰饮或者含糖饮料尽量少选或不选。⑪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作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大量的有机酸骤然进入人体,当摄入量超过机体对酸的处理能力时,就会使体内的pH值不平衡,导致酸血症的产生,使人疲乏、困倦。特别是在盛夏,由于天气炎热,出汗较多,人体会损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钾、钠、氯等碱性成分,大量的酸味饮料更容易令体液呈酸性,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补充淡盐水⑫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比如运动员、农民、军人、矿工、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等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注意额外补充水分的同时,需要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出汗导致的钠离子丢失,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补充钠盐。⑬钠与我们的血压有着密切联系,过多摄入食盐会影响血压,使血压升高,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减少用盐量。但是在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下,需要为机体适当补充淡盐水,可以购买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0.1%含盐浓度),或者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适当的补充。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B.开篇写“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热点信息,引出了下文对健康饮水的说明。C.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人体在缺水时,易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D.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们在日常饮水时的一些注意事项。16.第⑬段加点词语“正常情况下”有什么作用?17.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请选择两种说明方法,并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18.拓展探究夏天剧烈运动后,小文喜欢喝果汁饮料来补充水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的错误做法进行劝说,并提出正确的建议。五、(2023下·上海浦东新·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的”“得”“地”的前世今生①几年来,在学生作文、荧屏字幕,乃至报纸杂志上,结构助词“的”和“地”混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开始扩展到“得”字了。就连某知名报纸上也出现了“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的表述。②人们不禁要问:??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得”“地”三个字同属于结构助词,一般置于一个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句子中语汇之间的关系。④不过,上述“的”“得”“地”的用法,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这样清楚而固定的。⑤……⑥“地”字,据现代学者推测同样源于“之”或“者”,在古代白话中经常会与“底”或“的”字互换。同时,“地”字也可特别用来表示谓语的修饰语,与今天汉语规范语法中“地”字的用法一样。⑦“得”字,则经历过一个不太一样的过程。其表示可能性或者结果与程度状态的含义,很可能来源于它的本来实词含义,即“得到”“获得”以及后来的引申义“能够”“完成”再经过一个虚词化的过程后,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结构助词。⑧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这种混乱甚至持续到了近现代。白话文运动中,还曾讨论过是否应区分“的”“得”“地”“底”的用法,最终结论是可以依照个人喜好和写作习惯自行选用。胡适主张一律用的”;而鲁迅、胡适、老舍等人的作品,则是“的”“得”“地”不分。⑩直到1956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编订和推广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最终规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的”“得”“地”三个字各自的语法含义与用途。从学术界的观点看,“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毕竟“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对这三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19.“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中的“得”应改为“的”。下列加点的“的”与此句中“想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B.“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C.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D.“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规则。20.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⑤段的内容,其正确排序是B-一—A唐宋时期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献中,“底”字的用法基本与今天的“的”字相同,用来标志修饰名词的定语或者所属关系,如“文王底说”(周文王的说法)B.“的”字源于古白话中的“底”字。C.到元代,“的”字逐渐获得了“底”作为结构助词的意义,并最终大规模取代了“底”字。D.“底”字在古代曾可用做代词,作为“之”或“者”的一种音变,用来表示“什么”或者这个”如“干卿底事”(关你(卿)什么事?)21.联系全文内容,在第2段的横线处填人恰当的内容。??22.下列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便要凿牙穿眼的”中“的”字与今天的规范用法相同,而“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中“的”字在今天的规范语法中则应为“得”。有意思的是,这一回中还出现了“疼得好些”,此处的“得”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规。链接链接中考一、(2022·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①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②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③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④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⑥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⑧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⑨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⑩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蘖)的数目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⑪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⑫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2010年发现的IPAI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通过调控IPAI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蘖,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⑬李家洋团队很快将IPAI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IPAI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20%。基于这一进展,IPAI被誉为“新一代绿色革命基因”。⑭“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家洋院士说。(选自2021年第11期《科学世界》,有删改)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它是由基因决定的。B.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能够帮助育种学家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D.分子设计育种提高产量既要确定与产量关系密切的农艺性状,还要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24.简析第⑤段的作用。25.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26.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