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课件 模块三自然审美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_第1页
《大学美育》 课件 模块三自然审美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_第2页
《大学美育》 课件 模块三自然审美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_第3页
《大学美育》 课件 模块三自然审美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_第4页
《大学美育》 课件 模块三自然审美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感性表象之美目录第一节自然之形第二节自然之色第三节自然之声第四节自然之味第五节自然之触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有三个基本类型:其一是保持原初状态的天然自然;其二是旅游观赏中的景观自然;其三是嵌合在人类活动中的生活自然,如庭院花草、公园山水、乡村田野、牧场草原等。形式美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起点,感受大自然的声色之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行为。自然的形象、色彩、声音、气息、质感是自然审美的现实基础和审美内容。人的眼、耳、鼻,舌、身和大脑神经系统组成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分析器官是自然审美的感知条件。自然具有万千姿态,人们在其中可感受造化的神奇,可观赏凝固的时间。第一节自然之形一、自然之形中的静态美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中的阿尔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嵌在林海之中,四周封闭,状如明月。无论旱涝,湖水都保持同一水位,被称为神奇的月亮天池。天然而成的月亮形状为这个火山湖蒙上了神秘的美感神奇。(阿尔山天池qj9129409724)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的元谋土林,是徐霞客笔下“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的神奇之所,时光机器借风雨之手耗时百万年雕凿出千奇百怪的土雕泥塑,形成成群的柱状地形,望之如林。作家吴向东描述了这方新奇天地中的丰富形态及其粗犷之美。(元谋土林qj6396144373)人们在自然形态的丰富多姿中观其形,赏其神,在常年累月自然力侵蚀变化中领悟时间的不朽张力。川无停流,林无静树。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因其变易而产生的流动之美是自然之形中的动态美。天地自然的发生与运行,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态变化可以说是最直观的证明。自然物的存在是动态多样的,人们在对自然形态变化的观赏和体悟中,体验到了物之美与人之美。二、自然之形中的动态美在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中,生活也因之趣味盎然。动态美是自然之形中的生机与活力,流动、多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震撼,给人神秘、壮美或崇高之感。被称为“天下第一潮”的钱塘江大潮,以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闻名世界。海水受到的引潮力影响,在入海处会出现潮头陡立的壮观景象。涨潮过程中,潮水由缓而急、由平而立,从柔和无形化身刚猛如堵,宣示着自然的伟力,让人顿生敬畏之情。(钱塘潮qj9102318497)来自天际的流行雨则如永恒太空中突然盛放的昙花。宇宙中流星体的碎片以极快的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形成密集的星流,消散在黑夜中。人们仰望奇观,为星河坠落的自然景观赋予了丰富文化含义。在众星流动中,宇宙的神秘和美妙、人类的浪漫与期盼融合为一。(玉龙雪山流星雨qj6648540253)色彩是自然审美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自然景观美的重要因素。自然中的色彩美指给人以审美愉悦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各种颜色的美。人们在自然的多样色调中体会着色彩美的丰富情调。第二节自然之色色彩是自然与生俱来的天然密码。自然之色是丰富的,不同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各有其独特的色彩。放眼望去,色彩往往是率先夺目的元素,成为观赏者情绪的起点和审美的开端。由于不同颜色的互相映衬,自然之色更显绚丽。一、自然之色中的丰富美单一的色彩给人简单轻松的感觉,而变化的色彩在更能体现自然之色的灵动和神秘。色彩变化是自然之色中常见而又迷人的现象。变化往往契合着时间的流逝。事实上,变化的色彩中蕴含了自然物的成长或演化的规律,为色彩审美增加了物理维度。二、自然之色中的变化美位于毛里求斯西南部景区中的“七色土”则打开了色彩的年轮演进。这块同时拥有七种不同颜色泥土的土地,聚集着红色、紫色、紫罗兰色、蓝色、绿色、黄色和棕色。不同颜色的泥土是玄武岩火山石逐渐转变为粘土矿物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岩石的不同冷却温度导致土壤的多彩的颜色的。(毛里求斯七色土景区qj6830704446)大自然不仅赋予人们丰富的形态美、色彩美,同时也奉献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让人的耳朵也能够时常沐浴在美感之中。瀑落击潭、惊涛拍岸、泉水叮咚、溪流潺潺、风起松涛、雨打芭蕉、虫鸣啾啾、鸟啼唧唧等等,都给人的听觉以美的享受。音响美是指自然界给人以听觉享受的自然事物、自然景象的声音之美。音响美是自然景观类的审美要素之一。第三节自然之声庄子在《齐物论》中用大量的笔墨描摹了风吹万殊孔窍发出的声音,名之为地籁。与之相应,人为之声为人籁,自然之声为天籁。自然中有无数的声源,也形成了万千独特的声音。不同特色的声音往往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一、自然之声的本色美如在敦煌之游中,千佛洞附近的鸣沙山就以其沙鸣之声成为声音景观。据说若人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之下坠,会发出隆隆响声,而在睛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敦煌鸣沙山qj6149310199)除了在自然情境中聆听自然之声之外,人们还尝试将其引入生活。如音乐家谭盾用平缓流淌的水声、湍急冲击的水声、高低悬落的水声等构成了动人的音乐作品《水乐》。他还探索用石头演奏,创作了《石乐》。正如园林是将自然搬到了城市之中,上述音乐作品对自然音响的引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之声,留住自然之声的努力。自然景观的音响美,在给人的听觉以美妙的享受之时,能够与众声和鸣,构建浑然一体的听觉景观,也能衬托环境、烘托气氛,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声与景的巧妙结合所形成的意境,对欣赏者有者强烈的感染力。二、自然之声的衬托美声音也是抒发感情,引发共情,建构意境的有力元素。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关汉卿《大德歌·秋)》风声、雨声、寒蛩儿的鸣叫声、雨打芭蕉声烘托了风雨凄迷的秋夜氛围,这些音响在处于愁苦状态中的主人公听来,无疑更增添了愁思恨缕。美的文字表达与味觉紧密相连。《说文解字》中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嗅觉和味觉感知的直接生理体验是人对美的初始认知。历史上,人们对味的探讨深化了对美的理解,以味论人、以味论文、以味论画、以味论知、以味论政、以味论道……体验欣赏自然万物之味是自然审美的内容之一。第四节自然之味人们感受自然味觉馈赠的欣然怡然之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痕迹。通过与自然相通相感,人们在发现和欣赏自然之味的过程中又打开了一个与自然对话的窗口。人们对形、色、声的感知往往基于有形之物或身外之物,而对味的感知则并不来源于物的外表形式。从这个角度说,味是物的灵魂,而非躯体。味的无形可感性,具有一种虚灵之美。自然之味的虚灵还体现在味的时间性。与物之形可以复观,物之色可以重赏不同,味的发生是审美主体的即时体验。一、自然之味的虚灵美味道因其虚灵,不着物象,也因其虚灵,能够突破即时的局限,在记忆空间中达到永恒。随着记忆的久远,看过的景物可能模糊,听过的声音可能被遗忘,而味道则能够如影随形。人们对味的体会具有亲体性,物只有进入人的口腔或鼻腔,融入人的身体中,与人的身体生命欲望及其满足息息相通时才能够被体会。自然之味的浸润美得益于味的综合性特征。在自然审美中,人们通过味觉和嗅觉感受到的往往是调和为一的综合之美。二、自然之味的浸润美自然之味的浸润感觉又是整体的。嗅觉之气与味觉之味相伴相随,构成了味的丰富层次。人们应用嗅觉和味觉共同构成的复合知觉,享受自然的通感之美。人的感觉之中,触觉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从生理上说,眼耳鼻舌等感官都集中在头部,而皮肤则遍布人的全身。从生命的意义上说,其他的感官丰富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而身体感觉则是人在世界上存在的证明。第二节自然之触中国古人也很早关注到了作为感觉之一的触觉。触觉的重要性也可以在词语的使用中窥见一斑,如触物兴怀、触景生情、触类旁通、一触即发,涉及到体物、抒情、认知、事态描摹等各类语境,而“触”在上述情境中均起到了关键的引发作用。在自然审美领域,触觉的加入使美感更为直接。通过皮肤对自然物的接触或触觉经验移植,人们多了一重体验美的维度。触觉是一种最原初的知觉。与其他感觉比,触觉因其直接触发的特点给人最为强烈的感受,也牵动其他感觉融合其中,共同达成对自然的体认。触觉不仅是皮肤对温度、形状、质地等物质材料的感受形式,还常有痛苦感、厌恶感、安全感、欢愉感、恐惧感等情感体验伴随。一、自然之触的融合美触觉不仅是媒介,它的超越之处,还在于可以发生在非接触的情境中。人与物的触觉给人最直接最深刻的接触体验,这些体验在直观和即时的感受之后,还会以记忆或经验的方式存留于人的意识中,外射到非接触的物体之上。甚至间接的触感经验也可以通过想象的移植,成为人对非接触物的触感。二、自然之触的流转美本章结束第八章

情景交融之美目录第一节物感第二节美在意象在以耳目感官把握对象外在感性形式之美的基础上,人们还对诸多的自然对象和现象心生波澜,将之与自己的情感、人生、命运等关联在一起,产生想象、联想或领悟。心与物的关系也从单向的人对物的审美观照转为物启人之情、人移情于物的互动状态,进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物感说和意象说是两种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说。物感说解释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以及过程中获得的审美心理能力;意象说解释了自然审美中,人与世界沟通和契合之后,产生了情景相融、物我同一的意象世界。“物感说”认为审美是外物对自我的激发和自我对外物的感应。“物感说”建立在自然物与自然现象和人类异质同构的认知基础上,贯穿其中的是天人相通的思维方式。第一节物感理论上论及物感的较早著作是《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魏晋时期物感说在文学研究领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简言之,物感说是从审美发生、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等不同维度对情与物关系进行的深入阐发,是中国审美传统中的重要理念。从审美发生的角度,物感说强调的是自然物的引发作用。一、自然之美对主体之情的引发从具体情形来看,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看到自然物,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特质,生出欣赏、愉悦之情。二是自然物拨动了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使之借助自然审美的唤醒而产生共鸣。自然的博大、造物的神奇为人与自然的相遇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比较因物生情的新生体验,因物感发的心物共鸣则更像是主客体的久别重逢。从心理机制来说,物感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主客体互动过程。在自然物对人情感的触发过程中,情感的主动介入常常导致人们对自然之景的聚焦,符合情感表达的物进入镜头之中与情相应,在以情观物的思维下,成为情的依托。二、主体之情与自然之美的互动在物相接时,情感的干预常常让自然物带上主体自我的色彩,不同人的眼中之物,因之常呈现出不同的情绪色彩。物感过程中,人不是物的简单直接的盛放物,而是感物而兴的创造性主体。物感说是古人天人关系思考的成果,也是对审美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后世影响很大。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先秦两汉萌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理论成果丰赡。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美学、现象学、阐释学、心理学等理论与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沟通,在前人的基础上,学界对意象的讨论又增添了不少新成果。第二节美在意象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首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简言之,意,指审美观照和创作构思时的感受、情志、意趣;象,指出现于想象中的外物形象。具有审美潜力的自然物,其色彩、形状、趣味等可以感动人心,让人产生审美领悟。物象是审美主体对外物感受体悟的产物,虽常因实体之物而生,但却是主体眼中之物。进入审美过程的实体物,往往经过审美主体的选择、变形甚至重新组合,已非本然。一、审美观照中的自然审美主体还可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意成象,构建出心中之象,这种由审美主体内心意念活动直接产生的象可称为心象。心象还可以是审美主体以某物象作为起点,生发出的象外之象。美是发现和照亮,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审美关系中的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