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法律与教化(教师版)_第1页
第33讲 法律与教化(教师版)_第2页
第33讲 法律与教化(教师版)_第3页
第33讲 法律与教化(教师版)_第4页
第33讲 法律与教化(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3讲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3·山东烟台二模)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A[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诘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回答说“吾以救世也”,说明叔向认为郑国“铸刑书”颁布之后,会使老百姓互相起争端,弃道德礼仪而不顾,但是子产却认为这是“救世”,顺应春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故选A项;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社会等级观念逐渐瓦解,排除C项;据题干,“铸刑书”和“铸刑鼎”引发了社会中德治与法治的争论,排除D项。]2.(2023·百师联盟高三二轮复习联考)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法律的规定,表面是维护父母的权威,实际上是维护三纲五常,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弘扬“孝”道,保证父母的权威,发扬宗法等级观念都是表象,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排除B、C、D三项。]3.(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丧者,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C[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4.(2023·山东模拟预测)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A.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B.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C.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D.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C[根据材料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朝,乡约是民间的自治制度,没有和政府联系,故乡约在这一时期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5.(2024·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A.礼法结合 B.体系完备C.历史传承 D.司法公正C[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知,从战国到清朝的法律的演变都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传承,故选C项;图示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承发展,体现不出礼法结合、体系完备、司法公正,排除A、B、D项。]6.下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C[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塑造价值观,而非促进科学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排除D项。]7.(2024·山东泰安期中)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到高卢人入侵,城市被焚毁。重建城市时由于人口增加,地价高涨,新建房屋多不再遵守留空地的规定,而是毗邻而建。基于此,罗马法完善了有关支撑地役权的法规,如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这反映了罗马法()A.重视维护公共权益 B.蕴含人人平等观念C.调和帝国社会矛盾 D.呈现灵活务实特征D[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中的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法规是为了适应城市重建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修订和完善法规,更显示其灵活务实,故选D项;“维护公共权益”不合题意,材料“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维护的是公民间私人权益,排除A项;“人人平等观念”不合史实,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帝国”不合时空,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公元前390年,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8.(2024·河北衡水调研)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由此可知《民法典》()A.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体制B.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D.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B[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以国家意志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可知其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故选B项。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民法典》不是为了维护共和体制,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民法典》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C项错误;D项与“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符,故D项错误。]9.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C[麦迪逊这一主张既规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地方州政府的权限,反映出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10.(2024·河南南阳检测)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C[宗教改革引发了教义争端及一系列的宗教战争,此后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意味着多教派并存局面出现,而这种局面客观上有助于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1.(2024·四川遂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洪武元年,朱元璋即命禁胡服、胡语、胡姓名,士庶皆束发于顶,恢复唐制衣冠;又命礼部考核历代颜色,“取法周汉唐宋”,以赤色为标准,恢复汉官威仪。《大明令》详细规定了各阶层生活资料的等第,“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僭上”;又在《大明律诰》中专列“居处僭上用”条目。在《大诰初编》中专列有“民擅官称”一条:教导民众何时何地该如何正确称呼,如果随意称呼,屡教不改,违令乱称,则“迁于遐荒,永为边卒”。《大明律》禁止表婚、同姓婚、尊卑婚、同宗婚、良贱婚、奸逃婚、仇雠婚、卑幼婚,禁止娶同母异父姊妹、姑表姊妹、姨表姊妹。强化里甲制度,实行邻里互助和相互监督制度,由基层精英担任里甲老人,每月六次宣谕《圣谕六训》。——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礼俗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礼俗制度改革。答案(1)措施:改革旧元服制,恢复汉唐服制;控制住行用度,杜绝僭越之风;涤清旧元婚俗,维护伦理纲常;强化里甲制度,落实社会教化;采用严刑峻法,规制社会行为。(2)评价:树立了明朝的正统地位;维护传统社会秩序;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巩固了新生政权。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中国西方中国历史上对于“法”的强调总是与加强君权联系在一起,“君权”一直是法的核心与最深刻的根源,这种法律文化体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人——法——人。在西方,法的制定其最终目的是被用来限制君权,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法律的制定、修订亦须遵行法定的程序,法由手段上升而为目的,变成一种非人格的至高主宰,其公式可以表现为:法——人——法。在中国,“礼”对于“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西方的价值取向总括起来可以说是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中国古代法律主要表现为“刑”,目的是镇压百姓。因此,古代社会民众一直就是谈“法”色变,视讼事为畏途,唯恐避之不及。西方的法律自始就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权利”和“正义”内容,其民事功能不可忽视,因此,法常常被看成权利的保障。——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西方法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阐述:我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是民刑不分,因此权利文化主要是以权力文化的形式来体现,人们只有服从权力的义务,而没有主张权利的资格,对于“法”的强调总是与加强君权联系在一起,庶民则永远是法律施行的客体。从《法经》直至《大清律例》,都是刑事法律规定,民事规定较少。《唐律疏议》堪称中国封建法的典范,但其法律条文的特点仍是以刑法为主,即使普通民事法律行为和道德行为也用刑法来调整。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法治”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第一人,他坚信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实行法治根源于制约权力的需要。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严格限定了国王的权力,确定了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的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可转让。因此,中国法律忽视对统治者权力的制约且重刑轻民,西方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调用法律保障人权,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示例二:论题:“礼法之治”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礼法之治”是指在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外,依据礼典、礼俗习惯法等构成的规范习俗和居民行为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