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专制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复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制度【整合】必修上册第1、2课,选择性必修1第1课,概括该时期的政治制度。1.原始社会: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2.夏、商、西周时期:(1)内容: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_______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_______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_________,是商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外服(附属国)控制力有限西周①实行_______________,两者相互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②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奴隶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_________为纽带;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_____________,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3.春秋战国时期:(1)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西周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新的政治制度萌芽:战国时期,_______、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血缘关系原始民主传统郡县制【核心概念】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1)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的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复习任务二中国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整合】必修上册第1、3、4、7、9、13、14课,选择性必修1第1课,归纳中国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历程。时期历程先秦(萌芽)(1)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2)宗法制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秦朝(创立)(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_________组成中央政府嫡长子继承制三公九卿时期历程西汉(发展)(1)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2)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完善)(1)___________,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2)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_______的趋势中朝三省六部制一体化时期历程宋元(加强)(1)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2)元代:_______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明清(强化)(1)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设立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清朝:①_________: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②设置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宰相中书省奏折制度内阁复习任务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整合】必修上册第1、2、3、4、6、9、10课,选择性必修1第1课,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历程。时期历程周朝(1)实行_______,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秦朝在全国推行_______(1)内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封制郡县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时期历程汉朝(1)汉初实行_________________,后导致七国叛乱;(2)汉武帝时颁行“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___________三级制隋唐(1)隋朝实行_______二级制;(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_________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推恩令州、郡、县州、县藩镇割据时期历程宋朝(1)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_____负责监督;(2)将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先后设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4)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______________三级制元朝实行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明清(1)明初,废行省,设_____,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2)明清时期,形成___________三级行政制度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通判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路、州(府)、县行省制度三司省、府、县【易错提醒】“推恩令”和削藩的关系(1)“推恩令”是削藩的一种演化措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削弱藩王势力,消除其对中央的威胁。“推恩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2)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行的政策。复习任务四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整合】必修上册第2、4、7课,选择性必修1第5课,归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战国至秦及汉初军功爵制两汉_______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_______察举制科举制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项目考核监察秦汉_______(1)建立了以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时设_____隋唐(1)隋朝: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2)唐朝:以___________为标准,分为九等(1)中央设_______,是最高监察机构;(2)地方划分十道监察区上计制御史大夫刺史品德和才能御史台项目考核监察宋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1)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2)实行_________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有考满和考察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_________包括京察和大计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台谏合一考课制度【核心概念】上计制度的作用(1)上计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及时了解全国各郡国、各县及各侯国土地、人口、钱谷出入及社会治安等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封建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2)上计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朝廷控制地方和考核地方官吏的有效手段。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高频考点备考攻略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制度把握“一个特征”“三个重要制度”“一个转型”(1)“一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三个重要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3)“一个转型”:宗法分封制被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把握“一个主体”“四个阶段”(1)“一个主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四个阶段”:先秦萌芽→秦朝确立→汉至元发展→明清强化1111高频考点备考攻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把握“一个核心”“两个角度”和“三大制度”(1)“一个核心”:在选贤任能方面,形成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体制,以维护皇权统治(2)“两个角度”:官员的“选拔”和对官员的“管理”(3)“三大制度”:选官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考向一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制度【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广东选择考·T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史料实证:试题让学生找出能够证明结论的情境②核心价值→培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情境载体以学者关于“分封制”的新观点、古籍记载和青铜铭文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②转化信息: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正确【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西周政治制度1.(2022·浙江6月选考·T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解析】选A。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分封制和宗法制、古代选官制度等。“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代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故体现“从周”,选A。“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体现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与“从周”没有关系,排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与“从周”无关,排除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从周”无关,排除D。2.(2020·海南等级考·T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解析】选A。解题关键是抓住“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迁移分封制对西周治国理政的影响思考。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加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视角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3.(2021·重庆选择考·T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A。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故选A;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4.(2020·全国Ⅰ卷·T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选D。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宗法制度是“开始解体”,排除C。【深探究·精归纳】主题分封与郡县的利与弊材料徐斡《中论·亡国》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在稷下存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髡曾两次与齐威王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思想踪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据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等【讨论】围绕分封与郡县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身份分别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提示:关于分封与郡县利弊的阐释。儒家学者:分封制有利于祖先之德传承。周王乃国之大宗,德高望重,分封承祖制而明礼法。国家地域辽阔,民众众多,东方诸国远离国都,周王鞭长莫及,分封使各地系于礼法,崇非攻而止兵伐,是控制地方的最佳方案。从周初分封到现在,王室统治数百年,这要归功于分封的作用。法家学者:郡县更有利于国家治理。当前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祖法崩于前而礼乐毁于后,社稷难以维持分封,分封自会扰乱社稷。郡县下,官员任免由国王凭德才而定,若再加以律法匡正,上下同心,上令下行,举国一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此乃国之大道!【核心整合】1.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五大作用维度阐释控制地方(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周朝通过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建设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天下共主”(1)通过分封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维度阐释文化传播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分封制加速了周朝经济的发展威胁中央受封诸侯在自已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拓展延伸】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策和治国方针夏商周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和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3.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维度阐释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础→按照区域划分的郡县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1)出现依靠俸禄的行政官员(2)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发展演变为选贤与能考向二中国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北京等级考·T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清朝②核心价值→引导考生通过古代国家治理政策的变化,增长历史见识和创新意识情境载体以乾隆帝对奏折所述事宜的限制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日常公事……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②转化信息:重大机密事情使用奏折,直接送呈皇帝,体现了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故选C【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汉代的国家治理1.(2022·山东等级考·T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解析】选C。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正确;农耕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A;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交往而专门设立相马科,排除B;材料与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视角2两晋时期专制皇权的弱化2.(2023·广东选择考·T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心主旨是东晋较西晋而言,参预(参加、干预)中央决策的官员高门士族占比提升,结合所学可知,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皇权与门阀此消彼长,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相对而言,专制皇权弱化,D正确;材料中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并未特指江南士族,其社会阶层为高门士族而非豪强,排除A、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高门士族出身的占比增加,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增强,排除C。视角3隋唐三省六部制3.(2022·重庆选择考·T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枢密使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故选B。材料中并未体现枢密使主要负责军事事务,排除A;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地位大小,排除C;由材料可知,枢密使没有下设司局,下属机构不完备,排除D。视角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2022·湖南选择考·T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选A。材料中“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说明“南书房行走”的权力要比“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权力大,而“南书房行走”并非法定的中央官职,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是君主高度集权的产物,故选A;材料强调周兴岱收受贿赂,而未涉及官员俸禄,排除B;依所学,军机处设立后,成为中枢秘书机构,南书房地位下降,排除C;依所学,明清时期,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趋于严密,排除D。5.(2022·广东选择考·T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选D。图示内容显示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隋唐政府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深探究·精归纳】主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材料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秦至西汉时期皇权集中,对地方不断打压东汉至魏晋时期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隋至唐代前中期权力集中,国家统一唐“安史之乱”至五代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宋元时期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讨论】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明朝前期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更强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清朝至民国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提示:示例一: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宰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示例二: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地方权力过于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明清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结论:集权、分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核心整合】1.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创新2.汉朝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的特点3.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1)分割宰相权力:宰相是皇权的最大威胁,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宰相权力的分割,以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中央机构内侍化:内侍化的机构并非国家正式权力机关,仅仅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正式的中央机构反而成为执行机关。(3)加强监察监督:中国古代,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监督制度也不断完善,明朝甚至出现了兼具监察、监视和审判功能的特务机关。(4)控制选官用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官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思想控制也不断强化,“忠君”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原则。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形态变异的表现(1)皇帝亲领政府: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亲领六部。(2)实行恐怖统治:明朝设特务机构,清朝的奏折制度,加强了对官僚的控制。(3)中枢机构内侍化:明的内阁和司礼监、清的军机处,都不具有决策权,都是侍奉皇帝的内侍机构。(4)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5.古代皇权加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考向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山东等级考·T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北宋②核心价值→通过张载对北宋地方行政的弊端分析及建议,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情境载体以北宋理学家张载针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弊端的言论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②转化信息:张载对中央过于集权、管事大多做出委婉的评价及建议,主张封建与“简”,简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当保证地方积极性,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2023·新课标全国卷·T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解析】选B。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可知,通过地方推举等方式,推举者与被推举者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加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B;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D与题意不符。2.(2023·海南等级考·T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解析】选D。据图片信息,从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到三公进行调查核实,再到三公向尚书传达请求,由皇帝裁决,尚书将皇帝决策结果经三公传达到地方执行,并将执行情况汇报三公,整个过程体现出三公、尚书、皇帝和地方官员之间的不同职能与相互配合,确保了整个国家机器良性运转,故选D;东汉时期国家的行政中枢是尚书台,但是材料中尚书只是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无法体现权力扩大,排除A;东汉时期,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背景下,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扩大,材料只是表述当时的流程,没有与之前时代进行对比,不能用“逐渐扩大”“日益巩固”“渐趋规范”来表述,排除A、B、C。视角2唐朝后期中央集权的衰落3.(2023·广东选择考·T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解析】选A。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也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C、D。视角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4.(2022·全国乙卷·T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解析】选A。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设置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来分散地方州府权力,以达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为正确答案。B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C不符合史实,通判和知州(府)一般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D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机构,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属于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权力,故D错误。5.(2022·江苏选择考·T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解析】选B。据材料“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代监察行省的行御史台在法令上被确认,地方权力受到节制,说明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故选B;材料主旨是行御史台权力的变化,行省长官特权并未被否定,排除A;行御史台监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约行省长官的作用,但无法解决地方的吏治问题,排除C;行省事务最终由行省长官决定,排除D。【深探究·精归纳】主题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材料秦到民国初年的政区演变表时期高层行政统县政区县级行政区秦

郡县、道汉

郡、王国县、道、邑、侯国魏晋南北朝州郡、王国县、国隋、唐前期

州(郡)县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州、府县宋、金路州、府、军、监县——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时期高层行政统县政区县级行政区元省路府州县明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清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民国初年省道县、设治局【讨论】根据材料,提取两个秦至民国初年政区演变的信息,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信息准确,论证有力,表达清晰)提示:信息:第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此消彼长。第二,秦至民国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阐释:首先,从整体上来讲,秦至民国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在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州、县两级制,唐后期至五代道、州(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县三级制,元行省之下设省、路、府、州、县五级制,明省、府、州、县四级制,清省、府、县三级制,民国初年省、道、县三级制。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如唐朝的藩镇和元朝的行省制,层级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此消彼长。并且体现出了由虚入实和监察机构行政化的特点,如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提高行政效率,并且大体上实现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其次,就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从秦至民国始终存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种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及行政效率低等问题,需要不断继续调整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秦至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核心整合】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1)郡、县二级制(秦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县二级制(隋朝)→道、州、县三级制(唐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宋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元朝)→省、府、县三级制(明清)。(2)地方行政区划辖区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吏转变而来。(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角度阐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3.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影响角度阐释积极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1)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2)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3)地方积极性降低,行政效率低下。(4)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考向四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明朝②历史解释:从对各地监察官吏的考核与监督→理解明朝监察制度的目的和特点③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政策的变化,增长知识见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情境载体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自上而下的考核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创设学术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明朝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②转化信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防止监察御史徇私舞弊,保证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和影响1.(2023·湖南选择考·T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关东六国多任用宗族及国人,秦国则任用各地人士,不局限于宗族及国人,不同的用人机制,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故选A;秦国任用不同地区的人,不是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战国时期宗法制开始崩溃,六国并没有严格遵守宗法制,“国人”很多也没有血缘关系,排除C;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秦国重用各色人物,尤其是法家人物,如任用商鞅变法,排除D。2.(2022·江苏选择考·T2)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解析】选C。据材料“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可知,汉初具体政务由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文吏担任,说明汉初注重任用专业吏员,故选C;察举制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汉初的主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时间不符,排除D。3.(2022·湖南选择考·T3)据下表可知 (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解析】选A。依据题干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一度恢复、最终再度废除可知,僵化的九品中正制维护的是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九品中正制的最终废除,也恰恰反映了门阀势力的衰微,故A与题意相符。故选A;依所学,科举制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依所学,隋唐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的兴起,门阀观念弱化,排除C;依所学,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士族势力增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排除D。视角2古代官员的监察与考核4.(2021·海南等级考·T2)《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

)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解析】选A。材料“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现象有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5.(2021·河北选择考·T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选C。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链热点·凝认知】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反映了统治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需求,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其完整性、严密性和连续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尽管这些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手段,存在很多局限,但其中所蕴含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材料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人物看法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28年“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人物看法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讨论】根据材料,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提示:官僚队伍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选拔人才方式单一,思想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发展。【核心整合】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

表现具体阐释社会整合功能①否定特权,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内核价值观念;②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巩固国家统一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表现具体阐释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推动世界文明①对周边国家:选官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中华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对西方国家: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2)消极影响表现具体阐释重才轻品选拔官员过于重视才学,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禁锢思想①强化了儒家正统地位,禁锢思想发展②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特点具体阐释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皇帝,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以轻制重,以小驭大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严格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突破大题】解法支招之一背景、原因类主题背景、原因类内涵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1)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2)原因阐述的是做一件事情的必要性类型及问题呈现形式(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设问,比如此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原因等。“背景”所包含的内容比“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须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链典题例证】真题示例(2021·湖南选择考·T2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①。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②。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③,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④。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解题流程第一步:审设问→明答题指向·明确题型:由题干“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可确定是“背景、原因类”·答案来源:根据材料(材料隐含答案要点)·预判答题要点数量:由题干分值6分,可确定要点在3-4个左右。第二步:审材料→提关键信息·先明确答案来源(参看第一步下的答案来源)·分别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参看左侧画线信息①②③④第三步:精提炼→定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