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专用)02-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上海专用)02语文(满分100分)一、句子默写。(10分)1.(10分)(1)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2)好雨知时节,。(3),立根原在破岩中。(4)(4分)走进古诗品真情。情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之喜中;情在“盈盈一水间,①”的相思之苦中;情在“②,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送别中;情在“今夜月明人尽望,③”的思乡愁绪中;情在“④,烈火焚烧若等闲。”的高洁志向中。(5)(3分)吟诵名言晓智慧。“①”称赞学生用功研究学问,比老师有成就;“路遥知马力,②”说明经历的事多了,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穷则变,③,通则久。”学习古人遇事不必死钻牛角尖,而应懂得随机应变……这都是自古至今的中国智慧。【答案】(1)渭城朝雨浥轻尘(2)当春乃发生(3)咬定青山不放松(4)①脉脉不得语②劝君更尽一杯酒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千锤万凿出深山(5)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日久见人心③变则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默写以及课文的写法的掌握。书写时注意“浥”“乃”“得”“酒”“落”“谁”“锤”“凿”“之”“蓝”“青”“久”“则”的正确写法。二、对比阅读。(5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3分)《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借景抒情,借助中秋节“①,②”的景象(用原文回答),抒发了作者③的感情。【答案】①中庭地白树栖鸦②冷露无声湿桂花③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解析】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所以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抒情。3.(2分)你还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请写出前后连续的两句。【答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析】考查学生对的古诗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文言文阅读。(15分)一位同学读了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向你推荐了《枭逢鸠》一文,请你尝试阅读理解。枭逢①鸠枭逢鸠,鸠曰:“子将②安之?”枭曰:“我将东徙③。”鸠曰:“何故④?”枭曰:“乡人皆恶⑤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⑥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⑦恶子之声。”注释:①逢:遇到。②将:准备。③徙:搬迁。④故:原因。⑤恶:厌恶。⑥更:改变。⑦犹:仍旧。4.(4分)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子将安之?安:①之:②(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皆:③东:④【答案】①哪里②到,去③都④向东【解析】本题考查字词义。(1)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去呀?安:哪里;之:到。(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皆:都;东:向东。5.(2分)鸠对枭的东徙持怎样的态度?请用原句回答。【答案】子能更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恶子之声。【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当枭回答说,乡里人都讨厌他的叫声,所以他要迁移时,鸠的回答,就是它对此事的一个态度,把鸠说的话划线即可。如:子能更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恶子之声。6.(2分)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可推想“枭”和“鸠”都属于①类。本文显然是通过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以此喻彼,是一则②(按文学体裁分类填写)。【答案】①鸟②寓言/寓言故事【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和内容的理解。“枭”和“鸠”都含有“鸟”字,故它们都属于鸟类。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本文就是以此喻彼,故为寓言故事。(3分)鸠的态度对枭有没有影响呢?请合理推想,续写故事结局。【答案】猫头鹰听了斑鸠的话,觉得没道理,不同地方的人是不同的。于是它迁移到东方去了,那里的老鼠特别多,人们深受其害。猫头鹰来后,每天晚上抓老鼠。很快,它就帮那里的人平息了鼠患,人们都很感谢它,赞美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斑鸠得知猫头鹰要迁移时,给出了它的看法,即: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没必要迁移了;如果不改变叫声,不管你迁到哪里,还是会遇到相同的状况。据此,可以想象一下猫头鹰的做法。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猫头鹰听了斑鸠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它每天飞到树林里,听喜鹊的叫声,跟着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猫头鹰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叫声,但人们似乎还是不太喜欢它。8.(4分)这个小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请举一例。【答案】.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举例: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不好,非常自卑,可是,老师发现他的体育很好,为班级争得荣誉。【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和综合实践能力。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缺点或问题,要及时改正。采用回避的态度是不对的;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就像有些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想换班级。即使换去别的班级,如果仍然不守纪律,还是会有同样的问题。【参考译文】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呀?”猫头鹰说:“我要向东边搬迁。”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四、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萨拉的夏天》,完成9-12题。(14分)萨拉的夏天[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⑴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⑵萨拉经过一个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新奇又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⑶在屋子,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⑷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时,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⑸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她热切地期盼着黄昏的到来。每天黄昏,她跟着爸爸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⑹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待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⑺下午,爸爸突然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甲】“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爸爸说完,就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中那艘渔船迅速划去。⑻天空很快暗下来了,暴雨在屋外怒吼,狂风卷着暴雨狠命地抽打着湖面,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萨拉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她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⑼萨拉的心在战栗。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⑽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乙】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⑾萨拉鼓足了勇气,抓起火柴。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⑿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着。⒀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⒁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⒂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⒃“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顿了烦,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萨拉看着爸爸,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本文有删改)9.(2分)【探究·发现】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呈现人物心理变化,使情节清晰。()A.灯塔 B.夏天 C.爸爸 D.暴风雨【答案】A【解析】考查文章线索。阅读文章可知,第⑴⑵段是故事的开端,写了萨拉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第⑶至⑸段写的是萨拉观察日落指示爸爸点灯,第⑹至⑱段记叙了故事的高潮,主要讲萨拉亮塔灯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灯塔”作为叙述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故选A。10.(①②④⑤各1分,③⑥各两分,共8分)【故事·细节】阅读故事可以关注“细节”处。请根据表格内容探究文中【甲】【乙】两处细节描写的妙处。细节【甲】细节【乙】“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爸爸说完,就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中那般渔船迅速划去。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赏析】此处细节运用了①描写和②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爸爸③的形象。【赏析】此处细节运用了④描写,细致地体现了萨拉当时对爸爸的⑤之情。【探究妙处】通过两处细节描写的赏析,我们发现生动典型的细节可以⑥。【答案】①语言②动作③善良、勇敢④心理⑤担忧⑥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解析】考查细节描写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第①②③空:结合“‘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爸爸说完,就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中那般渔船迅速划去”的内容,由“爸爸说完”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两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爸爸勇敢无畏、乐于助人的品质。第④⑤空:结合“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的内容可知,这几句是对萨拉的心理描写,细致地体现了萨拉对爸爸的深深担忧之情,害怕爸爸无法成功救人和安全返回。第⑥空:细节【甲】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爸爸勇敢无畏、乐于助人的品质。细节【乙】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体现了萨拉对爸爸的深深担忧之情,通过两处细节描写的赏析,我们发现生动典型的细节可以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更加丰满。11.(2分)【故事·主题】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⑻段画波浪线句描写了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主要是为了体现萨拉的恐惧和胆小。B.即使是暴风雨天,萨拉的爸爸依然去帮助遇到麻烦的渔民,他用行动教会萨拉善良与责任。C.这个夏天,萨拉从按爸爸的要求发出点灯指示,到独自勇敢地点亮了灯塔,可以说萨拉学会了担当,获得了成长。【答案】A【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A.结合第⑻段中“天空很快暗下来了,暴雨在屋外怒吼,狂风卷着暴雨狠命地抽打着湖面,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萨拉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她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第⑾段中“萨拉鼓足了勇气,抓起火柴。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的内容可知,第⑻段画波浪线句描写了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从侧面衬托出萨拉独自点亮灯塔的勇敢;故选A。12.(2分)【故事·拓展】假如萨拉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相遇,他们会不会成为好朋友?请结合本文和名著中的内容,阐述至少两点理由。【答案】可以。鲁滨逊一生乐观,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萨拉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绝境里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条生路,凭借自己惊人的创造力不但为自己建造了房屋还制作出了面包。萨拉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第⑸段“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表明萨拉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根据第⑼段“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及第⑾段“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表明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根据第⑾段“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可知,萨拉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梦想成为一名水手,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执意出海游历,不幸的是,船在暴风雨中倾覆。与他同船之人无一幸免。他孤身漂流到一座荒岛,身上物品所剩无几。尽管在荒岛上困难凶险不断,他却勇敢地生存了下来。后来,他发现一个长满葡萄的山谷,在那里搭建了一个容身之所。渐渐地,他开始喜爱孤岛生活。他驯养山羊,练习编筐,制作面包和陶器。在岛上过着宁静富足的生活。有一次,他救下一个即将被祭祀的野人“星期五”,把他当做贴身仆人和亲密朋友。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后,回到了故乡。据此寻找两人共同点作答即可。(二)阅读《筷子小传》,完成13-18题。(14分)筷子小传施芳⑴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说商纣王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纣王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了。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⑵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挾(jiá)”,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在古代,筷子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比起其它旅游纪念品,筷子既经济实惠,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⑶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仙人指路、颠倒乾坤、翻江倒海、焚香礼拜……⑷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⑸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⑹小小的筷子,夹起的是民族自豪,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选自《人民日报》2020.5.9有删减)13.(2分)下列不是筷子别称的一项是()A.箕B.挾C.箸D.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语段: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挾”,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可知箕不是筷子的别称。故选A。14.(2分)使用筷子的礼仪禁忌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B.颠倒乾坤——筷子交叉放C.翻江倒海——筷子乱翻菜D.焚香礼拜——筷子竖碗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故选B。15.(2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下定义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通过语段“比起其它旅游纪念品,筷子既经济实惠,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与其他纪念品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C。16.(3分)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将下列图表填写完整。①→②→使用讲究→③→花样繁多【答案】①独创餐具②重要载体③牵动肌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17.(3分)“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这句话中的“至少”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不可以,“至少”在这里的意思是最少,如果去掉与原文不符,太绝对了,不严谨,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不可以,“至少”在这里的意思是最少,句子的“至少”说明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最少使用了3000多年,如果去掉与原文不符,太绝对了,不严谨,体现说明文的严谨性。18.(2分)李丽的弟弟总爱使用汤匙吃饭,不愿意使用筷子,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帮李丽劝说弟弟,让他喜欢上使用筷子。(至少写出两点)【答案】(1)用筷子吃饭,进食方便。(2)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解析】本题为开放式题。根据日常生活筷子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方面说。如:使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使用筷子是一种复杂、精细的运动,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对儿童来说,是锻炼手功能的好机会。五、综合性学习。(12分)学校开展“探民俗文化,感千年底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chónɡ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①“得中”②“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后又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因此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寄托āi思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后又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又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9.(2分)给加点字注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祟

蕴含(yùn)不辍(zhuì)B.崇

蕴含(wēn)不辍(chuò)C.崇

蕴含(yùn)不辍(chuò)D.祟

蕴含(wēn)不辍(zhuì)【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理解。祟拜:尊敬钦佩的意思。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蕴含”的“蕴”读音是“yùn”。“不辍”的“辍”读音是“chuò”。故选C。20.(2分)在文段中横线上填入一组关联词,使语句连贯,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既②又B.①之所以②是因为C.①虽然②但是D.①因为②所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结合句子,“得中”与“得正”之间是并列关系,故选用关联词“既……又……”连接。故选A。21.(2分)相传,古时陈、李两才子,常作对互娱。一次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陈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那李才子脱口而出对出上联:“天气,霜降屋檐成。”两人不禁相视一笑。请你猜猜,两位才子的对联是如何对的?()(提示:对联在音韵上讲究上仄下平,上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三声或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一声或二声)A.小雪大寒端午B.端午小雪大寒C.端午清明小雪D.重阳大寒小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联。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结合提示可知,上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三声或四声,B项中“大寒”的“寒”是二声,故排除;下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一声或二声,A项“小雪”的“雪”为三声,C项“端午”的“午”为三声,故排除。故选D。22.(2分)一位同学找到一幅端午节的书法作品,但是其中的“端午”两字被破坏了,你认为下面哪一幅作品与原作品最为匹配()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来书写和应用。题干中端午节的书法作品应是行书。A.是楷书;B.是行书;C.是小篆;D.是隶书。故选B。23.(2分)很多名家都写过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鲁迅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习俗B.沈从文的《腊八粥》从孩子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腊八粥的喜爱。C.《藏戏》为大家介绍了藏族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D.《迢迢牵牛星》是一首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古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A.《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选项表述错误。B.《腊八粥》作者沈从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展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情景,表现出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眷念。正确。C.《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独特艺术形式,展示了传统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D.《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正确。故选A。24.(2分)下列诗句与所描写的节日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节。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