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答案)_第1页
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答案)_第2页
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答案)_第3页
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答案)_第4页
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必刷非选择题30道1.(1)碘液还原糖(或答:葡萄糖)(2)消除蛋白质所带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使蛋白质发生变性(3)在pH相同时,不同缓冲系统条件下所测得的相对酶活性不同(4)酶分子体积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分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在离子强度低时,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的SDS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复合物所带的负电荷远远超过蛋白质原有的负电荷,这使得不同蛋白质间电荷的差异被掩盖。而SDS蛋白质复合物形状都呈椭圆棒形,棒的长度与蛋白质亚基分子量有关,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只存在分子大小的差别,利用这一点可将不同的蛋白质分开(分子筛效应),因此SDSPAGE常用于检测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及鉴定纯度。【详解】(1)测定酶活性时,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增加来反映酶活性,所以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减少,也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或葡萄糖)的增加。(2)鉴定蛋白质纯度常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凝胶中加入SDS可以消除蛋白质所带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并使蛋白质发生变性。(3)分析题中曲线可知,在pH相同时,不同缓冲系统条件下所测得的相对酶活性不同,可推测缓冲系统的组分对酶活性有影响。(4)由于酶分子体积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固定化酶时,一般不采用包埋法。2.(1)糖类和脂肪二者的含量变化相反(2)多植物可利用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进行吸胀吸水,而脂肪不吸水(3)大谷类种子含有较多的淀粉,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对于同质量的淀粉来说,脂肪含有更多的H,而含较少,所以以脂肪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原料时,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比值要大于以淀粉为原料时的比值【分析】1、分析曲线图1:该图是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含量变化图,分析可知可溶性糖在40天中都存在,第30天后淀粉不存在,脂肪从第10天开始增加。可见种子成熟时,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2、分析曲线图2:该图是油料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分析可知油料种子萌发10天内,脂肪含量下降,糖类含量增加。【详解】(1)分析图1可知,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油料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含量下降,糖类含量增加,两者的含量变化相反,故糖类和脂肪是相互转化的。(2)植物可利用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进行吸胀吸水,而脂肪不吸水,因此,相同质量时豆类种子在萌发时吸水量比油料种子多。(3)谷类种子含有较多的淀粉,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对于同质量的淀粉来说,脂肪含有更多的H,而含较少,所以以脂肪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原料时,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比值要大于以淀粉为原料时的比值。因此,萌发时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比值低的一组为谷类种子;萌发时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比值高的一组为油料种子。3.(1)能源物质麦芽糖(2)增加淀粉(3)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与果糖)(4)双缩脲试剂若试管中产生紫色物质,且颜色深度C>B>A【分析】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而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详解】(1)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蔗糖、麦芽糖都是植物细胞内的二糖,在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2)结合曲线可知,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含量上升;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3)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导致蔗糖含量下降。(4)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若试管中产生紫色物质,且颜色深度C>B>A,说明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会升高。4.(1)蛋白质(2)温度和铜离子浓度降低40~60在不加入铜离子(或铜离子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在温度为40~6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测定尿素分解速率(3)核糖体(幽门螺杆菌会产生脲酶,)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NH3和13CO2,如果检测到被测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13CO2,则说明被测者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1、美国的萨姆纳提取出脲酶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3、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详解】(1)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出脲酶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2)图中温度和铜离子浓度是实验中人为改变的量是自变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产生的铵根离子减少,说明脲酶的活性降低。图中显示,脲酶在50℃时活性最高,所以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是40~60℃。为了进一步探究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在不加入铜离子(或铜离子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在温度为40~6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测定尿素分解速率,尿素分解速率最高时的温度为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3)脲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被测者口服用13C标记的尿素,尿素中的碳原子是13C,分子式为13CO(NH2)2,如果胃部存在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会产生脲酶,则尿素会被水解,NH3和13CO2,若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13CO2,则代表胃部存在幽门螺杆菌。5.(1)吸能(2)红绿荧光(在迁移体中)重叠(3)细胞骨架在线粒体受损时促进线粒体胞吐有K蛋白时D蛋白才能发挥抑制线粒体胞吐的作用(4)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的线粒体胞吐强于正常细胞,清除膜电位丧失或降低的受损线粒体,使线粒体膜电位平均值升高【分析】据题图可知,未敲除K基因并用药物C处理时,荧光相对值大,而敲除该基因并用药物C处理时,相对值小,说明K蛋白的作用是在线粒体受损时促进线粒体胞吐;敲除D基因,即D蛋白缺失时会导致与药物C处理相同情况,故D蛋白的作用是:有K蛋白时,D蛋白才能发挥抑制线粒体胞吐的作用。【详解】(1)线粒体中进行的代谢反应会生成大量ATP,ATP能够为反应提供能量,需要ATP提供能量的反应为吸能反应。(2)用绿色荧光标记迁移体,红色荧光标记线粒体,若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重叠,可以说明线粒体进入迁移体内,可初步验证推测。(3)真核细胞内的细胞骨架的作用是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输有关。分析题图可知,未敲除K基因并用药物C处理时,荧光相对值大,而敲除该基因并处理时,相对值小,说明K蛋白的作用是在线粒体受损时促进线粒体胞吐;敲除D基因,即D蛋白缺失时会导致与药物C处理相同情况,故D蛋白的作用是:有K蛋白时,D蛋白才能发挥抑制线粒体胞吐的作用。(4)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细胞中全部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升高,说明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的线粒体胞吐强于正常细胞,清除膜电位丧失或降低的受损线粒体,使线粒体膜电位平均值升高。6.(1)动物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主动运输(2)开发一种PCSK9蛋白活性抑制剂类药物(或“利用PCSK9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该抗体制成靶向药物”;或“开发一种特异性水解PCSK9蛋白的药物”;或“利用基因编辑手段敲除PCSK9基因”;或“利用基因工程使PCSK9基因不表达或沉默”,言之有理即可)(3)长时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会促进PCSK9蛋白的合成,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LDL进入细胞的途径受阻,从而使血液中LDL含量升高,出现胆固醇逃逸现象。【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细胞外的胆固醇与磷脂、蛋白质结合形成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并转运至胞内体;在胞内体中,LDL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详解】(1)①胆固醇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还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成分。②LDL受体是蛋白质,其合成后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类似于分泌蛋白,据此推测,LDL受体在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修饰,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③胞内体膜上有ATP驱动的质子泵,将H+泵进胞内体腔中,使腔内pH降低,说明此过程中H+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2)由题干信息可知,当利用PCSK9基因的某种突变体,使PCSK9蛋白活性增强时,会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导致血液中LDL增加,从而诱发高胆固醇血脂症。如果要治疗高胆固醇血脂症,可以开发一种PCSK9蛋白活性抑制剂类药物(或“利用PCSK9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该抗体制成靶向药物”;或“开发一种特异性水解PCSK9蛋白的药物”;或“利用基因编辑手段敲除PCSK9基因”;或“利用基因工程使PCSK9基因不表达或沉默”。(3)由表中结果可知,长时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会促进PCSK9蛋白的合成,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LDL进入细胞的途径受阻,从而使血液中LDL含量升高,出现胆固醇逃逸现象。7.(1)模块1和模块2五碳化合物(或:C5)(2)减少模块3为模块2提供的ADP、Pi和NADP+不足(3)高于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没有呼吸作用消耗糖类(或: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糖类)(4)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CO2的吸收量减少【分析】1、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比较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场所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条件色素、光、酶、水、ADP、Pi多种酶、CO2、ATP、[H]反应产物[H]、O2、ATP有机物、ADP、Pi、NADP+、水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CO2的固定:CO2+C52C3C3的还原:2C3(CH2O)+C5能量变化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实质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O2和[H]同化CO2形成(CH2O)联系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②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③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偶联,离开了彼此均会受阻,即无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若无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同样光反应也会停止。2、分析题图,模块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模块3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稳定的化学能),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模块1和模块2相当于光反应阶段,模块3相当于暗反应阶段。在模块3中,CO2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因此甲为C5,乙为C3。【详解】(1)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题图中模块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两个模块加起来相当于叶绿体中光反应的功能。在模块3中,CO2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因此甲为五碳化合物(或C5)。(2)据分析可知乙为C3,气泵突然停转,大气中CO2无法进入模块3,相当于暗反应中CO2浓度降低,短时间内CO2浓度降低,C3的合成减少,而C3仍在正常还原,因此C3的量会减少。若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块3中CO2的量严重不足,导致暗反应的产物ADP、Pi和NADP+不足,无法正常供给光反应的需要,因此模块2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变。(3)糖类的积累量=产生量消耗量,在植物中光合作用产生糖类,呼吸作用消耗糖类,而在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没有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因此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要高于植物。(4)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保住水分会将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因此光合作用速率降低。8.(1)三碳化合物叶绿体基质(2)叶绿体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3)高于NADPH和ATP吸能同位素示踪(4)ACD【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完成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以及ATP的合成;(2)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C3的还原阶段提供[H]和ATP。【详解】(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进而被还原生成糖类,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2)图示可知,HCO3运输需要消耗ATP,说明HCO3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主动运输一般是逆浓度运输,由此推断图中HCO3浓度最高的场所是叶绿体。该过程中细胞质中需要的ATP由呼吸作用提供,叶绿体中的ATP由光合作用提供。(3)①PEPC参与催化HCO3+PEP过程,说明PEPC与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Rubisco。②图2所示的物质中,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提供的是ATP和NADPH,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需要消耗ATP,说明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③若要通过实验验证某植物在上述CO2浓缩机制中碳的转变过程及相应场所,可以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4)A、改造植物的HCO3转运蛋白基因,增强HCO3的运输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A符合题意;B、改造植物的PEPC基因,抑制OAA的合成,不利于最终二氧化碳的生成,不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B不符合题意;C、改造植物的Rubisco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C符合题意;D、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不具备此机制的植物,可能进一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D符合题意。故选ACD。9.(1)Ⅰ和Ⅲ线粒体(2)三叶绿体基质(3)b、c(4)左下(5)光强度≥(6)CO2+H2O(CH2O)+O2【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能光合作用又能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水和二氧化碳,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此分析。【详解】(1)由图甲可知,I需要强光条件,Ⅲ需要弱光条件,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I和Ⅲ最适合间作,图甲中a点光合作用等于细胞呼吸强度,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b点无光,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因此在a、b点时都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图乙中Ⅰ是光反应阶段,Ⅱ是暗反应阶段,Ⅲ是有氧呼吸,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3)从图丙曲线变化分析,图中代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为b、c,光照弱时,呼吸作用速率高于光合作用速率,密封玻璃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加,直到b点两者速率相等;bc段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大于呼吸作用速率,随着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直至c点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4)图丁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浓度的关系,因此如果温度上升5℃,麦芽糖酶的活性将下降,催化速率降低,b点将向左下方移动。(5)光饱和点是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温度由25℃降为5℃的过程中光饱和点逐渐减小,推测该植物在光照充足时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应该大于或等于25℃。(6)光合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CO2+H2O(CH2O)+O2。10.(1)①⑥叶绿素a和叶绿素b(2)过氧化氢(3)光呼吸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等于呼吸作用和光呼吸产生的CO2之和(4)直接价值【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详解】(1)类囊体薄膜发生的反应有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即①⑥。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红光照射参与反映的主要是叶绿素啊和叶绿素b。(2)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为O2和H2O,所以在C2循环途径中,乙醇酸进入过氧化物酶体被继续氧化,同时生成的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迅速分解为O2和H2O。(3)a曲线t1~t2时段,有光照,所以CO2是由细胞呼吸和光呼吸共同产生。b曲线有光照后t1~t2时段CO2下降最后达到平衡,说明光呼吸、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达到了平衡。(4)图Ⅲ代谢途径,通过降低了光呼吸,提高了植株生物量,直接提升了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直接价值。11.(1)线粒体基质有机物相互转化("物质转化"、"物质合成","物质代谢")胰高血糖素升高激活某种蛋白激酶活性,提高酶1的活性提高(2)注射适量、等量不同浓度的肉碱溶液到相应实验组的幼鱼体内控制无关变量肉碱浓度越高,酶1活性越高【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1)①分析题意可知,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丙酮酸和长链脂酰CoA转化为乙酰CoA,再进入柠檬酸循环,丙酮酸的进一步分解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过多的柠檬酸被运到其他场所后可用于合成脂质或氨基酸等,这说明细胞呼吸除能为鱼体提供能量外,还是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②胰高血糖素是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而酶1的活性能够制约长链脂酰CoA需通过肉碱的转运,胰高血糖素能激活某种蛋白激酶而提高酶1的活性,则当鱼体内的血糖浓度下降时,会因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激活某种蛋白激酶活性,提高酶1的活性,从而使体内的长链脂肪酸的利用率有所提高。(2)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源性肉碱浓度与酶1活性的相关性,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外源性肉碱有无及浓度,因变量是酶1活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设计实验如下:分组前使用高脂肪饲料喂养幼鱼7天,以提高幼鱼体内的脂肪含量→注射适量、等量不同浓度的肉碱溶液到相应实验组的幼鱼体内,设置多个实验组(单一变量及重复实验)→注射等量的溶剂到对照组的幼鱼体内设置对照组(空白对照)→将各组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等量且适宜)→检测肌肉和肝脏等组织细胞中酶1的活性。若外源性肉碱浓度与酶1的活性呈正相关,则肉碱浓度越高,酶1活性越高。12.(1)叶绿体、线粒体类囊体薄膜还原型辅酶I(NADH)ATP、NADPH、3-磷酸甘油醛(2)3-磷酸甘油醛、PEP(3)常温高温物质M的含量第1、2组物质M的含量高于第3组【分析】由图可知,A中发生二氧化碳和固定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其是叶绿体;B中进行了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说明其是线粒体。【详解】(1)A中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其是叶绿体;B中进行了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说明其是线粒体;线粒体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NADH)。由图可知,光合作用为物质M的合成提供ATP、NADPH、3-磷酸甘油醛。(2)高温下叶片呼吸作用降低,丙酮酸消耗降低,使3-磷酸甘油醛、PEP向叶绿体输送的数量减少,增加了物质M的合成。(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是否添加反应抑制剂,因变量是物质M的含量,其他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为保持适量且一致。设计思路如下:配制缓冲液,均分为3组,第1组加适量的反应抑制剂,第2、3组不加。切取生长健壮的长势一致的叶片,分为3组。将叶片的叶柄浸入相应的缓冲液中,第1、2组分别置于常温、高温条件下,第3组置于常温下。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叶片的物质M的含量。由于高温使叶绿体内的反应受抑制,导致物质M合成增多,故预测实验结果应为第1、2组物质M含量几乎相等,高于第3组。13.(1)纺锤体(2)绿色荧光的强弱(3)S6蛋白与CDH1蛋白结合,使CDH1蛋白第135位赖氨酸乙酰化水平降低,促进了CDH1的降解(4)S6过表达→CDH1蛋白含量下降→APC/C底物泛素化水平下降→某些蛋白水平上升→中心体复制异常→染色体数目变异【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在过表达S6的细胞中,检测到CDH1水平明显降低,在S6基因敲除细胞中,CDH1第135位赖氨酸乙酰化水平升高,结合图1、2分析,野生型细胞转入S6过表达载体,CDH1蛋白含量减少,根据以上推测S6蛋白与CDH1蛋白结合,使CDH1蛋白第135位赖氨酸乙酰化水平降低,促进了CDH1的降解。【详解】(1)人体细胞分裂时,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2)为研究S6过表达的影响,将S6GFP融合基因(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HeLa细胞系,挑选单个细胞培养两周,筛选出S6过表达细胞系,因此在构建S6过表达细胞系时,可根据绿色荧光的强弱来挑选细胞进行培养。(3)根据题意可知,在过表达S6的细胞中,检测到CDH1水平明显降低,在S6基因敲除细胞中,CDH1第135位赖氨酸乙酰化水平升高,结合图1、2分析,野生型细胞转入S6过表达载体,CDH1蛋白含量少于对照组,K135Q细胞对照组和过表达组无明显差异,推测S6蛋白通过与CDH1蛋白结合,使CDH1蛋白第135位赖氨酸乙酰化水平降低,促进了CDH1的降解。(4)S6过表达,促进CDH1的降解,CDH1蛋白含量下降,CDH1是APC/C的一个亚基,APC/C是一种泛素连接酶,能够将泛素连接到底物上,从而使底物被识别并降解,在S6过表达细胞中,五种APC/C重要底物的水平均明显上调。这五种底物都是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调控起关键作用的蛋白,其中某些蛋白水平上升,会引起细胞中心体复制异常,细胞的染色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引起染色体数目异常。14.(1)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2)使脂质过氧化;攻击蛋白质的结构,造成线粒体膜氧化损伤;mtDNA突变和耗失启动细胞自噬,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引发细胞凋亡(3)DNA和蛋白质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或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分析】1、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生命现象。2、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DNA由简单的重复序列组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由于不能为DNA聚合酶完全复制而逐渐变短。【详解】(1)老年人的皮肤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2)据图可知,ROS对细胞造成的影响有使脂质过氧化;攻击蛋白质的结构,造成线粒体膜氧化损伤;mtDNA突变和耗失。可通过启动细胞自噬,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引发细胞凋亡解决细胞内衰老、损伤细胞损伤的线粒体。(3)通过实验发现复制后的染色体上带有的是酵母菌的端粒,这说明端粒的化学本质是DNA和蛋白质,据此推测,在端粒形成过程中发挥催化作用的物质有与DNA合成有关的物质,如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端粒酶能以自身成分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使端粒延长,从而延缓细胞衰老,不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是不同的,据此分析引起细胞衰老的原因可能是,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或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15.(1)排除细胞液对细胞周期的干扰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将细胞相互分离开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3)让第一次处理后停留在G1/S交界以及S期的细胞均不再处于S期70%30%40%30%【分析】用DNA合成抑制剂使细胞周期同步化需要两次用抑制剂,两次洗脱。抑制剂作用后,S期的细胞依然处于S期,其它时期的细胞不能进入S期而停留在交界处。第一次使用抑制剂的目的是使S期外其它时期细胞都在交界,处理时间大于等于G2、M、G1的和。洗脱后细胞继续分裂,洗脱时间大于S期,小于G2、M、G1的和。第二次抑制剂处理的目的是使所有细胞处于交界处,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详解】(1)B组没有加入HU,作用是排除培养液对细胞周期的干扰。实验中每组设置多个重复样品是遵循了平行重复的实验原则,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配制,使用解离液的目的是将细胞相互分离开。动物细胞中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组织细胞相互分散。根尖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3)洗脱HU后培养10h的目的是让第一次处理后停留在G1/S交界以及S期的细胞均不再处于S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A组培养液中加入了HU,HU能抑制DNA的合成,阻滞细胞进入S期而停留在G1/S交界,该交界细胞看做G1期,此时细胞都处于S和G1,S期时长为6h,细胞周期共20h,S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30%.其余细胞均处于G1期,占70%。B组细胞正常分裂,S期细胞占30%,G1期细胞占40%。16.(1)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大于0(2)中营养化(3)光照、二氧化碳脂质(4)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详解】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影响因素、种间关系、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分析图形解答问题。(1)适宜条件的光照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由于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较大,即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由于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所以当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2)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微囊藻数量较少,而鱼鳞藻、脆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微囊藻是蓝藻,粉绿狐尾藻是水生植物,两者都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两者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柴油是液态的脂肪,储存大量能量,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说明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4)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首先是减少N、P的排放,其次是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或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等相应措施。17.(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光反应CO2+H2O(CH2O)+O2(3)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4)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为化学反应提供场所【分析】生物中除某些病毒外,都具有生物膜。真核细胞除质膜(又称细胞膜)外,还有分隔各生物膜生物膜种细胞器的膜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液泡、过氧化酶体膜等。【详解】(1)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脂双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图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图1表示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生成水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图3表示的是水产生氧气的过程,代表光反应。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水和CO2产生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反应式为CO2+H2O(CH2O)+O2。(3)乳酸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若图2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图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其中葡萄糖的运输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4)图1图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物质运输(载体蛋白)、能量转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为化学反应提供场所。18.(1)电子显微镜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2)物理核糖体、线粒体(3)D(4)信息交流胞吐兴奋或抑制【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染色质。图乙中X是氨基酸,a表示核糖体,b表示内质网,c表示高尔基体。图丙表示胞吐过程。(1)图甲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应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构成②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其功能的复杂程度与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2)图甲属于物理模型,参与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的细胞器有①核糖体、④内质网、⑦高尔基体和⑥线粒体。其中含核酸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线粒体。(3)A、结构②是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糖类,A正确;B、结构⑧是染色质,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C、结构a是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D、结构c是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D错误。故选D。(4)图丙中,当囊泡上的蛋白质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合适时发生融合,随后结合部位打开并释放出相关分子,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如果分泌物为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19.(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细胞核(2)②③④①②③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92(3)DNA复制着丝粒分裂(4)使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提前【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有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特点:⑴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⑵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①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因此赤道板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上。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④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详解】(1)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因,失去全能性。(2)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有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图中①形成新的核膜核仁是末期,②形成染色体是前期,③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是中期,④着丝点分裂向两极移动是后期,故排序是②③④①。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是前期、中期。植物细胞末期出现细胞板,扩展成细胞壁。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即46条,后期着丝点断裂,加倍为92条。(3)图2中BC段染色体与核DNA数之比由1变为1/2,即完成了DNA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EF段染色体与核DNA数之比由1/2变为1,即完成了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目不变。(4)去除核物质的B时期细胞含有MPF,与A期细胞融合,增大了细胞中MPF的含量,使使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提前。20.(1)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2)104(3)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4)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5)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详解】(1)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乙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Y琼脂;甲和乙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能降解S的菌株,故均属于选择培养基。(2)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稀释液后的菌液,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的倍数至少为2×107÷1000×100÷200=1×104倍。(3)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后,可能会抑制菌株的生长,从而造成其对S的降解量下降。(4)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S的细菌的细胞数,可以取淤泥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计数。(5)甲和乙培养基均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21.(1)W(2)乙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W(3)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4)缓冲液缓冲液不能降解W酶E与天然酶降解W的能力相近【分析】筛选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地区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基。利用选择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目标菌种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微生物的筛选效率。【详解】(1)该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而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故可作筛选培养基中的氮源。(2)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培养基中乙菌落的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能够降解物质W,故乙菌落为该小组的目标细菌。(3)目标菌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故选用的筛选培养基不添加氮源,能够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便是目的细菌,故实验操作为: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4)①C处作为空白对照,要排除作为溶剂的缓冲液对实验可能造成的影响,故需要在C处滴加缓冲液,且保持滴加量相同;②培养基中的透明圈表示物质W被降解的情况,若C处不出现透明圈,则说明缓冲液不能降解物质W;若A、B处形成的透明圈直径大小相近,说明物质W被降解的程度相近,即酶E与天然酶降解物质W的能力相近。22.(1)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法(2)皿底50℃倒置(3)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使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形成的菌落a、b、d(4)氧气无50【分析】配置培养基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因此,无菌技术是发酵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指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物品与操作区域的无菌状态并不被微生物污染的技术,其核心是灭菌。常见的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详解】(1)对于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所以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2)对培养皿进行标记时要标记在培养皿的皿底上,步骤③是倒平板,倒平板时温度控制50℃左右,在步骤③中将温度约为50℃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冷凝后倒置培养,倒置培养主要为了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3)操作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使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形成的菌落。相关操作合理的有:a、b、d。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以防杂菌污染,a正确;b.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若培养基表面划破会导致菌落聚集,b正确;c.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单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c错误;d.培养基中甲醇浓度越高,能够生存下来的酵母菌利用甲醇的能力越强,所以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供应,d正确。(4)步骤⑤中,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大量的繁殖。台盼蓝染液染的死细胞,正常活细胞都是无色的,已知血细胞的计数板25×16型:每毫升菌液中待测样本总数=80个小方格内总数/80×400×104×稀释倍数。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台盼蓝等体积加入,所以实际稀释倍数是2000倍。带入可得:5×109=80个小方格内总数/80×400×104×2000,理论上无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50个。23.(1)145'(2)XhoⅠ(3)卡那霉素(4)B(5)PCR【分析】PCR反应过程:变性→复性→延伸。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复性: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延伸:72℃左右时,Taq酶有最大活性,可使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详解】(1)据图可知,根据引物箭头方向可知,要想复制KanR(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需要引物1和4,因此为去除筛选效率较低的SacB,应选择引物1和4。PCR时,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的,因此在引物的5'端引入XhoⅠ酶识别序列。(2)据图可知,载体4中RpsL(链霉素敏感基因)的两侧具有XhoⅠ酶识别序列,载体3中不含XhoⅠ酶识别序列,如果将载体2和载体3连接形成高效筛选载体4时,需要的引物应该含有XhoⅠ酶识别序列。(3)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初步检测,据题意可知,载体5中含有RpsL(链霉素敏感基因)和KanR(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将载体5导入链霉素不敏感(由RpsL突变造成)、卡那霉素敏感的受体菌。为获得成功导入载体5的菌株,应采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平板进行初步筛选。(4)据题意可知,载体5导入的是链霉素不敏感(由RpsL突变造成)、卡那霉素敏感的受体菌,受体菌中P1基因脱离载体5并整合到受体菌拟核DNA,且载体5上其他DNA片段全部丢失,因此该菌的表型为卡那霉素敏感、链霉素不敏感,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或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因此可采用PCR技术鉴定成功整合P1基因的菌株。24.(1)5'端EcoRV和XbalLuc中存在BamHI识别序列,BamHI会将Luc切断;一种酶切会导致载体、LEA自身环化及LEA反向连接(2)5'GATATCATGGGC3'和5'TCTAGACTAGTG3'4(3)抗原抗体杂交在干旱胁迫的环境下,LEA通过促进AC的表达使植物油脂增加;VOC通过抑制ATGL的表达减弱油脂的降低【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④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详解】(1)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引物的3'端延伸DNA链,因此PCR扩增需要引物。引物与目的基因所在DNA分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扩增LEA基因时,需要在引物的5'端添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于Luc中存在BamHI识别序列,BamHI会将Luc切断;一种酶切会导致载体、LEA自身环化及LEA反向连接,因此选择的限制酶是EcoRV和Xbal。(2)根据已知序列,由于引物只能引导子链从5'→3'延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用PCR扩增时的两个引物对应的序列为:5'GATATCATGGGC3'和5'TCTAGACTAGTG3'。扩增次数与得到等长DNA片段数之间的关系为2n2n,得到等长的8条DNA片段,2n2n=8,应该扩增4次。(3)①检测酶(蛋白质)分子水平上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②根据检测结果,转基因A植株的AC酶变高了,B的ATGL酶变低了,可以推测在干旱胁迫的环境下,LEA通过促进AC的表达使植物油脂增加;VOC通过抑制ATGL的表达减弱油脂的降低。25.(1)刺激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未融合的和同种融合的(2)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能准确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可大量制备(3)2/二/两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的积累(4)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1)注射癌胚抗原是为了刺激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HAT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次黄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设计的,未融合的(B细胞或骨髓瘤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B细胞+B细胞,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能生长的为杂交瘤细胞(B细胞+骨髓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抗体。(2)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以检测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单克隆抗体能准确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可大量制备。(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至少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利用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的方法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的积累,都会导致动物细胞培养受阻,需更换培养液,进行传代培养。(4)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小。26.(1)复性/退火2a(2351)BglⅡ和SpeⅠ(2)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脱分化(3)潮霉素让其适应野外环境(4)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通过观察绿色荧光来确定Cd转运蛋白是否表达以及分布场所Cd的富集能力【分析】1、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其原理是DNA的复制。2、PCR的条件有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3、PCR共包括三步: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1)①55℃30s过程称为退火(复性)处理的目的是使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结合,模板双链cDNA的数量为a个,则经过35个循环DNA分子共有235个,但是模板cDNA不需要引物,所以需要引物的个数为2a(2351)个。②限制酶不能破坏了质粒的启动子、终止子及抗性基因,同时为了确保目的基因与质粒正确连接,所以可以用BglⅡ和SpeⅠ对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酶切。(2)栾树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所需培养基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脱分化是指在一定的激素和营养等条件的诱导下,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3)由于BglⅡ已经将卡拉霉素抗性基因破坏,所以只能用潮霉素进行筛选转化成功的愈伤组织。为了让幼苗能适应野外环境,需要将幼苗长出较为发达的根系后进行移栽炼苗。(4)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获得原生质体。②通过观察绿色荧光来确定Cd转运蛋白是否表达以及分布场所,所以本研究中选择GFP与Cd转运蛋白构建融合蛋白。可以检测比较转基因栾树与野生型栾树Cd的富集能力,这是个体生物学水平上进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7.(1)生殖隔离植物体细胞杂交(2)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温度pH(3)高Ca2+—高pH融合法(4)3碘乙酰胺【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其中E为融合的原生质体,F表示杂种细胞,H表示杂种植株。(1)“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是两个不同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通过①~⑥培育优良品种H杂种植株的过程所应的技术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图中B、D是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G为愈伤组织;②过程去除了植物细胞壁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受到处理时间、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3)过程③为让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其中化学方法除了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还有高Ca2+—高pH融合法等。(4)过程③将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其中包括“中华猕猴桃”自身融合和“美味猕猴桃”自身融合以及“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融合的细胞共3种。X射线处理会使胞失去分裂能力,碘乙酰胺处理会使细胞内的酶失活而抑制生长,已经对“中华猕猴桃”用X射线处理,需对“美味猕猴桃”用碘乙酰胺处理,它们自身融合的细胞无法生长,只有当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融合才能生长,筛选到杂种细胞F,以便最终能获得优良杂种植株H。28.(1)BamHⅠ和Sau3AⅠBamHⅠ和EcoRⅠ不一定能(2)mRNA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3)核移植胚胎分割滋养层雌【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根据图乙分析可知,Sau3AⅠ、EcoRⅠ、BamHⅠ三种限制酶,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是BamHⅠ和Sau3AⅠ,其黏性末端为(GATC);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目的基因在质粒上的连接方向不确定等情况,应该选择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两侧以及质粒,结合图1和图3分析,Sau3AⅠ会破坏目的基因,应该选择EcoRⅠ和BamHⅠ切割图1所示DNA片段。结合以上分析以及Sau3AⅠ与BamHⅠ酶的识别序列可知,形成的重组质粒上肯定含有EcoRⅠ、Sau3AⅠ的识别位点,不一定含有BamHⅠ的识别位点,所以所得重组质粒不一定能被BamHⅠ切割。(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首先采集人的血液,从中提取mRNA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用PCR扩增HSA基因。利用cDNA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