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6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阅读)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2.考点梳理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考点分布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2024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2023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议论性散文2022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纪传体2021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1.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句子;(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2.题型上,客观题或主观题,这几年北京卷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赋分是3分,【备考策略】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2.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对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3.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考点概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文中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也是考生易失分的题型。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再踩准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同时还应依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确保句子翻译得更规范,从而取得高分。文言翻译具体涉及哪些知识点?1.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3.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各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4.文化常识【答题方法】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的大意。因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考生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3)关注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否准确,特别注意直译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有特殊用法的实词,越是接近现代汉语的翻译越要警惕。(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注意选项中的句内语境)(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等。(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6)关注增加(比如省略的主语和宾语)、删减、变换、调整顺序的部分。(7)回归原文进行验证,看是否与前后语境相符合。【选择题设错方式】(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一例翻译是不妥的。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解析】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解析】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解析】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解析】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解析】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解析】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解析】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解析】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考点精讲01:关注实词类型翻译要求通假字通假字要译出本字本义。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确定通假后,要找出并翻译该字的本字。多义词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的语境义。重要实词一般都有许多义项,特别要注意特俗义项,关注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语境义。活用词碰到活用词,要先根据语法关系等判断该词的活用类型,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推断其意义。注意翻译时要翻译到位,要将活用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和语境义翻译出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译时要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一般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偏义复词要通过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实词:译文:(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实词: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并翻译句子。(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实词:译文:(2)实词:译文:考点精讲02:关注虚词指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之”五个。虚词考查重点以主要考查其介词词义,如“用(拿)”“从”“按照”“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等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和活用为第一人称的词义“我”“自己”;其副词义也是重点,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诘的“难道”,表示祈使的“可要”,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通过”等虚词义,其实词义“沿袭”“缘故”等也不可忽视。乃主要考查“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之主要考查对“之”的词性的把握,尤其是对“之”作代词时所指代内容的理解,以及“之”作为宾语被前置时的翻译。有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不译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其为助词时一般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虚词译与不译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作为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等”;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时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译。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虚词:译文:(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虚词: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虚词,并翻译句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2)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有删改)(1)虚词:译文:(2)虚词:译文:考点精讲03:特殊句式文言句式是重要的赋分点,翻译时译出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灵活运用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要点。句式翻译要点判断句翻译时根据语境加上“是”“就是”等词语。被动句翻译时根据语境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在平时注意多积累拥有固定译法的句式。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②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中“人也”“子也”均表示判断。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儿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例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中的“则不”表示否定判断。参考译文: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兼而有者”一句中,“者”表示判断。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见”表被动。参考译文: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捉住。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此辈迫饥寒为盗”中的“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参考译文: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例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不容”,独立地看,是“不容纳”之义,但联系语境,则应解释为“不被容纳(接受)”。它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参考译文:他的品行清廉,所以一直到死也不能被容纳。(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A.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后多有语气助词“乎”“哉”“矣”“兮”等。翻译时只要还原到正常的主谓语序即可。例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的语序是“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安”。参考译文: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B.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较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找准标志,辨清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翻译宾语前置句时只需把宾语调至动词后即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否定句中“之”字宾语前置时,极有可能出现把它当成助词而不译的疏忽,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之”字是代词宾语,需要在翻译时译出来。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形式,“不吾索”即“不索吾”。参考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并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C.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达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语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有一些标志,如“……者”“……之……”“……之……者”“……者……”,在翻译时要把定语还原到中心语之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①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②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马说》)④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⑤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例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醉得都不能说话。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面的句型,有时也可省略介词“于”。翻译时一般情况下要把后置的状语调至动词前面。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①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②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③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个句子较长、难度较大,要注意对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显”“立”的翻译,状语后置句、反问句的翻译。“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其文岂必不传”是反问句;“显”是“显赫”的意思。参考译文: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词语,有必要时,还要添加一些词语,才能保证译文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时,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类型例句省略主语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谓语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省略宾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例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被追入朝”前省略了“来护儿”。参考译文:隋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征召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至于几天后他还没有能离开这里。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为”后省略了代词“之”。参考译文: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其……乎”,表推测的固定句式,译为“大概……吧”。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解题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是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答题时有要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如果是选择题,要注意有没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看是否翻译准确。(1)抓“标志”如判断句,其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2)重语感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读一遍给出的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3)析结构有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省略句,如缺主语、缺宾语甚至缺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等,地名前往往省略“于”,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文言文翻译口诀: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是否通假,全靠累积。揣测推断,前后联系。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以致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句式:译文:(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句式:译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太建五年,(谢)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2)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选自《陈书·谢贞传》,有删改)(1)句式:译文:(2)句式:译文:考点精讲04:把握翻译方法翻译文中的句子,应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全面审视。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且能准确传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不曲解,不遗漏。“达”,要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合理,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要求优美。用简明优雅且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置换文言。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而言,一般要求考生遵循“信”“达”这两条基本原则,“雅”是较高的要求,不作硬性规定。2.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1)留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换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②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例1A.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解析:以上两句,第一句是被动句,标志词是“为所”,翻译时应换成“被”;单音节词“虏”换成“俘虏”。第二句是判断句,标志词是“……者……也”,翻译时应换成“是”;单音节词“夺”换成“夺取”。参考译文: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B.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3)补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例2①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②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解析:①句中“为”“言天下事”之间要补出“之(蔡翛)”;“必败”前要补出“国家政事”。②句中“我”“宋之大臣”之间要补出“为(是)”;“死从”后要补出“太子”。参考译文:①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治理国家的政事,劝他赶快做些变革,否则国家政事就会失败。②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跟随太子去死。”(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子畅达。例3①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②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解析:①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其势必当取于人”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其势必当于人取”。②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则朋友不能我救也”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则子孙不能救我也”“则朋友不能救我也”。参考译文:①(有的人)做官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②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5)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把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有删改)(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接受,赞同)之。而朝议方(正)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完成)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占)七八。天与(赐予)不取,岂非更(经历)事者恨(遗憾)于后时哉!(状语后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认为……好)之。以(因为)祜病,不宜数(多次)入,更(又)遣张华就(去)问筹策(筹算,谋划,策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晋灭吴》,有删改)(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译文:(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译文:
答案(1)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解析
(1)得分点:“与”,赐予;“更事者”,后来主事的人;“恨”,感到遗憾。(2)得分点:“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参考译文]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冬十月,(晋武帝)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作乱),羊祜又上奏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夏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了伐吴的计策,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通“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认为……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做将领)者?”充国对曰:“无逾(超过)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估计)羌虏何如(怎么样)?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在远方)度(预测),臣愿驰至(快马赶到)金城,图(绘地图)上方略(作战方略)。愿陛下以属(托付,委托)老臣,勿以为忧。”遣充国将(率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停止,扎营)必坚6使……坚固)营壁,尤(特别)能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于是)西至西部都尉府,日(每天)飨(犒劳,慰劳)军士,士皆欲为用(为他所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
【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1)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译文:(2)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译文:答案(1)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2)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解析(1)得分点:“遥”,在远方;“度”,预测;“驰至”,快马赶到;“方略”,作战方略。(2)得分点:“遂”,于是;“日”,每天;“飨”,犒劳,慰劳;“为用”,为他所用。[参考译文]
神爵元年三月,那些归顺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一起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镇,杀死了地方官吏。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派去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担任平定羌人的将领?”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你预计羌人会怎样?应当派多少人?”赵充国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担忧。”(皇上)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赵充国时常注意派侦察兵到远处巡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扎营时一定使营垒坚固,他特别老成持重,爱护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战计划,然后再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饥荒),度(估计)常平[注]不足赡(救济),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张贴告示)属县,讽(规劝,劝说)富人自实(如实上报)粟,总十五万石。视(看)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少与王安石游(交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引导,引荐)之于欧阳修(状语后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不同看法)。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不比……差)扬雄,以吝,故(所以)不及(比得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认为是对的)之。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注】常平:官仓名。(1)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译文:(2)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译文:答案(1)(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2)(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解析
(1)得分点:“谕告”,张贴告示晓谕;“讽”,规劝、劝说:“实”,如实上报。(2)得分点:“不减”,不比……少,不在……之下;“以”,因为;“及”,比得上。【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曾巩)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曾巩)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皇上赞同他的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译文: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注]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译文: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译文:参考答案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注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注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1.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译文: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译文:参考答案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注意: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注意: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译文: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译文:参考答案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注意: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2.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注意: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于是战死了。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五、请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三十四年,授浙江定海县,故舟山也。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节选自《清史·缪燧传》,有删改)(1)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采分点:“请以银……”省略主语;第二个“以”,拿……作借口;“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介宾短语后置句)(2)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采分点:“子弟十三四”,定语后置句,其中“十三四”不是年龄,而是分数表示法,十分之三四;“樵牧”,名词用作动词;“出私修院延师”译出主语;“厉”译为“激励”或“鼓励”)参考译文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当时山东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三十四年,(缪燧)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六、请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蜡(指蜂蜡)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建君焉。丈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节选自刘基《灵邱丈人》,有删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采分点:“期”“举族”“恤”;省略句,补出主语)参考译文灵邱的一位老人善于养蜜蜂,每年收获蜂蜜数百斛,蜂蜡也相当多,于是他的家富有得比得上王侯了。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养蜂业,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一年多,蜜蜂逃走了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蜜蜂全都逃走了。他的家就贫穷了。一、(2024年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1】,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2】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盛衰之时具矣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B.嚣天下之口使天下人议论纷纷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D.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句应翻译为:(人才)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之的。参考译文: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包罗万象,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给百姓,(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因为)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治乱更迭,其间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虽然这样,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的。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既然这样,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二曰: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只是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C.其实无不安者
他们的内心没有不踏实的D.区区焉相乐也
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室”,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句意: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故选C。【参考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于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渠道广告运营服务合同
- 2024幼儿园老师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合同
- (2024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机械设备及配件
- 2024年医疗健康数据共享与保护合同
- 2024上海市汽车买卖合同范本新版
- 2024年出租车经营权转让合同
- 公租房物业管理培训合同
- 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配套设施与服务配置分析
- 2024年乡村道路路灯租赁合同书
- 事故应急救援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5、风电吊装施工指导手册
- 10以内的分与合
- 浅析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调查方法
- 养老院健康体检表
- 高中英语选修一(人教版)2-2Learning About Language 教学课件
- 韵母教学讲解课件
- 《马立平中文》教学大纲
- 一年级美术大眼睛-完整版课件
- 浅谈我校啦啦操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 广东省河源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