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_第1页
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_第2页
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_第3页
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_第4页
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中考古文断句的采分点解读与对应训练考点:1.《孟子·尽心上》——断句2.《赵襄子攻翟》——断句3.《苏秦以连横说秦(节选)》——断句4.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断句5.李绅《寒松赋》——断句6.《明史·张居正传》——断句7.陈继儒《小窗幽记》——断句8.韩愈《杂说一》——断句【考点研究】一、断点(一)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会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会断句。(二)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三)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四)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1.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六类虚词序号类型(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可断开。2.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序号类型(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二、标志词——之1.结构助词——的2.宾语前置的标志——之3.判断句——者……也(一)《孟子·尽心上》——断句文本【乙】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①,闻文王作兴②,曰:‘盍③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④,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⑤。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注释】①滨:水边。②作兴:兴起。③盍:何不,表疑问。④彘(zhì):猪。⑤馁:饥饿。问题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答案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解析句意是:周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句中的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在句中。第三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者”是指……的人。“者”后应停顿,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译文乙孟子说:“伯夷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仁人便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五亩的住宅,在墙下种上桑树,妇女靠它养蚕,老年人就能穿上丝绵做成的衣服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错过繁殖期,老年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男人去耕种,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饱了。所说的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百姓种植桑田,畜养牲畜,引导百姓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五十岁的人,没有丝绵穿就不觉得暖和;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觉得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挨冻受饿。周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三、选择题断句1.排除法2.对比法3.语法分析法(一)《赵襄子攻翟》——断句文本赵襄子攻翟赵襄子攻翟,取尤人、终人①,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②,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不过三日,飘风③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盘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注】①尤人、终人:都邑名。②传饭:捏成团的饭,即饭团。③飘风:旋风。问题2下列对文言文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B.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C.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D.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答案C解析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分析句意可知,“赵氏之德行”是“无所于积”的主语。“一朝而两城下”是“亡其及我”的原因。据此断句为: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故选C。译文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色忧郁。身边的人说:“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而历史上的齐、楚、吴、赵四国都曾战胜过诸侯,称霸过天下,但最终都走向衰亡,这是因为四国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孔子的力气大得能拉开城门的门栓,但他却不愿意以力大而著称;墨子善于守御攻城,这种技术连公输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愿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尽管处于强势,但却表现出柔弱,以防止物壮则老。【考题对接】一、《苏秦以连横说秦(节选)》——断句【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①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②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注释】①简:选择。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一、《苏秦以连横说秦(节选)》【答案】1.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苏秦以连横说秦(节选)》原文译文(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橐,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二、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断句【甲】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不雅、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注释】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自此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二、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与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答案】1.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三、李绅《寒松赋》——断句【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断3处)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三、《爱莲说》与李绅《寒松赋》【答案】1.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解析】本句意思是: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因此断句为: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译文乙】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的本质是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它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四、《明史·张居正传》——断句【甲】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②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注释】①同敞:张同敞,即张居正的曾孙。②策:策应,与友军相呼应,配合作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B.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C.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D.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四、《明史·张居正传》【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句子结构:“虽异室”主谓结构;“虽”,表示转折,“虽异室”和“声息相闻”存在转折关系。因此,“虽异室”后断开;“声息相闻”是完整句子结构,应在“闻”后断开;“两人日赋诗倡和”是完整的主谓结构,其中“两人”是主语,“日赋诗倡和”是谓语。因此断句:“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故选B。【译文甲】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大将王永祚等人长时间围困永州,大军赶去救援,胡一青率领众将应战敌人,战争失败了。张同敞骑马赶到全州,让杨国栋军队策应,才解围。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五、《孟涂文集》——断句【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1.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B.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C.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D.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五、《孟涂文集》【答案】1.D【解析】“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据此断句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故选D。【译文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六、陈继儒《小窗幽记》——断句【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①,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②;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③。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蝠以寄僧赏。(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注释]①絮起风中:化用“才女谢道韫咏絮”之典故:‘未若柳絮因风起。’”②子瞻之壁:即苏轼,字子瞻,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词句。③原宪之羹:原宪,孔子的弟子,虽然贫穷但不追求名利,安贫乐道。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请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六、陈继儒《小窗幽记》【答案】1.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解析】句意: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为顺承关系;“以寄僧赏”是“随作雪景一幅”的目的;应在“随作雪景一幅”前后各断一处。【译文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的山沟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