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

语文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有机地整合并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C.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D.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泛在化,将利于激活经典名著的生命力、挖掘其多重教育价值。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3分)()

A.在观看话剧视频《雷雨》后,学生们分角色饰演课本剧情,体会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B.学习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

C.看电影《鸿门宴》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编写剧本大纲。

D.教师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并组织学生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写诗的方式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目前,各学校正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围绕这一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该如何进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出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既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治疗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尾,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赛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计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C.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体现作者的“冰山理论”。

D.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感到压抑。

8.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

9.海明威曾写过这样的话:“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结合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谋之一A不见B用C则安D知终E不复用也F不知默默以待G其变H而自残至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这里指诸侯封地,与《过秦论》“享国之日浅”中的“国"意思相同。

B.害,这里是伤害、损害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相同。

C.得,这里是满足、满意的意思,与材料二“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中的“得"意思不同。

D.举,这里是全、都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初即位,贾谊制定并实施了改历法、变服色、定法制、定官名、兴礼乐等礼法制度,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B.汉文帝本想重用贾谊,但在别人的挑拨下疏远了他,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在渡过湘水时,他以作赋凭吊屈原的方式自伤。

C.苏轼认为贾谊若得君臣支持,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便不会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

D.苏轼认为贾谊才华出众、志向远大,本有机会实现抱负,但因气量狭小和见识不足而抱憾终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4分)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4分)

1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臣子应如何避免贾谊式的悲剧。(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黄庭坚前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宣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诗题。

B.“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广阔的胸襟。

16.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盘庚的故事表明“_______,_______”的行事准则,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会激起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

(3)“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甲)。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A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B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之间、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这两种对抗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和无庸争辩的事实。①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②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③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④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狡狯的精灵在这一切矛盾中经常出现。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乙)。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0.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把“革命”比作三种事物,请找出三种喻体来并分析其妙处。(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都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强烈,渴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除诗歌、小说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D.“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说法绝对。原文“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只是条件之一。】

2.C【解析:C.“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

3.B【解析:B.“学习课文"和“写一段颁奖词”均属印刷文字媒介,没有跨媒介。】

4.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场景正泛在化,并改变人们的阅读“姿势";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形式;③最后论述“跨媒介阅读实质是思维的表达”,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每点1分,写出3点给4分)

5.①《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注重经典名著阅读,在印刷文字的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审美能力,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②《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借助电视剧、电子听书、网络主题贴吧或相关播客等新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大众解读,与原著文本达成“互文互读”。③《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要“跨越”更要“整合"。基于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展开丰富的语言活动,结合不同媒介信息,整合丰富的语料,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每点2分,写出3点可得6分)

6.C【解析:C.“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错误,从文中来看,小男孩并没有暗示父亲,想引起父亲的重视,相反,他不断催促父亲离开,怕传染给他,“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7.D【解析:D.“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错。文中小男孩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小说结尾解除了小男孩的恐惧,让读者感到很轻松。】

8.①父亲外出打猎,说明孩子的病情不重,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③父亲打猎时心情轻松愉悦,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每点1分,写出3点给4分)

9.①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②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③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这些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每点2分,写出3点给6分)

10.CFH【解析:句意:自己的谋略一次不被采用,又何以见得最终都不会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时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这种地步。】

11.B【解析:A.正确。句意: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在位的时间不长。B.“这里是伤害、损害的意思"错误。都是“嫉妒”的意思。句意: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为了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C.正确。满足、满意;得到。句意:内心非常不愉快。/如果上面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下面能够得到周勃、灌婴这班元老大臣的支持。D.正确。句意:然后才能使整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主张去治理。/全天下的豪杰。故选B。】

12.A【解析:A.“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可知。还没来得及实施。】

13.(1)他们这种君臣互相投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相得”,互相投合;“分”,情分;“特”,只是。每点1分,句意1分。)

(2)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伤”,感伤;“夭绝”,早死;“穷”,逆境。每点1分,句意1分。)

14.臣子要能等待时机、有所忍耐;不招疑忌,善于处穷;气量宽宏,见识高远。(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座位傍边。楚国人把鸮叫做“鵩”。贾谊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鵩鸟赋》来自我安慰。

材料二:

绛侯周勃亲自捧着皇帝的玉玺交给汉文帝,灌婴统兵几十万来决定刘、吕两大政治势力的胜负,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老部将,他们这种君臣互相投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城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却想让皇帝在一朝一夕的短时间里,完全抛弃元老勋臣和既定国策,另搞新的一套,也就太难了。作为贾谊,如果上面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下面能够得到周勃、灌婴这班元老大臣的支持,从容不迫地跟他们搞好关系,逐渐渗透同他们结成深交,使得皇帝不猜疑他,大臣不忌恨他,然后才能使整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不超过十年,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哪有在刚见面站着交谈的顷刻之间,就突然对皇帝谈论值得痛哭流涕的天下形势呢!我看他经过湘水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着忧郁愁闷,心情激荡不安,有高飞远举的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自己的谋略一次不被采用,又何以见得最终都不会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时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这种地步。唉!贾谊是志向远大而器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15.B【解析:B.“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错误。本诗借“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意境高洁。《锦瑟》中用“鲛人泣泪"传说表达的是复杂难言的怅惘情绪,意境凄美。】

16.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友人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运用典故,赞美友人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友人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每点2分)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每空1分)

18.A不可思议B愚昧无知(每空1分)

19.甲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乙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每句2分)

20.①两种对抗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和无庸争辩的事实,②一种对抗存在于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之间,③另一种对抗存在于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每个短句1分,句子通顺1分)

21.②“和”改为“而”,变成“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

④“狡狯的精灵"放到“出现”后面,变成“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在这一切矛盾中经常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每句2分)

22.①喻体:罗宾。分析:罗宾是好人儿,形象地写出了革命造福于广大群众的作用。

②喻体:老田鼠。分析:老田鼠能迅速刨土,写出了革命的迅速和有力。

③喻体:工兵。分析:工兵能开路,写出了革命有开路先锋的作用。(每点2分)

23.例文:

既做月亮被照亮,也做太阳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