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赣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体现了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青年经历了由消极摆烂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过程。

C.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长时间的精神内耗。

D.经过引导和培养,消极的反刍思维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B.脱贫攻坚目标确定后,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珍惜时代机遇、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尽责、在尽责中成长。

C.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3.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3分)

A.“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5.小丽最近很苦恼,接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意,小丽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最近又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口角,她在晚上一遍遍复盘,课堂上也很难专心听讲。请你结合材料,给小丽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劳动,像一件往事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身在都市的人们,多少会从这样的气息里回想起飘浮在大地之上的那些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不少城里人的内心,都还留着一条乡下的根。远离沙地的那些日子,我一回回在梦里回味这样一种芬芳。此刻,我站立在沙地之上,把肉身浸泡在这样一种芬芳里。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这样一种芬芳中溺毙,就此死去。在这个时代,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死,也是一件奢侈的事。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梁,沿鼻尖,绕行至下巴,如毛毛虫,一步一步往下爬。

对我来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汗一出,滚烫的肉体瞬间清凉。如患头痛发热,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干,熬成汤剂,一碗下去,便如汤沃雪,清热去烦。久坐办公室,体内虚火堆积,坐卧不安,此亦是病。下田,握耙,深翻一块地,浑身挂汗,两袖溽湿,则火灭神宁,病去身轻。

可惜,大多时候,我只是在电脑屏前,遥想自己躬耕在一块田地上的模样,亦自然地想起父亲;想起他的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我躬耕在沙地上的模样,和父亲重叠。我在沙地上劳作的每一个侧面,都与父亲重合。而父亲与他的父亲重合。往前,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重合。再往前,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向前一百代,父亲的侧影,便与汉砖上的祖先重合。我翻看汉砖画册,两千年前那些耕作在汉代画像石上的先人,以耒、以耜、以犁,以与父亲相同的一个侧影,翻开新鲜而古老的大地。

我握紧耙柄,挥动铁耙的时候,便感觉自己和父亲,和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对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想象那一个硕大的劳作的场景,黄河奔流,“千耦其耘”,大地在大河两岸不断地向上生长,生动的场面令人神往。可惜,时间禁不起花费,数千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高楼、马路、飞机、高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再看不到如此盛大的劳作画面,这一刻,被藏进一首诗,被定格在秦砖汉瓦之上。一块石头穿越千年,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日,我翻开大地的侧影,就是祖先们在大地上躬耕的侧影——黑白,如弓。一滴汗水,自千年之前落下,在今日发出回响。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

此刻,正是沙地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芦芽冒尖,油菜起薹,沙地苏醒。这一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挥汗如雨。翻土,犁地,播种,然后插秧,割草,耘田,治虫,施肥,收割。劳作与汗水,仿佛热恋,抵死缠绵。我举起铁耙,一遍遍举起,汗液在身体这个容器深处沸腾,滚烫如潮水,喷薄。没有人知道它们躲藏何处,像人不知道一穗麦子一朵菜花藏身何处。汗水把身体打开,如铁耙打开大地。

大地如书卷,一层一层翻开,属于麦子的谷子的油菜花的芬芳,次第喷薄。大地丰饶,没有一种气味会如此丰饶。我一耙又一耙,把一块泥翻开,打碎,看沙土飞溅,看曲鳝造出一个一个桥洞,弓身奔逃。只有被不断翻开的大地,才拥有更多供庄稼呼吸的空气,像一本书,只有被不断翻开才拥有更持久的生命。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

有些东西,不需要“为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把父亲翻了一辈子的地,重新翻开;把父亲撒了无数遍的种,再撒一遍;把父亲磨了数十年的耙柄,重又摩挲一回。

我的手心在与泥沙与耙柄的对话中,变得光滑如玉。妻拉着我的手说:怎么会这样?

我无法回答她。

打开大地,重走一遍父亲走过的路,我的手,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手,祖先们的手。我的模样,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模样,祖先的模样。

此刻,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打开笔记本,打开WORD,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奔走。我在心里念着那些赤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日子:劳动,多像一件往事!

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在回味里挥汗如雨,在回味里与大地肌肤相亲,在回味里一遍遍重叠那个三千年不变的躬耕的侧影。白天与黑夜,星辰与大海,自一张平整的白纸涌出。

像大地上长出麦子,长出谷子,长出花朵,长出诗和往事。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在这个时代,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死,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一句,看似发牢骚,实际上也起到了反思时代问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B.在“我”用耙子翻地的时候,曲鳝仓皇奔逃,这一细节描写暗示出农业劳作也可能会破坏自然生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征服自然行为的深刻忧虑。

C.面对妻子关于劳动之后手为何变得光滑的疑问,作者之所以“无法回答”,既是因为自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也因为他觉得没有解释的必要。

D.文章揭示了因为时代变迁、城市生活取代农耕生活,劳动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趋于消失的问题,并两次使用“可惜”一词,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绝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个劳动画面开篇,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既呼应了标题,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联。

B.文章在描写汗水时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又说“汗液在身体这个容器深处沸腾,滚烫如潮水,喷薄”,两处都用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汗水所蕴涵的激情本质。

C.文章既有对自己“躬耕"的描写,也有对祖先劳动场景的想象,实境与虚境相互交替又相互叠合,共同表现主旨,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D.本文语言灵动思维跳跃,场景变化丰富,但始终围绕着劳动行为展开,并用“汗”这一物象贯穿全篇,使得文章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8.作者为何说“劳动,像一件往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这篇散文真挚地歌颂大地、礼赞劳动,具有浓郁的抒情味道,请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终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宁以义A死B不苟C幸D生E而视死如归F此又君子G之尤H难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闵,怜恤、哀怜,与《陈情表》“夙遭闵凶"中的“闵”意思不同。

C.易,容易,与(种树郭橐驼传)“根拳而土易"中的“易”意思不同。

D.乌,哪里,与〈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都表示反问语气。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贞观四年判处死刑人数少和贞观六年级即返家都表现了唐太宗天性仁爱宽容。

B.唐太宗解释自己即位以来没有多次赦免罪犯的罪因是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侥幸心理。

C.材料二第二段引入唐太宗思德感化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双方的心理来对该观点进行批驳。

D.欧阳修批评唐太宗对囚犯施恩,认为对囚犯要施以刑罚,才能达到尧、舜、三王之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1分)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2分)

14.材料二对唐太宗“纵囚而归"的做法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批判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雨夜

陆游

苍云昼埋山,白雨夜溢渠。

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

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

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

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株。

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①?

【注】①摅:表示,发表。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颇有恢宏之境,白日远望苍云聚集,写出了雨前的特有景象,暗示大雨将至,夜晚则近观雨水溢出沟渠。

B.三、四句由开头的自然之景转为对室内高堂风灯闪烁之景的描绘,将诗人独处的氛围烘托得更加切合内心的感受。

C.七、八句写诗人年少之时制定了外出则痛饮美酒,归家则饱读奇书的人生规划,引出后面第九句的“可怜”之叹。

D.第十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劳心劳力而形容消瘦的状态,最后两句委婉表达诗人内心孤愤而无法言说。

16.本诗题为“雨夜”,实则“愤”为关键。请简要分析“愤"的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抚摸,更有甚者,“_______,_______”,这样一来,便抑制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诗人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湖北的春运期间,一场A的暴雪让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一列列原本满载着归心似箭的乘客的列车,不得不停在铁轨上,等待风雪的过去。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抱怨和失望如漫天大雪纷纷扬扬。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荒原上,——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向他们奔驰而来。这是来自“春天"的火车,“换乘”他们回家的梦,融化他们冰冻的心。乘客们不禁感慨道:“雪中送炭,无比温暖!"这不仅仅是对那一列列绿皮火车的赞美,更是对在这场考验中每一个B的铁路工作人员的致敬。

当高铁列车因为暴雪而无法正常运行时,绿皮火车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它穿越风雪,驶过山川,将人们带回家。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绿皮火车成为春运的象征,同时也引发了(甲)。

①此事件的出现,②让人们重新审视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问题。③高铁的出现,④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⑤并且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铁票价昂贵,让很多人C:高铁的速度过快,让人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高铁的车厢里,人们低头玩手机,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疏远。而绿皮火车,则是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它的票价相对便宜,让更多的人能够承担得起;它的速度适中,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美景:它的车厢里,人们相互交流,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经历。绿皮火车,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同时也成为人们对传统生活的回忆。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绿皮火车(),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坚守和奉献,代表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维护。

为什么高铁上的人很安静,而火车上的人却是叽叽喳喳的?有这样一个高赞的回答:因为高铁坐的是“儿女”,火车坐的是“父母";(1)____,____;

(2)____,____;高铁很快,快的让你记不起邻座的样子,火车很慢,慢到你可以听一个人讲完他的一生。

18.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点的“而”与“他虽然年纪小,而思维成熟"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B.加点的“则"与“如果不努力学习,则会落后”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加点的“也”与“即使老师不在,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中的“也”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加点的“与"与“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同等重要”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

19.请在文中ABC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高铁与绿皮火车,引发我们许多的感悟,请以“高铁是……,火车是……”为句式,在文中(1)(2)后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数基本相同,内容符合文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③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解除痛苦的三个方案:第一,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当年很悲惨,但是你抱怨于事无补;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与过去有关系的,但是一点也没有用;第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设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上述经典名言,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赣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1.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B选项有两处错误:“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错,原文并没有说这几种情绪孰先孰后;“消极摆烂”错,结合材料一第3段“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可知,“佛系”“躺平"并非消极摆烂。

2.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概念的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可以判断: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B.脱贫攻坚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C.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在。A.人生是既定的,何必成天叹息哀愁,带有强烈的“宿命感”,不适合。B.劝慰人不要失去希望,说不定下一个转角就会出现新的契机,不适合。C.劝人不要纠结过去的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D.劝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适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作答时,要围绕题干“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进行信息筛选。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每点1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材料提出的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及应对精神内耗的策略,筛选概括出针对小丽的精神内耗的破解之道。

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每点2分)

【答案】6.A7.B

8.①“我”如今在城市生活,依赖电脑工作,在大地上躬耕更多时候只能是遥想的往事。

②时代变迁,大地改变模样,古人延续数千年的盛大劳动场景已经消失,成为往事。

9.①大量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铺排土地的价值和劳动的场面,渲染赞颂之情。

②通过回忆和想象,将古往今来的劳动场景和身影重叠起来,制造强烈的情感共鸣。

③将现代城市生活、工作方式和土地上的躬耕劳作进行对比,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

④用不无夸张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对土地和劳动的赞美之情。

10.BEF11.D12.D

13.(1)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诣"后”“嘉"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国家,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情理来博取名誉。(“本”“逆"干”各1分,句意1分)

14.①人情角度:用君子都特别难以做到的事情来期待小人中最严重的囚犯来做到,不合人情。②恩德成效的角度:唐太宗施恩六年的效果都没有一天施恩的效果好,有矛盾;指出唐太宗所谓恩德效果不过是上下利用揣摩心理的假恩德和假信义,本质是沽名钓誉。③法律建设角度:不能够作为常规的通行法律传承和运用,否则会使罪犯产生侥幸心理,对法律建设没有积极意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但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

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国家,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情理来博取名誉。

15.D

16.答案:①为晚年寂寞孤独、无人相伴而愤;②为双鬓斑白、年华老去而愤;③为年少理想不能实现、兀兀穷年而愤。

17.(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辨析词语的能力。A.不同,“而”,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B.不同,“则”,连词,表对比;连词,表因果。C.不同,“也”,副词,表示同样;副词,和“即使"搭配,表让步。D.相同,两个“与”都是连词。故选A。

19.突如其来恪尽职守望而却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可知,这场“暴雪”来得太意外,可填“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B处,突出铁路工作人员冒着风雪坚守在岗位上的高贵精神和品质,可填“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C处,根据“高铁票价昂贵”,可知高铁票价不便宜,

很多人不能承担得起。可填“望而却步”。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20.第一处:④“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改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第二处:⑤“并且”改为“但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和④句出现了“中途易辙”的问题,同时考虑到⑤句“带来了一些问题"的主语是“高铁的出现”,故在④前加“使"或“让”;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前文是转折关系,可以将“并且”改为“但是"。

21.甲: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乙: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此处是过渡句,“同时”已经照应了前文,该填的内容是总括后文具体的思考,结合后文“现代交通工具"对传统生活的回忆”“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等内容,可总结为引发的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所以此处可以填: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乙处,根据“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可知此处是递进关系,可用“不仅”和“更"搭配;根据前文“而绿皮火车,则是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可知绿皮火车本质上是交通工具。所以此处可以填: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22.(1)高铁是理想火车是归途(2)高铁是中国速度火车是中国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