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电子文档_第1页
知识产权法电子文档_第2页
知识产权法电子文档_第3页
知识产权法电子文档_第4页
知识产权法电子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法

第一章著作权概述

第一节著作权的定义

著作权,是指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所有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

专有权利。著作权主体、客体和著作权的内容是著作权的基本构成要素。版权来源

于《安娜女王法令》。

一、著作权的主体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的主体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作者,

是指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活动,采用一定的客观表现方式直接创作作品的人。

二、著作权的客体

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创作。

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物质形态,如书刊、磁带、胶片、模型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口头语

言、形体动作等,既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在原作基础上的改编、翻译、编辑等

方式再创的;既可以是已经发表的,也可以是未公开的。这些不同领域不同表现形

式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人类智力创作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质是人类的智力劳动。

三、著作权的内容

著作权的内容,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作品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其内容

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部分(一些国家的著作权法只规定财产权利)。

第二节著作权法的概念

著作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著作权法是调整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著作权主管机关在作品的

创作传播、使用、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二章著作权主体

第一节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

著作权主体,又称为著作权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作品享有著作权并承

担相应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著作权主体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主体形态分

1、公民。没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未成年人即使属于民法理论中的完全

无民事行为能力,也可以因为创作这一事实行为而依法享有著作权。如幼儿园儿童

的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活动均可产生著作权。案例:

2、法人。法人必须符合〈民法通则〉第37条的规定: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

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非法人单位。〈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不具备法人资格,经核

准登记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或者组成法人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包括两种:

一是依法进行登记单位或团体,如分公司、合伙企业、研究会等,这在合同法和诉

讼法中也能成为主体,被称为“其他组织”;二是组成法人的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

如大学的系、学院、教研室,法院的审判庭等。对第二类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存在

着与诉讼法不协调的问题,有学者表示反对,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在最高人

民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上的讲话(〈著作权法讲要〉,法律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

73页)。他反对的理由是这类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这理由不能成立,5

岁幼儿也没有财产承担责任,但世界上基本上均承认其成为版权主体。有趣的是,

〈著作权法讲座〉一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编”,把

培训班这种临时机构也作为著作权人。

(二)按是否直接创作分:

1、作者

2、其他著作权人

(三)按权利产生方式分

1、原始著作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直接享有著作权。

2、继受著作权人。依照合同或继承方式间接享有著作权。

(四)按国籍分:

1、本国人

2、外国人

第二节作者

一、作者的概念

(一)作者的定义

作者的认定是著作权法中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根据〈著作权法〉第

11条第2款的规定,作者是指创作作品的公民。

(二)著作权法所称的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

1、作者必须是直接具有思维能力的自然人

2、作者必须具有创作能力

创作是一种事实行为,故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作者的标准,应当是客观上的创

作能力,而非法律上的行为能力。这一要求并不苛刻,没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只要事

实上创作出了作品,就从法律上反推他具有创作能力。创作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会因

人而异,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文字表达能力;由文字表达能力的,不一定

有绘画表达能力;有绘画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音乐表达能力,各种创作能力都会

得到法律的认可。

3、作者必须实际从事了创作活动

所谓创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第1款作了立法解释,是指“直接产

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该条第2款还明确规定:“为他人创作进行

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为创作”。大

量的版权纠纷都与作者认定时如何理解该条的规定有关。如刘国础诉叶毓山歌乐山

烈士群雕案,刘德彬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版权案,李淑贤诉李文达〈我的前

半生〉版权案等。

4、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产生了作品

仅有创作活动而无创作成果也不能成为作者。作品的认定问题后面详讲。

(三)作者与常见相关术语辩析

与作家、撰稿人、执笔人、主编、审稿人、编辑之间的关系

三、视为作者的单位

单位被视为作者的条件

1、作品的创作活动由单位组织

2、作品的创作代表了单位意志

3、由单位承担责任

常见的单位视为作者的情况有:政府工作报告、大型百科全书、单位工作总结

等。这类作品可以从理论上称为单位作品。须注意的是,单位作品不同于我们后面

要讲的职务作品。

四、作者的认定

作者的认定实行推定原则,即“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著名的公民、法人或

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这一原则一方面减轻了作者在有关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另

一方面也为法官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在理解推定原则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作品中署名的人并非都是作者。应注意将其中的非作者区分开来,如丛书

的顾问、策划人、校对人、审稿人、编辑等。

2、作者的上民署名应是完整意义的署名。如《眼病图谱》案中“协助创作”

之类的表述不能适用推定原则。

3、有相反证据证明署名的人为非作者或者真正作者未著名的,应当根据证据

进行认定。

第三节其他著作权人

一、其他著作权人的含义

其他著作权人是指作者和被视为作者以外,依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享有全部或

者部分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其他著作权人是著作权主体中的一类重要主体,范围较广,既有单位,又有个

人;既有原始主体,又有继受主体。

二、其他著作权人的类型

(一)职务作品中作者所在的单位

一般职务作品,作者所在单位享有优先使用权。特殊职务作品,作者所在单位

享有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

(二)影视作品的制片人

电影、电视、录象作品的导演、编剧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著作权由制片人

享有。

(三)委托作品的委托人

(四)作者的被继承人

(五)其他根据法律或合同取得著作权的人

如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取得著作财产权的人

第三章著作权的客体

第一节作品的认定

一、作品的定义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解释,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

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二、作品的要件

(一)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体育中的技巧、动作、阵势排列等,不属于作品范畴。

(二)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

或传授知识,或阐述理论,或反映现实,或抒发情感。路标只具有指示作用,

没有思想,不能成为作品。我国出现过单独为标点符号提起版权诉讼的案例

(三)有一定的表达形式

作品的表达形式是指表达作者思想并能被人感知的外在形式。有时,作品的类

型也被视为表达形式,如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雕塑、电影等都会被视为作品

的表达形式。不同的作品,其具体表达形式各不相同。如对文字作品而言,表现为

文字符号的组和、字词句的排列;对美术作品而言,表现为富有情感的线条、色彩、

描绘手法等;对音乐作品而言,则以旋律、节奏、合声等为表现形式;舞蹈作品,

则是通过文字和图形表现的连续动作、姿势、表情等。

(四)具有独创性

也称原创性,初创性应与创造性相区别。是指作品由自己通过智力劳动创作完

成,非抄袭之作。只要是自己完成的,作品可以与他人的雷同。对独创性的理解,

大陆法系国家掌握较严,火车时刻表、电话号码簿、法律文件汇编等创作程度较底

的成果一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英美法系国家的标准则相对宽松,认为只要付出了

劳动,即使创作程度较低,也应受到保护。

(五)具有相对完整性

即作品应当完成。作品的初稿也受版权法保护。只要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即使作品未全部完成,也开始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二节作品的种类

著作权法第3条和实施条例第4条作了具体规定。

一、文字作品

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广告语在我国的判例中

也被视为文字作品受到保护。如广告语“横跨春夏,直抵秋冬”案、“世界风采东

方情”案,被告以广告商务语部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抗辩,未获得法院支

持。

二、口述作品

指即心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

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

这类作品统称文艺作品。

四、美术、摄影作品

五、电影、电视、录象作品

修订草案改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

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

修订草案改为“与地理、地形或者科学有关的图形和模型”

八、计算机软件

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第三节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项目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项目:

一、禁止传播的作品

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J

二、需要及时传播的作品

如官方文件及译文时事新闻

广西广播电视报诉广西煤矿工人报侵犯版权案。(《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

院倾向于将其作为类似于时事新闻未通过版权法保护。英国有对电视节目时间表给

予版权保护的案例。

三、表现形式单一不宜垄断使用的成果

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四、应由专利法、合同法调整的成果(著作权法第7条)

如产品设计如果是取务发明创造,单位申请专利的权利就会和发明人版权中的

发表权冲突,发表会破坏新颖性。

再如技术秘密如属于职务技术成果,技术秘密权也会和发明人的发表权冲突。

但是,实用工艺美术品既可受专利法保护,也可受版权法保护,我国已经出现

了通过版权法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司法判例,如“金秋茶具”(《法制日报》,张亦竦

等,1997年9月1日第6版)。

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和限制

第一节著作权的内容

一、著作人身权

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是作者基于创作所享有的一种使其人格、作品受到尊重的权利,具有强烈的人身属

性。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

权。

(一)发表权

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发表权在著作人身权中处于首

要的地位。作品完成后是否公之于众及公开的时间、方式等都应尊重作者的意愿,

否则可能给作者人格造成难以补救的侵害。因而发表权是对作者人格起码的保障。

尽管如此,在著作权立法中明文确认这一权项的国家只占少数,伯尔尼公约也没有

把发表权列为著作权的内容。

发表权的内容,具体包括是否发表、何时发表、何地发表及以何种方式发表作

品的权利。一般认为,构成发表应当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权利人要有将作品公之

于众的意思表示。第二,权利人要有将作品以某种方式公开,从而可使不特定多数

人得以知晓其作品的事实。

另外,发表权的行使尚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二是

发表权之专属于作者不是绝对的.三是发表权的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

(二)署名权

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行使署名权的实质是要

求他人承认作者的身份。严格地说,表明作者身份的途径或方式不限于署名,但通

常署名权被作广义理解,与表明作者身份权为同一含义。署名权是著作人身权的核

心和基础,是一项基本的著作人身权。

署名权的行使都应当以善意方式进行。譬如,建筑设计师在其建筑物上署

名不能破坏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因而一般应署名在既可以看得到但又不致影响建筑

物外观的地方。另外,在实用艺术品及有关雕刻、雕塑作品上的署名也存在类似的

问题等等。

(三)修改权

修改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作品创作完成后,随着

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会随之变化,出于对社会的负责,

同时也意味着维护作者自身的有关精神利益(间接地可能还涉及作者的财产利益),

作者适时地加以修改是必要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作者的修改权。但由于修改权

同时意味着作者有反对他人擅自修改,从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多数国家的著

作权法反倒是从保护作品完整性的角度来隐含作者的正面修改权的。在通常理解

上,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质上是修改权的一种体现或补充,这似乎要比以保护作品完

整权隐含修改权的思路更为可取。我国不少学者经常是将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

相并列加以论述的。

修改权既可以由作者本人行使,也可以授权他人行使。至于像建筑作品、

美术作品的修改权,同时还要受到物权的限制。如美术作品的物权转移后,作者若

想行使修改权,则必须征得美术作品物权所有人的同意。当然,有关物权人对此类

作品擅自的修改属于侵犯修改权,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对建筑物做必要的修缮而

导致建筑物与原设计的出入,不认为是侵权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知识产

权组织曾建议对实用艺术品作者的修改权限制如下:厂家有权不经许可修改实用艺

术品,作者有权禁止在未经许可而修改后的实际艺术品上再标示其姓名。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完整权,即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如前所述,许

多国家的著作权法及伯尔尼公约都是用保护作品完整权来隐含修改权的。我国著作

权法则是将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分开列出的。一般认为,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质

上是对修改权的一种体现或补充,它是一项禁止权,即禁止他人对作品的歪曲和篡

改。歪曲是指一切曲解作品原意,损坏作品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的行为;篡改则是

指擅自通过增补、删节变更作品内容的行为。可见,保护作品完整权不仅保护作品

表现形式的完整性,也保护其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的完整。他人无论是对作品的

各种演绎,还是对作品进行不同方式的传播,都不能对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

进行歪曲或篡改。在实践中,未经许可而援用原作的故事创作后续作品、未经许可

擅自改换作品具有独特含义的标题或利用原曲另填新词等,都可能侵害作品的完整

性。

著作人身权与民法一般的人身权是不同:

1、权利产生的依据和功能不同

2、权利持续的时间不同

3、权利的专属性程度不同

二、著作财产权

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也称经济权利,是指作者依法通过各种方式而利用

其作品的专有权利。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作品的利用(不论自己利用或许可

他人利用)通常会给著作权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作品的专

有利用权成为作者的重要财产权利。著作财产权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权利:

(-)复制权

复制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复制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以印刷、

复制、临摹、拓印、录音、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复

制权是著作财产权中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权利,著作权制度曾被称为"出版

业之子",就是因为著作权制度起源于复制权。

复制可分五种形式:(1)从平面到平面的复制。如文字作品的印刷、复印;(2)

从无载体变为有载体的复制。如口述伤口的录音。(3)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如米

老鼠动画变成玩具,按设计图制作产品;(4)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如对立体雕塑

的临摹、照相;(5)从立体到立体的复制。如对雕塑的缩小、放大等。我国著作权

法第53条规定:“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

不属于本法所称的复制J可见,我国著作权法排斥了前述第三种复制。

(二)发行权

发行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发行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以出售或

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复制品的权利。发行权是作者享有的一项重要传播

权。传统发行概念的重要特征是以作品的有形复制为前提,换言之,所发行的必须

是作品的有形复制品(本)。

发行权的效力涉及作品复制品的发行主体、发行范围、发行数量和发行方

式等,非授权主体擅自发行或授权发行主体擅自改变发行范围、发行数量和发行方

式的都属于侵犯发行权的行为。发行权主要涉及出售权、赠与权及进口权三项。出

售权是指以销售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复制品的权利;赠与权是指以无偿发送的方

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复制品的权利;进口权是指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作品复制品至

享有作品发行权的国家或地区的权利。进口权下的作品复制品进口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从其他作者享有发行权的国家或地区进口作品复制品至作者享有发行权的另

一国家或地区,一是从其他作者不享有发行权甚至根本不享有著作权的国家或地区

进口作品复制品至作者享有发行权的国家或地区。未经作者同意而进行上述进口活

动,即是侵犯作者的进口权

(三)出租权

出租权,即是作者享有的对有关作品的出租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以有偿

方式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

中的程序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本身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作品的出

租实际上是包含于作品的发行之中的,是发行的一种具体方式,是通过收取租金的

形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复制品使用权的经营行为。对出租权的适度而有效的保护应该

是,一方面把出租权有针对地赋予某几类作品的作者以切实保护其利益。另一方面,

把出租权从发行权中单列出来,使其不受发行权穷竭原则的影响。

(四)展览权

展览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展览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公开陈列

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展览是有关作品的一种重要发表和

传播方式,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都确认了展览权。从理论上讲,各类作品的作者

都有展览权,但具体到各国的著作权法,对哪些作品赋予展览权却有较大的差异。

(五)表演权

表演权,又称公开表演权,即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公开表演的专有权利,

具体是指通过演员的声音、表情、动作在现场直接公开再现作品,以及通过放映机、

录音机、录像机等技术设备间接公开再现作品或作品的表演的权利。对于表演权,

一方面,表演权的客体,即哪些作品享有表演权,不同国家的规定可能不同;另一

方面,表演权所控制的表演一般分为直接表演和间接表演两种,这一点各国及公约

的规定比较一致(德国及台湾地区是将上映权与演示权并列规定的)。直接表演即是

指自然人的现场表演,亦称活人表演,包括面对观众的现场表演,也可以是面对录

制、转播设备为录音录像、播放目的的表演。间接表演,也称机械表演,即借助唱

片、录像带或电影胶片等再现录制下来的表演。

(六)播放权

播放权,又称广播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播放或广播专有权利,

具体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公开传播作品,以及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技术设备

营利性公开传播作品的权利。播放权是文字作品、戏剧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

及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等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主要是针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放活

动而赋予作者的一项控制权利。

(七)摄制权

摄制权,又称"制片权",即作者享有的利用其作品,摄制成视听作品的专

有权利,具体是指以摄制电影或者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首次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

权利。伯尔尼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也是把改编权和制片权分开来规定的。

摄制权的客体主要是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美术作品,这些作品

的摄制权具体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的权利,一是将作

品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摄制成电视或录像等作品的权利。如果是将作品机械的拍

摄或录制,则属于复制权控制的行为,对已经摄制好的电影、电视或录像作品进行

拷贝、翻录等也是复制而非摄制。另外,将有关作品摄制进电影中去的权利也是作

者摄制权的内容,如果未经许可将一部乐曲作为电影的配乐,将某幅画或放置在非

公共场所的某一立体艺术品摄入电影、电视作品中,都将是侵犯相应作者的摄制权。

摄制权的享有者既可以是原作作者,也可以是演绎作品的作者。如果是对演绎作品

行使摄制权,则无论是原作者或演绎作者,都无权单独许可制片者摄制该作品,但

却都有独立禁止他人摄制的权利。

(八)改编权

改编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改编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改变原作

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改编不仅是一种再创作,而且

事实上也是对原作的一种传播。各国著作权法都承认作者的改编权,但对改编权的

含义不尽相同。

改编权的客体主要是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是否享有改编权则是有分歧的。

作者的改编权不仅及于原作,而且及于任何演绎作品,包括对改编后产生的新作,

也即对演绎作品的改编(包括对改编作品的改编),不仅应取得演绎作品作者的许

可,而且亦应取得原作者的许可。

(九)翻译权

翻译权,即作者对其作品进行翻译的专有权利,具体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

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翻译权属于演绎权的一种。在使用不同语言、

文字的国家、民族之间,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相互交流和传播离不开翻译这一

重要媒介。翻译权的客体主要是文字作品口述作品以及与文字语言表达有关的音

乐、戏剧、电影、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对于计算机软件中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的转

换以及音乐作品中简谱与五线谱之间的转换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国家认

为上述转换属于翻译,因而受作者翻译权的控制,如英国、新加坡等。多数国家并

不把这种具有严格对应关系的转换视为翻译,而仅仅是复制,受作者复制权的控制。

美术作品、图形模型作品等一般不存在翻译问题。此外,各种方言之间转换因不涉

及文字的转换,因而也不属于翻译。翻译权不仅及于原作,而且还及于演绎作品(包

括经翻译而产生的演绎作品,即译作),就是说对演绎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得到

演绎作品作者的同意,也需要得到原作作者的同意。例如,甲的作品A授权由乙翻

译成B,如果丙欲把乙的译作B翻译成C,则需要获得甲和乙的双重授权。

(十)汇编权

汇编权,又称编辑权,即作者享有的对其作品进行汇编的专有权利,具体

是指将原作品或者原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一般认

为,汇编过程中包含着汇编人的创造性,汇编产生的作品汇编人享有新的、独立于

原作品的著作权。这就是说,汇编也是一种对作品的演绎活动,汇编权也是演绎权

的一种。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即是将汇编权隐含在演绎权之中的。伯尔尼公约也规

定了作者的汇编权。

汇编权的客体也不仅可以是原作,也可以是演绎作品(包括汇编作品),这就意

味着对演绎作品的汇编,是要获得双重授权的,即获得原作作者和演绎作者的同意。

对作品的汇编而产生的新作即汇编作品,汇编者享有独立的著作权,但汇编者在行

使其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的著作权,例如汇编者对汇编作品不能单独授予他人汇

编权,除非事先取得原作作者的授权。根据伯尔尼公约的规定,汇编权的客体还包

括一些通常被排除在版权保护之外的作品,如公开演说、法庭辩论等,以制止这些

作品被不合理地汇编并作为营利的对象。

(十一)其他权利

《著作权法》第10条第5项中的“等方式”一词,表明其他使用方式也可能

成为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这使得著作权的内容有扩充的余地,同时也给法官留下

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著作权法的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将使作品的使用方式呈现出

增多的趋势,从而使得作者的权利越来越丰富。

1、公共借阅权

公共借阅权是发达国家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一项使用费请求权。由于公共图书

馆为读者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使得作品的销量减少,作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

弥补作者的损失,少数西方国家规定图书馆要付给作者一定的版税。版税的数额由

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与国家文化管理部门谈判确定,而后每年从国家给图书馆的拨

款中扣除。《伯尔尼公约》并没有明文规定公共借阅权。我国考虑到公众参与文化

生活的实际利益,也不保护该权利。

2、进口权与平行进口权

所谓进口权,是指著作权人禁止和允许其作品复制件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榆入某

一国家的权利。

平行进口,是指作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经作者授权合法生产之后,进口商合法

购买并输入某一国家的行为。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生产成本的

差别,使进口商有机会通过平行进口来赚取差价利润。由于这种进出口是符合自由

贸易原则的,而且有利于消费者获得价廉物美的文化商品,因此大多数国家均持认

可的态度,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有为了维护其权利人在世界各国的利益,反

对平行进口。对这个问题我国法律亦无明确规定。

3、追续权

追续权是指作者分享其作品再次销售收益的权利。它是著作权之中的一项特殊

的权利。其严格的含义如下:首先,该项权利有一定的人身性质,只能由作者或者

其继承人享有,且不转让,不得事先放弃;其次,其客体一般只限于美术作品原件,

且通常不适用于建筑作品和实用艺术作品;再次,其内容是报酬请求权,即按一定

比例分享作品经作者售出以后在其著作权保护期内被公开销售的收益的权利。追续

权最早起源于法国。

第二节著作权的限制

(一)著作权限制概述

著作权的限制是指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行使的限制。著作权是作者依法享

有的对其作品的专有权利,赋予这种专有权利是保护作者、激励创作的需要,但同

时,著作权法制的宗旨还在于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的传播与繁荣,维护公众对作品的

正当利用需要,因此,法律必须对著作权作出适当的限制,以平衡著作权人、作品

传播者及公众的利益关系。著作权的限制从广义上讲包括时间限制、地域限制和权

能限制。时间限制是指著作权不是永恒的,而是有保护期限制的,法律一般规定著

作权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若干年。地域限制是指著作权通常只有在依法

产生它的国家才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时间性和地域性都是著作权的固有特征。

(二)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又称哺关版权作品允许实施之行为"、"自由使用"等,是指他

人依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必经著作人许可,也无须支付使用费的使用作品行为。合

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主要限制,为各国著作权法所确认,且多数国家均明确规定合

理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仅少数国家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总的规则是,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

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具体包括下列情况: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

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新闻纪录影片中引用

已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

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

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发表的作品。把公务使用列入合理使用为多数国

家的立法所确认,但具体对公务的范围界定不尽相同。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

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

录像。

11.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除上述合理使用外,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还规定,软件复制品的合法

持有者可以不经许可不支付费用而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软件装入计算机、为存档而制

作备份复制品,或对软件作必要的修改以适于计算机应用环境或改进其功能。但一

旦持有者丧失对该软件的合法持有时,备份复制品必须全部销毁;对软件修改后的

文本未经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使用。

(三)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他人依法律明文规定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

应当支付使用费的一种制度。法定许可是对著作权的又一重要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允许著作权人采用声明的方式排除法

定许可的适用,因而被学者称之为"自愿法定许可"准法定许可"、"默示许可"、

"推定许可"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作品在报刊上刊登后,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2.表演者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

3.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制作录音作品。

4.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

5.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

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

(四)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作品的使用者基于某种正当理由需要使用他

人已发表的作品,在以合理条件和理由请求著作权人许可使用未果的情况下,向有

关主管机关申请,由主管机关颁发强制许可证,准其使用的制度。可见,强制许可

制度也是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是防止著作权人滥用其专有权利确保公众接触和使

用作品的重要法律措施。

强制许可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都是不以著作权人许可为前提却又都需支付使

用费的制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法定许可使用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允许使用的方式,

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人均可自行使用;强制许可使用则要求使用人首先向著作权人请

求许可使用,只有在遭到不合理的拒绝后,才能向有关的主管机关申请强制许可,

并只有在获得主管机关的授权后方可使用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没有规定强制许可制度,但由于我国也加入了上述两大公

约,因而必要时也可以适用有关强制许可的规定。

第五章著作权的归属

作品类型不同,其权利的归属也不尽相同。

一、一般原则

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合作作品的概念和特征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称为合作作品。合作作品的作者应为数人,可以是

两人以上的公民,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法人,非法人单位。

结合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合作作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创作人为两人以上。

2、有共同创作的意思表示,

3、有合作创作的事实。

要注意:1、不要求合作作品两人有相同的劳动量。

2、不要求二人有相同的创作方式,只要二人达成合意即可。

3、作品的署名不能成为确定合作作者的根据。

4、他的创作劳动是否在创作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有体现就是合作作

者,否则不是。

(二)合作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行使

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

有。共同享有,针对整部作品而言,即每一个合作者都是该伤口的共同所有人。有

关著作权行使,如发表、著名、稿酬等问题,应由全体合作者协商一致。但是,合

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任何一方

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

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每一个合作者对其所创作的部分享有著作权。如教

材中的编、章、歌曲中的词和曲,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但是合作作者在单独行

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初恋》歌曲被篡改案

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与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其著作权归属是有区别

的。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是经过合作作者共同构思,分别创作各自承担的部分,

再结合而成为一部整体作品。这类合作作品是一个和谐且又可分割的整体,从作品

的内容到形式都保留着合作者各自的创作思想和特点。可分割的合作作品其整体著

作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各作者都以自己创作的部分作为享有整体著作权的基础。

这一共有关系具有按份共有的特征,各作者在享有整体著作权的同时,还对各自创

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可见,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具有双重著作权的特点。

各国对这种双重著作权的行使确认的一般原则是:整体著作权人行使作品整体著作

权时,无需再取得各个分著作权人的许可,而分著作权人行使其可分割部分的著作

权时,不得损害合作作品的整体著作权。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是合作者通过共同构

思、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其内容还是创作方法已

分不出彼此,离开了任何一方的创作劳动,作品都难以产生。这类合作作品的著作

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具有共同共有的特征。

三、编辑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编辑作品的概念及特征

编辑作品又称汇编作品。是指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断或者

不受保护的材料,经独创性选取编排而成的作品。在一些国家,电话号码簿、火车

飞机时刻表、金融市场记录、计算机数据库等也被视为编辑作品。编辑作品具有以

下特征:

1.编辑作品是在已有作品或材料基础上经编排组合形成的一种新的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编辑作品的规定,仅限于对作品或者作

品的片断的汇集、编排。这里所说的作品从学理解释看,应包括立体、音像形式的

作品。而对于非作品的材料、数据的编辑,是否属于受保护的编辑作品,著作权法

没有规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且已有保护这类编辑作品的案例。另外,《实施

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将外国的这类作品作为编辑作品予以保护:外国作品是由

不受保护的材料编辑而成,但在材料的选取或编排上有独创性的,依照著作权法有

关编辑作品的规定予以保护。

2.编辑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

3.编辑作品的创作是由编辑人完成的。

4.编辑权是著作权中的一项内容,他人以编辑方式使用作品应征得著作权

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二)编辑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编辑作品是由编辑人创作完成的,因此,编辑人作为作者对编辑作品享有

著作权。编辑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编辑作品具有“双

重著作权"的特征,即编辑人对编辑作品享有整体著作权,而编辑作品中被编辑的

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其著作权仍归原作者或其著作权人享有。因此,编辑作品的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各单独作品的著作权。

四、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演绎作品的概念和特征

演绎作品,又称w二次作品",是指根据已有作品而创作的新作品。演绎作

品主要包括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作品,其形式既可以是对原作的演绎,也可

以是对演绎作品的再演绎,演绎作品是各国著作权法确认和保护的对象。《伯尔尼

公约》也规定:翻译、改编、乐曲整理以及对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其他改造,应得到

与原作同等的,但不损害原作著作权的保护。演绎作品具有如下特征:

1.演绎作品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

演绎作者在改编、翻译等演绎过程中必须付出创作性的劳动,演绎后的作

品其表现形式应具备独创性O

2.演绎作品的独创性必须以尊重原作为前提。

3.演绎权是著作权中一项重要的权利。

演绎作者在对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演绎以前,必须征得原作作者或其著

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对演绎作品的再演绎,应征得原作著作权人和演绎作

品著作权人的双重或多重授权和付酬。

(二)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及行使

演绎作品作为原作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其著作权应当予以确认和保护。

演绎作者应与原作作者一样,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各国著作权法都确认:演绎作品

的著作权归演绎者享有。但是演绎作品中又保留着许多原作的创作成分,体现着原

作作者的创作劳动和人格特征。因此,法律对演绎作品的保护又以不损害原作著作

权为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演绎作品的著作权是不独立的,演绎作者或著作权人

不仅应尊重原作的著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还必须在取得原作著作权

人许可的情况下,才有权许可他人以复制、翻译、改编、播放、表演等方式使用演

绎作品。原作著作权人还有权分享因演绎作品的使用而获得的报酬。为了方便演绎

作品著作权的行使,许多国家设立了“分许可制度”,即原作著作权人可采取事先向

演绎作者授权,在许可其对作品演绎时,又将原作著作权人在演绎作品中的权利同

时授予演绎作者行使。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演绎作品的著作权是相对独

立的,对演绎作品的使用,无需征得原作著作权人许可。不过,原作著作权人对演

绎作品享有获酬权,使用者应向其支付报酬。

五、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影视作品的概念和特征

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统称为影视作品。它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

有伴音或者无伴意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影视作品不

是电影剧本或脚本,而是指拍摄完成的影片。《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

及绝大多数国家版权法都是这样规定的。

(二)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我国著作权在影响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上采取的做法是,电影、电视、录相作

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

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的制片者享有。电影、电视、录相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

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六、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重点)

(―)职务作品的概念和特征

职务作品,在一些国家又称雇佣作品,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或企业、事业单

位工作人员或雇员在其取责范围内创作的作品。职务作品是一类常见的作品,其主

要特征有:

首先,作者与单位或雇主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这种关系要求作

者向单位或雇主提供作品创作方面的服务。职务作品的创作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

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作品的创作,如新闻单位的记者,文学、艺术团体的专业作

家,工程、产品设计单位的专业设计者等;二是作者的本职工作虽不是从事作品创

作,但为执行单位或雇主某一特定的任务所进行的创作。单位工作人员或雇员在其

取责范围以外创作的作品,不属取务作品。作者与单位或雇主之间,的劳动或雇佣

关系是确定取务作品的关键因素,这种关系要求单位或雇主向作者支付工资、报

酬等固定薪金,薪金与作品创作的多少没有关系。如果没有这种雇佣或劳动关系,

作者与某一单位或个人就作品的创作即使有支付报酬的关系,作品也不是职务作

品,而是一种委托作品。

其次,职务作品的创作行为体现了单位或雇主的意志,单位或雇主有权指

导和监督作品的创作。然而,职务作品的法律意义在于它是创作者完成工作职责的

产物。因此,单位或雇主的意志只是体现在作品的创作行为上,如由谁来创作、创

作的形式和时间要求等,其对创作的指导和监督也只能是在作品的形式和创作任务

是否完成方面。职务作品的内容往往只体现刨作者个人的意志,单位或雇主对作品

的内容不承担责任。这是职务作品区别于法人作品的重要特征,法人作品不仅在创

作行为上体现了法人的意志,而且作品的内容也要求严格地体现法人意志。

(二)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我国著作权法对取务作品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

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在明确职务作品的上述概念后,该法又在对职务作品

分类的基础上,分别确认其著作权归属:

1.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这类职务作品包括:(1)主要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单位

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取务作品。(2)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⑶作者与单位以合同方式确

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2.除上述情形以外的其他取务作品。

这类取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

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

式使用该作品。如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不使用,作者可以要求单位同意由第三人以

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单位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使用作品所得报酬,由

作者和单位按约分配。

七、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委托作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委托作品,是指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委托而创作的作品。委托人按约定向

受托人支付一定报酬(也可以是无偿的),受托人则按委托人的要求创作作品。委托

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二)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对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届作了如下规定;受委

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

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八、(-)匿名作品、作者身份不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即不知作者为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自然人,

不知其真实姓名,是生者还是死者。但作品手稿、美术等作品原件被特定人持有。

这时,著作权中除了署名权以外都可以由原件持有人为持有人享有。一旦作者身份

确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二)遗作作品17条规定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

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权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没有继承人又

无人受遗赠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由发展中国家主张的著作权保护。

第六章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

一、著作权的取得方式

(一)注册取得制度(少数国家采用)

注册取得,是指以登记注册作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作品只有登记注册后方能

产生著作权。著作权注册取得的原则,又称为“有手续主义”。

(二)自动取得制度

著作权自动取得,是指当作品创作完成时,作者因进行了创作而自动取得作品

的著作权,不再需要履行其他任何手续。这种获得著作权的方法被称为“无手续主

义”、“自动保护主义”。我国《著作权法》采取自动取得制度。

(三)固定取得

只有将作品固定在一定载体上才享有著作权。口述作品不享有著作权。

(四)标记取得

只有有标记才能取得著作权。

二、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

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2.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财产权保护期相同。

(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

1.一般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

(1)公民的作品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合作作品的著

作财产权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2)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

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

2.特殊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下列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

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1)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2)摄影作品

(3)匿名作品和假名作品。

第七章著作权的转移

第一节著作权转让

一、著作权转让的定义

著作权的转让,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

律行为。

二、著作权转让的特征

1、著作权转让的对象是财产权。2、著作权的转让导致著作权主体的变更。

3、著作权转让是基于当事人自由意识的法律行为4、著作权的转让与作品载

体所有权无关。

三、著作权的法定转移

(一)著作权的继承

著作权的继承为各国著作权法所确认,但有关著作权继承的立法例不尽相

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在

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无人继承或接受遗赠的,如果死者是集体

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其著作权归所在的集体组织所有;非集体组织成员的,著作权

归国家所有。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对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财产权无人继承又无

人接受遗赠的,则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著作权中的人身权一般不能继承,而是由

作者的继承人或国家有关机构保护这些权利不被侵犯。保护权利与继承权利不同,

前者是一种消极的禁止权,不能从积极意义上行使或许可他人行使著作人身权。著

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是行使著作财产权的基础,不允许继承发表权意味着继承人无

从行使著作财产权,因而许多国家都规定,发表权除了作者生前明确反对发表其作

品的之外,可以被继承。在我国,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

作品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保护;无上述人的,则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作

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

权可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行使;无上述人的,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所有人行使。

(二)法人变更、终止及破产后著作权的承受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在其变更、终止后,其享有的著作财产权在规定的保护

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法人的变更主要是指法人或非

法人单位的分立、合并。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依法被撤销、解散、歇

业、破产等。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在其变更或终止后,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

非法人单位的,其享有的著作财产权由国家行使。法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

不抵债时,可以被依法宣告破产,经过清算组织清算以后,债权人可以从债务人方

面获得一定清偿的全部财产即为破产财产。如果破产法人享有著作财产权,那么该

著作财产权应当依法成为破产财产的一部分,由债权人依有关破产清偿规定受偿。

(三)著作权的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即用强制方法实现确定判决的内容。这里所指的确定判决主要

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承担内容的民事判决。判决书一旦生效,当事人

应当自觉履行判决书所确定的给付内容,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内不履行其

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拥有著作权的,

该著作权也可以被强制执行以实现判决书所确定的给付责任。对著作权的强制执行

是就著作财产权而言的,著作人身权不得强制执行。另外,能够被强制执行的著作

权的客体通常限于已发表的作品,未发表的作品一般不能强制执行,如我国台湾地

区的著作权法即明确规定,未经发表的著作物的原本及其著作权,不得因债务的执

行而受强制处分。

继承

第二节著作权许可使用

一、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许可使用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使用的法

律行为。

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著作权转让的区别

1.著作权许可使用不改变著作权的归属,被许可人取得的只是使用权,并不能

成为著作权的主体。而著作权的转让,受让人取得的是著作权。

2.在著作权许可使用中,被许可人只能是自己按照约定方式、地域范围和期限

使用作品,不能将所获得的使用权再让渡给第三人,当然著作权人同意的除外。而

著作权转让以后,受让人不仅自己可以使用作品,也可以将获得的权利再转让或许

可他人使用,受让人有处分权。

3.在著作权许可使用中,非专有使用权的许可人不可能因权利被侵害而以自己

的名义提

起诉讼,只有专有使用权的被许可人才能因专有使用权被侵害提起诉讼。而著

作权转让中,任何受让人对侵害其财产权利的行为均可提起侵权之诉。

第三节著作权的其他利用

一、债的担保

1.以著作权作为债的担保措施,具体表现为债务人或第三人依法将其著作权

中的财产权出质,将该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

依法以该财产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债务人或第三人

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

2.以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即著作

权质押合同。合同签订后必须到国家版权局指定的机构办理登记,合同方能生效。

二、信托

著作权信托是指著作权人通过转让或其他处分方式将著作权托付给受托人,受

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一定的目的对著作权进行管理或者进行其他处分行为,信托

人按照约定的标准获取一定的报酬。

三、破产财产

当债务人(法人组织)资不抵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所享有的著作权可成为

清偿债务的财产。破产财产是指债务人破产后,债权人能从债务人方面获得的清偿

债务的全部财产。四、强制执行的对象

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调解书、判决书和仲裁裁决书的结果对被执

行人实行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的著作权可以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但被执行人没

有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则不能被执行。

第四节著作权合同

一、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1.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法律特征:

(1)是诺成合同;(2)是双务合同;(3)是有偿合同。

2.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主要条款

(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⑵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

权;(3)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4)付酬标准和办法;(5)违约责任;(6)双方认为需

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二、著作权转让合同

1.著作权转让合同的特点

著作权转让合同转让的只能是著作财产权,而不能是著作人身权,且这种合同

是诺成合同、有偿合同、双务合同。

2.著作权转让合同的主要条款

(1)作品的名称;(2)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和期间;(3)转让价金;(4)

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5)违约责任。

第八章邻接权

一、著作权的一般问题

邻接权,即与著作权相邻接的权利,它是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一项权利。

"邻接权"一词最早被使用于1948年召开的旨在修订《伯尔尼公约》的布鲁塞

尔外交会议上,这次会议通过了三项决议一对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和广播组织提供

保护。1961年诞生的《保护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和广掐组织的国际公约》(简称《罗

马公约》)把这三种作品传播者的权利规定在一起,统称为邻接权。按照《罗马公

约》及多数国家的立法,邻接权的内容包括表演者的权利、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权利

和广播组织的权利三项。

我国《著作权法》没有采用"邻接权"一词,与之对应的法律用词是"与著作权

有关的权益",根据该法的规定,其保护内容包括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

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制作的

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三项。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与著

作权有关的权益"还包括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报刊的版式、装帧设计享有的权

利,即"版式权"或"版本权,

二、表演者权利

(一)表演者权利的主体和客体

1、表演者权利的主体

表演者作为表演者权利的主体,是因其表演而产生的权利一一表演者权的

直接承受者。邻接权意义上的表演者其身份与著作权意义上的作者相似。我国《著

作权法》对"表演者"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表演者规

定为:演员或者其他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人。很显然,在我国表演者仅限于表演文

学艺术作品的人。但从保护表演者权利的立法宗旨来看,对某些不是表演文学艺术

作品的演员或艺人也应视为邻接权意义上的"表演者",如杂技演员、魔术演员、表

演尚未形成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的表演人等,因为他们的表演活动以及所付出的劳

动与表演作品的演员相同或近似。

从表演者的主体特征上分析,自然人成为表演者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法人

能否成为邻接权意义上的表演者,各国规定不一。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5条的规定,表演者从主体特征上有演员和演

出单位两类。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6条在对表演者下定义时,又似乎仅指演

员和其他表演作品的人。作者认为,著作权法中有关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可视为作者

的规定可适用表演者,即在一般情况下,参加表演的公民是表演者,但当表演是代

表演出单位意志编排,由演出单位主持和指导并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又由其承担责

任时,演出单位可视为该演出的表演者。

这里有必要区别表演者和表演者权利主体两个概念。表演者权利一般情况

下属于表演者,表演者即为表演者权利主体。但当表演为职务行为、雇佣行为或委

托行为时,表演者权利并不一定属于表演者。另外,表演者权利也可以以继受的方

式转移,表演者权利主体即为非表演者的权利继受人。

2、表演者权利的客体

表演者权利的客体,指表演者权利所指向的对象。

在理解表演者权利客体的概念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用于固定表演者现

场表演的物质载体,如音像磁带、唱片、胶片等,不是表演者权利的客体。二是表

演者演出的节目,不是表演者权利的客体。表演者演出的节目或剧目往往是著作权

意义上的作品,属著作权客体,表演者权利的产生不是基于他表演了他人的作品,

而是基于其体现在表演中的创作劳动。表演者演出包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

内的任何节目,都会因其表演而取得表演者权利。

3、表演的种类

表演者的表演形式很多,从表演者与作品著作权人和其他作品传播者的关

系角度分析,可对表演作如下分类:

以录音录像为目的的表演,即表演者面对录音录像等录制设备的表演。

现场公开表演,即表演者面对观众的公开演出。

以播放为目的的表演,即表演者面对转播设备的表演。

以摄制电影为目的的表演,即表演者为完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所作的表演。

4、表演者与著作权人的法律关系

表演者对作品的表演是作品著作权人与表演者之间的一种著作权许可使用关

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这一法律关系有以下具体内容:

(1)表演者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演出

表演者表演他人未发表的作品,涉及对作品著作权人发表权和表演权两项权利

的行使。因此,表演这类作品之前,表演者应当与作品著作权人订立表演权许可合

同,或经著作权人特别授权,并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未经许可擅自公开表

演他人作品,不仅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表演权,还侵犯了其发表权。

(2)表演者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演出

表演者的这类演出可分为两种:一是免费演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这种演出为

合理使用,即演出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需向其支付报酬。不过,这种免费演

出需符合两个条件:不得向观(听)众收取费用,也不得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二是营

业性演出。这种演出包括"收费入场"和不收费入场但向表演者支付报酬的演出,以

及收费入场但不向表演者支付报酬的演出。这种演出在我国属"法定许可",即演出

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按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不得演出。

(3)表演者使用改编、翻译等演绎作品演出

表演者表演未发表的演绎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