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砚山县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

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A)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

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还有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抚

仙湖的清明澄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

民网向全国网友喊话,欢迎大家来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

南,你将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之旅。

(B)去年岁末,《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云南旅游再度火爆出

圈,“云南”这个词语o时至今年春节期间,“有

一半中国人在云南",还有一半正在筹(ch(5u)划来云南,这些无不

出云南旅游的盛况。加之前不久风靡全网的“我是云南的“魔性神曲,

向网友展示了云南人民的民风民俗,“云南”这个超级IP在社

交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成形,云南的魅力妇孺皆知,云南的生活让人心

潮澎湃(bdi),云南成了当之无愧的文旅地标。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息萦

(y1ng)绕在这块色彩班斓的土地上,人们从天南海北慕(mLi)名

而来,带走的不再是“到此一游”的短暂爽感,对生活的另一

种理解。(C)不得不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个充满灵动的句式。

这里的“生活”是主语,而“云南”名词用作形容词被当成了定语。

(D)生活本身是无限广阔的,既要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扑面

而来的烟火气息。对此,“云南”给出了具象的答案。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筹(ch6u)B.湃(bGi)C.萦(ying)D.慕(mCi)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B.妇孺皆知C.当之无愧D.色彩班斓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喻户晓反映淳朴而是B.鲜为人知反应淳朴但是

C.家喻户晓反映单纯但是D.鲜为人知反应单纯而是

4.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

城之约,还有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抚仙湖的清明澄澈……

B.去年岁末,《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云南旅游再度火爆出圈。

C.不得不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个充满灵动的句式。

D.生活本身是无限广阔,既要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扑面

而来的烟火气息。

【答案】1.B2.D3.A4.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B.心潮澎湃(bai)——pai,意思是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

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D.色彩班斓一一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

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句中形容人们对“云南”这个词语十分了解,用“家喻户晓"恰当;

二空:反映:意思是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转达、报告,比喻把

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反应: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

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句中与“云南旅游的盛况”搭配,用"反映"恰当;

三空:淳朴:意思是形容人十分诚实,很朴素或比较老实。单纯:

纯粹,不复杂。句中形容云南人民的民风民俗,用“淳朴”恰当;

四空: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语气,往往与“虽然、尽

管"等呼应,可以连接词、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而是:结合”带走的不再是‘到此一游’的短暂爽感”和“对生

活的另一种理解"可知,两句话为转折关系,用“而是”衔接更恰当;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成分残缺,应改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灵动的

句式;

故选Co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因此,重要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

A.③①⑤④②B.③②⑤④①C.⑤④①②③D.⑤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我们考虑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容的连贯性。句子③提到了

“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这描

述了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的情况。句子①描述了某些书需要过些日子

再看才能懂,这与句子③是类似的情境,但侧重于时间的流逝带来的

理解。句子⑤则讲述了另一种情况,即某些内容看似看懂,实则不然,

后来有了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句子④解释了为何有了实际知识后才

能懂得,这与句子⑤紧密相连。最后,句子②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

书需要反复阅读。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顺序:首先是描

述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的情况(③),然后是描述时间流逝带来的理

解(①),接着是看似看懂实则不然的情况(⑤),随后解释为何有了

实际知识后才能懂得(④),最后得出结论,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

(②)。因此,最合理的排序是:③①⑤④②。

故选Ao

6.名篇名句默写。

云南旅游资源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迎来了白居易《钱塘湖

春行》(1)“,"莺歌燕语的热闹场景,但也曾陷

入过(2),(秋瑾《满江红》)的困境。然而在

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

化却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村民(3)“,”

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答案】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俗子胸襟谁识我④.英雄末路当磨折⑤.便要还家

⑥.设酒杀鸡作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词:莺、啄、胸襟、磨折。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开展“跟着文物探古滇"主题活动,以文物为线索,在“读

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让陈列在古滇之地的遗产活起来。

材料一

庄踊入滇只是一个传说吗?古滇国国都在哪里?汉武帝赐“滇王

之印”之后的古滇国是突然消失了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

是如何融合的?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区

羊甫头四个历史时期接续相近的古墓群发掘,数以万计具有古滇特色

的文物,使得从西南夷到秦汉滇池沿岸先民生活图景逐渐清晰,向世

人昭示着这是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国。

材料二

文物告诉你,古滇国是这么发现的

材料三

通过对晋宁河泊所遗址先后7个点的考古发掘,我们推测这个地

方既是古滇国都邑,又是西汉益州郡郡治。郡治是在古滇王都东部不

远处建的一座新城。晋宁河泊所发掘的汉代以前到汉代的遗存,证

实它是中原王朝的国际大通道所经之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央王朝

建设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更具有世界史的意义。一一著名秦汉

史专家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滇王和郡守长官治理并

行的政策,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

封泥、简牍信息表明这一时期云南与川蜀、两广等地道路通联,这也

是云南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一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院

7.请对材料一、材料三的信息作简要概括。

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请你以印章“封泥”的口吻,向宁

宁同学介绍自己。

【答案】7.古滇国发掘的众多文物,证实了古滇国不但真实存

在过,而且青铜文明高度发达;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印

证了秦汉时期的古滇国已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8.宁宁你好!我是在河泊所遗址发掘的“滇国相印”封泥,我

的用途是官方文书的封验保密。我的出土佐证了“滇王之印”存在的

真实,也印证了史书记载对古滇国治理的政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根据“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

渡区羊甫头四个历史时期接续相近的古墓群发掘,数以万计具有古滇

特色的文物,使得从西南夷到秦汉滇池沿岸先民生活图景逐渐清晰,

向世人昭示着这是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国”可概括为:古滇国

发掘的众多文物,证实了古滇国不但真实存在过,而且青铜文明高度

发达;

材料三:根据“晋宁河泊所发掘的汉代以前到汉代的遗存,证实

它是中原王朝的国际大通道所经之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央王朝建

设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更具有世界史的意义"晋宁河泊所遗址的

考古发现,印证了滇王和郡守长官治理并行的政策,这与史书中记载

的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封泥、简牍信息表明这一时

期云南与川蜀、两广等地道路通联,这也是云南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

可概括为: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印证了秦汉时期的古滇

国已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封泥”是一种官印按于泥上作为简牍文书防私拆信

验物,流行于秦汉时期材料三“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印

证了滇王和郡守长官治理并行的政策,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对西南

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封泥、简牍信息表明这一时期云南与川蜀、

两广等地道路通联,这也是云南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等内容概括即

可。

示例:宁宁你好!我是在河泊所遗址发掘的''滇国相印"封泥,

我的用途是官方文书的防私拆信验物。我和“滇王之印”出土证实了

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对古滇国实行滇王和郡守长官并行治理的政策。

(二)名著阅读(4分)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文段一】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

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削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

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朗;他把脸仿佛

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朗就好。”【批注】主要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

祥子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文段二】

“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着他,“车呢”“车?”

他哗了口唾沫。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

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子那样。

【文段三】

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

去。……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

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

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

血汗钱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

(1)请根据【文段一】的批注示例,对【文段二】的加点词语

和划线句进行批注。

(2)【文段三】描述的是祥子第几次丢车?造成这次悲剧的原因

是什么?

【答案】(1)语言描写,写出虎妞对祥子的关心,将一个有心计、

泼辣的虎妞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文段三写的是祥子第一次丢车,造成这次悲剧的原因是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文段一的批注示例”主要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祥子老实、

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可知,要点明描写方法及人物形

象;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这是虎妞对

祥子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联系”虎妞一把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

子疼爱小叔子那样"可知,虎妞说话毫不顾忌,喜欢祥子,对祥子好;

写出了虎妞对祥子的关心,将一个有心计、泼辣的虎妞形象地展现

在人们面前。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结合文段三“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

十来个兵捉了去”等内容可知,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

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

到清华,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据此可知选段写的

是祥子第一次丢车,造成这次悲剧的原因是战祸。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分)

10.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

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中。

【答案】示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简体字分别为(从右上开始):先、

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注意用正楷临写,从中挑选八个

不同的简体汉字书写。

11.康有为曾用“书若人然”来评价书法之美,在鉴赏书法作品

时,我们除了能看到艺术之雅,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怀素《自叙帖》:通篇狂草,运笔自如流畅,一眼便可看

到豪放不羁的“醉僧”形象。

B.图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正宗,间架开阔,平正端

庄,亦如欧阳询认真、持重的状态。

C.图三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大作,潇洒飘逸,行云流水,

仿若王羲之遍游名山大川的洒脱。

D.图四李斯《泰山石刻》:隶书代表,骨肉匀称,转角圆润,可

见秦相李斯力辩群雄时的酣畅淋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知识的掌握。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作答。

各种字体的特点:①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

②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③小篆: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

基本一致,笔画繁多。④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⑤草书:笔画

相连,潦草难认。⑥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⑦行书:

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

D.该作品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笔画繁多是篆书,

并非“隶书”,本项说法不当;

故选D。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

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

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

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

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1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

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是如

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12.B13.李白运用寄情于景和丰富的想象,将自

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悲痛,更体现

了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怀与安慰;王勃通过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体现出诗人的

豁达胸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以及只要心灵相通,即使

相隔甚远也仿佛近在咫尺的深厚情谊。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

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

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

中显现出诗人胸襟的阔大;故有离别之意但无伤感之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的手

法,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一起陪伴友人直到夜郎以西,诗人

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

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

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

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

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

对好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关怀和宽慰。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通过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

同近处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

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既阐明了只要心灵相通,即使相隔

甚远也仿佛近在咫尺的深厚情谊,又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胸襟,抒

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

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动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

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

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货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

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

欲染皂②者,先假之,一端③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d:卖。②皂:黑色。③端:量词。布帛的长度

单位,倍丈为端,一说六丈为一端。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足_(2)益慕圣贤之道益

(3)货小屋于水柜街货(4)众人异之异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16.宋濂的劝学方式有何特点?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分析。

17.无论是甲文中读书的宋濂,还是乙文中学习书法的张友正,

都非常刻苦。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今天的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4.①.足够②.更加③.收买,买进

④.对……感到惊异

15.(1)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

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2)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16.宋濂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通过叙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

外出求学之苦的经历,与同舍生豪华的生活条件加以对比,勉励马

生要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17.示例:应向宋濂,张友正学习,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生活

上不攀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方能学有所成。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足:足够。

(2)句意: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3)句意:在水柜街买了一间小房子。货:收买,买进。

(4)句意:众人对此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余:我;立侍:站着陪侍;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

理。倾耳:侧着耳朵。

(2)馈:馈赠;寡:少;书:写;已:停止。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

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鞭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动不能动”“余则缢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自己求学之难、之苦。以此来勉励马生刻苦

学习,有所成就。甲文两段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求学之难;成

年以后,外出游学,用先达名望之高、辞色之严与自己的恭敬态度形

成鲜明对比,用自己穿破烂衣服与“同舍生”锦衣玉食、珠光宝气形

成对比,突出求学之苦。因此作答时要答出“现身说法"求学难与苦”

以及“对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

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

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

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

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因此,从宋濂、

张友正身上,要学习他的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虚诚恳、尊师重道

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

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

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

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

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

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

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

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

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

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

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

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

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代,没有新鲜肥嫩的

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

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

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

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

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

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

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

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

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整,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

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

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

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他的白色的

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

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

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三)(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一一历史变迁背后的神奇之手

①如果细细探寻5000年中华文明史,会发现两个特点。首先是

分分合合,强盛的封建王朝在处于一段时间的大一统状态后,会分裂

为很多小的封建王国,但是一旦“分"久了,又会走向“合”;其次

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间持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又不断地融

合。

②很少有人会想到,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中国近

代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

致脉络,从气候科学的角度窥视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

③竺可桢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历史上中国大一统强盛的时期,诸如秦汉和隋唐,基本都处于气候温

暖期。唐朝时期,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无冰无雪,而且在唐玄宗主政的

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扬州地区甚至出现过关于双季稻的记载。

而殷末周初、东晋和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等寒冷时期,都是战争

密集的时间段,特别是后3个时期,因为严寒导致食物匮乏,当时北

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农耕文明不断遭受战火破坏,生

灵涂炭。

④如果探究世界历史,同样会发现历史纷纷扰扰的背后,气候之

手在“翻云覆雨”。

⑤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授凯尔•哈珀在其撰写的《罗马的命

运》一书中,展现了气候在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

的影响。文中披露,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罗马帝国温暖、

湿润,降水充足,气候稳定,适宜农业发展,这是罗马“最幸福的时

代”。但是到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罗马开始进入“晚古小冰期"阶段,

公元536年是北半球过去2000年来最冷的一年,也被称作“无夏之

年”。公元541年,罗马帝国暴发了鼠疫,走向衰落。

⑥当然,人类文明史仅仅只有数千年,我们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

去审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发现地球气候变化似乎是一

种常态性的情况,在10万年或1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常出现大

冰期和温室期交替的状态,这种交替还影响了史前人类的迁移。2020

年,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认为,人类可能是在大约20万年前的冰河

时期走出非洲的。

⑦但是,这些周期性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阻碍今天人类社

会正在推动的碳减排工作。因为以往每次气候变迁都是地球自身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今天,人类的作用似乎开始慢慢提升,科学家们

发现,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在200年内

实现了自然界原本需要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才能完成的化石碳库释

放。

⑧由于相对地球存在的时间尺度,人类存在的时间还非常短暂,

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是否对地球内部的气候

变化规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很难评估未来地球的冰河期和湿润期

的交替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温室效应而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变化。

⑨相对于茫茫宇宙和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人类依然是十分渺小

的存在,虽然人类提出了一些理论,但气候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

谜有待被破解。对于地球气候“神奇之手”的认识、对于宇宙整体情

况的认知,人类还处于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敬畏自然、保护

地球依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选自《上海科技报》B2版2023年9月14日,有删改)

18.简要概述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19.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

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要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有哪些意义。

【答案】18.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变迁;气候变化影响了史

前人类的迁移。

19.介绍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两个特点,自然引出下文气候变

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的说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人类对于气候变迁的作用开始慢慢提升,人类活动打破了地

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对于气候变

化的影响很难判断和评估。因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观

点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这也是我们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的一项重要

举措。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致脉络,从气候科学的角度窥视历史变迁背后

的原因"、第③段”竺可桢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

和4个寒冷期。历史上中国大一统强盛的时期,诸如秦汉和隋唐,基

本都处于气候温暖期”“而殷末周初、东晋和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

初等寒冷时期,都是战争密集的时间段,特别是后3个时期,因为严

寒导致食物匮乏,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农耕文

明不断遭受战火破坏,生灵涂炭”和第④段"如果探究世界历史,同

样会发现历史纷纷扰扰的背后,气候之手在'翻云覆雨'”、第⑤段“美

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授凯尔-哈珀在其撰写的《罗马的命运》一书

中,展现了气候在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可概括为: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变迁;

根据第⑥段“当然,人类文明史仅仅只有数千年,我们如果从更

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发现地球气候变

化似乎是一种常态性的情况,在10万年或1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中,

经常出现大冰期和温室期交替的状态,这种交替还影响了史前人类的

迁移”,可概括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史前人类的迁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很少有人会想到,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

化“,可知,第①段”如果细细探寻5000年中华文明史,会发现两个

特点……首先是分分合合……其次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

间持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又不断地融合”,介绍了5000年中华文明史

的两个特点,由此引出下文对其原因的探求,自然引出气候变化对人

类历史的影响的说明;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第⑦段“但是,这些周期性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阻碍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推动的碳减排工作。因为以往每次气候变迁都是地

球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今天,人类的作用似乎开始慢慢提升,

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在

200年内实现了自然界原本需要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才能完成的化石

碳库释放”,可概括为:人类对于气候变迁的作用开始慢慢提升,人

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

根据第⑧段“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是否

对地球内部的气候变化规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很难评估未来地球

的冰河期和湿润期的交替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温室效应而发生一些意

料不到的变化”,可概括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对于气候变化

的影响很难判断和评估;

根据第⑨段”对于地球气候'神奇之手'的认识、对于宇宙整体

情况的认知,人类还处于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敬畏自然、保

护地球依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可概括为:是我们敬畏自然、保护

地球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11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榴花开

纪明涛

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

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

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

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

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

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

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

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

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

③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据《广群

芳谱》记载:“石榴,一名丹若,本草云,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

颊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

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

姓家。

④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

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

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

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

下了一棵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

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

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

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

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

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

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

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

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

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

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

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

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

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

的石榴花将安静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

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

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⑦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

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方

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倪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

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

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

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

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

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

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

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

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

机,热烈热闹。氤氯的空气中还飘来艾草的清香,仔细一看,原来花

园的主人还栽种了一片艾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艾草与端午是最为相宜的。闻着艾草的清香,徜徉在石榴树荫里,我

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

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

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

思念。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250,有改动)

21.初读文章后,小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了与“老家石榴

树”相关的温馨故事,请你将他未完成的部分补充完整。

母亲栽种石榴树一①一石榴树下乘凉休憩一②

22.品读过程中,小语制作了两张阅读书摘卡。请你完成书摘卡

(-)(二)的赏析。

书摘卡(一)书摘卡(二)

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

里,灿若烟霞。(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

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

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①:赏析②:

23.小语提出疑问:作者以“石榴花开”为标题,究竟有何用意?

请你帮他解答。

24.小语决定将本文推荐给学校微信公众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栏目,并写出推荐理由。

栏目一自然之景

栏目二自然之思

栏目三自然之趣

【答案】21.①.母亲培植石榴树②.母亲采摘、保存

石榴

2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石榴花比作小喇叭和烟霞,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绚丽烂漫的形色之美,表达了作者远赏石榴

花开时的喜悦之情。

②动词“攀援”是抓住东西向上爬的意思,这里表现了石榴树在

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扭转着树干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作者

对石榴树内在品格的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3.“石榴”是行文线索,贯穿于文章始终,串起了作者的所见、

所忆、所感;石榴花开的生动意象,将母亲和石榴树的形象叠合在一

起,赞美了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格;以

此为题,暗蕴文章主旨,寄托着作者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想、对故乡

依依不舍的思念。

24.选择栏目二推荐理由:选文不仅描写了自然中的石榴树,

还通过描写与石榴树有关的儿时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石榴树内在品格

的赞美、对母亲和童年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思念。石榴树寄托了作

者丰富的情思和生命感悟,因此我推荐将选文收进“栏目二自然之

心田"O

选择栏目一推荐理由:选文运用大篇幅写石榴树这一植物:开

篇描写石榴花开的灿烂美景,行文至尾也多处描写了石榴树的枝繁叶

茂、怒放时的蓬勃生命感,因此我推荐将选文收进“栏目一自然之

景”。

选择栏目三推荐理由:选文以“石榴”为线索,不仅描写了路

赏石榴花开之趣,还描写了儿时品尝美味果实之趣、树下乘凉休憩之

趣等。这些展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和趣味。因此我推荐将选文收进

“栏目三自然之趣”。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中第④段“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

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刚栽种

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可知先是母

亲种下石榴树;

结合文中第⑤段“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

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

第一空概括为:培育石榴树苗赠邻居;

结合文中第⑦段“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

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

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

惬意"可知我们在石榴树下乘凉;

结合文中第⑦段“母亲把采摘下来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

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

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

人”可知,第二空概括为:采摘贮存石榴用来待客。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

①本题考查句子修辞手法的赏析。“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

似的花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形状。

“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运用了描写,写出了石

榴花的颜色,花朵在整个石榴树上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攀援”意思是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

动。这里写出了母亲精心呵护了石榴树几十年,等到它枝繁叶茂、开

花结果,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这正像母

亲一样,为了家庭,勤勤恳恳,甘于奉献,饱经岁月磨砺,却从无怨

言。所以作者说,石榴树的品格正像“我”的母亲,这里表达了对石

榴树坚强品格的赞美,也是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第一层(第①一②段):初夏雨后的清晨,在路边偶遇石榴花开,

纤细、秀美、娇艳。

第二层(第③-⑦段):由眼前的石榴花,忆起母亲呵护石榴树、

保存石榴的情景,以及我们一家人在石榴树下的故事。

第三层(第⑧段):抒发情感,石榴花浓缩了“我"儿时的快乐,

以及''我”对故乡的思念。本文从石榴花开的美景写起,回忆了母亲

与石榴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儿时美好时光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可以看出“石榴”是行文线索,贯穿于

文章始终。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

本文既写了自然之景,也表达了自然之思,更流露出自然之趣,

故三个栏目都可以选择,理由充分得当,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如果选择栏目一:文章的题目就是“石榴花开”,重点介绍石榴

开花的情态,结合第④段“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

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

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可知描绘了石榴生机勃勃的场面;结

合第②段“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

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

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

写照”可知作者对石榴花开这种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以选择栏

目一。

如果选择栏目二:结合文章第⑤段“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

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

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很容易培植,

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

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分析,表达了对质朴勤恳,甘于奉献,聪明

能干的母亲的赞美之情;结合文章第⑦段“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

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

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分析,对快乐童年的留恋之情;结合文章第⑧段

“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

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

舍的思念”分析,故乡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第①段“远看,

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

灿若烟霞"分析,对秀美、娇艳的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可以选

择栏目二。

如果选择栏目三:结合文章第①段"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

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

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

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可知这是对石榴花开的喜爱;

结合第④段“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

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

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

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可知石榴除了开花还能结果,给童年的“我”带来无限的趣味;结合

第⑦段“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

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

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可知

一家人在石榴树下乘凉,好不惬意,这都是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可以

选择栏目三。

据此选择一个栏目,言之有理即可,但推荐栏目二、栏目三,思

考可以更深入。

四、作文(40分)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25.题目:不再躺着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例文

不再躺着

生活,总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会选择躺下,享受那份慵懒与安逸。

可是,长久地躺着,终究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力量和勇气。我开始明白,

人生路上,不能再继续躺着了,我必须站起来,迎接每一个挑战。

曾经的我,总是习惯性地逃避问题,遇到困难就选择躺下,仿佛

这样就能让一切烦恼都消失。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

的逃避而放过你。反而,那些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

你无法再逃避。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让我无法再逃避的困境。那时,我正

处于人生的低谷,学习不顺利,生活也一团糟。我躺在床上,看着窗

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那一刻,我意识到,如果再继续

躺着,我的人生将一事无成。

于是,我决定站起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所

在。我努力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积极寻找机会,挑战自

己的极限。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我从未放弃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走出了困境,学习也开始有了起色。我

发现,当我选择站起来时,世界也开始对我微笑。那些曾经看似无法

逾越的障碍,如今都变得微不足道。我明白了,人生就是这样,只有

当你勇敢地面对它时,它才会给予你应有的回报。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躺着逃避问题的我。我学会了面

对困难,学会了勇敢前行。我知道,人生路上还会有很多挑战和困难

等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站立的姿态,我就能够战胜一切。

不再躺着,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承诺。我会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这个承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会更加坚强、更加勇敢,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题目“不再躺着”直观上似乎是在描述一个从躺

卧状态起身的动作,但深层含义则是对一种消极、懒散生活态度的否

定,对积极、主动生活态度的呼唤。因此,立意应围绕“从消极到积

极,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强调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积极态度。可

以通过描绘个人经历、成长故事或者社会现象来展示这一转变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二、选材构思。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比

如曾经因懒惰或逃避问题而长期“躺着”,后来通过某个契机或自我

觉醒,开始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实现了从“躺着”到“站起来”的转

变。这一转变过程中,可以描绘出内心的挣扎、外界的助力以及最终

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长。另外,也可以从社会现象入手,分析当前社

会中普遍存在的“躺平”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对个人及社会的

影响,然后提出倡导积极生活态度的观点,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行动

方案。这样的构思能够拓宽文章视野,增加深度和广度。在写作时,

应注意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同时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总结全文,强调从“躺着”躺着到

“站起来”的转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激发读者的共

鸣和思考。

26.题目:我读懂了

要求:

(1)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例文:

我读懂了父爱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妈妈爱我,爸爸并不是特别爱我,因为平时爸

爸一天到晚都陷在工作里,别说陪我去玩,连吃饭都很少见到他的面。

不像别人家爸爸,成天和孩子有说有笑的,真让人羡慕。

可是自那件事后,我却改变了原先的看法,终于明白爸爸其实是

很爱我的。那是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爸爸终于抽空陪我和妈妈去

北京旅游一次。

一路上,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共同游玩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可

是,不幸的事儿发生了,由于我吃不惯北方的食物,竟然拉起肚子来

了。更不幸的'是第二天就要游长城了,这可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不是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吗,我又怎么能错过呢?不管爸爸妈妈如

何劝说,我却始终不肯放弃。没办法,爸爸只好答应我随车同去,说

到了长城脚下再说。

经过几番颠簸,车子已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我的身体丝毫没有半

点起色,仍然有气无力的。看着一副我病恢帙的样子,妈妈坚持不肯

让我去爬长城。原本爸爸妈妈都要陪我留在车上,经过妈妈的再三劝

说,爸爸才勉强同意代表我们全家独自去长城。可是,没过多久,爸

爸却又跑回来说:“走吧,商琦,你也一起去,爸爸背着你登长城!"

我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连病也似乎好了很多。就这样,爸爸背着

我开始了我们的长城之旅。

我身子伏在爸爸厚厚的背上,双手搭在爸爸宽宽的肩上,呀,爸

爸的额头上冒出汗珠来了!这时,我的心里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

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爸爸也是爱我的,而且是深深地爱着我的!

这一刻,我读懂了父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审清题目中的关键词,“我”限定了文章的叙

述主体;“读懂"在这里有体会、感悟的意思,即从某人某物或某事上

学会了什么,隐含着一种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更成熟、更深刻。以

上两点要求考生选材要慎重,不能随意写一件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事情,

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文章的立意,应当写自己切身体验的、有真情实感

的,进而求新求异、与众不同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空格所填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写人(父亲、

母亲、老师、自己、苏轼等等),可以写物(镜子、蚂蚁、粉笔、蜡烛

等等),可以写景(大海、冰川、青松、菊花、竹子等等),可以是抽

象的事物(成功、失败、坦然、宽容、承诺、友善等等)。写这篇文章

拟题的角度易小,如:我读懂了你的微笑,我读懂了时间的流逝等等,

这样容易下笔。如果题目太大,则会感到无从下手。又例如:题目补

充为《我读懂了父亲》,先写父亲因为我的浮躁、骄傲严厉批评我,

甚至摔坏了我的玩具,我非常记恨。后来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我因为

心浮气躁吃了大亏,我才懂得了父亲之前为什么对我严格要求,那一

刻,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他培养我踏踏实实做事的良苦用心。砚山县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

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A)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

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还有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抚

仙湖的清明澄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

民网向全国网友喊话,欢迎大家来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

南,你将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之旅。

(B)去年岁末,《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云南旅游再度火爆出

圈,“云南"这个词语o时至今年春节期间,”有

一半中国人在云南",还有一半正在筹(ch6u)划来云南,这些无不

出云南旅游的盛况。加之前不久风靡全网的“我是云南的"魔性神曲,

向网友展示了云南人民的民风民俗,“云南”这个超级IP在社

交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成形,云南的魅力妇孺皆知,云南的生活让人心

潮澎湃(bai),云南成了当之无愧的文旅地标。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息萦

(ying)绕在这块色彩班斓的土地上,人们从天南海北慕(mu)名

而来,带走的不再是“到此一游"的短暂爽感,对生活的另一种

理解。(C)不得不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个充满灵动的句式。

这里的“生活”是主语,而“云南”名词用作形容词被当成了定语。

(D)生活本身是无限广阔的,既要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扑面

而来的烟火气息。对此,“云南”给出了具象的答案。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筹(ch6u)B.湃(bii)C.萦(ying)D.慕(m(i)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B.妇孺皆知C.当之无愧D.色彩班斓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喻户晓反映淳朴而B.鲜为人知反应淳朴但是

C.家喻户晓反映单纯但是D.鲜为人知反应单纯而是

4.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这里有亚洲象北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