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清单)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_第1页
(速记清单)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_第2页
(速记清单)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_第3页
(速记清单)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_第4页
(速记清单)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阶段特征1.政治上:(1)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西欧各国逐渐走向联合,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3)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为了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各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4)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崩溃。2.经济上:(1)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2)西欧各国加强联系与合作,组建了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3)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单元框架三、单元目标1.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3.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4.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第16课冷战一、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称霸欲望强烈;苏联在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以美国为防御对象。2.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根本原因),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三、冷战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①内容: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并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②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美苏关系变化:对抗→同盟(二战期间)→对抗/冷战2.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①又名:“欧洲复兴计划”②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③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④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军事上:成立北约(1949年)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北约”和“华约”成立的影响:两极格局形成,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四、冷战的产物1.德国分裂:(1)背景:雅尔塔会议;柏林危机的爆发(2)分裂:1949年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或西德美、英、法占领区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或东德苏联占区(3)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2.古巴导弹危机:1964年3.局部热战:美国侵略越南、苏联入侵阿富汗4.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易错易混】1.揭开美、苏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1949年,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但同时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1)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外因);原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内因)(2)表现(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2.西欧国家走向联合(1)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在美苏对抗中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2)走向联合的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④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旗帜、欧洲护照、欧元),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3)联合的意义: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二、二战后美国的发展1.二战后至50、60年代:经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原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本土未受二战战火的洗劫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滞胀时期”)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三、二战后的日本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1)外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战后美国扶持日本,主要是朝鲜战争时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2)内因: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2.发展表现:①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发展的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四、社会保障制度1.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纷纷建立: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最早的福利国家:英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4.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易错易混】1.欧共体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欧盟是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二者都是国际组织,不是国家。2.二战后西欧、日本和美国经济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①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人才;③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④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走向多国: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2.苏联与东欧的关系:(1)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进行大清洗;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进行全方位内部改造。(2)经济上:成立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3)军事上:成立“华约”。3.中苏关系:(1)1949年,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2)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2.改革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工业管理体制;等等。3.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成就: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开始)1.改革内容:(1)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1.改革内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三、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1.剧变的表现:①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3.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②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④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四、苏联解体1.概况: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3.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4.影响: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②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易错易混】1.改变俄国社会性质的事件: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一、万隆会议1.背景: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取得民族独立,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2.时间、地点、与会国: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3.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4.影响: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5.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非洲年”1.北非民族独立运动:(1)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2.“非洲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又挫败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巴拿马: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易错易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2.二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②增强综合国力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史料实证】1.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和瓦解过程。2.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唯物史观】1.世界格局的演变与认识:【历史解释】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及特点。(1)特点:①都经历了经济迅速发展、持续繁荣的时期;②都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2)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