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三中医理论下人体的构成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则主出纳转输。脏腑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脏腑学说除了从形态上指出它的实质外,更重要的是从动态上去认识它的功能活动,再联系到病理变化。而且无论在功能还是病态上,所指的都不单纯是一个脏器本身,而是某一系统的活动情况(这里所谈的系统,并不是现代生理解剖上的系统)。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下人体构成的基础。项目一认识中医理论下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一、学习情景描述精、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及生理功能的学说,以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1.素质目标深刻理解中医学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2.知识目标(1)熟记精、气、血、津液的概念。(2)理解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及生理功能。3.能力目标能运用中医“精、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中医护理。中医理论中“精”的概念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是精的最原始的含义。广义之精,指一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比如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以及血、津液等,都属广义之精范畴。中医理论中“精”的生成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凛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2.后天之精(水谷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中医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人体之精贮藏于脏腑身形中。肾所藏先天之精,作为生命本源,在胎儿时期便贮藏于各脏腑之中。后天之精则经由脾肺等输送到各个脏腑,化为各脏腑之精,并将剩余部分输送于肾,以充养肾所藏之先天之精。中医理论中“精”的生理功能和对中医护理的指导意义1.繁衍生命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肾精充足,则生殖力强;肾精不足,则影响到生殖功能。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及护理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2.生长发育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生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护理早衰的理论依据。3.濡润脏腑组织人出生以后,后天之精不断充实先天之精,则各脏腑之精气旺盛,各种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4.生髓化血使骨骼健壮,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肾精所生之髓也可以充养牙齿,使牙齿坚固而有光泽。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因而肾精充足,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作为精微的生命物质,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故防治护理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入手。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中医理论中“气”的途径构成人体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构成的,先天之精气指来源于肾的精气,后天之精气指来源于饮食水谷的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它们在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中医理论中“气”是如何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亦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只要不息,气的运动将不会停止。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将终止。中医理论中“元气”的概念和功能根据气的组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可把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来源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的。1.分布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作用于全身各个部分。元气在循行之中,经过人体各个组织结构,发挥其生理功能。2.生理功能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调节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脏腑强盛,身体就会健康。若元气不足,则会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中医理论中“卫气”的概念和功能卫气是指行于脉外能护卫机体的气。卫气相对于营气而言,属阳,故称为“卫阳”。1.分布卫气活动力强,流动速度较快,可不受脉管约束,而运行于脉外,循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内至胸腹部,外至皮肤的肌腠,布散于全身。2.生理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防御、调节与温养的作用。中医理论中“宗气”的生理功能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宗气于胸中所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1.分布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向上出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运动;向下注气海,再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相当于腹股沟位置),而后下行于足。贯注心脉,在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走息道而司呼吸:呼吸、语声、语言的情况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第二贯心脉而行气血: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第三资先天之元气:元气是自下而上运行的,以三焦作为通道,散布胸中后助宗气;而宗气是自上而下分布的,蓄积于脐下气海后资元气。中医理论中“营气”的生理功能营气是指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为营气行于脉中,能化生为血液,故又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因其在内属于阴,故亦称为“营阴”。1.分布营气分布于血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2.生理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两个方面。中医理论中“气”的作用和对疾病的影响1.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2.温煦作用指气有温暖作用,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3.防御作用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5.气化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化是气的运动变化,即阴阳之气的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形态的一切形式的变化。中医理论中血的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最基本的物质。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3.精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4.津液: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中医理论下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次,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所以说,血液的生成与脾胃的功能以及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尤其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食物的优劣以及脾胃功能的盛衰决定着血液的生成。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血液的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全身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音,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中医中“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中“津”与“液”的区别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中医中“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中医中“津液”的输步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中医中“津液”的排泄与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排泄途径为:汗、呼气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分)。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中医中“津液”的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护理1.滋润濡养津液以水为主体,具有很强的滋润作用,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营养功能。2.化生血液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之中,成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津液使血液充盈,并濡养和滑利血脉,而血液环流不息。3.调节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之间处于相对的平衡。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与津液的盛衰是分不开的。4.排泄废物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这一作用受到损害和发生障碍,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项目二理解中医脏腑功能一、学习情景描述吴某,女,33岁。患者9d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咽痛、鼻塞,继而出现咳嗽,呈阵发性、非刺激性,较剧烈,痰呈黄绿色,量多,易咯,并感轻度畏寒,无寒战高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等,于××医院中医科就诊。发病以来精神、食纳欠佳,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T36.8℃,P84次/min,R18次/min,BP118/76mmHg。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舌红,苔黄,脉浮数。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1.素质目标培养学习传统医学的兴趣,增强对传统医学的热爱。2.知识目标(1)确定脏腑在身体中的居位。(2)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3.能力目标(1)能运用中医五脏生理功能知识及联属理论指导中医护理。(2)能运用中医六腑生理功能的异常表现解释疾病的发生原因。一、五脏的概念和居位五脏的概念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脏通“藏”,有贮藏之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五脏的居位1.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未开的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2.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与胆、筋、爪甲、目等构成肝系统。3.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后天之本”。脾与胃、肉、四肢、唇、口等构成脾系统。4.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的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又称“娇脏”。肺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5.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与膀胱、骨、髓、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二、中医中心的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故曰“心为君主之官”。(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之意;血,即血液;脉,即脉管,血行于脉中故称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血、脉三者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循环系统,心主血脉,即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不息,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维持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和有力、胸心舒畅。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导致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弱无力、心悸(心慌)等。(2)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志,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中医学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能表现为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或昏迷,不省人事等。中医中肝的生理功能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因肝主藏血为体阴,主疏泄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故有“将军之官”之称。1.主疏泄:疏,指疏通;泄,为畅泄、发泄。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全身气机调畅,进而保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进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气机: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脉通利,气血和调,脏腑组织活动正常。若肝主疏泄功能失常,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则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2)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人情志舒畅。若肝主疏泄功能正常,表现为心情舒畅,既不亢奋,也不抑郁。(3)促进运化:肝的疏泄具有促进脾胃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肝的疏泄,一方面通过调畅气机,影响脾胃的升降;另一方面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贮藏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当人情绪激动或活动剧烈时,肝把贮藏的血液向外输送到身体需要部位;当安静休息及情绪平静时,外周组织的血液需求量减少,部分血液便被肝贮藏起来。肝藏血,还可以涵养肝气,防止其疏泄太过;肝藏血还可防止出血。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女子月经也有密切的关系。若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则可导致月经量少,甚则闭经;或月经量过多,甚则崩漏等症。中医中脾的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升清,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转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其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指脾具有对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虽然是在胃肠中进行的,但离不开脾气的运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脾吸收而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达全身。由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又称为运化水湿,指对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作用。水饮入胃后,经脾吸收,上输送于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2.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气固摄血液的功能正常,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气虚衰,脾的统血功能下降,临床上可见尿血、便血、鼻腔出血、妇女崩漏等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3.脾主升清:升,是指脾的运动以上升为主;清,是水谷精微。升清:指脾气将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送给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同时,脾气的升举作用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而不至于下垂。若脾不能升清,则精微物质不能被吸收和上输,气血化生无源,临床上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便溏;脾气(中气)下陷,则可出现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症状。中医中肺的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呼吸功能,即肺通过呼吸运动,不断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肺司呼吸之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反之,则可见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肺主一身之气: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所谓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即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体现。2.肺主宣发、肃降:宣为宣发,即宣通布散,是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即升散。肃为肃降,即清肃下降,是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即沉降。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呼出浊气;二输布精微和津液;三宣发卫气。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肺气肃降能及时清除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从而保持其洁净以维持呼吸通畅。3.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肺气通过宣降,使水液运行布达全身。代谢后的废液,一部分依靠宣发,通过呼吸以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腠理以蒸发和排汗的形式排出体外;一部分依靠肃降,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肺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会出现水液停聚而生痰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4.肺朝百脉、主治节:朝,即朝向、会聚;百脉,泛指众多血脉。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的作用。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中医中肾的生理功能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指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是生命的本源;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具有营养各脏腑组织,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化生;先天之精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育和充养,才可发挥其作用。肾中所藏之精,称为肾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其生理功能可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其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具有滋养、濡润等作用的称为肾阴;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故又叫元阴(真阴)、元阳(真阳)。肾中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若肾中精气不足时,则表现为小儿生长发育不良,五迟(站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在成人则表现为早衰等。2.主水:指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维持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起着主宰和调节作用。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虽然涉及脾胃、肺、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等多个脏腑的气化功能,但实质上是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为之主宰;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受肾气化主宰。所以,若肾气化失常,临床常见水肿、小便不利等。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精充足,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中医中的五脏的生理联属五脏的生理联属五脏肝心脾肺肾在志怒喜思悲恐在体筋脉肉皮骨其华爪面唇毛发开窍目舌口鼻耳在液泪汗涎涕唾中医中六腑的概念、居位、生理功能六腑的概念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实而不能充满。六腑的居位1.胃位于上腹部,上通过贲门与食道相连,下通过幽门与小肠相通。胃分为上脘、中脘、下脘三部,统称为胃脘。2.胆附于肝,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3.小肠位于腹中,其上与胃在幽门相接,下与大肠在阑门相连。4.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连肛门。5.膀胱位于下腹部,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为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6.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有“六腑之三焦”和“部位之三焦”之说。六腑的生理功能1.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1)主受纳、腐熟水谷: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并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2)主通降,以降为和: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饮食入胃,经胃腐熟后形成食糜,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胃主通降作用的体现。胃主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胆内盛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主决断、助消化。(1)主决断:胆与肝相表里,胆气亦喜升发条达。胆主决断,影响精神情志。胆气豪壮则善于应变,判断准确,当机立断;胆气弱则善恐易惊,胆怯怕事,谋虑不决。(2)助消化:胆汁得肝气之疏泄,注入小肠,以助消化。如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运化,胁下胀痛,厌食油腻,腹胀腹泻等症。如胆汁外溢则为黄疸。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1)受盛化物:受盛,是指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是指变化、化生。一是指接受由胃腑下传食糜而盛纳之;二是消化食糜,将之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2)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具有将食糜做进一步的消化,将其分别为清浊两部分,吸收精微部分,将糟粕部分下输大肠;同时,还吸收大量的水液,经肾脏的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曰“小肠主液”。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变化之意。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如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的废液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由膀胱贮存。当膀胱中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排出体外。膀胱不利则排尿异常。6.三焦的主要功能三焦的主要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1)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使。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全身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2)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人体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正常升降出入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项目三准确定位中医护理中常用腧穴一、学习情景描述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这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铜人雕塑,顿时吸引了世界目光。习近平主席在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1.素质目标培养工作中自信、谦虚、勤奋、诚实的品质态度。2.知识目标(1)掌握经络概念及经络系统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3.能力目标(1)能运用经络理论解释病理变化,预防疾病并进行疾病护理。(2)准确定位中医护理中常用腧穴。一、中医中的“经络”理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有路径、途径之意。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较粗大,以纵行为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是经脉的分支。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图1)。十二经脉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沟通,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有一定的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图1)。图1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规律图1经络系统的组成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经过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到达肝经,再从肝经流向肺经,循环无端(图1)。图1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经络的作用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才能保持相对的协调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可以传导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的虚实证候,这时运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激发和调动经络的调整防御能力,达到调整气血、扶正祛邪、协调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经络的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传注病邪:《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络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说明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一是外邪可经皮部、孙络、络脉、经脉的传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皮毛腠理内化于脏腑:二是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反映病候: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会出现相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筋脉失养的表现,而见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失荣及功能减退等局部症状。如伤寒的“六经传变”规律,疾病的发展由表及里,可从太阳经传至阳明或少阳,而见太阳或阳明的病候。2.指导辨证归经经络是沟通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通路,与脏腑有相应的属络关系,其循行又有一定的部位和起止点。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的依据。如肠痈患者有时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出现压痛,咳嗽的患者可在肺俞穴见到异常变化。3.指导针灸推拿治疗指导选取腧穴:针灸推拿治病是通过刺激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推拿选穴,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局部腧穴,如某一经络或脏腑确有病,选用该经或该脏腑所属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指导刺激方法:历代医家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根据“虚则补之,实则得之”的原则,创立了所制指补泻手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腧穴,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达到调整组织器官功复失调的目的。4.指导药物归经阐明了某药物对某经络的病变起主要的作用,并对该经所属的脏俯病变起主要的作用,从而使药物的应用更为灵活,拓展了药物的适用范围。二、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腧穴的定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1)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2)活动标志:指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表1),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法)(图1)。表1常用骨度折量寸简表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前后发际不明时,从头眉心至前发际正中3直眉心至第七颈椎突面第七颈椎棘突至后发际正中3直作18寸部前两额发角之间9横耳后两乳突之间9横胸胸骨上窝至胸剑9直胸部直量,以肋计算,腹胸剑联合至脐中8直每条肋骨为1.6寸部脐的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5直两乳头之间8横通用于胸腹部腰第一胸椎至骶尾联合21直背部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横上腋前皱襞到肘横纹9直肢通用于手三阴、三阳经部肘横纹到腕横纹12直下臀横纹到腘窝14肢外膝眼至外踝尖16直通用于足三阴、三阳经部外踝尖至足底3图1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法)指寸定位法(指量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指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1A)。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作为1寸(图1B)。适用于四肢部位的直寸取穴。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图1C)。适用于下肢和腹部取穴。ABC图1指寸定位法(指量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常见疾病选穴及定位病证配穴定位操作方法晕厥水沟、百会、中冲、涌泉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距指甲游离缘约1分许。
涌泉: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压。百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中冲:浅刺1分或点刺出血。艾条温灸10~15分钟。涌泉:直刺0.5~0.8寸;可灸。高热大椎、曲池、合谷、十宣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十宣:在手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大椎:稍向上斜刺0.5~1寸,可灸。曲池:直刺0.5~1寸,可灸。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握拳状,可灸。孕妇不宜进针。十宣: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头痛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太阳: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向后约1寸之凹陷处。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平风府穴。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太阳:直刺或向后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禁灸。百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风池: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可灸。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握拳状,可灸。孕妇不宜进针。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阿是穴: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取穴方法:以痛为腧。委中:腘横纹中点。肾俞:直刺0.5~1寸,可灸。大肠俞: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阿是穴:按压。委中: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膝关节炎膝眼、梁丘、阳陵泉、血海、阿是穴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之凹陷处,共4穴。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o"筋肉"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的上方也是该穴。
阳陵泉: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血海: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地隆起处。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拇指尖所在处。阿是穴: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取穴方法:以痛为腧。膝眼: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梁丘:直刺1~1.2寸。阳陵泉:直刺1~1.5寸或透刺阳陵泉穴,可灸。血海:直刺1~1.5寸,可灸。阿是穴:按压。中风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百会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极泉:\o"腋窝"腋窝正中,腋\o"动脉"动脉搏动处。尺泽: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委中:腘横纹中点。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压。内关:直刺0.5~1寸或透刺外关穴,可灸。极泉: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1寸。也可弹拨。尺泽: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委中: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三阴交: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百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眩晕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足三里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平风府穴。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处。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丰隆:外踝尖上8寸,在胫骨前嵴外侧二横指处。足三里: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约一横指处。百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风池: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可灸。太冲:直刺0.5~0.8寸,可灸。内关:直刺0.5~1寸或透刺外关穴,可灸。丰隆:直刺1~1.5寸,可灸。足三里:直刺1~2寸,可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面瘫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肩髃:肩峰前下方,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时,肩端前缘凹陷处。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足三里: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约一横指处。阳陵泉: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肩髃: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曲池:直刺0.5~1寸,可灸。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握拳状,可灸。孕妇不宜进针。足三里:直刺1~2寸,可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阳陵泉:直刺1~1.5寸或透刺阳陵泉穴,可灸。三阴交: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不寐照海、申脉、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照海:在足内侧,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申脉: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中。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照海:直刺0.5~1寸。申脉:直刺0.3~0.5寸。神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学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考核试卷
- 海水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考核试卷
- 影视设备云计算咨询服务批发考核试卷
- 白酒产地的特色与影响考核试卷
- 森林生态学与保护管理考核试卷
- DB11T 790-2011 兽用药品贮存管理规范
- DB11∕T 1512-2018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
- 直播技巧培训
- 淮阴工学院《工程测量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R ABC课件教学课件
- 无人机目标自动识别系统集成
-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 血浆吸附护理课件
-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课件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
- 注塑车间规划方案
- 营养不良五阶梯治疗
- 【课件】铁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 《茶叶销售技巧》课件
- 专项施工方案(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