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_第1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_第2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_第3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_第4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报告

本报告中的外资银行是指银行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东道国以外的居民或机构中,但其业务的运行和开展在东道国的银行。其中包括有表决权的资本中,外资超过50%的银行;或者外资虽然没有达到50%但仍占有绝对优势的银行;以及虽然从形式上看外资不占优势,但实际经营由外国居民或机构掌握的银行。本报告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2007~2008年度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竞争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理论分析(一)竞争效应和效率提高不少学者都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提高竞争程度和完善竞争功能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通过对市场可竞争程度的影响,将对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效率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外资的进入加剧了行业竞争,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对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之前国内垄断利润被打破,外资银行的竞争效应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赢利水平。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赢利性和总成本,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外资银行竞争可能对东道国银行的赢利性产生冲击,从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产生威胁。主要表现在:(1)外资银行以其优质完善的服务占领了较多的具有赢利性的市场并挖走了许多财务状况好的客户(“摘樱桃”战略),使得东道国银行的赢利性遭受冲击;(2)外资银行的优厚待遇使得不少国内银行的人才跳槽到外资银行,导致国内银行人才流失;(3)国内银行多年的分业经营使得其在专业性很强的业务中经验不足,其市场细分和定位也不够专业化。这一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本国银行体系是相对无效率的并且处于较差的资本状况下,则其对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反应可能是从事风险性极高的信贷活动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边际,这将把银行推向倒闭的边缘。我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短期与长期有所不同,短期来看,如果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开放过快,本国银行因受到外资银行竞争的冲击业绩有所下降;但从长期看,本国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通过借鉴对方的经验,可以提高其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并有利于其实施全球化战略。总体来说,银行业开放如果监管得当,最终可以提升东道国银行系统的经营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监管强化与市场细分引入外资银行竞争可以产生东道国银行部门监管强化的效应。外资银行的高技术业务和产品促使本国监管当局提高监管队伍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对本国银行还是对外资银行都可能提高其监管水平。而且,在监管过程中,外资银行通常重视会计报告等信息揭示,如果东道国银行注意仿效,则信息的透明度会有所改善。但是,监管制度是否强化与监管环境是否完善主要取决于东道国政府行为的倾向性,而监管环境和制度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外资银行预测其在东道国经营、获利的重要影响因素。普华永道在2005年和2007年对40家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遇到困难的调查发现,监管环境是影响未来变化趋势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各银行关注各项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沟通以及法规的明确性等。目前,理论界就监管制度强化对外资银行的影响进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讨论尚未有定论,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应加强金融管制以防范危机的产生,而学者巴茨、卡皮罗与利文通过对107个国家的银行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证明,较多的管制更可能带来系统的银行危机和较低的银行效率,不过他们没有专门研究微观层面的银行监管、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关系使得该结论具有争议。不管争论如何,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东道国监管制度的一致性和执行的公平性至关重要;监管歧视也是影响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经营的主要因素之一。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金融市场细分有利于专业化银行的分工细化和市场细分,加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深度,有助于促进全行业效率的提高;但专业化带来的金融工具、手段的过于单一以及对某些收入的依赖,削弱了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造成银行业不稳定性提高。不管是东道国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要权衡专业化(分业经营)、市场细分和分散投资、多元化收入对抗风险能力两者之间的平衡,以规避风险、稳定客源,实现利润的增加。(三)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外资银行是否能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作出贡献,关键在于其进入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银行体系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效率、加大了竞争,但如果通过渗透、控制国内银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那便危害了国家银行体系的稳定,那么这种竞争和效率效应是不可取的。学者们对此形成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外资进入危害稳定性。戴莫古克·康特等学者运用53个国家1980~1995年数据研究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的经验关系,得到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但该项研究没有分析外资银行参与和市场集中程度与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学者巴拉哈斯等比较了金融放开后在哥伦比亚的外资银行和当地银行之间的业绩后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竞争,使国内银行贷款质量下降,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另一派则认为外资进入促进稳定性,并提出了不少的证据:利文等学者在对银行体系危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模型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危机发生概率呈负相关关系。罗格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可能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益处,这是因为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东道国提供避风港以减少资本外逃,在危机期间和危机过后继续贷款,并且对出问题的银行补充资本。叶欣、冯宗宪通过运用Logist经济计量模型对50个国家(其中包括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8~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我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系统性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即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只有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一定比例,比如30%以上,它们才可能对东道国银行产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产生较大的影响。(2)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外资银行资金具有全球配置的特点,如何有效监管避免其资金大规模流动(流入、流出东道国),对东道国监管当局提出了挑战。如果能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使其稳健经营,避免将其母公司的经营风险传染给东道国,那么外资银行进入将降低东道国银行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反之,将增加东道国银行系统性危机的概率。(3)影响一国银行系统性危机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纵观所有金融危机事件,危机爆发国的宏观经济恶化是主要原因,导致宏观经济恶化的原因通常是不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将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系统性危机可能性联系起来可能是个伪命题,东道国政府负有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责任,如果发生危机,应负责任的绝不是外资银行。(四)信贷与存款的稳定性稳定的信贷能保证客户、企业以及整个银行业的信誉,增强危机期间对银行体系的抗风险信心;稳定的存款能够防止恶性事件使存款来源以及转移对银行法人的冲击,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在这点上学界的观点是比较统一的。在稳定性方面,学者们多认为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会使得信贷组合比较单一、存款质量相对较低,同时银行部门的脆弱性上升,只有能迫使准确信息披露和增强私人部门竭尽全力的管制才是最能促进银行效率和稳定的;在竞争性方面,学者们则认为因银行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存款市场的竞争也许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但主要是错误的政策导致了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难以协调,他们同时指出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与监管措施来规避风险,以防范竞争造成的银行危机。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4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作为金融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在1980~2006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1993年。在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经过13年的发展,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到89亿美元。第二个阶段为1994~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以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基础上,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在第一阶段开放的基础上,银行业对外开放地域从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扩展到全国范围,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所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为促进外资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中国于1996年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了对外资企业及境外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截至199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75家,4年内增加了99家,资产总额增长了3倍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银行在亚洲地区的发展趋于谨慎,在华机构布局和业务拓展也明显放缓,个别外资银行退出了中国市场。1998~2001年期间,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仅净增了15家。为促进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中国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批准深圳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允许外资银行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解决其人民币业务资金来源问题;放宽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允许上海市外资银行将人民币业务扩展到江苏和浙江,允许深圳市外资银行将人民币业务扩展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在外汇贷款规模逐年收缩的同时,上述措施促进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在5年过渡期内,中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稳定的开放预期和适时的政策调整推动了外资银行加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122家。这一阶段的开放措施主要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自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向外资银行开放对所有客户的外汇业务;逐步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从加入时的上海、深圳、天津、大连4个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地区;逐步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从外资企业和外国人逐步扩大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同时,逐步放松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限制,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负债不得超过外汇负债50%的比例;放宽对外资银行在境内吸收外汇存款的比例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逐步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中国还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需要,在承诺之外积极实施了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第一,积极支持和鼓励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提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西宁等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放宽其在这些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赢利资格条件,为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其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申请。第二,适时调整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政策,逐步减少经营本外币业务的营运资金档次,降低营运资金要求。第三,允许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步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代客境外理财及托管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代理保险业务。第四,根据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香港和澳门特区银行以优惠条件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第五,调整外资金融机构参资入股中资银行比例,允许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和商业原则投资入股中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从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已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外资银行进入模式分析从短期静态来看,内资银行比外资银行拥有信息优势,因此,外资银行无论采取哪种进入模式短期都没有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则内资、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就取决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模式所引起的信息分布情况。外资银行一般采取两种模式进入新兴市场或转型经济的信贷市场:一是通过并购内资银行(M&A);二是独资或称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两种进入模式有着不同的竞争效应。(一)外资银行以并购模式进入当外资银行以并购模式进入时,被并购的内资银行对老借款人的所有信息都被采取这种进入模式的外资银行所获得,在这个意义上,内、外资银行面对新、老借款人在原有的信息上并没有优、劣势之分。但是,在这种进入模式下,外资银行在甄别借款人的信用度和项目的风险方面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正是这种差别使外资银行通过其甄别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创造新的信息。形成新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使得外资银行可以更多地选择质量好的借款人进行贷款,并利用其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降低贷款利率,扩大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留给内资银行的借款人的质量相对较差,迫使内资银行承受更大的信用风险,产生逆向选择,内资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补偿其较高的风险,使内资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不过这仅仅是理论分析,前提是外资银行在东道国所占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外资银行的并购模式在中国表现为参股模式,即参股或控股原有中资银行,这种模式被称为股权参与,中国称为战略投资。对于参股模式,中国当前还存在政策方面的限制。根据法律规定,外资对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单一外国投资者持股上限为20%。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开始,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截至2008年初,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利用外资余额为823.2亿美元,共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总额为212.5亿美元。2008年5月28日,美国银行以2.24港币约为当日港股收盘价的三折增持60亿股中国建设银行股票,引发公众对战略投资者引进政策的再思考。数据显示,所谓的战略投资者从中国银行业获取了巨额利润,这暴露了中国引进战略投资者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不小的偏失,应当纠正,国民利益遭受巨额损失值得我们深思(见表1)。表1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获利情况战略投资者入股银行持H股数量(亿股)投资金额(亿美元)当前市值*(亿美元)账面获利(亿美元)高盛集团工商银行164.7625.74123.0397.29德意志银行工商银行64.3310.0848.0537.97美国运通工商银行12.761.989.837.85美国银行建设银行251.3243.60223.81180.21淡马锡建设银行132.0714121107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银行209.4331108.1977.19淡马锡中国银行104.7115.254.0938.89瑞士银行中国银行33.78517.4512.45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银行5.070.752.621.87*市值计算以2008年5月30日港交所工商银行H股收盘价为准。表1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获利情况据港交所披露,2008年5月23日,瑞士银行抛售9043.7万股中国银行股票,可见外资战略投资者已经开始变现其投资利润,逐步退出之势昭然若揭。随着战略投资者三年锁定期的届满,使巨额获利落袋为安将是理性选择。如果这样,中国早期制定的“长期持有、优化治理、业务整合、竞争回避”的原则将难以落实,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将成为财务投资者,国有股份制银行通过与战略投资者进行业务合作的战略构想也将落空。据悉,由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均不超过10%,其对银行战略决策和公司治理影响甚微,加之小股东的“搭便车”效应,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以来,国外战略投资者与投资银行之间业务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在被美国次级债搞得焦头烂额的今天,国外战略投资者极有可能选择退出,将巨额投资利润用于掩饰其国内难堪的业绩。应当一贯坚持理性人假设,中国人是理性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也是理性的,甚至比中国人更具智慧。在设定持股20%上限、战略投资者无法实现控股的情况下,希冀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是不现实的,在存在同业竞争时更是如此。选择高盛、淡马锡这类投资银行类战略投资者入股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因为这些公司本身不是商业银行,无法为国有商业银行提升业绩发挥作用,它们只能是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花旗集团入主广州发展银行、新桥投资控股深圳发展银行可能成为外资战略投资者改善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代表,但前提是外国战略投资者成为控股股东。既想保持金融控制权(控股),又想借用外国战略投资者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是一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梦想,结果极可能是损失了金融资源,但没有实现任何战略合作目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制度或需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激励相容的市场化改革,需要在控股和获取国外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之间作出取舍,“有失才有得”是金融市场不变的法则。(二)外资银行以独资模式进入这种模式也称为绿地投资,在中国主要表现为法人模式和分行模式。法人模式,是指通过新设外资独资银行、外资合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分行模式,是指境外注册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设分行的运作模式。2006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主要体现了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即在允许外国银行自由选择商业存在形态的原则下,鼓励和引导在华机构网点多、存款业务大并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根据承诺,我国在2006年底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但这项承诺并不意味着2006年底所有已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可自动获得人民币零售业务许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及防范风险的需要,《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以及人民币业务审批条件进行了规定:一是允许法人银行从事全面人民币业务;二是扩大外国银行分行人民币资金来源,允许其吸收中国境内公民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定期存款;三是法人银行总行初次获得人民币业务许可仍需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赢利”的条件,对其下设的分行,可在总行获准的业务范围内授权,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而外国银行分行开展人民币业务仍需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赢利”的条件,且需要单家审批。允许外国银行分行转为在华注册的法人银行,在技术上,外国银行必须按照设立条件,先设立“独资银行”,然后通过将现有外国银行分行并入“独资银行”的方式进行“转制”。为此,《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变更为独资银行的,应当遵循合法性、审慎性及持续经营原则”。对法人银行及其下设分行注册资本和营运资金的要求与中资银行保持一致。法人银行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下设分行营运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本外币合并考核。外国银行分行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营运资金最低为2亿元人民币,经营外汇和人民币业务营运资金最低为3亿元人民币;外国银行分行人民币营运资金充足率继续保持单家考核。此外,《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独资银行母行在中国申请保留一家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外国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之后,其在华所有分行均应纳入法人银行。但对一些拥有较多跨国公司客户,需进行全球资金交易的大型跨国银行,其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后,如确属需要且满足审慎性条件,由母行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保留一家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一年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截至2007年底,银监会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4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工作。外资法人机构及其下设分支行的营业性机构数量占比由上年底的10.6%上升至71.4%;外国银行分行及其下设支行占比相应地从89.4%下降至28.6%。截至2007年底,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2家代表处。有外商独资银行24家(下设分行119家)、合资银行2家(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和外商独资财务公司3家;另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7家分行(见表2)。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达到1.25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为57家,外资法人银行为2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为50家。表2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资产(2003~2007年)年份

项目20032004200520062007营业性机构数(家)192.0211.00254.00312.00440.00资产(亿元人民币)415958237155927912525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1.51.841.912.112.38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表2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资产(2003~2007年)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一)对外资银行的监管1.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保障了银行业对外开放依法、有序推进。此外,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方面,中国银监会2003年12月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赢利持续性等方面规定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规定了投资入股中资银行的具体比例,为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日益放宽根据法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为营业性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经营存款、贷款、结算、托管和代理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赢利状况和审慎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与此同时,中国积极鼓励外资银行金融创新,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截至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存款总额为397亿美元,贷款余额为616亿美元;外汇资产总额为676亿美元,存款总额为178亿美元,贷款余额为359亿美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为2788亿元,存款总额为1706亿元,贷款余额为2003亿元。3.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日益加强在逐步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国银监会参照国际良好监管经验与做法,不断建立健全外资银行科学审慎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框架,加强非现场监管分析,有计划地实施现场检查,不断提高外资银行监管水平,促进外资银行在华稳健经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华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为0.70%,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充足,多年来保持连续赢利。与此同时,对于少数违反法律法规或不审慎经营的外资银行,中国加大了风险防范和查处力度,针对近年来查出的大额虚假交易、超范围经营人民币业务、关联授信严重超标等问题,先后取消了9名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罚款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增加由于2006年底之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业务一直受到法律的限制,外资银行主要经营外币业务,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因此它们资产规模相对较小,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占银行机构总资产比重仍然较小,2006年首次突破了2%,2007年底达到了2.38%,但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近30%。与东欧、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占到30%以上较高比例不同,外资全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仅保持在2%这一较低水平,理论上不会对中国银行业形成挑战。但国内关于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未包含像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这些外资相对控股银行的资产,如果加上这些银行的资产,外资实际控制的银行资产规模将扩大数倍(见图1)。图1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变化(三)中国内地已成外资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2007年,国际活跃银行遭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损失惨重,美国银行利润从2006年的211.3亿美元锐减至2007年的149.8亿美元,降幅近30%。但美国银行仅从建设银行的区区43亿美元投资就可获利180亿美元,因此,美国银行管理层不时提醒美国投资者,尽管银行在美国本国业绩不佳,但在中国投资的收益足以弥补其次级债的投资损失。2007年瑞士银行亏损52亿瑞士法郎,2006年赢利达112亿瑞士法郎,而在中国仅5亿美元的投资就收获近20亿美元的利润。据估算,仅投资国有三大股份制银行,国外战略投资者就可赢利560亿美元,年收益率超过100%。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银行股权投资的价值“洼地”,就像中国原油价格是世界“洼地”一样。尽管国内统计的外资银行营业利润约为10亿美元,与巨额投资收益相比,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利润可以忽略。因此,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其实是财务投资者)参股中国商业银行将成为外资金融机构最佳的无风险获利投资方式。(四)外资银行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相对中资银行优势明显席卷全球的次级债危机余波未定,此次危机中国际活跃银行累累损失让人们对它们引以为自豪的风险管理能力无法恭维。但研究发现,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美国银行的次级债损失主要在投资银行业务中,传统的存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赢利依然稳定,这说明国际活跃银行对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依然良好。统计数据表明,外资银行2007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46%,而同期中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高达6.17%,当然中国农业银行历史累积的高达8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功不可没”(见图2)。图22007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国内所有银行机构,原因之一是它们独立于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政策性贷款,也没有肩负为国有企业解困的重负,主要服务于业绩优良的外资企业也是它们低坏账率的重要原因。(五)外资银行的区域分布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选择不同的地区会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不同的影响。外资银行的机构网点和资产分布过去一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据统计,在2007年之前,外资银行在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四城市的分支机构总数达222家(其中上海外资银行机构高达100家),占机构总数的71%。可见,外资银行的机构设置主要是追随其客户的分布进行,上海是外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但是,随着在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后,其布局网点正在向二、三线城市深入,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机构设置也在不断增加。在2007年之前,中部地区拥有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城市只有武汉市,现在已增加到长沙、南昌。预计在2008年年内,郑州、合肥等省会城市也将各自迎来外资银行入驻。但是由于外资银行推行的高端客户战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仍是其业务拓展重心,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即使在中西部地区增设机构,短期内在当地的资产规模也相对有限。(六)外资银行案例1.花旗中国2007年4月,花旗作为中国首批外资银行之一,在中国正式成立本地法人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由美国花旗银行全资拥有。花旗中国有8家企业分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深圳、杭州、大连),2家投资银行代表处(北京和上海),24个个人消费银行网点及2家公司提供花旗内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和数据处理业务。花旗员工从1999年的150名增加到现在的3500名。花旗于2006年获得QDII资格,代表中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国际投资,同时为具有QDII资格提供海外财富管理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提供托管业务。(1)资本市场及企业银行业务。深入参与中国的结构重组、私有化、IPO进程,成功完成中国人寿、中国网通的IPO任务;先后协助中国煤业和中信银行上市。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全球扩张战略咨询顾问,向中石油等公司提供财务咨询服务。2007年,花旗环球交易服务部在中国业务量再创新高,保持其在现金管理、贸易服务、证券和基金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是第一家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银行,担任首只在海外上市的中资A股资金(中国盈富基金)的坐市商。与四大国有银行保持密切合作,包括相互结算安排,通过该项安排花旗可利用全国26500家主要分行和10万多个全国性销售点进行人民币业务,而四大国有银行则可利用花旗的全球网络及设施从事美元、日元、欧元业务。是贸易金融服务领军银行,为进出口商及国内贸易商提供系统完善的贸易服务,并将凭借先进的贸易融资方案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拥有外资银行中最大的资金部团队,首批获准人民币外汇同业市场坐市商资格。(2)个人消费金融业务。2007年,与大都会人寿合作推出投资连接保险,推出QDII开放式海外共同基金,是首家推出转按揭服务的外资银行。2005年,与中国银联建立合作关系,使银联卡在花旗全球所有ATM机上使用,同时使花旗国际卡持卡人能在银联所有开通外汇交易的ATM机上使用其银行卡。中国业务包括通过不同渠道开展国际及外币交易、综合账户业务及外币投资产品。(3)骄人业绩。花旗中国2007年营运收入增长99%,达到人民币22亿元,净收入达人民币6.65亿元。2007年,花旗中国在存款和贷款方面发展迅速,与2006年相比总贷款量增长30%,总存款量增长70%。截至2007年底,花旗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为0.2%。到2007年底,花旗中国的贷存比远低于监管要求的75%。截至2007年12月31日,花旗中国的总资本充足率达11.34%。2.汇丰中国汇丰中国于2007年4月2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外商独资银行,其前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原中国内地分支机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在内地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之一,入股内地中资金融机构及自身发展的总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其中入股交通银行19%的股份,平安保险16.8%的股份,上海银行8%的股份。(1)业务与网络。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汇丰中国目前在15个城市向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存款、住房按揭贷款和一系列投资理财产品,是外资银行中人民币服务地域范围最广的一家。与此同时,汇丰中国还向本地居民提供广泛的外币服务,向本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同胞提供各种人民币及外币服务。汇丰中国目前拥有员工15000多人,其中98%是本地人才。汇丰注重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其“银行家培训生”计划致力于培养精通银行业务且具有国际经验的本地人才。(2)服务范围。汇丰中国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和银行服务,主要包括:①企业/工商业务。汇丰中国为中国企业、大型企业和机构及中小企业安排人民币或外币融资,包括营运资金、国际贸易、固定资产融资、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和集团委托借款。②企业存贷。汇丰中国在17个城市的所有分行(北京、长沙、成都、重庆、大连、东莞、广州、杭州、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天津、武汉、厦门和西安)都可向本地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与此同时,汇丰中国的所有分行都可向当地企业提供外币服务。③资金管理。汇丰中国为企业量身定做全方位资金管理方案,帮助企业提高营运效率,通过汇丰全球电子银行系统(HSBCnet)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账户服务,提高付款程序自动化程度,加快收款,完善流动资金管理。同时,通过与本地银行的合作,使用本地银行的结算系统和网络来加快客户的托收。④贸易服务。汇丰中国提供种类齐全的进出口押汇服务和贸易融资服务,包括保理服务、进口信用证、出口信用证通知、转让,无追索权押汇票据贴现等。⑤托管与清算。汇丰中国拥有丰富的托管服务经验,服务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服务、B股托管和清算服务、向QFII提供A股证券托管服务,在B股和QFII托管服务中均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内地保险公司海外及境内提供托管服务。⑥理财服务。汇丰中国作为内地外汇市场坐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与外币交易中履行坐市任务。另外,汇丰提供广泛的理财服务,包括外汇、货币衍生工具、固定收入产品及专业咨询等。设于上海的交易室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本地金融机构提供外币服务及人民币服务,包括外汇即期交易、外汇及人民币远期交易、货币互换、金融衍生产品等。⑦个人金融服务。汇丰中国的个人银行服务侧重于卓越理财。卓越理财是汇丰全球的财富管理品牌,客户亦可享用便捷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和24小时电话理财服务。⑧卓越理财。汇丰中国对个人提供的账户以卓越理财账户为主,同一客户号码下的所有账户月内均总余额在人民币50万元或等值以上,可免费享受一对一的专属服务和系列增值服务。2007年9月,汇丰中国同步全球正式推出新版汇丰卓越理财,进一步加强了卓越理财服务功能:一个账号连通世界,客户只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汇丰卓越理财客户,即可获得全球身份认可,享受“无国界”理财。⑨存款服务。汇丰中国目前在15个城市(北京、成都、重庆、大连、东莞、广州、杭州、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天津、武汉和厦门)向本地居民和外籍人士包括向港澳台同胞提供人民币存款服务,并在其所有分行所在的城市向本地居民和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同胞提供多种外币存款服务。此外,汇丰中国为客户提供多种结构性理财产品。⑩贷款服务。汇丰中国为客户提供人民币及外币贷款,购置商业和住宅物业,贷款额最高可达房产价值的70%,还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并可灵活安排还贷。⑾信用卡业务。汇丰与交通银行合作联合推出了太平洋双币信用卡及交通银行刘翔VISA信用卡。这两款由交通银行发行的双币信用卡,信用卡正面印有交行和汇丰的标识。同时,汇丰也为交通银行太平洋苏宁信用卡和交通银行太平洋沃尔玛信用卡提供支持。⑿自助银行服务。汇丰中国在其所有分行所在城市均设有ATM机,超过150台,提供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⒀私人银行业务。汇丰中国于2008年3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结合汇丰集团的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经验,提供全面的人民币和外币财富管理服务,旨在保障和增加高资产值客户及其家人的财富。汇丰中国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个性化程度更高的私人银行产品,包括开发代客QDII及结构性投资产品等,从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投资渠道。(3)不俗业绩。汇丰中国公布,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内地市场根据“入世”承诺对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2007年,汇丰中国的营运收益增长44.2%,达到4.51亿美元,税前利润增长28.7%,达到1.65亿美元。五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战略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全面开放,从2007年始,花旗、汇丰、渣打等国际活跃银行通过设立法人银行具备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这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真正拉开,中国银行业依赖的政策保护不复存在。外资银行在中国会采取哪些竞争策略呢?(一)参股与设立分支机构两手并重实现规模扩张由于中国法律对外资金融机构持有中国商业银行股权比例设有限制,外资对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单一外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因此,外资银行绝对控股中资银行不具可行性。但是,通过相对控股实现对中资银行的收购,从而实现规模扩张是可行的。其中代表性的外资投资者是花旗集团(持有20%的广东发展银行股权)和新桥投资(持有17.98%的深圳发展银行股权),它们实现对中资银行的相对控股。另外还有渣打银行持有天津渤海银行19.99%的股权、汇丰持有交通银行19.90%的股权、荷兰ING银行持有北京银行19.90%的股权、澳新银行持有天津市商业银行19.90%的股权、澳洲联邦银行持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0%的股权、富帮金控持有厦门市商业银行20%的股权、加拿大丰业银行持有大连银行19.90%的股权。这些外资参股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控股的目标,但只要政策对持股限制放松,这些外资银行就可以迅速实现对中资银行的控股。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有引进战略投资者政策的支持,加上中国中小银行资本并不充足而急需补充资本,中国股市筹集对它们并不可行,而外资投资者的加盟使中小银行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中小银行都在积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这使得外资银行通过参股方式实现扩张相对容易,此类投资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吸引力。相对股权投资而言,设立分支机构就缺乏杠杆效应,具有成本高、见效慢的劣势。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相对饱和、传统业务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不论是知名度还是经营成本与中资银行相比都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外资银行尽管已经具备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但并没有大规模进行网点和机构的扩张。图3显示,从2003年以来,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翻了一番,但总量还是较小,仅为440家,可见常规的通过设立机构实现扩张的“阵地战”并不被外资银行看好。事实上,在房地产价格暴涨、人力成本上升之际,铺设网点、增设机构短期并不能实现赢利,而参股中资银行可发挥中资银行网点多、人力成本低、人脉关系强的优势,实现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图3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变化(二)发挥其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的优势提升业绩尽管大多数外资银行在本轮次级债危机中都不同程度遭受损失,有的出现巨亏甚至被收购,但总体上讲,外资银行具有中间业务经营优势,它们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而中资银行这一比例平均不超过10%。自从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施以来,金融混业经营取代分业经营成为主流,主要来自欧美的外资银行基本实行的都是混业经营,同时经营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混业经营为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拓展了空间。中资银行受分业经营的法律限制,在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竞争中相对外资银行处于劣势。外资银行具有全球网络优势,可以为具有国际业务的优质客户提供汇兑、结算、外汇管理等服务,这极可能造成中资银行部分优质客户的流失。对于过于依赖公司业务、风险集中度较高的中小银行,外资银行的竞争极可能引发其流动性困难,甚至威胁其生存。(三)利用其薪酬激励机制优势吸引中资银行优秀人才2007年,深发展银行董事长兼CEO纽曼以年薪税前收入2285万元居中资银行高管之首,纽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