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三部分_第1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三部分_第2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三部分_第3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三部分_第4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三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第三部分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主讲老师:安超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2)

第三部分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主讲老师:安超第一节、生平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教育双中心说

第三节、教育本质论

第四节、学校论

第五节、教学论

第六节、道德教育论

第七节、特点及评价

第八节、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生平及理论基础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新三中心的提出者(儿

童、经验、活动)。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1859年10月20日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1879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的教职工作,并继续研读哲学史。

1882年,首次发表论文,并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

1884年,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

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年,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896年,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

1902-1904年,兼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

长。

1904-1930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并担任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

1952年6月1日,因肺炎在纽约去世。

杜威的学术生涯

第一时期是佛蒙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时期(1875~1884年)。主要研究欧洲哲学。15岁进入佛蒙特大学,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曾执教于中学,教学之余学习哲学史。1882年进入霍普金斯大学深造,1884年以题为“康德的心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时期是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时期(1884~1894)。研究实用主义哲学,参加教育改革并且开始研究教育问题。

第三时期是芝加哥大学时期(1894~1904)。教育思想形成并且进行教育实验。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并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37岁)。主要教育代表作是1897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

第四时期哥伦比亚大学(1904-1952)教育思想成熟期和研究成果丰产期。1904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30年退休,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称号。退休后仍然辛勤笔耕。主要教育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57岁)。

(二)教育代表作

《我的教育信条》MyPedagogicCreed(1897)

《学校与社会》TheSchoolandSociety(1899)

《儿童与课程》TheChildandtheCurriculum(1902)

《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1916)

《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andEducation(1938)等。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

其核心概念是“效用”

实用主义首先由皮尔斯(1839~1914)提出,后由詹姆斯(1842~1910)予以发展,最后由杜威集其大成,并运用于教育

实用主义表现在真理论上为“工具主义”,认为哲学是人用以辨别方向,适应环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

实用主义表现在认识论上则为主观经验论,

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

为“行动和遭遇之间的密切联系”“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

杜威声称:“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

(二)心理学理论

1.机能心理学

由詹姆斯与杜威创立,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认为认知和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或工具,强调心理、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产物

儿童是和他们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积极而能动的机体。

儿童学会适应环境并与社会成功合作的基本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儿童生来就潜存着四种本能,分别表现为四种活动:语言和社会的本能及其活动;制作的本能及其活动;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及其活动;

艺术的本能及其活动。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2.生物化本能论心理学

认为儿童的心理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天生心理机能不断展开、生长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过程。

提出儿童出生即具有各种本能,“基本本

能”的确立与生长是“教育的天国”。此类观点又被称为生物化本能论心理学。

人与生具有语言社交、制作、探究、艺术的本能(或称兴趣、冲动)(按:福氏提到的儿童本能是活动、认识、艺术、宗教)

(三)社会学理论

1.人性论:认为要使社会进步,只需采用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方法

2.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逐渐的进化、量变,而否认质变

3.民主主义:即指“民治、民有、民享”的社会,“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首先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要“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共同参与的事业的范围扩

大,和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是民主主义的特征”。

(四)思想渊源

1.西方历史上重视儿童,以儿童为本位、内发论的思想

2.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及其他

杜威吸取了前人的一切重要思想遗产,并结合现代科学新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熔古今于一炉。批判性、综合性为其理论重要特色。

第二节教育的双中心说

一、儿童中心说

杜威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中首先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并针对时弊,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其特点归纳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并以新的“三中心”(儿童中心、作业中

心、活动中心)来对抗之,某些言辞激烈,震聋发聩

作业(occupations)一般是指模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性活动

二、社会中心说

杜威强调教育过程由社会学与心理学两个方面组成。并认为他所开办的实验学校是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

儿童中心说与社会中心说的关系前者是就心理的因素,也即就方法论来说的;后者是就社会的因素,亦即就道德教育的目的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节教育本质论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无目的论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

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

生长。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并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生长是机体与环境(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目标是未来。生长体现为身体、知识、能力和道德等方面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又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即生活的观点。他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此处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

杜威认为:

教育不应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

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特点,学校中的课程不应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的生长及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从儿童现在的直接经验开始。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主客体的统一,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动、操作的结果

杜威经验论两原则

(1)交互作用原则

(2)连续性原则

经验改造的意义

(1)使儿童认识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

(2)“增加指导或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

教育过程即通过活动,使儿童主观经验不断得到改组改造的过程;

这种改造既包括对机体内在因素的改造——反映在教育上,主要是塑造或形成儿童的新经验(即新的知识、能力、品德、态度等精神因

素);也包括对外部条件(环境)的改造

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教育目的要因人而异:“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习惯)”;

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

教育当然要有社会目的,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点;

但是这种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通过儿童按其有特点的发展(生长)而实现的,教育的目的不应排斥教育的出发点——儿童,正如两点成一线那样,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统一起来,综合考虑。

第四节学校论

一、学校的特点及作用

成年人控制儿童教育的惟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

学校的特点及功能:

(1)是简化的社会环境

(2)是净化的社会环境

(3)是平衡、可发挥协调同化作用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即社会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人。

“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

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二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二、学校即社会的意义

有助于消除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隔离

有助于更好和更生动地塑造儿童的心灵

有助于儿童成为社会的有能力及有用的成员

有助于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第五节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材

课程论以教材心理化和经验不断改造为原

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

系。

儿童已有的经验是教育过程的起点,各门学科包含的事实、真理是终点。

教师教学时应使教材变成儿童经验的一部

分,通过经验改造,最终达到掌握各们学科真理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论原则:“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

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针对性: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理论基础:经验论、本能论

特点:注重活动与经验的获取;

取消分科、班级授课、考试制度;

教师成为指导者、引导者

三、思维步骤与教学阶段

思维的开头是迷惑纷乱的情境,结果是澄清解决的情境,思维即在两端间进行

1.思维五步骤

疑难的情景(暗示)

确定疑难究竟在何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假设)

推断那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推理)

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验证)

2.教学阶段

学习者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暗示)

在情境中产生促使儿童学习的的真实问题—(问

题)

从资料的占有和必须的观察中产生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假设)

学习者自己负责逐步展开他所设想的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推理)

将设想付诸实施,并检验其有效性—(验证)

第六节道德教育论

1.重视道德,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最基本

的,最可贵的柱石

2.否认一般的、永恒的、普遍的、超验的道德观

3.将“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aboutmorality)与“道德的观念”(moralideas)区别开来。

前者是以记诵文字的方式传授的观念,影响微弱;后者则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足能影响行为,是形成道德的主要途径。4.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5.儿童与生具有利他的自然欲求,教育者要因势利导

6.主张将学校布置成活生生的社会环境,令儿童生活在必须由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从而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形成善良的习惯和态度

7.形成儿童品格的源泉除了社会生活外,还有方法和教材。

在方法方面主要应抓住儿童的情感反映,培养儿童爱善的精神。

在教材方面,“知道如何把表现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到学校所用的教材上”,亦属重要

第七节特点及评价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

1.具有独创的理论基础及完整的体系

2.反对各种二元对立,具有综合性、批判性

3.力图使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

4.针对时弊,谴责了传统教育的弊病,高度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5.凿通了教育与生活的隧道,架设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二、评价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20世纪前后美国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病,加强教育与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培养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具有一技之长的人

2.但是实用主义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一要求。由于杜威过分强调儿童当前的直接的经验,忽视间接经验,不可避免地降低智力训练标准,并因此而遭到抨击

3.杜威对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异常深刻;他的一些主张,如重视儿童自身的活动、需要和经验,强调培养儿童的首创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协调等观点都具有长久的价值

4.杜威曾被视为新教育的旗手、进步教育之父及“现代教育”的代表,与传统教育形成了对立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一词是杜威1899年在《学校与社

会》中首次提出来,指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形成的课堂教学制度、理论和方法。

1.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2.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3.根据各科的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实行分科教学

4.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强调纪律和教师的权威,即为所谓“三中心”:课堂、书本、教师中心。现代教育包括欧洲的新教育与美国的进步教育等,一般以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为代

表。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反对系统传授知识,主张按儿童的兴趣活动,从经验中学习

2.反对分科教学,主张综合课程

3.教学中反对以教师为主、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简而言之,

也可归纳为所谓“三中心”:活动、作业、儿童中心。此处的“三中心”与上述传统教育的

“课堂、书本、教师中心”是分别对应并对立的。

第八节对中国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

在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荡起阵阵涟漪。民国初年,教育总长蔡元培就以“实利主义”的译名将实用主义介绍给中国学

界。其后,杜威的得意弟子、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的胡适,将之翻译为“实验主义”,在中国大力宣扬,声称“杜威为今日美洲第一哲学家”,“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而1919年杜威的亲自访华讲学,更促使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

1919年4月30日,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