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近年来,学界持续关注产教融合研究,在内涵特征、长效机制、主要问题及优化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产教“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问题仍较为普遍,这既是当下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也是职业教育研究持续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破解产教融合的困境,建议依托规范研究,把加强产教融合的实证研究作为立足点;拓宽研究视野,把加强产教融合的跨学科研究作为出发点;深耕研究焦点,把加强产教融合重点问题研究作为关键点,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要求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强调,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把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无论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是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其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其关键是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且进行了较多的实践探索,但产教“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持续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既契合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势之需”,也符合学术研究“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和职业院校里”的“因时而动”,还迎合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顺势而为”。一、应势之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勃兴(一)理论逻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且同样重要的教育类型,这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为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夯实了法律基础。从教育政策到法律确认,以类型化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主线。何为类型教育?在理论层面,首先,职业教育应有从中职到博士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次,职业教育应该服务区域行业与产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再次,职业教育是学生根据兴趣、能力以及需要选择的教育,不是因为成绩上不了普通高中时的“无奈之选”;最后,职业教育应把“技术”合理性、“职业”合目的性与“教育”合法性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要求[2]。在实践层面,已有不少职业院校通过主动学习借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证明从校企间的双向合作转向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融合,既符合产教互动达到理想状态的需要,也符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独有特征[3]。因此,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以及对类型属性的追求,决定了它在性质上与普通教育的差异,也决定了它跟产业的共生关系,而职业院校实施多元办学,与产业界走跨界合作的道路,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是实现类型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二)历史逻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注重学科本位,到注重能力本位,再到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先后经历了校企配合育人、校企联合培养,到校企一体化协同培养的变化[4]。其中,校企双方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合作,形成不同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专业依托企业、实习深入工厂”的半工(农)半读、“学校办厂、厂办学校”“校办工厂、以厂养校”等模式[5],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模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零散进行到体系化发展,其“跨界”特征更加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从“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转变。无论是从“方式”向“模式”“制度”转变,还是从框架体系构建向模式内部功能提升转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历史形态,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实践逻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放在首位。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需主动适应并提高自身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前提是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好新发展阶段,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构建起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多元共生的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发展的动力、过程及目标的实现,要彰显职业教育“好”的基本特征,也可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解为一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6]。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产教融合是产业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二者互补互融、双向赋能,通过重组产业域和教育域,使产教间的异质性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7]。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支撑供应链、赋能人才链、融通资金链,形成或重构有利于社会产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因时而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脉络(一)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1.年度发文量。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选择在核心期刊(含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上发表的论文(论文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中2023年只统计上半年,且有些期刊论文上传中国知网存在滞后性),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一,2007年以前学界较少关注产教融合的研究,2007年开始有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之后3年几乎没有该主题的核心论文发表。第二,从2012年开始,特别是2013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正式使用“产教融合”一词后,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逐渐出现。第三,201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年)、职教20条(2019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0年)、《意见1》(2021年)、《意见2》(2022年)等系列政策,产教融合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核心论文发文量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年均发文量290篇左右,产教融合得到了空前的重视,2021年该主题的发文量也达到了顶峰(见图1)。2.关键词。关键词表征的是一段时间内学界在该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关键词词频的高低是对研究热点的直观反映。中心性是某一关键词和其他关键词连接紧密程度的数值指标,数值越高代表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建构中影响力愈突出。按照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提取频次出现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见表1),可以看出产教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产业学院”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词突现处理(见图2),可以看出未来处于研究渐增趋势的是“乡村振兴、工程教育、治理体系”三个主题。其中,“乡村振兴”的突现率最高,为2.29。2021年,乡村振兴迈入新征程,通过产教融合增强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是产教融合的应有之义。(二)基于文献内容的分析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目前,学界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论述,可归结为“四说”。一是“合作说”。陈年友、周常青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人才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8];刘波、欧阳恩剑基于耦合理论指出,产教融合是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对接、交叉融合以及匹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一种教育合作关系[9]。二是“模式说”。石伟平、郝天聪认为,产教融合思维关注的是经济模式与办学模式的匹配程度[10];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11];陈志杰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生产”和“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2]。三是“融合说”。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13];曹晔认为,产教融合是全方位的、上下结合的融合,能解决企业发展高端层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端层面的工程技术问题及一线面临的底端问题[14];欧阳河、戴春桃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后产生的新的产教融合体或增长点,如办学融合体、教学融合体和学习产品融合体[15]。四是“组织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郝天聪、石伟平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组织关系的重构[16];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相关主体不同程度参与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11]。在产教融合的特征方面,陈志杰较早对其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产教融合有四个特征:一是“双主体”办学,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度融合;二是“跨界性”,产教融合既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也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三是“互利性与公益性”并存,学校和产业共同承担育人的社会责任;四是“动态适应”,经济结构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上,而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两者始终处于从调整到适应,再到调整的动态循环中。[12]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校企知识的流动和增值,首先要具备“知识性”,知识技能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次要有“层次性”,包括顶层设计、基于“需求导向”的体制机制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统一。[13]刘波、欧阳恩剑认为,“导向性”和“目标一致性”是产教融合的最大区别[9]。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1)动力机制。池春阳提出,应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弥合利益矛盾,方可调动各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17]。朱爱青提出,应给予登记在册的企业按产教融合实施结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18]。多淑杰以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产教融合行为的动力机制[19]。张建云、张卫斌把重构政企校的关系作为建设企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关键[20]。奚进从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明晰校企合作产权、提高毕业生留地率、最大程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负担等方面探讨应如何激发企业参与职教的热情[21]。邱晖、樊千认为,应通过各主体利益平衡机制、相关制度保障机制及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22]。(2)运行机制。池春阳认为,产教融合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校企合作,其运行可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机制、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及设置专门的统筹管理机构来保障[17]。唐智彬、修南认为,完善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出发[23]。刘任熊提出,应构建以“利益契合”为纽带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24]。李玉芬认为,应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多元立体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创新和完善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25]。雷望红认为,应构建校企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校企合作成本分摊机制、校企收益协调机制及校企利益激励机制[26]。(3)评价机制。白逸仙等人认为,改革产教融合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上入手建立多元多维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27]。周晶、王斯迪认为,可构建效能生成模型,发掘影响产教融合效能生成的关键因素、效能生成方法等,从而对产教融合效能进行评价[28]。吴林璠、徐远火认为,应引入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明确“管办评”分离的现实逻辑,这是客观、公开、公正地评估产教融合成效的实践需要[29]。秦凤梅、莫堃基于CIPP模型,从时间、空间、价值等维度对产教融合进行了系统性评价[30]。李婷、徐乐乐提出,应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纳入“校政行企”评价主体、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指标、健全质量评价工作保障机制来确保产教融合的评价结果准确合理[31]。沈绮云等人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产教融合形态的目标达成度进行了评价[32]。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瓶颈。在宏观层面,孙杰等人指出,目前校企合作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政策,企业参与程度低,校企双方合作层次不高、能力不强[33];万兵指出,由于政府管理、行业协会指导的缺位,导致校企之间合作制度、沟通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双方的利益诉求都得不到很好地满足[34];刘来兵、陈港认为,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间接影响了产教融合制度的建立,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5]。在中观层面,陈小娟等人提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健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36];郑艳秋指出,产教融合缺少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盲目追求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主动作为,缺少针对产教共同体的动力、运行和利益分享机制方面的研究[37];易卓发现,校企合作遭遇组织有限理性、外部复杂的市场环境、机会主义倾向及制度障碍等问题[38]。在微观层面,吴海东指出,当前高职教学主要以“学科本位”为取向,存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匹配程度不高、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程度不高、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契合程度不高的问题[39];刘君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院校存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等问题[40]。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在宏观层面,潘海生等人指出,“最优协调”政策路径与“磨合中走向优化”是产教融合政策奏效的最佳路线,让“错位”“越位”“脱轨”的政策规范化,规约其“在其位”“安其所”“合其轨”[41];李晓认为,应加大城市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在非替代性技能形成领域推行现代学徒制,开拓产教融合的新形式[42];许士密认为,应赋权社会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将产教融合校企“一条线”升级为政府、企业与学校组成的“铁三角”,扫除制约地方产教融合的障碍[43]。在中观层面,王波、张琦静认为,应赋予职业院校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加大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政府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管控,这是解决产教融合困境的有效途径[44];陈志杰等人认为,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应提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的优惠政策,完善认证标准体系,均衡产教融合企业利益点,为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提质增效”[45];邓子云认为,如果能为企业出台支持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平台,解决人员身份及聘用问题等,将会大大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46]。在微观层面,邓华认为,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实现知识更新、教法变革和技术创新[47];杜怡萍等人提出,应将企业原本面向具体岗位的认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以认证为抓手,让学校课程和企业认证互联互通[48]。三、顺势而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展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态。学者们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从宏观的理论探讨转向中观、微观的实践探索,推动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顺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者们应该找准产教融合研究的立足点、明确产教融合研究的出发点、抓住产教融合研究的关键点,为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智慧。(一)立足点:依托规范研究,加强产教融合的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条路径[6],前者倾向于运用定性与演绎的方式来处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注重通过定量和归纳的方式来解决“实际是什么”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规范研究,解决了产教融合应然层面的价值问题。然而,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系统,要深入认识、研究该系统,停留在思辨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也有不少成果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视角等去探讨,但也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较少在相关理论框架下进行验证或调查。产教融合要真正落实、落细,需加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联结,从具体的校企合作去探索产教融合的规律性问题,才能把握好未来研究的趋势[49]。同时,后续研究应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证研究,用鲜活的实证调查,深入剖析产教融合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既有助于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研究,也能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创新性。(二)出发点:拓宽研究视野,加强产教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现有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无论是具体机制的设计,还是实践路径的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三是建立完善校企相关组织机构,协调组织关系;四是提高院校自身的服务能力;五是根据行业企业的功能来分类设计。就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少来自学科外的对话,针对当下的实践困境缺乏操作性强的对策。究其原因,一方面,研究者囿于自身的学科理论背景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难以呈现产教融合多重属性的特点,无法规避研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其研究边界的模糊性会导致单一学科研究的预见性不足和解释力减弱。因此,后续的研究应基于产教融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通过跨学科、交叉学科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例如,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保障、人才培养低质化等问题,应统整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識,进行综合交叉的研究,从而寻找破解产教“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关键点:深耕研究焦点,加强产教融合的重点问题研究一是加强对产教融合配套政策的研究。当下,虽然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持续赋能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少政策呈现出操作性弱、差异性凸显不够等问题,对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指导效果不佳。为此,学界在政策工具的运用、政策制定的供给、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成果在探讨提升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时,主要关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对策,鲜有研究把省域的配套政策视为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省域间的产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宏观政策难以兼顾不同省域的具体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数据时代的行业现状与创新考核试卷
- 玉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考核试卷
- 公共设施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考核试卷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生物科技在食品安全的应用考核试卷
- 盐海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考核试卷
- 制定目标与实现计划培训考核试卷
- 防震防火课件教学课件
- DB11T 714.1-2010 电子政务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规范 第1部分:基本要求
- 地理课件模板教学课件
- 新技术新项目申报模板课件
- 《HSK标准教程练习册4上》听力文本和参考答案解析
-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每单元教学反思
- 带压堵漏技术PPT课件
- 车辆评估报告格式(共7页)
- 《产品质量法》PPT课件
- GB∕T 10544-2022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 规范
- 建筑施工针对本工程监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 通用技术课件ppt
- 护士资格执业证书遗失补办申请表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按要求写句子年级联考习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