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重点部分_第1页
推拿学重点部分_第2页
推拿学重点部分_第3页
推拿学重点部分_第4页
推拿学重点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治疗1.推拿: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2.推拿学的三个特征:(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3.推拿手法: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的延伸,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重阳。功法:是手法的前提4.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3)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变换动作要自然。(5)深透: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5.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稳准巧快6.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生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病理)

7.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8.推拿发生意外的原因:(1)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对疾病的机制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3)手法操作不当或选用不当(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9.推拿的发展:

(1)甲骨文时期-推拿源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按摩为殷人发明(2)先秦时期-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用于临床急救(3)秦汉时期-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书中确定“按摩”之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膏摩”,为药物外用与按摩手法结合的外治法;华佗是按摩治疗与自我按摩导引的倡导者,发明五禽戏

(4)两晋南北朝时期-推拿用于急症治疗。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最早的“捏脊”法(5)隋唐时期-推拿专业化。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6)宋金元时期-推拿理论不断丰富(7)明代-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形成。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杨继洲《针灸大成》)

(8)清代-小儿推拿继续发展,正骨推拿形成体系。《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10.推拿的适应证:骨伤科;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主要病种:主要用于伤筋(软组织损伤)头颈肩腰腿痛等。特色病种:推拿三大病证-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11.推拿的禁忌证:

(1)传染性疾病

(2)脊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

(3)有烧伤、烫伤等皮肤破损出的皮肤病

(4)有恶性肿瘤者(5)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严重骨质疏松者

(6)有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7)有严重心脑肺病,脏器功能衰竭者;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8)患精神类疾病,不合作者

(9)月经期、怀孕期妇女的腰骶部

(10)急性伤筋出血者,1-2天内局部不宜推拿

(11)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12.推拿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13.推拿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14.推拿治疗方法:温(温经散寒,补益阳气)通(通壅滞,行气血)补(补气血津液)泻(泻实)汗(祛风散寒)和(调和气血,脏腑)散(疏散气血,化除结聚)清(清热凉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八种治法。15.推拿的补泻作用(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1)按经络的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补,逆经为泻)(2)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操作为补,离心性为泻。(3)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4)按手法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重为泻。(5)按手法频率来分:频率缓慢为补,急速为泻。(6)按治疗时间来分:治时间长的操作手法为补,短为泻。12.16. 推拿治疗各论伤科病症一、颈椎病一、概述

1、定义:领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等。3、发病人群:

本病好发于30-60岁的人群。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枕头高低或卧姿不当、颈部外伤、反复出现落枕等与本病相关。

4、分类: 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5、中医范畴: 属中医学“项痹”“眩晕”“痿证”“头痛”等范畴。6、病因:1. 颈椎急慢性损伤(自体渐进性损伤、外伤);

2. 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不可逆) 3. 风寒湿邪侵袭、劳累等(诱因)

二、具体分类

【颈型颈椎病】

1.定义:最早期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

2.诊断:

(1)症状:疼痛;僵硬;活动障碍(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起转动);怕凉 (2)体征:可触及局部肿胀;肌肉紧张;颈项部有广泛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阴性。 (3)辅助检查:颈椎X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或成角,有轻度骨质增生;椎间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神经根型颈椎病】

1.定义:颈椎部增生物压迫到颈椎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中老年人多见。2.诊断:

(1)症状:颈型症状+患侧上肢疼痛、麻木、怕凉、乏力(受压部位在C5以下,以上则无上肢症状表现) (2)体征:病变区域深处有压痛点,有放射痛和麻木感,局部肌肉肿胀、肌肉紧张、活动障碍;病变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发生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叩顶试验检查阳性,颈椎牵拉实验阴性

(3)辅助检查:颈椎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钩椎关节增生、棘突偏歪等;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成角、反弓,椎间隙狭窄,椎体移位,项韧带钙化等;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MRI;肌电图【椎动脉型颈椎病】

1.定义:椎动脉受压迫等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2.诊断:

(1)症状:颈型症状+(头部转到某一方位或体位改变时下述症状出现或加重) 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偏头痛;视觉障碍;猝倒但意识清醒(椎动脉型特有)

(2)体征:颈型+后枕部触诊,棘突有病理性移位,相应位置肿胀、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颈椎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棘突偏歪、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以及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颈椎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少部分也可能加快);椎动脉CT血管造影(可见椎动脉扭曲、狭窄,串珠样阴影,侵入横突孔)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定义: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后关节增生等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2.诊断:(1)症状:①(兴奋多见)头痛或偏头痛,头昏头重,眼裂增大,瞳孔扩大,视物模糊,眼窝胀痛;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局部或半侧肢体多汗,皮肤苍白发冷②(抑制)头昏眼花、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鼻塞流泪;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嗳气等 (2)体征:两侧颈椎横突前压痛明显;部分人出现霍纳征(病侧眼球轻微下陷、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少汗等)

(3)辅助检查:颈椎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前缘或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心电图、心脏彩超无异常或轻度异常(排除)【脊髓型颈椎病】1.定义:由于颈脊髓受到压迫后引起的以肢体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2.诊断:

(1)症状(双侧受压较单侧受压多见):颈项部酸痛;单侧或双侧的上肢或下肢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双下肢缓慢进行性病变,主诉“踩棉花感”“头重脚轻”,走路不成直线;不完全痉挛性瘫痪严重可至卧床不起、呼吸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以下肢症状为主,上肢无神经根痛)(2)体征: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霍夫曼征阳性;颈椎X线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成角,甚至反弓,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颈椎CT检查(能准确测量椎管狭窄程度,可见椎管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颈椎MRI检查(可清楚看到椎间盘髓核及增生的骨赘、黄韧带凸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脊髓;还可以看到硬膜外脂肪受压或中断,后纵韧带移位,椎间陈变窄、等宽或前窄后宽,并可见神经根受压)

【混合型颈椎病】(临床最为常见)定义: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颈椎病症状、体征者。主要原因: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纤维、颈段脊髓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联系,当椎间盘向后侧突出时,常同时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因此,从解剖学和病理学上看,多种组织混合受累是绝对的,而单纯的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累是相对的。三、治疗1.治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

2.部位取穴:枕后部、颈肩背部、肩胛骨内缘风池、风府、颈夹脊、阿是穴(局部取)大椎、肩井、天宗(周围取)肩髎、肩髃、肩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循经取)3.操作

(1)放松: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 ?法、按揉法作用于患者颈部、肩部、上背部及患侧上肢,约5分钟,重复3~5遍,手法由轻渐重。(2)主要操作:用按揉法点按、揉风池、风府、颈夹脊、阿是穴、大椎、肩井、天宗等穴位,每穴1分钟,得气为度;对患者进行颈椎旋转板法(棘突偏歪者)、颈椎掌托拔伸法等骨关节正位法(对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或禁用板法)。(3)再放松:拿肩井3~5次,搓抖上肢1~2次,进行颈项部合擦法,透热为度。(4)分型操作①椎动脉型颈椎病+头面部操作(抹、分推或大鱼际揉法作用于前额部,5分钟;按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头维等穴,得气为宜;自前向后扫散头部两侧胆经3~5遍;自前向后拿五经3~5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循神经根放射部位手法刺激、颈椎拔伸牵引法。③交 感神经型颈椎病+摩揉肩胛区(以心俞、厥阴俞为中心)5分钟;摩揉左侧心前区5分钟;按揉内关、神门,弹拨中指端各1分钟;按揉双侧颈前交感神经节1分钟。④脊髓型颈椎病+四肢手法4.其他治疗:中药;针刺;拔罐;理疗;膏药

5.注意事项:医者:推拿手法宜轻巧适度,遇见性格偏执者慎用板法;疼痛甚、颈项不敢转动者或脊髓型颈椎病,应选用颈围制动或卧床休息;椎动脉型患者不宜做仰头转项动作以免加重眩晕;脊髓型患者不宜使用骨关节类手法,严重者不建议推拿;颈椎牵引重量从5公斤开始,逐渐加大,不超过30公斤,时间15-20分钟。 患者:加强颈椎部锻炼,纠正不良姿势;注意睡眠姿势,选用高低适合的枕头;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配合其他疗法一同治疗;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随和突出症)一、概述

1.定义:指由于腰椎间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2.发病人群及部位: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病多发于4~5腰椎及第5腰椎与第1骶椎之间的椎间盘。3.中医范畴: 属中医学“痹证”“腰痛”等范畴。

6、病因:(1)内因:腰骶部是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而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后纵韧带、棘上韧带保护不够,使髓核易向后方两侧突出;椎间盘退行性变化; (2)外因:外力或风寒之邪刺激,导致腰脊柱内外力失衡,引起椎间盘内纤维核薄弱或破裂,髓核突出。二、诊断

1.症状:腰部疼痛,翻身转测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打喷嚏、大便等腹压增大时症状加重;腰部活动受限;久病者有主观麻木感,多局限于小腿、足部;患侧下肢有发凉感;间歇性跛行(伴有椎管狭窄时);鞍区麻痹(中央型髓核突出者)

2.体征:腰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甚至后弯,可有压痛、叩击痛(可引起放射痛沿坐骨神经通路传播);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足背伸、跖屈肌力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神经功能受损3.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椎间隙变窄,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CT;MRI三、治疗

1、治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条件;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黏连,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损的神经根恢复正常。2.部位及取穴:(背腰部、下肢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穴,阿是穴等。3.操作: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先以?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施术,以腰部为重点;然后再在患侧臀部及下肢后外侧部施术,3~5分

钟。分别以按揉、弹拨等法在患侧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施术, 5~7分钟,以改善肌肉紧张痉挛状态。(2)(行气活血)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阿是穴等穴位;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3)(增宽间隙,降低盘内压力)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在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医师以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使椎间隙增宽,增加盘外压力,降低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并且增强腰部肌肉组织的痛阈。(4)(调整关节,松解黏连)患者取侧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以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然后再嘱患者仰卧位,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增加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减轻了盘内的压力,从而迫使髓核变位或复位。4.其他治疗:中药;针刺;拔罐;牵引治疗

5.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前应排除骨、关节疾病及推拿禁忌证。(2)手法操作应柔和,避免使用暴力和蛮力。(3)推拿治疗时,对突出物巨大或有钙化者、马尾神经受压者、继发椎管狭窄者,应慎用后扳法。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髓核突出,引起二便障碍者,不宜推拿。(4)治疗期间,患者宜卧便板床休息并注意腰部保暖。(5)适当进行腰背锻炼,促进康复。

(6)注意弯腰姿势,必要时佩戴腰围。

(7)注意调节饮食,防止便秘(腹压)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三横突周围炎)一、概述1.定义:指第三腰椎横突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劳损,使第三腰椎横突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和增厚,刺激附近的腰脊神经而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征。以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2.好发人群:青壮年身体瘦长的体力劳动者。3.中医范畴:本病属中医“筋伤”“腰痛”范畴。4.病因:

(1)生理病理特点:第3腰椎居5个腰椎的中心,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有肌肉起点和筋膜附着于上;第二腰椎神经根经过腰三横突背侧,易受损伤影响神经。(2)外因:跌扑闪挫性扭伤或持续性劳损;长时间姿势不良引起肌肉痉挛二、诊断

1.症状:

(1)腰臀部疼痛(两侧),可有放射痛但痛不过膝;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2)腰部转侧活动受限(急性期)

(3)有腰部负重或劳损史,从事体力劳动者的青壮年多见

2.体征:

(1)局部肿胀,腰三横突处局部有明显压痛,可触及肥厚结节;

(2)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加强实验为阴性

(3)X线检查无异常(排除)三、治疗

1.治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活血化瘀。2.部位及取穴:(腰臀部、同侧内收肌部)阿是穴,大肠俞、肾俞、风市、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手法首选弹拨法。3.操作:

(1)(舒筋通络)患者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按揉法和?法分别作用于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3~5遍,配合点按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患者仰卧位。医师站于侧,以手掌按揉大腿内收肌,结合“4"字形被动运动,在内收肌部位施以?法。(2)(解痉止痛)患者侧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先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施以柔和?按揉等法3~5分钟,配合点按肾俞,大肠俞穴,酸胀为度。随后做与条索状硬结垂直方向的弹拨数次,手法要由轻到重,由浅入深,要柔和深透,并配合揉法进行操作。 (3)(活血化瘀)患者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沿腰部两侧膀胱经施 ?、揉法3~5分钟;配合腰部后伸等被动运动数次;最后以小鱼际擦法直擦背部两侧骶棘肌,以透热为度。4.其他治疗:针刺;针刀;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拔罐5.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用腰围护腰,避免腰部过多屈伸施转活动,。避免手法过度粗暴,(2)卧硬板床体息,注意局部保暖。(3)患者应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四、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假性腰椎滑脱症)(真性为先天性)一、概述1.定义:指由于腰椎退变而引起椎弓完整的腰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2.好发人群及部位:临床上以向前滑脱多见,好发于第4、5腰椎。常见于女性,以45岁以上者居多。(绝经期前后肥胖者)

3.中医学范畴:本病属中医学“腰痛”范畴。分度:以滑脱椎体下缘作为起点,将滑脱椎体的下面椎体的上缘自后向前分为分为4等分,每滑动1等分为度,以此类推。超过2度推拿无法治疗。4.病因:未完全明了。与妇女更年期分泌紊乱、长期工作姿势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