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前准备:课本,积累本,工具书,导学案,红、蓝笔

互动提示:(1)在自主合作后,教师说:谁展示?形成答案的同学起立回答:“我展示!”由教师指定一位同学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一致,其他同学“我质疑”;如果答案不全面,其他同学“我拓展资料”;如果答案不正确,其他学生“我纠错”。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2)小组讨论时,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活动,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讨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秦王扫六合》导课·明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秦王扫六合》,用铿锵有力的文字,高度赞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雄才伟略。“横扫六合”这样的功绩,显然不是凭孤家寡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事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丞相,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李斯最著名的奏章《谏逐客书》,看他是怎样劝服秦王改变“逐客”的错误决定,以开放的心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就“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千古伟业。导课·明标谏逐客书

解题谏:劝说,指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逐客:驱逐客卿(秦时官名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上书、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为劝谏秦始皇不要驱逐客卿而写的一篇奏章。点评●提升「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点评●提升学习目标1.了解李斯及文章写作背景。2.疏通文意,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抓住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重点难点)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难点)导课·明标自主·合作

结合注释和《一线课堂》,自主学习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分钟)

独学

我展示!我拓展资料!我纠错!我质疑!展示·质疑李斯(前280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人。秦朝丞相,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秦一统天下,李斯为丞相,废分封、行郡县、禁私学、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李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点评●提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jié),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的人生哲学点评●提升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译文: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李斯的悲惨结局“临刑莫恨仓中鼠,上蔡东门去自迟。”点评●提升写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点评●提升1.听范读,正字音,明节奏。

2.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独做自主·合作

读准字音缪mù公蹇jiǎn叔殷yīn盛

鄢yān郢yǐng成皋gāo

膏腴yú

穰ráng侯太阿ē纤xiān离

灵鼍tuó

外厩jiù傅玑jī珥ěr阿缟gǎo

搏髀bì黔qián首点评●提升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以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第3段,对比分析,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驳“逐客”之策;第4段,归结全文: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收束全文与篇首呼应。得出结论:“逐客”危及国家安全。层次结构点评●提升自主

●合作

默读课文第一段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5分钟独学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我展示!我拓展资料!我纠错!我质疑!展示●质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闻:听说窃:私下。自谦之辞。过:错误。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错误的了。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点评·提升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ă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西、东: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来:招致过去秦穆公求取贤才,在西边的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才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秦称霸西戎。点评·提升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移、易:改变

乐用:乐于为国效力举:攻取

治强:安定强盛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点评·提升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ĭ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从:通“纵”,即合纵,指六国联合抗秦施:延续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地区,在西面兼并巴、蜀两国,在北面收得上郡,在南面攻取汉中,吞并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效延续到今天。点评·提升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私门:贵族豪门

负:辜负,对不起向使:当初假如

内:通“纳”秦昭王得到雎范,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像蚕一样逐渐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点评·提升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负:辜负,对不起

向: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

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客卿的力量获得成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不肯容纳他们,疏远外来之士并且不加以重用,这就不会使秦国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点评·提升第一段内容分析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列举历史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穆公求贤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民盛国强;惠王识张仪,智破合纵,昭王得范雎,强化集权客卿有大功于秦国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点评·提升三、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通过反问,再一次表明观点。咄咄逼人。通过假设来说明秦无客卿之功就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道理,引人思考。本文的论点怎样提出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方式和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忌,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论证特点: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文本第二段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鉴赏第二段的说理艺术,了解秦国从其他诸侯国取得的各种人、物及作者观点。导课·明标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第二段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4分钟独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致:获致

服:佩带

纤离:古骏马名翠凤之旗: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灵鼍:鳄鱼类,皮可制鼓,声音洪大

说:通“悦”现在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与“和氏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般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点评·提升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玩好:指玩赏、喜好之物

駃騠:骏马名如果一定要是秦国产的才可以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不会成为朝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赏的宝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不会充满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点评·提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用来……的

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傅玑之珥:附有玑珠的耳饰。傅:通“附”

阿缟:阿:齐国东阿。缟:白色的丝绸

随俗雅化: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

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附着珠子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的,妖媚妖冶的赵国女子也不会服侍在陛下的身旁。

点评·提升夫击瓮叩(kòu)缶(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搏髀:拍击大腿

适观:适于观赏那敲击瓦器,弹着筝、拍着大腿,呜呜呀呀地歌唱能使人耳目畅快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那《郑》《卫》《桑间》的歌声和《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别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的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等乐曲,这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眼前的快乐,适于观听罢了。点评·提升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曲直:邪正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用来占据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点评·提升分析第二段的的论证过程。

自主

●学习

时间:2分钟第二段内容分析色、乐、珠玉非生于秦者,皆能取之悦之“快意当前,适观而已”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取物取人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略例排比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重物轻人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点评·提升学习目标1.疏通文本第三、四段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分析三、四段的说理艺术。3.鉴赏全文的艺术特色。导课·明标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第三、四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分钟独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宾前,因此。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择:同“释”,舍弃。却:推辞,拒绝,使动。众庶:百姓。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点评·提升五谷“黍、稷、麦、菽、稻”分别指:1、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2、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3、麦,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4、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5、稻,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贯指淡水稻)。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充:丰裕,繁盛。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所以:古今异义词。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点评·提升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根据不同的典籍记载众说纷纭,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点评·提升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乃:竟然,却。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盖头,故称“黔首”,以:目的连词来。却:拒绝,使退却。西向:西,名作状。向:前往,奔走(如:所向披靡)。裹足不前: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资:资助,供给。业:使成就霸业。藉寇兵而赍(jī)盗粮: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藉:同“借”。赍:送给、付与。如今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点评·提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宝:珍视,名作动,当做宝贝。而:转折,但是。忠:效忠。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这两句话总结全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点评·提升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以:目的连词,来。资:资助,帮助。内,外:名作状。自虚:削弱自己,宾前。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益:增益,增加。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46点评·提升文言实词释义之“结构推断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之一。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字词的含义。这些对应的字词在词性上往往相同,意义上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

示例: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取、得皆为动词,意思相同)强公室,杜私门。(强、杜皆为动词,意思相对;公室,私门皆为名词,意思相对)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致、有皆为动词,意思相同)跨海内、制诸侯。(跨、制意思相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让、则意思相同,皆为动词,成、就意思相同,皆为动词。)藉寇兵而赍盗粮。(藉、赍意思相近,皆为动词;寇、盗意思相近,皆为名词;兵、粮词性相同,皆为名词)练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文过饰非。党同伐异。以:任用族:消灭文:掩饰党:偏袒分析三、四段的说理艺术。

自主

●学习

时间:2分钟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论点:反对“逐客”,“逐客”危及国家安全。点评·提升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理论论证: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弊。强调逐客实为损害自己帮助敌人。正面:士愿忠于秦国反面:逐客国危《谏逐客书》的效果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史记·李斯列传》)点评·提升一、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平心静气,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二、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论证得当,洋洋洒洒,气满声足,说服力强。结构分析点评·提升三、类比论证:重物轻人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四、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逻辑严密,富于文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结构分析点评·提升五、总结分析: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正面:士愿忠于秦国反面:逐客国危结尾呼应开头,首尾相连,前后贯通。再次强化。处处立足秦国现实,时时不忘霸业根本,言辞精警有力,节奏张弛有度,语气不卑不亢,道理不容置疑。结构分析点评·提升1、提出论点——开门见山(逐客是错误的)2、史实论证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客有功于秦)3、类比论证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逐客不利统一大业)4、归纳结论——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危害秦国)点评·提升全文结构文本结构鉴赏全文的艺术特色。自主

●学习

艺术特色论证:文章既以例证来支撑观点,是为“立”,又用类比之法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结构:整体严谨有序,局部又不乏起伏跌宕,曲折多变;语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雄浑,潇洒奔放,带有明显的策士之风。58点评·提升当堂检测训练·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训练·巩固B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B.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训练·巩固A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训练·巩固B一、伴君如伴虎:劝谏的难度(比干、屈原等);二、此文的成功之处: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学有所思: 劝谏艺术点评·提升思考: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3、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啟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4、结构严谨,语言恣肆。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