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卷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从道、气、天下等本原性、形而上的范畴大处着眼,追源溯流的。如刘勰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即肇始于对天地开辟和宇宙自然之道的追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大多如此。《红楼梦》想落天外的开篇便本于此。天人合一,补天唯人;补天的弃石,人世间即为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这样,石兄与宝玉和贾宝玉,便构成了一体而二名,连类而并称的审美关系。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数字往往负载着特定的文化含蕴。“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也就是这“零一块”,成为全书主角,更是大有来头。古代占筮时,用蓍草50根,拿出一根放在边上,这没有直接使用的“一”,即为“不用之用”“非数之数”,不用而用,方为大用。这块仙界的弃石,到了贾府中,依然是“富贵闲人”,在“水作的”大观园里,他是唯一的“泥作的”,是不能无一,不可有二,也不能替代的“零一人”。总之,弃石与宝玉一而二,二而一,不仅是出入红尘,造历幻缘,历尽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主角,还代表着一双慧眼,一颗悲悯的心。《红楼梦》毕竟不是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而是对人之在世的关注。正是在“石头”所形成的叙事空间内外,文人穷究天人之际、思索人类生存意义的理念才得以展示,在理想与伦理现实、人生意义的二元张力中,“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才得以凸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亦可谓“灵”之境界。(取材于孙福轩、孙敏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看来,顽石的粗糙、磊落、奇崛、坚硬,使其自然不同于经过精雕细刻的玉的华美、高贵、光滑、温润,注定不能成为廊庙之器。“石”虽然与“玉”并称而为“玉石”文化,却体现着与玉迥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某种意义上说来,“石”的坚劲、奇崛等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象征。要而言之,中国古代玉石文化实际上可以再细分为玉文化和石文化。玉文化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有着中心和主流地位,而石文化则似乎处于边缘地位,更多地偏重于艺术的、审美的领域。石头为文人雅士所欣赏;宝玉则为贵族、大臣、商贾、仕女所注目。文士欣赏石头的,是其自然而然的怪异、奇崛、丑陋与古意;贵族、商贾着眼于宝玉的,是其作为富贵的象征属性。因此,石头是在野的,而宝玉是庙堂的。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封建社会越发展到晚期,玉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内涵就越是淡漠,其作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的性质则越是得到彰显。而作为没落贵族的浪子和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则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贾府人物玉字派中,如贾珠早亡,贾珍、贾琏、贾瑞等皆为滥淫之物,贾环、贾琮、贾璜等也大多不堪,似乎告诉读者,玉是越来越不行了。而表而出之者惟有宝玉,曹雪芹却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是被弃的顽石,是“假”宝玉。因此,《红楼梦》正是通过“顽石——灵玉”中心意象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取材于曾昭阁的相关文章)材料三青埂峰顽石(具有情根的石头)与赤瑕宫神瑛侍者(赤而有病的神玉)在人间“实境”中合二为一,以宝玉为体,两者本有十分深刻而微妙的联系,它们是叠和同一的。“神玉”是自尊褒美的说法,“顽石”是谦虚讽刺说法,实际二者都是一体的。“赤”比喻赤诚肝胆,没有一点虚伪,所谓“婴儿子”之美好心灵;同时“侍者”身份为他人操心服务的无私精神也喻示了其纯善赤胆的本性。“瑕”指玉上的小斑点,脂批所谓“玉有病也”。病有病根,玉的病根即是“情根”,所以赤瑕宫神瑛侍者与青埂峰顽石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意象。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中,女娲为何单将这一块弃于“青埂峰”下,而不弃于其他地方,或者说作者为何单用“青埂峰”作为石头被弃之处的地名?显然,作者有所寓意,他是告诉读者:这块顽石之所以被弃,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它可能是有“瑕”“病”,而不能被用来补天,它的“病”就是它的“情根”。后面接着又言:“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整个补天被弃的过程不是如作者文字表面所写,仅是多出一块这么简单的理由,而是有深层的理由可以解释的:经女娲之手被锻炼的石头所具有的意志感情超出于凡人,而成为一种极端赤诚纯挚的情志,代表了人所具有的情志的最美好的极端;这个极端在通灵的石头那里就成为它的根,决定其石头物性无生命的不觉悟状态进入到人类智性有生命的觉悟状态,所以,称之为“情根”。但这由通灵觉悟而产生的“情根”因为极端而成为超出于凡人理解“病根”,不能为凡事功利所用,因而被女娲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凡众功利的最高领导者所抛弃。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而是展现了现实中“情”(人情意志之实)与“用”(功利物事之实)的矛盾,同时贯穿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原理,从中推演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取材于何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许多经典作品的开篇具有相似的特点,如《文心雕龙》和四大名著。B.占筮时用蓍草50根、补天石有36501块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数字文化意蕴的体现。C.封建社会晚期玉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内涵趋于淡漠,财富权势的象征意味逐渐加强。D.人情意志若走向极端则难以为凡事功利所用,其中贯穿了“物极必反”的原理。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中若干神话意象之间的关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补天的弃石和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在审美关系上实为一体。B.“玉石文化”中石的坚劲奇崛和玉的高贵温润实为一体两面互相依存。C.顽石的“情根”,也是其所居之处“青埂峰”的谐音。D.赤瑕宫神瑛侍者与青埂峰顽石可被视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意象。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艺术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从补天石神话入手,是一种大处着眼、追溯天地开辟和宇宙自然之道的写作特征。B.我们不能仅仅将《红楼梦》视为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而要更多关注其中所展现的“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C.《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审美,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D.《红楼梦》展现了现实中人情意志和功利物事之间的矛盾,从而否定了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4.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为闺阁女儿作传,男性主人公贾宝玉在其中仅提供故事的叙述视角,本质上是“无用”的。B.贾府中所有玉字派的人物都是负面形象,体现作者在“玉”和“石”之中弃玉而取石的审美取向。C.《红楼梦》构思精巧,许多事物的名称或取本义,或以谐音,在故事情节之外产生了丰富的意蕴。D.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具有相似的创作特色和传承不变的文化内涵,读者在研究解读时应追根溯源,才能理解其真意。5.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开篇的“补天石”意象做出了解读。请简要说明每则材料的解读角度,并概括其主要结论。【答案】1.D2.B3.D4.C5.材料一从“石头”具有“灵”之境界的角度,得出“《红楼梦》是对人之在世的关注”的结论。材料二从小说中贾府玉字派人物不同命运及“顽石——灵玉”在作品中意义的角度,得出“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不同”的结论。材料三从顽石被女娲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凡众功利的最高领导者弃置不用的角度,得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的结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人情意志若走向极端则难以为凡事功利所用”错误。由“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而是展现了现实中‘情’(人情意志之实)与‘用’(功利物事之实)的矛盾,同时贯穿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原理,从中推演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可知,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实为一体两面互相依存”错误。由“中国古代玉石文化实际上可以再细分为玉文化和石文化……因此,石头是在野的,而宝玉是庙堂的”可知,“玉石文化”中石的坚劲奇崛和玉的高贵温润实质不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D.“从而否定了儒家入世群体功利观”错误。由“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可知,选项与文本观点相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A.“男性主人公贾宝玉在其中仅提供故事的叙述视角,本质上是‘无用’的”错误。由“《红楼梦》正是通过‘顽石——灵玉’中心意象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这块仙界的弃石,到了贾府中,依然是‘富贵闲人’,在‘水作的’大观园里,他是唯一的‘泥作的’,是不能无一,不可有二,也不能替代的‘零一人’”可知,贾宝玉在其中不仅仅提供故事的叙述视角,其实质实则为“大用”。B.“贾府中所有玉字派的人物都是负面形象”错误。由“而表而出之者惟有宝玉,曹雪芹却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是被弃的顽石,是‘假’宝玉”可知,选项表述太绝对。D.“……传承不变的文化内涵”错误。由“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封建社会越发展到晚期,玉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内涵就越是淡漠,其作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的性质则越是得到彰显。而作为没落贵族的浪子和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则是显而易见的”可知,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变化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红楼梦》毕竟不是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而是对人之在世的关注。正是在‘石头’所形成的叙事空间内外,文人穷究天人之际、思索人类生存意义的理念才得以展示,在理想与伦理现实、人生意义的二元张力中,‘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才得以凸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亦可谓‘灵’之境界”可知,材料一从“石头”具有“灵”之境界的角度,得出“《红楼梦》是对人之在世的关注”的结论。由“而作为没落贵族的浪子和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则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贾府人物玉字派中,如贾珠早亡,贾珍、贾琏、贾瑞等皆为滥淫之物,贾环、贾琮、贾璜等也大多不堪,似乎告诉读者,玉是越来越不行了。而表而出之者惟有宝玉,曹雪芹却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是被弃的顽石,是‘假’宝玉。因此,《红楼梦》正是通过‘顽石——灵玉’中心意象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可知,材料二从小说中贾府玉字派人物不同命运及“顽石——灵玉”在作品中意义的角度,得出“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不同”的结论。由“但这由通灵觉悟而产生的‘情根’因为极端而成为超出于凡人理解‘病根’,不能为凡事功利所用,因而被女娲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凡众功利的最高领导者所抛弃。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而是展现了现实中‘情’(人情意志之实)与‘用’(功利物事之实)的矛盾,同时贯穿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原理,从中推演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可知,材料三从顽石被女娲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凡众功利的最高领导者弃置不用的角度,得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平的镜子契诃夫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的声音: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被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哈哈哈!”我狂笑着。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平的镜子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让曾祖母着迷,也让“我”的妻子在迟疑不决地照了镜子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B.曾祖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存在生动地说明自私自利、乐于相信假象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一定社会基础。C.妻子长相丑陋,镜子恰好将其丑陋扭曲成艳丽的容颜。她因此溺于幻象,认为所有人都在欺骗,只有镜子才是真实的。D.镜子本应反映人的真实容貌,但“不平的镜子”却混乱美丑,扭曲真相,作者借此反映不良的社会现象,讽刺人性弱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对祖宗住所的环境做了较为详细地描写,突出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的特点,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B.文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手法,写出了妻子面对镜中美丽的自己,难以置信又沉迷其中的矛盾心理。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着重刻画曾祖母与妻子两个人物,刻画曾祖母是为了与妻子进行对比,凸显妻子的形象特征。D.“不平的镜子可以颠倒美丑”,这一秘密直到几近结尾才被揭示出来,之前处处隐藏,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8.我的妻子痴迷那面神秘镜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契诃夫善于讽刺,试以本篇小说为例,谈谈其讽刺效果是如何实现的。【答案】6.B7.C8.①那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并不存在的美貌与妩媚,满足了她的欲望与虚荣,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不能自拔;②她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没有清醒的头脑,贪慕虚荣,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当时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外表美,忽视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导致了女主人公精神疯狂扭曲,无知与荒唐。9.①荒唐的情节。妻子和祖母十几年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沉醉于“照镜子”且愚蠢的相信镜中所见,设计了这样荒唐可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虚伪人性的尖锐批判。②漫画式(夸张)的人物刻画。A小说将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形夸大,如我的妻子痴迷于镜子的怪异表现:看到镜中的自己后,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倒在地下,人事不知;照镜子后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等等。种种夸张表现,都加强了讽刺效果。B镜子“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两方面解说答出其一即可)③人物对比。妻子现实中的难看、笨拙与镜子里漂亮的对比,妻子沉迷于镜中魅力的自己,影射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怪异现象: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进而陶醉于自己心造的幻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自私自利”的定位不准确。曾祖母是一个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她的存在生动地说明乐于相信假象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一定社会基础,文中看不出曾祖母有自私自利一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进行对比”错。刻画曾祖母和妻子这两个人物是互相映衬的关系,而不是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1)分析客观原因根据“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被情”“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分析,那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并不存在的美貌与妩媚,满足了她的欲望与虚荣,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不能自拔;(2)分析主观原因根据“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分析,她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没有清醒的头脑,贪慕虚荣,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3)分析社会原因根据“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分析,契诃夫讽刺了时社会中像文中“妻子”一样逃避现实、沉迷于美好的虚像中无法自拔的人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过于追求外表美,不敢正视缺点,忽视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导致了女主人公精神疯狂扭曲,无知与荒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三要素即主题的分析鉴赏的能力。(1)荒唐的情节故“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分析,妻子和祖母十几年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沉醉于“照镜子”且愚蠢的相信镜中所见,设计了这样荒唐可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虚伪人性的尖锐批判。(2)漫画式(夸张)的人物刻画由“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的声音: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分析,“我”的妻子看到镜中的自己后,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倒在地下,人事不知;由“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分析,妻子照镜子后快乐神情举止,是她痴迷于镜子的怪异表现。小说将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形夸大,种种夸张表现,加强了讽刺效果。由“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分析,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3)人物对比由“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分析,妻子现实中的难看、笨拙与镜子里漂亮的对比,妻子沉迷于镜中魅力的自己,影射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怪异现象: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进而陶醉于自己心造的幻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训蒙大意示教读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教童子A必使B其趋C向D鼓舞E中心F喜悦G则其进自H不能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同“无”,指没有,“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指灭亡、消亡,两者意义和用法皆不同。B.歌诗,即咏唱诗篇,这里阐述的诗的功能与《论语》中的“诗,可以兴”所强调的基本一致。C.被,文中是覆盖的意思,与《聊斋·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D.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多次提到古人先王之教,认为教之明伦、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均是先王立教之意,值得效法。B.作者批评当世教学者把记诵词章当作教学重点,这种方法难以调理性情、完善品格,甚至会让儿童走上歧途。C.本文主要论述童蒙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不仅关注儿童时期的品德修养,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D.本文阐释了把礼与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达到“蒙以养正”的功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2)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14.如果只一味以“句读课仿”要求学生,会有哪些后果?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答案】10.AEG11.A12.D13.(1)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来反复思考保存本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来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2)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14.①厌恶上学;②仇视老师;③偷偷玩耍;④爱说谎话;⑤庸俗低劣,走向下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今教童子”是无主句,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开,即A处;“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其”是“使”的宾语、“趋向鼓舞”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在“鼓舞”后断开,即E处;“中心喜悦”中,“中心”是“喜悦”的主语,“中”前断开,且“则”,连词,引出下一句,之前断开,即G处。故选A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指灭亡、消亡。句意: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B.正确。C.正确。句意:滋润了花草树木。/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错误,由原文“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可知,用礼义潜移默化也只是方式之一,且“改废其绳墨”是“更改废弃我的规矩”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讽”,委婉规劝;“但”,只是;“知觉”,认知和感觉;“所以”,用来……的;“宣”,宣扬。(2)“责”,要求;“检束”,约束;“导之以礼”“养之以善”均为状语后置,正常表述为“以礼导之”“以善养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可知,厌恶上学;②由原文“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可知,仇视老师;③由原文“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可知,偷偷玩耍;④由原文“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可知,爱说谎话;⑤由原文“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可知,庸俗低劣,走向下等。参考译文:训蒙大意示教读明·王守仁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来反复思考保存本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来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万岁楼孟浩然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言诗人身在异乡,因思乡而登上万岁楼眺望故乡,但乡思未减,反而更甚。B.颔联上句写诗人托鸿雁传书而不能,下句写日落时分猿猴啼叫,引发无限伤感。C.颈联叙写诗人登楼望远之所见,古堤、冻浦、远岸、枯杨,满目凄凉,意境渺远。D.尾联上句中的“同袍友”,泛指兄弟、同僚、朋友,“偶”字传达出意外之感。16.本诗和杜甫的《登高》同为登高抒怀之作,在结构安排和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结构安排:《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本诗首联和尾联叙事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情,景穿插交错,转换自然灵动。②思想情感:《登高》通过刻画眼前之景,渲染悲秋的氛围,抒发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本诗通过刻画眼前之景,借叙写偶遇故人,喜得家书之事,抒发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上句写诗人托鸿雁传书而不能”错误,颔联上句写天气渐冷,鸿雁南飞,以此暗示诗人有家难归,竟不如雁,并未提及鸿雁传书之事。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结构安排:《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本诗首联和尾联叙事抒情,首联写作者站在万岁楼上,眺望故乡,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作者意外地遇到了一位老友,并且收到了家书,这使得他非常高兴。中间两联写景,情,景穿插交错,转换自然灵动。颔联描写了寒冷的天气和飞过的雁儿,这些景象触动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令他感到伤心,而太阳下山时,猿猴的哭声更是激起了作者的悲伤之情。颈联描写了一片冻结的河流,河岸上的枯杨树与远处的景象相映成趣。②思想情感:《登高》通过刻画眼前之景,渲染悲秋的氛围,抒发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两联诗人选用急风、高天、猿啸、江渚、白沙、飞鸟等意象,渲染悲秋的气氛。颈联的“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指诗人已到暮年。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诗通过刻画眼前之景,借叙写偶遇故人,喜得家书之事,抒发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首联写作者因思乡而登上万岁楼远望,不但未减乡思,反而思乡之情更浓。颔联写天气渐冷,鸿雁南飞以及日落时分猿猴悲哀的啼叫,引得作者“垂泪”“断肠”,抒发无限伤感之情。颔联以作者登高所见,古老的堤岸、冻结的河流和近岸的枯杨,叙写满目凄凉之感。尾联写作者因偶遇同袍,得到家书而分外欢喜。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友情和家书的珍视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浴乎沂”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风乎舞雩②.咏而归③.河海不择细流④.故能就其深⑤.王者不却众庶⑥.故能明其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雩、咏、择、深、庶、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菜、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令人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B.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C.像他这种“模范”,大家觉得公司里还是越少越好。D.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本段文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意味,请简要分析。【答案】18.B19.排比,语言灵动,富有文采,一气呵成地从五个角度列举出淄博文旅资源,凸显其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特点。20.①从文化发祥地入手,介绍名人、故事、典籍、遗址等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韵味浓厚,既是远方,又富诗意。②介绍境内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灵魂“三件套”等特产,富有诗意。③介绍五区三县的美景美食,胸怀宽、情怀大,体现对远方的憧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最有代表性的三样物品;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指束缚人心的思想制度;C.表示否定或讽刺;D.表示强调。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演绎了……”“诞生了……”“成就了……”“孕育了……”“留下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一致,语言灵动有变化,富有文采;画线句从演绎盛况、诞生故事、成就美谈、孕育巨著和留下文化遗存五个角度列举淄博文旅资源,一气呵成,能够凸显其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悠久历史文化遗存的特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的盛况,诞生了……等故事,成就了……的美谈,孕育了……等巨著,留下了……等文化遗存”,从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入手,介绍了名人、故事、典籍、遗址等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韵味浓厚,既是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富诗意,蕴含着文明的韵味;②介绍境内的自然美景,如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又介绍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等文化灵魂“三件套”等特产,语言富有诗意,饱含着对齐文化的喜爱和赞美;③介绍五区三县的美景美食,各具特色,山嵯峨奇异,湖一望无垠,溶洞绵延不绝,还有各具特色的美食,在作者笔下体现出泱泱齐风,美美齐地,胸怀宽、情怀大,是对远方的憧憬。总之,这段文字,将淄博的悠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和风景结合,突出了淄博的诗情画意,也体现执笔者的情怀。来淄博不只是吃烧烤,更可以感受淄博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撸串是表象,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明才是内核,富有深远意义,因此是“诗与远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目前,有网民在某政府网站留言建议,应将《水浒传》踢出中小学课本。此君历数了《水浒传》“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几大“毒素”,认为“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作推广宣传”。对于这名网民的建议,省教育厅做出了得体、审慎的回复:①,一方面,②;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③。公允地说,《水浒传》的色调是黑色的,情节是残酷的,价值观是错乱的,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正史”极少留意的古代基层社会生活。然而,《水浒传》的长盛不衰恰恰在于其“现实”而非虚构,读者在梁山好汉身上看到了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感受了普通人也会面临的命运抉择,享受了人物“人不由己”衍生出的曲折情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渐渐认识“反派”,也有助于他们领略现实社会的复杂、人性的立体与多元,逐渐从“这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欣赏体验,转变乃至进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欣赏能力。比起刻板单调的读物,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更能深刻地教育青少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得体,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人物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方式,从自己感受出发,用简要文字把自己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就你熟知的水浒人物写一则短评。(100字内)【答案】21.①首先非常感谢热心网友的建议/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②我们赞同您的部分观点/您的顾虑和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③《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不能因噎废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示例:林冲是一个本领高强、仗义磊落的人。他被奸人陷害刺配沧州,委曲求全却险遭野猪林打杀、草料场暗算,最终他忍不住滔天怒火,手刃仇敌,投靠梁山。林冲的忍是为了渴望的安宁,林冲的怒是被迫之下的无奈之举。【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得体、审慎的回复”可见,对这名网友的建议,其回复是很有礼貌的,应该是先肯定对方的部分观点,再进行己方观点的陈述。一般来说,首先应感谢对方的一片好意,故可填写“首先非常感谢热心网友的建议/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②根据“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见,此处要从两方面来进行阐述。由于“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是教育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中小学生读《水浒传》有重大教育意义,故而“一方面”必然是赞同网友的部分观点,故可填写“我们赞同您的部分观点/您的顾虑和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③教育厅的观点是,《水浒传》虽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其“现实主义”有助于学生“领略现实社会的复杂、人性的立体与多元”“乃至进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欣赏能力”“更能深刻地教育青少年”,即其本身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故可填写“《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不能因噎废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把握名著人物及写人物评论的能力。划线句说“读者在梁山好汉身上看到了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感受了普通人也会面临的命运抉择,享受了人物‘人不由己’衍生出的曲折情节”,故而在评论水浒人物时,要抓住“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面临的命运抉择”“人不由己”等特征进行评价。如林冲,其本身是一个本领高强、光明磊落的人,但在黑暗官场中,他作为普通人,为了自己的前程与家人的安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奈何其多次隐忍却仍无法摆脱高俅等人的追杀暗算,终于忍不住滔天怒火,手刃仇敌,投靠梁山。又如武松,其对兄长感情深挚,对朋友义气深重,然而命运对他却毫不容情,在遭遇陷害后,他杀人留字,不再做打虎除害的英雄,而成为满手血腥的江湖好汉。总之,学生根据自己熟知的人物,任选一个,叙其命运遭遇,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大抵是病了,知识在眼前,却被脑袋拒之门外”“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鲁迅体”“林黛玉发疯文学”这些XX体、XX文学,依托文学母体,被作为聊天模仿的对象、模板和视频创作的素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对此,“复兴中学”辩论社将举行一次校园辩论赛。辩题为:网络“二创”是否有助于经典文学作品焕发新生命。请你在正反、反方中任选一方,综合材料内容与含义,写一篇辩词。要求:文体明确、立场鲜明;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能力评测(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化学史期末作业化学史发展概论教案
- 2024年冶炼助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模拟(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电冰箱、空调器安装与维护电子教案 2.3 电冰箱的故障判断
- 电线电缆检测培训
- DB11T 1102-201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核验测量规程
- 《安全评价》课程设计-采石场
- 小升初专题复习:《中国神话传说》导读单
- 渠道开发与管理
- 1+x电子商务考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网店运营推广(中级)教学设计方案(教案简案)
- 火电厂酸洗技术方案
- 飞行控制系统大作业
- COPD治疗新进展
- 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毕业作业
- xxxxx年猪文化节
- 吸收塔与烟囱交叉作业特殊安全防护措施最终版
- 估计的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