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基础达标】1.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A.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B.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泛支持C.说明政治的参与主体扩大 D.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清末相比,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结构涉及工业资本家等多个群体,这一变化体现出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C项正确;“经济结构改变”的说法由材料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中层力量,无法体现“广泛支持”,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并未动摇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2.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即通过宪法来实现宪政民主,C项正确。3.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情况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4.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委员会。”该文件应发布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全国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材料所述“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发生于解放战争期间,D项正确。5.下图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解析】该宣传画名为《建政权选好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选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完成与“建政权选好人”的选举活动无关,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指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选举活动无关,排除D项。【拓展提升】6.1913年11月,袁世凯以查禁国民党为由,非法取消了四百多名议员的资格,致使国会无法召开,参、众两院对此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此时全国四千万所谓选举人默然无声,能够听得到的只有各省军人、官吏的叫好。这说明当时()。A.国会内部政党斗争激烈 B.各省军阀支持君主复辟C.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D.共和制度已经荡然无存【解析】据材料“国会无法召开”“全国四千万所谓选举人默然无声”可得出当时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会无法召开”,不是国会内部政党斗争激烈,排除A项;并非所有军阀都支持君主复辟,如滇系军阀蔡锷等,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7.(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2月—1913年3月召开了第一届国会选举,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5%,两院合计选举议员870人,具体情况见下图。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华民国的社会基础坚实 B.新的政治价值观得以实践C.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现 D.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解析】根据材料“两院合计选举议员870人”以及图片中的党派名称、议员比例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党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民主观念、代议制等新的政治观得以付诸实践,B项正确;根据材料“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5%”可知,民众的投票参与度较低,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多党参与竞选,未涉及党派合作,排除C项;一次国会选举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说明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排除D项。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数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有的地方占90%以上。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这反映出当时的革命根据地()。A.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 B.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C.阶级基础得到了扩大 D.重视维护军民关系和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政权中,地方代表占特别大的比例,妇女代表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表明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当时革命根据地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依然是工农阶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军民关系,排除D项。9.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各党派矛盾 B.扰乱国统区政治秩序C.维护其一党专制 D.推广自由民主的思潮【解析】据材料“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可知,蒋介石政府“还政于民”是手段,目的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做法并不是为了缓和各党派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此举并没有扰乱国统区的政治秩序,国统区仍是国民党一党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实质是国民党维护其一党专制,排除D项。10.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可知,当时新中国()。A.在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 B.政协会议退出了历史舞台C.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行政机关 D.已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解析】1954年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故选A项;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机关,排除C项;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D项。1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 B.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C.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在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占比在1954年到1983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的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大的组成结构,未涉及人大的职能,排除C项;“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12.2000年,民政部出台政策推进城市社区建设,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了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这反映了()。A.居委会职能的扩大 B.社区管理成为主流C.协商式民主的发展 D.基层治理能力提高【解析】据材料可知,民政部出台政策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加强了基层治理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没有描述居委会职能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社区管理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城市社区建设,没有体现协商式民主的信息,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2分)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年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的。但执政者无限制地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加剧。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加剧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摘编自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