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天河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学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作家网访谈栏目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家张莉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作家徐则臣做了主题为“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世界性叙事”的对谈。张莉:前几天,我看了你谈汪曾祺的那篇文章,谈得很好。你提到,汪曾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作,不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而是用今天的视角去看以往的生活,这一点特别重要。你最近的很多想法,其实也都是关于如何再次激活个人的写作。徐则臣:这两年我在想,像汪曾祺那样,为什么到八十年代他都快六十岁的时候,还能重新进入一个创作的鼎盛时期?一定有新东西刺激他,他也有新东西被激活,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我注意到,他在1991年给新潮作家重提了一个建议,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另一门课是民间文学。这两点,跟我这几年的思考很契合。张莉:你把读汪曾祺时所产生的想法试图转化到你的写作里面。徐则臣:没错,像《虞公山》《玛雅人面具》《蒙面》等我这几年新写的短篇,都是在力图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一些叙事资源做相应的转化。张莉:近来的这些短篇,你已经离开了原来的那个文学故乡,有了世界性的视野。跟你的生活变化有关系?徐则臣:我一直在梳理自己的写作资源,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在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这两块存在不少短板,正好这几年我想处理一些海外生活经验,所以就写了《玛雅人面具》这一系列小说。我想把我的体验跟中国文化和经验结合起来,在两种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张莉:最近的系列小说,感觉你在试图打破那种国别的界限,会看到文化与文化的流动,一个人从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流动,从中会重新理解何为流动意义上的世界性和国际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还是作家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发生变化?徐则臣:是的,写作的观念一直在变化,但也一脉相承。多年前,我之所以开始写北京,是因为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比较的视角。奈保尔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人物一直在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游走,从印度、特立尼达到英国或美国,不同的世界、文化,不同的语境和生活现场,一个人该如何自处?他的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如何建立?我写的那些人从故乡到城市,从外省到北京,从前现代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和奈保尔的人物在经验上几乎是同构的。这个系列的写作让我积累了处理跨地域、跨文化问题的经验,才有了现在水到渠成地将思考和写作的触须探入国际视野的尝试。在这个系列的小说里,我一直在强调差异性。过去不同人、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原则是求同存异,现在可能得求同的同时也求异。说到底,“同”是交流得以展开的前提,而“异”才是交流的目的:相互从对方那里获得差异性,如此才可能交流互鉴、相成相长。差异性让交流有了更多的维度,更多的可能性。张莉:关于海外生活的书写,我注意到,其实你也使用了中国叙事的方法,没有翻译腔。你是在有意识凸显中国小说的主体性。徐则臣:因为我在系统地阅读古典文学,有一点不成熟的体会,想尝试对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做一些现代转化。那就用“最中国”的方法去解决“最世界”的题材。最近的一些小说,我把“三言二拍”和《聊斋》(既《聊斋志异》,下同)的东西融进去了。目前的效果好像还可以,起码看起来有点意思。张莉:这个想法挺好。其实我们应该聊一聊《聊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问题,这是你博士论文的题目。徐则臣:那天在北师大的讲座里,我提到了刀郎的《罗刹海市》。《罗刹海市》是《聊斋》中的名篇,之前很多人看它可能就像看一个文学标本,看的时候感叹一下蒲松龄的才华和小说的精妙,但看完也就完了,因为《罗刹海市》跟我们的当下生活完全是断裂的,接不上茬。刀郎把它的茬接上了,蒲松龄的小说和当下生活之间,以一首同名歌曲的形式建立了联系。刀郎证明了有些沉睡的乃至被我们误以为已经死去多时的文学遗产还可以活过来,而且活得相当精彩、相当及物。所以,我可能会把刀郎的《罗刹海市》以合适的方式写进论文。张莉:刀郎的改编使《聊斋》重新进入我们的公共文化生活,这些改编获得了全民关注,表面看跟文学没有关系,但细琢磨还是文学的辐射力,古典文学的辐射力,《罗刹海市》一下子回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语境。徐则臣:对!《聊斋》在今天依然能是有生命力的,它的叙事资源需要我们认真挖掘、甄别和转化。经刀郎之手,有些东西挣脱了传统的、古典的语境,在当下生活中立住了脚、扎下了根,成为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张莉:刚才你提到了改写的维度,就是在今天,我们讲故事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你看像刀郎的歌有非常强的讽喻性,对吧?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是讨论《聊斋》之于当代文学影响的维度。徐则臣:在我看来,《聊斋》和“聊斋”不是一回事,“聊斋”是指一种“聊斋精神”。如果从《聊斋》本身去理解、借鉴和创造性转化《聊斋》,是对《聊斋》的狭窄化,把《聊斋》读死了;要从“聊斋”即《聊斋》作为一种文学遗产、一种叙事资源、一种文学精神的角度去理解《聊斋》,在这个开放的视野下讨论对《聊斋》的借鉴和创造性转化,才是科学的,也才能真正包涵你提到的那些文学维度。张莉:这个区分的强调非常重要。徐则臣:没错,福柯那句话说得好: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当下立场”。对《聊斋》这样的经典,我们的继承与转化也当基于“当下立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如何再次激活个人写作的问题,汪曾祺的写作经历及给新潮作家的建议,与徐则臣的创作思考不谋而合。B.徐则臣在近年的短篇小说中有意识地去超越原有的文学疆域,跨越国家间的界限,展现一种广阔的文学视野。C.徐则臣以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为基础,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化尝试,使之更贴近自己海外生活的实际情境。D.关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徐则臣强调应该坚守“当下立场”这一原则,以确保体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莉作为评论家,聚焦徐则臣文学创作的变化,就小说写作如何与当前时代保持紧密契合的问题与其展开讨论。B.基于对差异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重要地位的理解,徐则臣认为,以往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原则已经变得不合时宜。C.在文学创作中用中国传统叙事方法去适配“最世界”的题材,徐则臣对自身这一尝试的效果持比较满意的态度。D.当下,将中国叙事融入世界性叙事体系,要求作家不仅要有清晰明确的创作理念,还要将其付诸有效的创作实践。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最符合作为创造性转化《聊斋志异》叙事资源的论据是()A.贾平凹的《秦岭记》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携带《聊斋志异》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大秦岭意趣横生的地域文化氛围。B.孙犁学习和借鉴《聊斋志异》笔记体小说的写作技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生活琐事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C.莫言的《生死疲劳》受《聊斋志异》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借荒诞的想象书写现实,融入中国历史印记,情节奇幻生动。D.汪曾祺的《蛐蛐》改编自《促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界,将现代意识注入故事和人物,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徐则臣小说创作发生改变的原因。5.这篇访谈的采访者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A4.①汪曾祺的写作经历和建议与他自己的创作思考相契合,这启发了他进行小说创作的改变。

②将海外生活经验与中国文化和经验相结合,来拓展文学视野和创作空间。

③开始尝试处理跨地域、跨文化的问题,也是他小说创作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5.①她通过提及徐则臣之前的文章作为引子,让徐则巨自然地进入对话状态。

②她能够仔细倾听徐则臣的回答,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追问,使对话不断深入。

③她能够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徐则臣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丰富对话的内容和深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文学的意义”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混淆在一起。“关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徐则臣强调应该坚守‘当下立场’这一原则,以确保体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意义”,原文中徐则臣强调的是“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当下立场’”,这并不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而言,而是泛指文学创作和文学继承与转化的立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以往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原则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曲解原文的意思,原文中徐则臣提到“过去不同人、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原则是求同存异,现在可能得求同的同时也求异”,这表明他并没有否定“求同存异”的原则,而是强调在求同的同时也要重视差异性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求同存异”原则已经不合时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择符合材料中提到“用‘最中国’的方法去解决‘最世界’的题材”的思路,同时它也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方式转化和呈现传统文学资源,使之在新的语境下焕发生机。B.选项是学习和借鉴,没有明确体现出创造性转化特点。CD.选项是文学主题风格的影响和创新,与《聊斋志异》的叙事资源转化关系不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这两年我在想,像汪曾祺那样,为什么到八十年代他都快六十岁的时候,还能重新进入一个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1991年给新潮作家重提了一个建议,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另一门课是民间文学。这两点,跟我这几年的思考很契合”可知,徐则臣通过读汪曾祺的作品和建议,思考并激活了自己的写作灵感,尝试将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叙事资源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元素。由原文“我一直在梳理自己的写作资源,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想把我的体验跟中国文化和经验结合起来,在两种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最近的系列小说,感觉你在试图打破那种国别的界限,……从中会重新理解何为流动意义上的世界性和国际化”可知,徐则提到他一直在梳理自己的写作资源,并且想将海外生活经验与中国文化和经验相结合,这显示了他对拓展文学视野和创作空间的追求。由原文“奈保尔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人物一直在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游走,……这个系列的写作让我积累了处理跨地域、跨文化问题的经验,才有了现在水到渠成地将思考和写作的触须探入国际视野的尝试”可知,他通过阅读和学习奈保尔的作品,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处理跨地域、跨文化的问题,并将这种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作品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性和国际化视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前几天,我看了你谈汪曾祺的那篇文章,谈得很好”“你最近的很多想法,其实也都是关于如何再次激活个人的写作”可知,她通过提及徐则臣之前关于汪曾祺的评论文章,引发徐则臣对自己创作思考和过程的分享,使对话自然展开。由原文“近来的这些短篇,你已经离开了原来的那个文学故乡,有了世界性的视野。跟你的生活变化有关系?”“最近的系列小说,感觉你在试图打破那种国别的界限……还是作家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发生变化?”可知,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徐则臣回答中的关键信息,如“世界性的视野”和“海外生活经验”,并据此进一步提问,引导徐则臣深入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经验。由原文“我注意到,其实你也使用了中国叙事的方法,没有翻译腔”“其实我们应该聊一聊《聊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问题”“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是讨论《聊斋》之于当代文学影响的维度”可知,她能够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关于《聊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问题,从而激发徐则臣的思考和回应使对话更加深入和丰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苦恼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约纳在赶车的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着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①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直骂得透不过气来,连连咳嗽。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②“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唉……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一幅湿雪弥漫、寂静无声的雪夜车马图开篇,写实而又寓意深刻,营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又巧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B.当约纳的帽子受到了年轻人的嘲讽,他却以两个“嘻嘻”回应。可见,哪怕乘客态度不好,只要生计有所着落,他也会感到慰藉。C.连续三次尝试倾诉都未能得到回应,约纳内心的痛苦不断累积,苦恼的氛围也愈发浓重,最终他以非正常的倾诉方式来释放痛苦。D.同样是倾诉悲惨经历,约纳“无人围观”,《祝福》中的祥林嫂则“受围观”,虽然二人遭遇不同,但都指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精当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内心。作者通过第二自然段中连续出现的“伛”字,进行身体语言的间接描绘,有效传达他的心境。B.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不同角色的对话精炼而不啰嗦,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心理,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一波三折,吸引读者。C.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故事,与人物保持距离,看似冷静客观,未直接表达愤怒和哀叹,实则已能将鲜明的倾向性融入客观描绘之中。D.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作为创作素材,聚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8.小说多次写到“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文中人物对话中多次运用省略号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两处对话,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6.B7.B8.(1)马的瘦骨嶙峋、可怜的状态与约纳的悲惨处境相呼应,烘托了悲凉的氛围。(2)马是约纳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突出了约纳的孤独和无人理解。(3)马的默默倾听与其他人的冷漠形成对比,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酷无情。9.第一处:约纳“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省略号表现出约纳内心的痛苦和犹豫,他难以说出儿子的死讯,欲言又止。第二处:约纳“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这里的省略号体现出约纳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说话的艰难,他渴望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只要生计有所着落,他也会感到慰藉”错。在文本中,约纳的“嘻嘻”笑并非是因为他感到慰藉,而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在表现,是他在冷漠世界中寻求一丝温暖的徒劳尝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使故事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错。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不同角色虽然推动了情节发展,但小说的情节发展并不复杂,也没有形成“一波三折”的效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约纳和他的马都是社会底层的象征,它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被认真倾听的权利。马的瘦弱、无力和约纳的衰老、孤独相互呼应,展现出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和悲惨命运。(2)约纳在与人的交往中找不到倾诉的渠道,最终向自己的马诉说心中的痛苦。马成为了他唯一愿意倾听的“朋友”,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和释放的途径,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3)约纳试图与人沟通,却遭到冷漠和拒绝,而马却成为了他唯一愿意倾听的“听众”,这种对比讽刺了人类社会的冷酷无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理解和同情的现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一处对话:“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这里省略号的使用,表现了约纳在表达自己儿子去世这一悲痛消息时的犹豫和艰难。他试图找到合适的词句来传达自己的痛苦,但内心的沉重和外界的冷漠使他的话断断续续,难以连贯表达。第二处对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此处的省略号再次强调了约纳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面对驼子的冷漠和不耐烦,约纳试图再次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但他的言语被内心的悲痛所打断,无法流畅地表达出来,突出了约纳想要倾诉却无人倾诉的孤独和苦闷。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一)课内文言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20分)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A.衰败 B.替代 C.废弃 D.剔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替:废弃、罢免。句意: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罢免。故选C。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A.怜悯 B.看重 C.夸耀 D.持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矜:看重、顾惜。句意: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故选B。1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项脊轩志》)A.光彩 B.超过 C.美好的 D.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胜”,名词,光彩。句意: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故选A。1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A.有人 B.或许 C.有时 D.如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的能力。或:有的人。句意: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故选A。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A.详细 B.深知 C.果真 D.详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审:深知。句意: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故选B。1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A.生病 B.损害 C.困苦 D.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病:困苦。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故选C。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A.危险 B.仅仅 C.一定 D.大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殆:大概。句意: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故选D。1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A.看见 B.我 C.出现 D.被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之一词多义现象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如何,可译为“我”。句意: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故选B。1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A.导致 B.表达 C.情趣 D.细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致:情趣。句意:即使世界发生变化,事情与现在不同,用来抒发胸怀的(东西),它的精神或情趣是一致的。故选C。1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A.资质 B.钱财 C.资助 D.凭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资:凭借。句意:小孩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的一切物资,没有办法解决。故选D。(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孙子曰:“有。倅险增垒,净戒毋动,毋可怒。”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子曰:“有。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节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材料二: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节选自《荀子·议兵》,有删改)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观A敌之变B动C后之D发E先之F至G此用兵之要H术也。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表“用来……的”,与苏轼《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用法不同。B.困,表“使……陷入困境”,与欧阳修《伶官传序》“数十伶人困之”的“困”用法相同。C.贵,文中指看重,与《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贵”词义相同。D.怠慢,文中指懈怠轻忽,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客套语“多有怠慢”的“怠慢”意思不一样。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子认为赏罚并非用兵之急,赏罚可以鼓舞士气、维护纪律,但它只是战争胜利的辅助手段,并非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B.田忌问孙子如何以少胜多,孙子建议言辞坚定告诫士兵,避免正面冲突,诱敌深入使其疲劳,然后突然出击,攻其不备。C.临武君认为用兵之贵在于权谋势利,强调攻取掠夺、机变诡诈,而孙卿子则反驳说这仅仅是诸侯之事,并不是王者之志。D.孙卿子指出仁人之兵不可欺诈,只有那些内部涣散、君臣离德的军队才可能被欺诈。并以桀、尧为例来强化自己的观点。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2)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24.孙子和孙卿子都认为“权、势、谋、诈”不是用兵的关键。那么,他们眼中兵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20.BEG21.C22.D23.(1)这六项都是善于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却说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事。(2)善于用兵的人,神出鬼没,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24.孙子认为兵事的核心要素是地形及将领的智谋、勇敢、决策能力和军队的组织、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等。孙卿子认为兵事的核心要素是使民众归附自己,与自己团结一致。【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观敌之变动”为动宾结构,在后面的B处断开。“后之发”“先之至”结构一致,在中间的E处断开。“此用兵之要术也”为判断句,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EG。【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用来……的;/……的原因。句意:赏赐是提高士气,使得军兵会死忘生作战的办法。/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B.正确。句意:诡诈能让敌军落入困境。/数十个伶人就把他困住。C.错误。动词,看重;/形容词,重要。句意:您所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民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D.正确。懈怠轻忽;/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到。句意:只是一些懈怠大意的军队。/表达对自己服务不周的歉意。‌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只有那些内部涣散、君臣离德的军队才可能被欺诈。并以桀、尧为例”错误,由“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可知能被欺诈的军队是一些懈怠大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而离心离德的军队,而且桀、尧也不是举例证明,是假使论证。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者”,善于用兵的人,“子大夫”,您;“急”,要紧的事。(2)“悠暗”,神秘;“莫”,没有人;“所从出”,从什么地方出来的。【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倅险增垒,净戒毋动,毋可怒”“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知,孙子认为分了解敌情,根据当时形势和战局将会出现的变化,利用好地形,利用险要地形增加堡垒,约束士兵,不许轻举妄动,不要被敌军的挑衅所激怒,增加堡垒,广设旗帜,用以迷惑敌军,并且严申军令,约束士兵,避敌锐气,使敌军骄傲,并设法牵引敌军,使敌军疲劳,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整合以上信息,可概括兵事的核心要素是地形和将领的智谋、勇敢、决策能力和军队的组织、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等。由“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可知,孙卿子认为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与自己团结一致,君臣上下之间不能涣散、离心离德,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兵事的核心要素是使民众归附自己,与自己团结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田忌问:“赏罚是用兵中最要紧的事项吗?”孙膑说:“不是。赏赐是提高士气,使得军兵会死忘生作战的办法。处罚是严明军纪,让军兵对上畏服的手段。赏赐有助于取得胜利,但不是用兵最要紧的事项。”田忌又问:“那么,权力、威势、智谋、诡诈是用兵最紧要的事项吗?”孙膑回答:“也不是。权力是保证军队整体指挥的必需,威势是保证军兵用命的条件,智谋可以使敌军无从防备,诡诈能让敌军落入困境。这些都有助于取得胜利,但又都不是用兵最要紧的事项。”田忌气得变了脸色地说:“这六项都是善于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却说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事项。那什么才是最要紧的呢?”孙膑说:“充分了解敌情,根据当时形势和战局将会出现的变化,利用好地形,这就是领兵打仗的规律。”田忌再问孙膑:“敌军摆开阵势却不进攻,有办法对付吗?”孙膑说:“有办法。利用险要地形增加堡垒,约束士兵,不许轻举妄动,不要被敌军的挑衅所激怒。”田忌问:“敌军兵多而且勇猛,有战胜敌军的办法吗?”孙膑说:“有。要增加堡垒,广设旗帜,用以迷惑敌军,并且严申军令,约束士兵,避敌锐气,使敌军骄傲,并设法牵引敌军,使敌军疲劳,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材料二:临武君和荀卿(孙卿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之道。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是什么呢?”临武君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荀卿说:“不对。我所听说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与自己团结一致。如果弓箭不协调,就算是是后裔也无法用它来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调一致,那么造父就无法依靠他们到达远处;如果民众不亲近归附君主,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一定能打胜仗。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罢了。”临武君说:“不对。用兵所看重的,是形势有利;所施行的,是机变诡诈。善于用兵的人,神出鬼没,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孙武、吴起用了这种办法,因而无敌于天下。哪里一定要依靠使民众归附的办法呢?”荀卿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德之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者的意志。您所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施行的,是攻取掠夺、机变诡诈: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那可以被欺诈的,只是一些懈怠大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而离心离德的军队。所以用桀欺骗桀,还由于巧拙不同而有侥幸获胜的;用桀欺骗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渔父张志和(唐)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翻嫌四皓①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注]①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屡次敦聘不至,吕后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辞安车,招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遂消除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意图。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秋天芦花纷飞、随风起舞的画面,并融入老人垂钓归来的场景,颇具诗意。B.颔联运用远近视角,描绘秋山苍翠、野艇静依云端的画面,叠词使用增强了音韵之美。C.颈联写渔父手持渔竿在小径上漫步、对着斜阳悠闲地梳理着白发,细节描写生动传神。D.诗歌融说理、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深远悠长,语言流畅明快,富有表现力。26.诗歌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25.D26.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诗句通过对“四皓”舍却安逸的隐居生活、卷入宫廷废立纷争行为的否定,表达了诗人对置身事外、逍遥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喜爱,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诗句同时也流露了对时代、朝廷隐隐的不满与失望。【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叙事”错误,诗歌中前三联是写景,“四皓”是用典及议论、抒情,没有叙事。故选D。【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人借渔夫对四皓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四皓是指汉初的四位贤者,他们曾协助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巩固了皇位。诗人用“翻嫌”表明他对四皓的行为持有保留意见。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斗争的超然态度。四皓虽然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太子的安全而出面,但在诗人看来,他们的介入未免有些多此一举。诗人借助渔父之口,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远离政治纷争的生活态度。四皓压根就不应该出山,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的隐者。相反,渔父式的隐逸生活,更符合诗人对宁静和自然的向往。在诗人看来,像四皓那样过多地介入别人的生活或政治事务,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纷争。“四皓”的典故来表达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进一步显示出对当时朝廷无能、腐化堕落的强烈不满。(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引用神话描写蜀道山川相依、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用盎然的春意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含蓄深蕴。(3)《归去来兮辞》以比喻手法写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小楼一夜听春雨④.深巷明朝卖杏花⑤.云无心以出岫⑥.鸟倦飞而知还【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逆折、巷、岫、倦、知。三、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屠呦呦让人看到,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