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 教案 模块四 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内容知识点_第1页
中医护理学 教案 模块四 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内容知识点_第2页
中医护理学 教案 模块四 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内容知识点_第3页
中医护理学 教案 模块四 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内容知识点_第4页
中医护理学 教案 模块四 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内容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四疾病病因与护理评估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人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人体健康。若阴阳失衡,人就会产生疾病。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极其复杂,涉及人体内外各种因素,但总的来说取决于正邪相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项目一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学习情景描述患者,女,39岁,因离异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头晕健忘,疲倦乏力,纳呆。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1.素质目标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勇于实践,为人类健康勇于奉献。2.知识目标(1)理解病因的概念及分类。(2)总结中医常见病因的特点。3.能力目标能运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一、认识中医中的病因病因,即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因分为四类:1.外感病因:六淫和疠气。2.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3.继发病因:痰饮、瘀血、结石。4.其他因素:外伤、寄生虫。二、中医中常见病因及其特点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1.风邪: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1)风善行而数变。(2)风性主动。(3)风为百病之。2.寒邪: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3.暑邪:夏季的火热外邪。(1)暑性炎热。(2)暑性升散;(3)暑多挟湿。4.湿邪:具有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5.燥邪: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火邪: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1)火性炎热。(2)易耗气伤津。(3)易生风动血。(4)易内扰心神。(5)易致疮疡。三、认识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疫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1.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和社会因素有关。中医中的“七情”和致病特点1.七情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七情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直接伤及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变化七情为人体的心理活动,积极的情绪可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复,反之,七情失度,则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变生疾病。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1.喜则气缓:喜为心之志,喜能调和气血,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过喜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见心神不宁,甚至失神狂乱。2.怒则气上:怒为肝之志,过怒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面红目赤,头是头痛,甚至吸血、昏厥等。3.思则气结:思为脾之志,过思则伤脾,导致脾气郁结,脾失健运,可见纳呆呃逆、腕腹胀满、大便泄等症。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有“思虑伤心脾”之说,故还可出现失眠、多梦等症。4.悲则气消:悲为肺之志,过悲则伤肺,导致肺气消散,可见气短息微,乏力懒言等症。5.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过度恐惧则伤肾,导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甚至昏厥等症。6.惊则气乱:猝然受惊,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可见惊恐不安,心神不宁,甚至神志错乱等症。合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合理的饮食调配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若饮食失宜,则会导致机体各器官营养不足而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而致病。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痰饮引起的常见病症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痰饮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大类。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产物,如咳吐之痰液、瘰疬等。无形之痰饮,指有痰饮致病的证候表现,而无实质性痰饮可见,但用治痰饮的方法能够奏效的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如眩晕、心悸等。1.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以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从而使水湿停滞体内而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瘀血引起的常见病症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成的病理产物。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1.瘀血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血行不畅:瘀血一旦形成,必然阻滞气机。气机郁滞,又引起血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2)离经之血:外伤、气虚失摄、血热妄行等原因均可导致出血。2.瘀血的证候特点(1)疼痛:瘀血致病的特点是痛如针刺,或锐痛如刀割,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而顽固。部分患者有得温则舒,遇寒增剧,昼轻夜重等特点。(2)肿块:外伤瘀血,伤处可见青紫色血肿。(3)紫绀: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见紫绀(4)出血:出血经久不止,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5)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6)脉涩或结代:瘀血证脉象常见沉涩、细涩、弦涩、或结代等脉象。项目二运用四诊进行中医护理评估一、学习情景描述刘某,男,71岁。患者平素身体健康,肥胖,饮食量多,嗜食肥甘,近1年来常感口渴、多饮,伴头晕、乏力等症,于××中医院就诊。现患者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查体:T36.6℃,P72次/min,R20次/min,BP126/76mmHg,空腹血糖11.8mmol/L,尿混而黄,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1.素质目标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知识目标(1)熟悉问、望、闻、切的主要内容。(2)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3.能力目标(1)运用四诊的常用方法评估患者病情。(2)具有熟练运用四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一、中医诊法的概念及分类诊,诊查了解。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简称“四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史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从而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和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二、中医中的望诊望诊,是指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观察,以诊察疾病的种方法。三、中医中全身望诊的内容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主要包括望病人的精神、气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总体概况。四、中医中“神”的概念1.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其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2.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和精神状态、意识思维活动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善恶的方法。神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通过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分析病情的轻重,判断预后。五、中医中“神”的表现1.得神又称有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目光精彩,语言清晰,呼吸平稳,面色红润,语言清晰,反应灵敏,行动自如。提示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未衰,虽病而病情较轻预后良好。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声低懒言,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提示正气轻度损伤,见于虚证或疾病恢复期。3.失神又称无神。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瞳神呆滞,语言不清,呼吸气微或嘴促,面色无华,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提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4.假神是指危重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如病人神志昏迷不清,目无光彩,不欲语言,突然目光明亮,神志清醒,精神转佳,语言不休,欲见亲人,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大增,甚则暴食等。这是脏腑精气衰竭、阴阳离决的先兆,即所谓“回光返照”“残灯复明”。六、中医中的面色望色,是医者观察病人皮肤颜色与光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部反映,其变化提示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正常人健康无病时的面部色泽,称为“常色”,为人体气血充盛、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中国人正常肤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七、中医中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青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面色苍白而青,多属寒邪外袭,或阴寒内盛。2.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为实热证;午后颧红,为虚热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是脾胃气虚;面黄而浮胖,多是脾虚有湿;面目一身尽黄属黄疸,黄色鲜明属湿热阳黄,黄色晦暗多为寒湿阴黄。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㿠白而虚浮,则多为阳虚;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虚;突然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瘀血证。黑而暗淡,肾阳虚;黑而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为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颜面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

八、中医中局部望诊包括哪些内容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患者的某些局部异常变化进行深入九、中医中正常舌象的特点?望舌又称舌诊,是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在舌面的分布为舌尖属心脏,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正常舌象为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苔均匀、薄白而干湿适中,常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图1)。图1正常舌象十、中医中望舌的注意事项望舌时,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自然伸舌,使舌面平坦舒展,便于观察。望舌的顺序:舌质、舌苔、舌尖、舌中、舌两边、舌根。望舌时注意排除察舌前有色食物“染苔”,需临床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中医中不同舌色的病理望舌色1.淡、白舌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2.红绛舌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为红舌;舌色深红,为绛舌。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红绛有苔是实热证。红绛无苔或少苔是虚热证。

3.青紫舌全舌呈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舌色青,寒凝血瘀。望舌形1.荣枯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多为正气充足,病情轻;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多为正气虚衰,病情重。2.老嫩舌质纹理粗糙、舌色较暗者,主实证;舌质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主虚证。3.胖瘦舌体比正常胖大,称为胖大舌,多为水湿停滞的表现。舌胖大而淡白,为气虚、阳虚;舌红而胖大,为脾胃湿热。舌体比正常瘦薄,为瘦薄舌。舌体瘦薄色淡,为气血两虚。4.齿痕舌边见齿印,常与胖大舌同见,为脾虚水湿内停。5.芒刺舌乳头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舌,主邪热内盛。舌边芒刺,为肝胆实火;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6.裂纹舌面上有各种形状、深浅不一的明显裂纹,称裂纹舌,为热盛伤阴或血虚不润而成。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属热盛。望舌态1.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不能转动,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2.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自如伸缩,多为伤阴或气血两虚,舌肌失于濡养。3.颤动舌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多为虚损或动风。舌质红绛而颤动不已,为热极生风;舌质淡白而微微颤动,属血虚生风。4.歪斜舌舌体伸出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5.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反复舔口唇上下左右,为弄舌。吐舌为疫毒攻心,弄舌是动风先兆,或是小儿弱智。6.短缩舌舌体紧缩不伸,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十二、中医中不同苔色的病理意义1.白苔苔白而薄,多为表证;苔白而厚,多为寒证;苔白而腻,多为湿浊或食积;苔白如积粉,则为暑湿秽浊内蕴。2.黄苔常与红舌、绛舌并见。薄黄为热证;黄厚为热甚;焦黄为热极。苔黄腻为湿热或食积。3.灰苔苔灰而干,为外感热病,热甚伤津;苔灰而润,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4.黑苔苔黑而燥裂,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为阴寒内盛。十三、中医中不同苔质的病理意义1.厚薄反映病邪深浅。透过舌苔隐约见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能觅舌质者为厚苔。苔薄表明邪气在表,病邪轻浅;苔厚表明邪人脏腑,病邪深重。舌苔由薄渐厚,则病势渐增;舌苔由厚变薄,则正气渐复。2.润燥反映津液盈亏。苔润为津液未伤之象;舌面水分过多,则为滑苔,主阳虚阴盛,水湿内停;苔燥为热盛伤津,阴液亏虚之象。3.腐腻反映体内湿浊情况。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如豆腐渣样,易于刮脱者为腐苔,为脾胃实热湿浊所致。4.剥脱反映胃气存亡、邪正盛衰。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多由正气虚弱、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或剥落界限清晰,形似地图,亦称“地图舌”,为胃气大伤之象。

中医中闻诊的概念1.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2.听声音包括诊察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呕吐、呃逆、喷嚏、哮鸣等声音有无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3.嗅气味包括嗅患者病体散发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十五、中医中如何分辨正常声音和病变声音1.正常声音发声自然、音调和谐、言语清楚、应答自如、言意相符,随个体性别、年龄、形质、禀赋差异,声音可有高低、清浊之异。2.病变声音一般地说,声音高亢有力而多言者,多为实热证;声音低弱无力,懒言者多属虚寒证。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为实证。十六、中医中从语言、呼吸和咳嗽辨别病理1.嗅气味指嗅病气,包括身体、口腔、呼吸、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2.口气口有酸臭兼胃脘胀闷者,为伤食;口气秽浊者多为胃热湿蕴;口气腥腐者可为内痈、牙疳或溃腐疮疡。3.呼吸气味消渴患者危重阶段呼出烂苹果气味;水肿晚期患者散发尿臊气;鼻腔分泌物或鼻呼出腥臭气味,多为肺热或脾胃湿热所致。4.汗气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蕴肌肤;腋下汗出臭秽,令人不可近,称“狐臭”,多因湿热郁蒸。中医中问诊的基本概念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有目的地

中医中问诊的注意事项《难经》曾说:“闻而知之谓之工”,就是指问诊需要技巧,临床上,熟练掌握问诊内容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问诊的注意事项:1.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选择合适的时间。2.一般由患者主诉开始,重视病人的主诉,对待患者态度要诚恳友善。3.选择与患者合适的沟通方式,适当正确的使用肢体语言,切记不要使用医学专业术语。4.问诊时,需要注意全面地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既要重视主证,又要了解一般情况,避免遗漏。同时,不要急于了解情况而暗示、套问诱问患者,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问诊过程中,不要对患者有不良刺激,如摇头、皱眉等,容易增加患者思想负担,甚至使疾病加重。十九、中医中问诊的主要内容1.一般情况:包括问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民族、籍贯、住址、工作单位、现住址、联系方式、就诊时间等。2.主诉: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如发热、咳嗽一天、腹痛、腹泻一天等。3.问现病史:是指本次发病的全过程,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变化的过程。4.问既往史:又称过去史,是指以往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5.问个人生活史: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6家族史:是询问患者家庭成员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二十、中医中《十问歌》的具体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二十一、中医中问疼痛的具体内容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前额疼痛者,属阳明经;两侧疼痛者,属少阳经;后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头顶疼痛属厥阴经。头痛骤起,病势较剧,为邪气实;久痛而时发时止者,多为虚;伴恶寒发热者,为外感;伴五心发热者,是阴虚头痛;伴畏寒肢冷者,是阳虚头痛。2.胸痛:是胸部正中或两侧疼痛。心尖部位憋闷,痛如针刺者,多为胸痹;胸痛而咳吐脓血腥痰者,多为肺痈;胸痛、咳嗽、吐痰、潮热、盗汗,多为肺阴虚或肺结核等。3.胁痛:胁痛多反映肝胆的病变。如胁胀痛、太息易怒者,多为肝气郁结;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者,多为肝火郁滞;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多为肝胆湿热蕴结之黄疸病。4.脘痛:胃脘疼痛主要反映胃的病变。如进食后疼痛加剧,伴拒按者,多为实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而喜按者,多为虚证;脘痛、干呕、吐涎、遇冷发作,属胃寒证;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则为食滞。5.腹痛:腹痛隐隐,遇冷加重或吐涎沫者,多为寒证;腹痛喜按,喜暖或便溏者,多为虚证;腹痛拒按,喜冷,便秘者,多为实证;绕脐腹痛者,多为虫积。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痛而且胀,以胀为主,是气滞作痛的特,部位不定,嗳气矢气后缓解。2.刺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是瘀血疼痛的特点。3.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是气机被实寒之邪凝滞或阻滞所致。4.冷痛:是疼痛而兼有冷感,多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阻络所致者,属实证;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所致者,则为虚证。5.灼痛:是疼痛而兼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多因火邪窜络、阴虚火旺,组织被灼伤所致。6.重痛:是疼痛而兼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7.隐痛:是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是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充养所致。8.掣痛:伴有抽掣或牵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二十二、中医中切诊的概念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端的触觉,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