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高二语文2024.7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虚构的艺术,小说家致力在小说中创造一个主观真实的世界,要使读者接受这些主观真实。接受小说中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常态生活,接受故事的传奇和戏剧化的反转,除了对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安排,细节起到了重要的“助攻”作用。比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这篇小说的结尾历来被认为“奇崛又辉煌”。作为一位“出名的男性产科医生”,虽说男人接生被当时人们看作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但陈小手技高人善,终日骑着一匹白马,潇洒行医,在小城也过得岁月静好。他命运的反转来自进驻小城的联军团长。团长的太太难产,陈小手受邀接生下小“少爷”,刚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边一枪将他打下。这一枪,毫无征兆,可谓奇崛,却并不让人觉得陡峭。这一枪之后,团长补了一句:“‘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团长觉得怪委屈。”作为枪杀陈小手的自陈,这句话当然很重要,但仅凭这句话,这一枪开得既乏力又可疑。前边几个细节为团长开枪做了重要的铺垫。比如,接生之前,团长焦急,对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里体现了团长的粗暴和霸道,其实还有不情愿,出于封建、自私狭隘的男权思想,让一个男人接生,实属无奈,暗含“委屈”的情绪。接生之后,团长宴请陈小手,并付以二十大洋重金,可谓谢意满满。陈小手统统笑纳,告辞时对团长连道两声:“得罪!得罪!”这是陈小手常用的客套话,但团长听得正中下怀,这个刚刚“碰”过自己太太的人,的确有罪,想想自己待他不薄,越发感到“委屈”。至于最终选择陈小手跨上马之后开出那一枪,我认为还有一重原因:在团长还没出现之前,小说写到陈小手喂白马一事,“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看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这个细节,虽说意在凸显陈小手在水乡养马的独特,也暗中为团长的开枪铺垫——看陈小手跨上马这一幕,团长感到身份和权威受到了严重侵犯,“委屈”再度升级。写到此,作家确信可以让团长开枪了。小说就是一个向读者演绎故事“何以至此”的过程,好的细节不仅对情节进行补充,更有效“助攻”了反转,使小说获得了信服力。同时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取材于黄咏梅相关文章)材料二小说家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往往在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匠心打磨,优秀的小说家更懂得在小说的关键部位停留、盘旋,动用丰富的细节以强化情节。赋予小说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在小说的关键之处,运用细节可以巧妙处理叙事中难以进入的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细节如何有效地刻画人物?我们先看网络小说《斗破苍穹》的开篇。作者以一系列外貌细节,来刻画小说中的重要角色:少年缓缓抬起头来,露出一张有些清秀的稚嫩脸庞,漆黑的眸子木然地在周围那些嘲讽的同龄人身上扫过,少年嘴角的自嘲,似乎变得更加苦涩了。……少女年龄不过十四岁左右,虽然算不上绝色,不过那张稚气未脱的小脸,却是蕴含着淡淡的妩媚,清纯与妩媚,矛盾的集合,使得她成功地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一些方面固然有精彩之处,但就细节来说,还有待打磨。这一段中的人物细节,是典型的程式化细节,好像说了什么,其实又什么也没说,过于笼统地刻画人物。像“清秀”“稚嫩”“稚气未脱”“清纯”“妩媚”等,严格说来,都是伪装成细节的套路。而且苛刻一点讲,就这些套路式的细节描写而言,作者也写得磕磕绊绊,文笔不够流畅洗练。在这种模式化的写作中,我们无法触及人物的细节,比如“清秀”“清纯”或“妩媚”到底是什么样子。读完这类细节,我们能够获得的,只是对于一类人泛泛的印象,而不是对于具体的人的印象,这也暴露出一些模式化的网络文学在文学性上还有所不足。同样是写“漆黑的眸子”,在张爱玲的名篇《金锁记》中,是这么写的: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这个细节极为传神:“水仙花缸底”写出了“水汪汪”的感觉,暗指着七巧对季泽的爱慕;“黑石子”写出了季泽那英俊外表下的冷漠,暗指着季泽对七巧的无情。这样精准而富于戏剧性的细节,其艺术效果,远远超出含糊笼统的叙述。和模拟真实相似,文学细节要更好地刻画人物,也要穿透人物的表象,理解人物灵魂深处的逻辑,并将其转化为文学化的表达。(取材于黄咏梅、黄平等的文章)材料三一般的文学描写,就停留在模拟真实的层面上。这些细节描写,用相对翔实的细节,努力复现生活的真实。但是问题在于,在视听时代,以文学细节来模拟真实,是否还是最佳的艺术手段?生活的真实,可以被镜头语言所替代,句子的展开宛如镜头的运动。显然,还原真实的表象意义,镜头语言恐怕比文学语言更为逼真,更能让受众身临其境。更不必说,如果以电玩游戏的方式来建构这一场景的话,那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将真实得无以复加。值得警醒的是,文学细节如果仅仅止于模拟真实,其艺术功效将庸常无奇。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模拟真实?茅盾先生的《子夜》开篇就处理得非常精彩: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其中所包含的诸多细节,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呈现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服务。“碧绿”“暝色”“赤光”“青磷”等细节,都在传达一种可怖的震惊体验。重读文学史上的经典,可知文学细节不能满足于模拟表象真实,而要模拟深层真实,展现现实深处的灵韵。这是影视语言所不能完全取代的,也是文学细节之为“文学”而不仅仅是“细节”的魅力所在。(取材于黄平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是虚构的艺术,直接反映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生活。B.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作铺垫,情节才会生动、具有真实性。C.精彩的细节描写对情节有补充作用能够使情节更完整。D.作品能否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依赖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丰富的细节能够起到强化情节的作用,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B.运用套路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会使人物形象更具体鲜明。C.网络文学作品同样需要精彩的细节描写,更需要提高文学性。D.细节描写的精准和文学化的表达,带给作品更好的艺术效果。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用翔实的细节来真实复现现实生活,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B.在视听时代,用文学细节来模拟真实的作品不会得到认可。C.模拟还原生活真实,是文学细节描写成为经典的最佳手段。D.文学细节描写既强调细节的真实性,也追求细节的文学性。4.根据三则材料,对下面三段文字中细节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②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③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A.①句中三个拟声词连用,并用逗号分开,节奏舒缓轻快,渲染出轻松愉悦、悠闲惬意的氛围,衬托出女人们乐观淳朴的性格。B.②句中用七个拟声词来表现真实的划船声音,细节典型化程式化,烘托紧张气氛,表现出女子们沉着镇静、临危不惧的性格。C.①句中“一捞一丢”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女人们去探望丈夫却没有遇上后的失落而又百无聊赖的心情,富有生活气息。D.③句中“一捞一丢”的细节,直抵人物的灵魂深处,真切地表现出了女人们对丈夫的牵挂、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真情实感。5.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孔乙己》首段中文学细节的功能作用并简要分析。鲁镇的酒属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答案】1.C2.B3.D4.B5.①文学细节模拟出真实的生活。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台”简练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场景,并借着“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这个细节,将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柜台后,塑造出场景的立体感。同时,又巧妙地以“热水”用来“温酒”这个细节,衔接到对于酒客的描写。鲁迅先生笔力老辣,寥寥几句,咸亨酒店如在读者眼前。②文学细节刻画出逼真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上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两个阶层的差异与不同,并在下文以名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活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层面的细节,已经不仅是模拟真实,而且参与到对于人物的刻画之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A.“情节是虚构的艺术”错误,根据原文“作为虚构的艺术,小说家致力在小说中创造一个主观真实的世界”可知,“虚构的艺术”不是指情节,而是指小说,选项曲解文意;另外,“直接反映”也有误,文中只是说“接受小说中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常态生活”。B.“情节才会生动、具有真实性”错误,“才会”条件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好的细节不仅对情节进行补充,更有效‘助攻’了反转,使小说获得了信服力。同时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可知,“真实性”不是情节的真实,而是读者的主观真实。D.“依赖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错误,原文“好的细节不仅对情节进行补充,更有效‘助攻’了反转,使小说获得了信服力。同时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是说好的细节能够呈现人性的复杂,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运用套路式的细节……会使人物形象更具体鲜明”错误,原文“而且苛刻一点讲,就这些套路式的细节描写而言,作者也写得磕磕绊绊,文笔不够流畅洗练”,说明“套路式的细节描写”不能使人物形象“更具体鲜明”。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错误,原文只是说“这些细节描写,用相对翔实的细节,努力复现生活的真实”,并没有选项相关内容,选项于文无据。B.“用文学细节来模拟真实的作品不会得到认可”错误,原文第一段“但是问题在于,在视听时代,以文学细节来模拟真实,是否还是最佳的艺术手段?生活的真实,可以被镜头语言所替代,句子的展开宛如镜头的运动。显然,还原真实的表象意义,镜头语言恐怕比文学语言更为逼真,更能让受众身临其境”只是说镜头语言比文学语言更能模拟真实,选项主观臆断。C.“是文学细节描写成为经典的最佳手段”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重读文学史上的经典,可知文学细节不能满足于模拟表象真实,而要模拟深层真实,展现现实深处的灵韵”可知,文学细节描写不仅仅是表象真实,而要模拟深层真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细节典型化程式化”错误,根据材料三“文学细节如果仅仅止于模拟真实”可知七个拟声词只是模拟真实的描写。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文学细节模拟出真实的生活。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台”简练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场景,交代地点,并借着“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这个细节,将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柜台后,塑造出场景的立体感。根据材料三“这些细节描写……复现生活的真实”可知,鲁迅《孔乙己》首段中的这些文学细节描写,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酒店特色。同时,又巧妙地以“热水”用来“温酒”这个细节,衔接到对于酒客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还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寥寥几句细节描写,便使咸亨酒店如在读者眼前。②文学细节刻画出逼真的人物形象。根据材料二“和模拟真实相似,文学细节要更好地刻画人物,也要穿透人物的表象,理解人物灵魂深处的逻辑,并将其转化为文学化的表达”可知,文学细节可将人物描写转化为文学化的表达,鲁迅先生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上的细节,再通过做工的人只需花费四文铜钱(后涨价至十文)就可以站在柜台外面喝酒的细节与“穿长衫的”顾客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种对比传神地写出两个阶层的差异与不同,并在下文以名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活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层面的细节,已经不仅是模拟真实,而且参与到对于人物的刻画之中,使读者能透过文字,传神地看到孔乙己的形象,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孔乙己》首段的文学细节不仅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社会环境,还通过细节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深层次的社会现实。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璧斋先生六十寿序曾国藩庄子曰:“木以不材自全,雁以材自保,我其处材不材之间乎?”旨哉斯言!可以寿世矣。虽然。抑有未尽也。此其中有天焉。魁岸之材,有深自韬匿者,去健羡,识止足,天乃使之驰驱后先,弹精竭力而不能自怡;有锐意进取者,天或反厄之,使之蓄其光采,以昌其后而永其年。迹似厄之,实则厚之。材,均也,或显而吝,或晦而光,非人所能自处也,天也。我年伯璧斋先生,天之处之殆厚矣哉!先生少读书有大志。既冠,补博士弟子员,旋以优等食饩①。屡踬场屋②,贡入成均③,试京兆,仍绌。权当阳校官数月,儒术济济,翕然景从。其居乡也,外和而中直,不恶而人畏之。优伶杂剧,至不敢入境。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直其表而影曲者,吾未之闻也。先生孝友可以施于政,尊行可以加人。前岁己未,恭遇栗恩,臣僚得荣其亲。维时先生之冢嗣观亭前辈,既由翰林官西曹,两世封赠如例。而先生犹以有事秋试,迁延不得请。于是先生橐笔乡闱,十余役矣。从游之士得其口讲指画,或皆扶摇直上。而观亭前辈昆仲皆得庭训,而翔步词林,后先辉映。独先生黜抑良久,曾不一骋骐骥之足,固可解乎?夫以先生之德之能,于科名何与轻重?其达观内外,何尝不睨青紫如糠秕?然终不自画,诚欲有所白于时,而又恶夫庸庸者,一蹶而不复振,乃借恬退之名,以文陋而售其巧。故思有以厉之耳。本年某月,先生六十寿辰。次嗣君雨山,与余为同年发,谬相知爱、将称觞介寿,嘱余以言侑爵。吾闻君子之事亲也,可以无所不至,独称其亲之善,则不敢溢词以邻于诬,君子之于殉也,可以无所不至,道扬世德,则不敢虚迫以近于谀。余悉先生嘉言笃行稔矣!今欲敷陈盛美,颂祷庞祺,深惧其谀,故不具论。第论天之生材,此丰彼啬,大有权衡。以征先生所以延年受祉之由,亦使观亭前丘昆仲知今日之蜚声腾实,其郁积者有自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取材于《曾国藩文集》)【注释】①食饩: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②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③成均:古代大学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有未尽也抑:还B.旋以优等食气旋:不久C.翕然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D.曾不一骋骐骥之足曾:曾经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木以不材自全以昌其后而永其年B.天乃使之驰驱后先时,乃借恬退之名C.天之处之殆厚矣哉吾闻君子之事亲也D.不恶而人畏之而先生犹以有事秋试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先生橐笔乡闱,十余役矣。
(而)在这时郭璧斋先生(已经)参加乡试十几次了。B.故思有以厉之耳。
所以(我)想一定是有什么使他更厉害罢了。C.则不敢溢词以邻于诬。
就不敢使言辞过于优美而接近于欺骗。D.余悉先生嘉言笃行稔矣。
我对郭璧斋先生的美好的言辞、淳厚的品行都非常熟悉啊!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国藩认为人的成功是上天决定的,只是有先有后,跟自己才能大小无关。B.郭璧斋先生品行高尚,惠及左右乡邻,并为乡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影响。C.郭家兄弟几人大多受到郭璧斋先生的提携帮助,从而仕途得意,独享翰林。D.曾国藩受郭雨山之托,写本文为郭璧斋先生祝寿,但并未具体陈述其美德。10.结合文章内容,用电已的话分条概括郭璧斋为人处世的特点。【答案】6.D7.D8.B9.C10.①外表平和而内心刚直。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③悉心育人。④重视德能,淡泊名利⑤达观旷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还有并未说透点破(的深意)。B.句意:不久凭借优等生的资格享受康膳补贴。C.句意:(学子们)一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学习。D.曾:竟然。句意:竟然不能像千里马一样放足驰骋。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句意:树木因为不成材(无用)而保全自己。/来使他的后代昌盛,并使他自己益寿延年。B.“乃”,却;/于是、就。句意:上天却驱使他奔走效力。/就借着淡于名利安然退隐的名义。C.“之”,代词,他,指郭璧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句意:上天对待他大概(非常)优厚了!/我听说郭雨山侍奉父母。D.“而”,都为连词,表转折。句意:为人并不凶恶但大家都敬畏他。/然而郭璧斋先生因为继续参加秋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厉”,通“砺”,磨砺。句意:所以(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在磨砺他。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提携帮助”“独享翰林”错。原文“而观亭前辈昆仲皆得庭训,而翔步词林,后先辉映”意思是而观亭前辈的兄弟都得到了父亲的教诲,轻松得中进入了翰林院,一后一前互相映照。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结合“其居乡也,外和而中直,不恶而人畏之。优伶杂剧,至不敢入境”可知,郭璧斋外表平和而内心刚直。②结合“先生孝友可以施于政,尊行可以加人”可知,郭璧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③结合“权当阳校官数月,儒术济济,翕然景从”“从游之士得其口讲指画,或皆扶摇直上”可知,郭璧斋悉心育人。④结合“夫以先生之德之能,于科名何与轻重”可知,郭璧斋重视德能,淡泊名利。⑤结合“其达观内外,何尝不睨青紫如糠秕”可知,郭璧斋达观旷达。参考译文:庄子说:“树木因为不成材(无用)而保全自己(使自己的天年保全),大雁因为成材(有用)而保全自己(使自己的天年保全),我或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吧!”此句话说得真好啊!可以用这句话来造福世人(使世人长寿)啊。虽然这样,还有并未说透点破(的深意)。这当中潜藏(难测而不可违的)天意啊。奇伟不凡的人材,(其中)有深深地敛藏自己的人,摒绝贪欲,知止知足,上天却驱使他奔走效力,竭尽(自己全部的)心力,而不能使自己怡乐。(其中还)有勇于进取的人,上天有时反而阻挠他,使他积蓄他的光华,来使他的后代昌盛,并使他自己益寿延年。表面上看似使他困厄,其实是厚待他,才能是相当的,有的人(先)光明(显赫)而(后)阴暗(困窘),有的人(先)昏暗(隐藏)而(后)光明(显耀),不是人们安排自己的结果,是天意啊。我的年伯郭璧斋先生,上天对待他大概(非常)优厚了!先生年少攻读诗书,树有远大志向。成年以后,(因是官员子孙而)增补为太学博士的弟子成员,不久凭借优等生的资格享受康膳补贴。(然而)多次考试不中,以贡生的资格进入成均馆读书。在京城参加考试,仍然被罢退。暂时代理几个月当阳县的掌管学校的官员,儒学知识丰厚,(学子们)一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学习。他在乡里居住时,外表平和而内心刚直,为人并不凶恶但大家都敬畏他。以至于演唱杂剧的伶人们都不敢进入他居住的乡里。古谚说:“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但人们蜂拥而至,从而树下自然形成了一条小路。”表木(榜样)挺直,然而木影(指效法者,即指乡人)弯曲(邪僻)的情况,我没有听说过。先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可以延及到政事上,高尚的品行可以对他人有益处。前年是己未年,惶恐地沐受(朝廷的)深恩,臣子们可以使父母得到荣耀。当时郭先生的嫡长子郭观亭前辈,已经由翰林的身份升任为西曹,按照先例朝廷要给郭观亭父辈和祖父辈封号。然而郭璧斋先生因为继续参加秋试,于是拖延(被赐赏荣衔的时间),没有能够得到封号。而当时郭璧斋先生已经参加乡试十几次了。跟随他交往的读书人获得他的讲授指点,有的人仕途得意。而观亭前辈的兄弟都得到了父亲的教诲,轻松得中进入了翰林院,一后一前互相映照。唯独郭璧斋先生长期以来被罢退贬抑,竟然不能像千里马一样放足驰骋,(这种情况)本来可以理解吗?凭借先生的德行和能力,与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相比哪个轻哪个重呢?他的修身和行事如此达观,怎么会不明白那高官显爵就像是谷糠一样微不足道?然而最终却没有自己限制自己,实在是想对当世有所表明,又厌恶那种平庸无所作为的人,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就借着淡于名利安然退隐的名义,用简陋的文章来卖弄他们的巧思罢了。所以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在磨砺他。今年某月,正好是先生六十岁生日。他的小儿子郭雨山,与我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友人,他对我非常了解和错误地赏识抬爱我。他将要举杯庆祝郭先生的生日,嘱托我写一篇文章助酒兴。我听说郭雨山侍奉父母,可以无微不至,只是称赞父母的美好时,就不敢使言辞过于优美而接近于欺骗。君子友爱兄弟,也可以关怀周至,只是称道宣扬友人先世的的美德善行,不敢虚妄地记述而接近奉承。我对郭璧斋先生的美好的言辞和敦厚的品行非常然悉啊!现在我想要详尽地陈述他的美德,颂扬祝福吉祥,祝愿先生大吉大利,但却深深地害怕是阿谀奉承啊,所以就不具体陈述了。只是议论一下上天让人才降生,在这个方面优厚就会在那个方面吝啬,具有非常严格的法度(非常讲究平衡之道)。(借此)来求索先生能够长寿并且有福报的原因,也使观亭前辈兄弟俩明白现在能够显扬声名、功绩,它的成因本来就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积蓄。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1)下列句中加点的“是”与“是闻也”的“是”,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偃之言是也 B.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C.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居”与“居之不疑”的“居”,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寝不尸,居不客 B.居则曰:不吾知也C.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D.危邦不入,乱邦不居(3)孔子认为的“达”和“闻”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分析。【答案】(1)B(2)C(3)“达”要求内在合乎“仁”,“达者”必定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他人,想着谦恭待人;“闻”追求的则是外在的名声,表面上装出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违背了“仁”,还以仁人自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是闻也”中的“是”的意思是“这”。句意:这只是(虚假的)名声。A.正确。句意:言偃的话是对的。B.这。句意: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C.副词,如此。句意:孔子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到处奔走呢?D.判断动词,是。句意: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居之不疑”的“居”的意思是“处于……地位”。句意: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A.坐。句意:孔子睡觉不像死尸那样直挺着,平时在家闲住不讲究那么多礼仪。B.平日。句意: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C.处于……地位。句意: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恭敬。D.居住。句意:不进入政局不稳定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不安的国家。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可知,“达”要求内在合乎“仁”,“达者”必定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他人,想着谦恭待人;根据“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可知,“闻”追求的则是外在的名声,表面上装出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违背了“仁”,还以仁人自居。参考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论语·颜渊》)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寄苏内翰[1]刘李孙倦压鳌头[2]请左符[3],笑寻颖尾为西湖[4]。二三贤守[5]去非远,六一[6]清风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注释:【1】苏内翰:唐宋时称翰林为内翰,苏轼知颍州前任翰林学士。【2】压鳌头:指入翰林院,【3】左符:离京外任。【4】西湖:颍州西湖。【5】二三贤守:指晏殊等几位颍州前太守。【6】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苏轼厌倦翰林,主动请求离京,到颍州斥畅游西湖、醉心山水的景况。B.颈联中“霜鬓满”写人生易老、时光易逝,“插菊花”表现苏轼的从容愉悦。C.尾联实写诗人和朋友在异乡相聚,斟酒助兴,并极力描写聚会时的欢快场景。D.整首诗叙议结合,既有对苏内翰仕途经历的叙述,亦有对其坚守志节的议论。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倦”“笑”两字,表达诗人对好友自请外放行为的赞赏。B.颈联写世人共叹苏轼的衰老,饱含怜悯与可怜、无奈与痛惜之情。C.尾联写苏东坡在颍州的诗酒风流,也暗含诗人对好友的殷勤向往。D.全诗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挚友间的深情厚谊。14.请赏析本诗颔联。【答案】12.C13.B14.颔联中,“二三”与“六一”,运用数词将苏轼与晏殊、欧阳修等几位颍州贤能的前太守并举,表明苏轼延续了晏、欧阳等人的政绩和诗风,欧阳修等人清惠的风化后继有人。表现出诗人告慰苏轼并不是一个人在游赏,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表述巧妙自然。这一联写苏轼追慕先贤,坚守志节,衬托出苏轼的文采风流、才能卓异,表现出诗人对苏轼的高度肯定与赞美。
【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尾联实写诗人和朋友在异乡相聚”错误。尾联则是揣想苏轼到任,又喜逢重阳,必然宴请嘉宾;作者在猜想谁先到座的兴头上,自己也想赴宴陪苏轼亲自斟上一杯酒,可见不是实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颈联写世人共叹……无奈与痛惜之情”错误。颈联写四海之内,谁人不知东坡诗名?学士霜鬓,重阳佳节,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朋友们都知道苏轼双鬓花白,时逢重阳想必把菊花插在了头上。苏轼没有因仕途坎坷而介怀,反而在重阳节饮酒插花,随缘自适,表达了对苏轼诗酒唱和生活的殷勤向往。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写前任太守们赫赫的政绩不会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诗风而今也不会孤单。颍州离欧阳修等几位贤朋的太守居地不远,肯定不会孤寂。由“二三”晏殊等几位颍州前太守,到“六一”的欧阳修,再到如今的苏轼,将几者并列,赞颂苏轼延续了晏殊、欧阳修等人的政绩和诗风,既是对晏、欧等人清惠的风化的赞美,也是对苏轼能后继其风化文采风流、才能卓异的肯定与赞美。诗歌中的“颍州”,曾经的“二三贤守”并未走远,曾经的“清风”还在,北宋著名诗人晏殊、欧阳修先后于此为守,皆常宴赏于颍州西湖。而如今的苏轼也踏前贤的足迹而来,表现出诗人告慰苏轼并不是一个人在游赏,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神游交往。是在安慰苏轼在颍州当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是一个清风好太守。表述巧妙自然。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项脊轩志》中,写到对旧项脊轩的改造时,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4)《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写宿巢的隼受惊动而飞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们经常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答案】①.其莳也若子②.其置也若弃③.汩余若将不及兮④.恐年岁之不吾与⑤.前辟四窗⑥.垣墙周庭⑦.心非木石岂无感⑧.吞声踯躅不敢言⑨.闻人声亦惊起⑩.磔磔云霄间⑪.悟已往之不谏⑫.知来者之可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莳”“汩”“兮”“辟”“垣”“岂”“踯”“躅”“磔”“悟”“谏”。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①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⑦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⑩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⑪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6.下列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作品专指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两类。B.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C.新闻评论追求观点鲜明和内在逻辑严谨。D.新闻评论借助新闻热点来引导社会舆论。17.下面是人民日报2021年8月4日的某篇新闻题目,下列对此题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走好开局之年后半程积势蓄力巩固外贸稳增长深圳持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近两成本报记者程远州A.“走好开局之年后半程”是引题,引题宜虚不宜实。B.“积势⋯⋯外贸稳增长”是正题,正题宜实不宜虚。C.“深圳⋯⋯增长近两成”是副题,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D.新闻题目以衡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信息为要,以文学性和趣味性为要。18.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19.“最后”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20.本文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题,有何好处?2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真实性的。【答案】16.A17.D18.此处运用对比,将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进行对比,昭示着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自己的主权,表达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表明人们急切盼望香港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出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19.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20.①主谓倒装,将“别了”提前,突出强调“别了”这一内容,强调了中国人民此刻的民族自豪感,突出文章主题,更好的表达了情感。②运用借代,用“不列颠尼亚”这艘船的名字来代指大英帝国,既有与英国查尔斯王子告别之意,又有抒发中国屈辱历史结束的感慨,不仅巧妙,而且妥帖生动。③运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的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深层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管制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被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21.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英国撤离香港过程,时间具体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真实记录了整个事件,表明人们急切盼望香港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出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体裁的理解能力。A.“专指”说法错误,新闻作品并不专指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两类,它的分类非常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从广义上,新闻体裁可以分为新闻报道类、新闻评论类和新闻副刊类。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题目的分析能力。D.“以文学性和趣味性为要”说法错误,新闻标题不是“趣味性”,而是力求鲜明、准确、概括、生动。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从手法上,由文本“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和“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可知,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156年前升起英国国旗与今日降下米字旗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强烈地象征着权力的转移和历史的转折,突出强调了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自己的主权。从情感上,画线句子中对两个时间点的强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强烈期盼,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喜悦。这一时刻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扬眉吐气、民族自豪感高涨的时刻,因为它象征着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以及对过去屈辱历史的告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最后”这个词在描述历史事件尤其是转折点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在描述香港回归中国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时,“最后”一词的反复使用,不仅强化了叙述的庄严感,也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时间的终结性:“最后”表明了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束,强调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的终止。这不仅是时间上的终点,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情感的释放: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最后”的回归意味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因不平等条约而失去领土的伤痛得到了抚慰,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洗刷耻辱、重获尊严、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主权的恢复:“最后”还强调了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完全恢复,标志着中国人民可以在自己国土上行使完整的国家主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主谓倒装:“别了”这一短语被提前,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语气效果,它不仅是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宣告,更是对历史转折点的强烈情感表达。这种语法上的特殊处理,使得读者在接触到标题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而深刻的氛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香港回归中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期盼的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恢复。借代手法:通过“不列颠尼亚”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文章巧妙地将一艘具体的船只名称提升为了大英帝国的象征。这种借代不仅让标题显得生动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与英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尤其是香港作为一个殖民地的屈辱历史。通过告别“不列颠尼亚”,文章传达了中国结束百年屈辱、重获主权的喜悦与自豪。双关运用:标题中的“不列颠尼亚”同时具有字面和象征的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向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的船只离开香港这一具体事件;另一方面,它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以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双关让标题既具体又抽象,既描述了眼前的场景,又触及了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标题的深度和文学魅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时间精确性: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使用了精确的时间点。当一篇报道详细地记录了事件的时间线,精确到分钟,这通常意味着记者或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如“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15分”“7时45分”“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等,时间具体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真实记录了整个事件。这种细节化的描述不仅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也显示了作者对事实的严谨态度。文章在表达人们急切盼望香港回归时刻的到来、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保持了对事件本身的客观描述,避免过度渲染情绪影响事实真实呈现。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8分。语言基础运用(共8分)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如约而至。②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③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④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⑤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⑥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蹴而就,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⑦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如约”可改为“履约”。B.④句中的“缝隙”应改为“破绽”。C.⑤句和⑦句中的“使”均可改为“让”。D.⑥句中的“一蹴而就”应改为“一日之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答案】(1)B(2)自从一场以人为本的建筑物升级变革之旅在大栅栏开启(3)示例:旧城改造不仅让绿色建筑技术进入老城区,也让绿色意识深入人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A.正确。“如约”强调的是按照约定进行的行为或活动;“履约”更侧重于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约定的具体内容。文中指“旧城改造的春风”按约定而来,并付诸行动,“如约”可改为“履约”。B.错误。“缝隙”指物体间的小空隙,“破绽”指事物中的漏洞或错误。在文中,“缝隙”用于描述墙面的状况,“缝隙”不能改为“破绽”。C.正确。“使”和“让”在句子中可以互换使用,都表示某种结果或效果。D.正确。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日之功:指成功做某事并不是一日的功力,强调时间和力量的积累。“一蹴而就”强调的是事情的容易程度和快速完成,通常用于形容那些看似简单、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一日之功”强调的是过程的漫长和艰辛,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时间投入,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在文中指“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是漫长和艰辛的,用“一日之功”更恰当。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前一句“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和后一句“‘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结构混乱,造成前一句没有说完,就换了主语,应把“自从”放在最前;二是语序不当,“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中“建筑物”应放在“升级变革之旅”之前。【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段材料主要围绕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旧城改造展开,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绿色’建筑技术开始进入老城区”,二是绿色建筑的意识深入人心。故可压概括为:旧城改造不仅让绿色建筑技术进入老城区,也让绿色意识深入人心。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3.陶渊明有一篇题目为《陨盗》的小说,全文只有24个字:“蔡裔(人名)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请为这篇小说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示例:作者用短小的篇幅,讲述了主人公蔡裔凭着雷震般的声音制伏盗贼的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章先概括人物性格,“有勇气”;再写人物特征,“声若雷震”,为下文制伏盗贼张本;还写出了人物的举止,一“拊”一“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用“二盗俱陨”的结果烘托主人公“有勇气”的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给出了陶渊明的小说《陨盗》,首先理解故事大意:蔡裔是个有勇猛气质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如同打雷一样震耳。曾经有两个小偷进到他家房内,蔡裔拍床高声一喊,两个小偷都被吓死了。本题要求为小说写一个短评。因为是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评价。注意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写作思路:如评价人物形象,先概括其“有勇气”,再用声音“若雷震”加以具体表现;然后写小偷进来之后他的行动,“拊床一呼”,最后用结果“二盗俱陨”来烘托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如评价情节结构,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全部具备,首先是人物性格介绍,类似于序幕;接着是开端“尝有二偷入室”,然后是发展“裔拊床一呼”,最后是高潮和结局“二盗俱陨”。可以说情节完整而曲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评价语言特点,语言十分简练,叙述语言如“尝有二偷入室”,几个字就交代了人物身份和事件;人物描写简洁,如“拊床一呼”,一“拊”一“呼”,简练传神。如评价艺术手法,采用夸张和烘托手法,以“二盗俱陨”的结果表现人物的“有勇气”,感染力强。24.微写作。2024年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宣传标语,张贴到学生食堂的墙壁上。请从下面入选的标语中选择一条进行推荐,并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①坚守“粮”心,不负“食”光。②光盘行动,拒绝中国式“剩宴”。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答案】示例:我推荐标语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条标语深刻表达了粮食的珍贵和生产劳动的艰辛,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它语言优美,易于记忆,同时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节约意识,符合粮食安全宣传周的教育目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推荐语的能力。写作类型:推荐语微写作。审题:明确主题,围绕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为学校学生食堂选择推荐一条宣传标语;关注对象,全体同学,标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限制条件,从给定的三条标语中选择,理由充分且条理清晰。思路:选择标语,基于标语的内容和目的,选择一条最符合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的标语;构思理由,考虑标语的吸引力、易于理解性、行动号召力等因素,构思推荐理由;组织语言,将推荐理由组织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段落,确保语言精炼,避免冗余,使推荐理由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整。25.2023年11月23日,中韩双方举行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此次韩方共向中方移交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335件遗物。请以“今天,接英雄回家”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烈士们的敬意。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今天,接英雄回家。你们,是铮铮铁骨的中华儿女,是抗美援朝的铁血英雄。70多年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战场。阔别故土70余载,你们的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今天,祖国和人民迎你们回家。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英烈忠魂荣归故里,雄风浩气万古长存。山河已无恙,英雄们,我们回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给出的是中韩双方举行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72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72年光阴荏苒,72载风雨兼程,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音容笑貌,生动在电影《长津湖》《金刚川》的光影里,定格在每年烈士纪念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花篮上,留存于英雄回家的庄重礼仪间。此次韩方共向中方移交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335件遗物。题目要求以“今天,接英雄回家”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对烈士们“回家”的期盼;注意体裁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写作思路:写抒情性文字要概述英雄事迹,不能空洞抒情。那一年,年轻的他们从鸭绿江畔出发,一步步向战场走去。他们知道,这一去是枪林弹雨,这一去可能壮士难还,可他们义无反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为了使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可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排比、对比等;为了便于抒情,可以使用第二人称来写。硝烟已逝,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让烈士们落叶归根,祖国从未忘记。长眠他乡的英雄们,欢迎回家!你们的牺牲和付出,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你们的英勇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一起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向你们看齐。你们是我们的榜样,你们是我们的骄傲!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6.根据要求作文。习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说:“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当今时代,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的发展都需要动力,也会面临各种阻力。请以“动力与阻力”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动力与阻力梦想之江河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梦想于吾,若天空之于鹰,若海洋之于鱼,鹰有梦方能搏击长空,鱼有梦方能坚定赴海,吾有梦,方砥砺前行。而前行路上,必有阻力,我们唯有劈风斩浪,化解阻力,方能为追梦而航。大江之流,如人生之历程。在奔腾向海道路上,总会遇到逆流。逆流,是阻力,也是砥砺。正如孔子所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逆流给予我们阻力,也促使我们更加强大。正如那句名言所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逆境中,我们更需坚定信念,迎难而上。追逐梦想,需扬起风帆,激发动力。既有梦,就要有作为,有努力。颜回箪食瓢饮,陋巷苦读,终成文人之首;邵丽华日夜苦练,筹备数月,终演绎出引人赞叹的《千手观音》,用手指勾勒出人性的美好,用舞蹈诠释艺术的内涵,成一代“千手观音”。在梦想之江河上,没有人可以随波致海,既逐梦,我们必须激发出前进的动力,要如颜回和邵丽华那般付出努力,有所作为,扬起风帆,才能追逐梦想。追逐梦想,需劈风斩浪,化解阻力。逐梦并非通畅之行,虽多艰难险阻,更应逆风流而上,踏风而行。西北的赛罕坝昔日黄沙掩面,黄尘漫天,赛罕坝人却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守出了沙漠上的一片绿洲,最终在不可能中创造了绿色奇迹。中国的发展之路充满坎坷,有爬坡过险之难,有疫情严峻之苦,党和人民却齐心协力,一路过关斩将,终守得东方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创出项项惊人成就。习近平主席说:“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纵观千古,在危机中觅得生机之人无数。正是不畏险阻的勇气,化险为夷的志气,直面灾难的硬气,才使得他们有成功逐梦的伟绩。因而我们青年一代,更应劈风斩浪,化解阻力,以追逐梦想。鲁迅先生曾寄言青年一代:“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不仅要有梦,更要付诸行动追梦;不仅要有顺风而行的恣意,更应有逆风起势的无畏。青年有梦,中国有梦。吾辈青年,应在追梦中前行,在奋进中拼搏,方能为国献力。我辈青年要劈风折浪,为追心中之梦而航,为追中华民族复兴之梦而航,使中国这片土地欣欣向荣,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日月同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中的演讲内容,引出“动力”与“阻力”这一对关键词。其中,第一句话谈大江在奔向大海时,遇到逆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但任何逆流都不能阻挡大江东去的意志,这是自然现象,却饱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二句话谈动力、阻力在大江前行中的作用,一助一促,都是正方向的力,都将成为大江奔向大海的有利因素。这句话是关键句,也是观点句。而第二部分则据此进行拓展,引发我们生发联系到“动力与阻力”对于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这说明,写作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据此自由开掘。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如同大江奔向大海,我们要正确对待成长路上的动力与阻力,特别是要正确对待阻挡成长的逆流,也就是阻力,才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历史发展都会面临阻力,这就要求新时代青年要有国家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要有应对逆流的能力,化阻力为动力,做时代的弄潮儿。而这也正是材料与试题标题“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制品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考核试卷
- 托儿所服务的儿童过敏与过敏原防控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创新企业的先锋之路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电梯与升降机拆除考核试卷
- 宠物保姆与托儿服务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工程施工现场施工资料考核试卷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考核试卷
- DB11∕T 3008.1-2018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课件视频排版教学课件
- 偶戏课件教学课件
- 岗位风险排查管理制度
- 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新年计划
- 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导演的基本素养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126中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25题退役军人事务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锅炉炉膛有限空间应急预案
- 深基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生产检验记录表
- 化工厂设计车间布置设计
- 幼儿园故事《水果屋》
- 工程设备采购方案(模板1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