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6 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_第1页
课时6 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_第2页
课时6 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_第3页
课时6 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_第4页
课时6 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6新闻访谈——新闻现场,观点鲜明了解新闻访谈的文体知识。2.掌握新闻访谈的特色题型。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

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

报道的文章。通常分为对新闻(时尚)人物的报道,对某一新闻

(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

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访谈属于更广意义上的新闻,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2020年全国

Ⅲ卷的访谈阅读考查的题型是四选一客观题两道,为选非题,再加上

一道主观简答题。客观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前面的非连续性文

本阅读的客观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不再做讲解。这里我们针

对访谈的文体特点,重点讲解访谈的3大主观题特色题型:概括访谈

内容、把握或评价访谈观点、赏析访谈技巧(问答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京时间10月5日19时,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挪威剧

作家JonFose(约恩·福瑟)摘得殊荣。《访书记》作者、英国爱丁堡

大学博士崔莹曾经亲自采访过约恩·福瑟。下面是她对约恩·福瑟的部

分访谈内容。崔莹:“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

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更多时候却令人恐惧。为何这样描写海洋?你的

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你也会这样做吗?福瑟: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豪格松德长大,在那里

总能看到海和海浪。这对我影响很深。坐下来集中精力写作时,我的

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船的情景。现在,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它离海很近,从

那里二楼的书房眺望,可以看到海、海浪和峡湾对面的陆地。我经常

会在那里凝视大海。天气好的时候,在广阔的海面上,你会感觉到自

由。但同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所有的时间里,你都必须待在船

上。你会热爱大海,会喜欢海浪的节奏、海水变化的颜色,但同时你

也会发现大海的危险:它变化无常,发怒时会很残酷,很多人葬身其

中。可以说,大海是个矛盾体。我的作品也是个矛盾体。而这是因

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崔莹:你反复书写人的孤独感:“我将只有独自一人。”这与你

的成长经历有关吗?福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的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

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从小到大,虽然有很多亲密的朋

友,但我一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

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崔莹:你最早写的是短诗和歌词。当时的你是怎样开始创作的?

这段经历对你的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福瑟:12岁时,我很喜欢弹吉他,就开始编一些小曲子,也为它

们写歌词——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的几首。16岁时,我参加了一个乐

团,弹摇滚吉他,也拉小提琴。但我最终意识到自己没多少表演天

赋,就放弃了演出,继续编曲。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

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

它们记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写剧本时,我就像在编曲,戏剧就仿佛是我的乐谱。崔莹:写作之初,哪位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福瑟:最初开始写作时,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对我的影响

很大。当时我的作品仿佛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是用他的语

言写成的。直到二十多岁时,我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我正儿八经

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叫《他》。我后来的作品风格,和那篇故

事的差不多。写的是生活的本质,与人物的名字无关。崔莹:一开始,你发表的是小说。十多年后,你的剧作《有人将

至》才真正问世。你是如何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福瑟:说实话,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有人问

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就接受

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有人

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我并不喜欢剧院,甚至有点讨厌它,但我喜欢写戏剧的感受——

不仅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语言,也可以决定在何时沉默。沉默是语言之

间的间隔。崔莹:说到这一点,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场的频繁出

现。在你看来,沉默在戏剧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你如何判断哪里

该沉默?福瑟:沉默和孤独有关。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

和。沉默也和虚无有关,而沉默和虚无都是我作品的血肉。我认为这

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多。这种沉默也会令

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很容易

意识到哪些地方需要短暂的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长久的沉默。崔莹:在你的早期作品中,有的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比如

《有人将至》就分开始、中场和结束。但在你的后期作品中,过去和

现在混合、渗透在一起。这在《秋之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你在后

期为何这样处理?福瑟:我将过去和现在的混合与渗透称为“片刻”。比如我的戏

剧《睡觉》,就是发生在某一片刻的故事。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

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它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又存在。在作品

中,假如将某个片刻独立出来并加以扩展,我想,这部戏就不再像是

一曲音乐,而像是一幅画了。崔莹: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个

人”“另一个人”“他”“她”。为什么这样设计?福瑟:一开始写作时,我就没给主人公起正式的名字,只用

“他”或“一个男人”来指代。然后我就习惯了这样做。我或者不用

具体的名字,或者一遍遍地用同样的名字指代不同角色。名字本身会

透露太多信息,产生太多干扰——一个女孩的名字可能暗示了她属于

某个社会阶层,来自哪个国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写的是生活的本

质,和人物的名字无关。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恩·福瑟的作品之所以是矛盾体,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

大海,而大海本身是个矛盾体,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有时却令人恐

惧。B.孤独是约恩·福瑟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这跟他在婴儿时期就出现

的孤独感有关。C.写作和音乐创作是相关联的,因为二者都需要聆听。D.约恩·福瑟的创作从模仿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开始,而后不断

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解析:

A项,“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大海,而大海本身

是个矛盾体……”错,因果关系失当。原文是“我的作品也是个矛盾

体。而这是因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可见,福瑟作品的矛盾

体是由“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大海是个矛

盾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恩·福瑟自知自己没有表演天赋,毅然放弃演出,最终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取得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自身的认知。B.约恩·福瑟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而走上戏剧创作的缘起是一次

约稿,因此作家走上创作道路总是源自一份偶然。C.《有人将至》跟《秋之梦》《睡觉》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有人

将至》按时间顺序讲述,分开始、中场和结束;而后两篇时间分界

模糊,过去和现在混合、渗透。D.“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本篇采访的语言简洁明晰,质

朴平实,自然亲切,达到了“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的境界。解析:

B项,“作家走上创作道路总是源自一份偶然”错,说法

绝对。原文中福瑟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他写的,可见福瑟走

上戏剧创作道路是偶然的,但是并不能据此推出作家走上创作道路总

是源自一份偶然这样的结论。3.下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高尔基)B.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林语

堂)C.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

(埃德蒙·伯克)D.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解析:

C项,“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

样的速度发展着”说的对象是批评艺术,而福瑟作品与批评艺术无

关,所以伯克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4.请简要概括约恩·福瑟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①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后来有时在海边写作,作品中大海

所占分量很重,主人公也常凝视大海;②婴儿时期出现的“孤独感”

使得其性格内向,从而进行写作,作品常写人的孤独感;③少年时期

的音乐创作及活动,使其走上写作的道路,并形成“语句重复”的特

点;④因为需要钱,其应聘写了戏剧,成功后转为戏剧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1)根

据“‘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你

的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

豪格松德长大,……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

船的情景”“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我经常会

在那里凝视大海”概括: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后来有时在海边写作,

作品中大海所占分量很重,主人公也常凝视大海;(2)根据“我的

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我一

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概括:婴儿时期出现的“孤独

感”使得其性格内向,从而进行写作,作品常写人的孤独感;(3)

根据“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

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

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概括:

少年时期的音乐创作及活动,使其走上写作的道路,并形成“语句重

复”的特点;(4)根据“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

有人问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

就接受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

《有人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概括:因为需要钱,其应聘写了戏剧,成功后转为戏剧创作。5.约恩·福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

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创新”体现在哪些方

面。(6分)参考答案:①语句经常重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律感;②静场和主人

公话语的戛然而止频繁出现,令观众“于无声处听惊雷”;③时间分

界模糊,过去、现在与将来杂糅;④主人公经常没有具体的名字,只

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他”“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分析,语句经常重复,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律感;(2)根据“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

场的频繁出现”“这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

多。这种沉默也会令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分析,

静场和主人公话语的戛然而止频繁出现,令观众“于无声处听惊

雷”;(3)根据“在你的后期作品中,过去和现在混合、渗透在一

起”分析,时间分界模糊,过去、现在与将来杂糅;(4)根据“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

个人’‘另一个人’‘他’‘她’”分析,主人公经常没有具体的名

字,只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他”“她”。

主要考点答题方法思路概括访

谈内容1.速读文本,整体把握访谈话题、主要进程和关键内容。2.将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相关内容分别整理,把握主要内容。3.精读访谈者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4.根据题干要求,归纳整合。主要考点答题方法思路把握或评价访谈观点1.从访谈发生的背景以及文本能体现背景的语句中体会。2.从访问者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提问中体会。3.从受访者直接表示赞成或反对某种看法的语句中定向体会。分析访谈提问技巧1.从整体上把握访谈的目的、内容、对象。2.将访谈者的问题按照访谈的进程进行整理,把握重点问题和访谈进程发生变化的关键问题。3.根据访谈提问的一般提问方法和特殊提问方法,明确提问的特点或技巧,并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宋硕夫:周大新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

受访谈!我想从地域与您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开始谈起。虽然在北京生

活多年,您的作品中依然有很多家乡南阳的文化特点。从这一点来

说,您和石黑一雄有些相似,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我更感兴

趣的是您的作品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您觉得北京的城市性格、城

市文化与您的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能请您具体谈谈北京对您创

作的影响吗?周大新:我是1995年到北京的。北京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有益

的影响,其中首要的一点是让我的眼界变得更加宽阔了。我出生在南

阳邓州的农村,后来当兵,在部队的机关里工作。我的童年和军旅生

活都相对单一,与社会接触不多,文学创作的视野也就窄一些。到北

京以后,我参加文学活动的机会多了,买到翻译过来的新书的机会多

了,和其他作家老师们交流创作的机会也多了。这些给我的文学创作

带来了不小的帮助。宋硕夫:《走出盆地》是您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从

女性的视角展开叙述。您在这部作品中,将女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活

灵活现。请问您是如何准确把握女性心理的?相对于男性心理来说,

在刻画女性心理时,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困难?周大新:我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女性,这与我小时候的经历

有关。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男性留给我的印象不太好,他们经常酗

酒、骂人甚至打架。女性却相反,她们时常关心我。我小的时候,村

里有很多姑姑、婶婶、嫂子,她们对我都很好。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

吃饭的情景。过去我们南阳人吃饭的时候,一般都会把盛好的饭菜端

到门外,和大家一起吃。有时候她们就会从自己碗里夹一些菜给我,

或是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里蘸点香油滴在我的碗里。这些很小的生

活琐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就愿意把她们,把女性作为写作

和歌颂的对象。我平时也会观察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举动,来作

为写作的参考。当然,我无法确切地告诉你,她们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或者我描写的究竟准不准确。我的描写是比较理想化的,其中也带有一些站在男性角度想象的成分。宋硕夫:《走出盆地》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出现了三个版本的

神话,这三个神话中的主人公都渴望走出盆地,但都失败了。而小说

的主人公邹艾,曾经走出了盆地,最后却又选择回到盆地。我认为这

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矛盾。

周大新:我塑造邹艾这个形象,就是希望女性能够走出去见识外

面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一生被束缚在一个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限

制或者约束,虽然邹艾的身体曾走出去了,但是她的观念最终还是没

能走出去。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总的来说,《走出盆地》这部书传达

了我对改变人生境遇的一种呼吁,寄予了我对人们往远处走的希望。宋硕夫:除了刚才提到的神话之外,您还有很多作品中包含有类

似的神秘色彩,比如多线相交的图案、大鸟、黑色的人影等,这些或

神秘或浪漫的因素都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

度。您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象征、想象、神秘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周大新:这和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关系。我觉得人生有时候不

是自己能够完全把握的。这种不可把握就体现出一种神秘性,仿佛冥

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比如说,富有的

人可能会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一无所有,贫穷的人则可能因为子女争

气而过上好日子。当我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时候,我不能单纯依靠我

的想象,把某一个人的人生写得非常完美,或者把另一个人的人生写

得非常糟糕,因为这些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是我又无法解释清楚

造成人生无定的原因,只好借用这种神秘的手法,寄托我对人生的一

种思考。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理解我的这个认识。宋硕夫:我了解到,《第二十幕》最初的书名是《想望辉煌的世

纪》,其中上中下三册的原名分别是《有梦不觉夜长》《格子网》和

《消失的场景》。请问您为何将书名改为《第二十幕》?是取“20世

纪”之意,还是为了放宽读者的阅读期待,留给读者更多自由思考的

空间?周大新:当时我是分卷写的。我每写完一卷,出版社就要求我定

一个书名,以便于把它及时出版出来。但我很早就有把它们合成一个

新的书名的打算。我就把整个20世纪变成一幕戏,表现一个家族的兴

衰,并进一步,从这个小的切口进入,然后铺开来表现整个中华民族

在20世纪的沉浮。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起起伏伏,这个起伏的背后,究

竟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我想通过这部书,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传

达给读者朋友。所以这部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个家

族,而是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宋硕夫:我注意到《21大厦》这部书中,宋晶明的日记里有很多

简笔画,请问这些图案的用意是什么?是为了反映她的精神状态吗?周大新:是的。她在思考一些问题,或者说幻想一些事物时,经

常会下意识地把它画出来。《天黑得很慢》里面的画是我请人画的,

画得比较好。这个是我自己画的,我不会画,画面看起来比较混乱。

但这样恰好把她不稳定的、混乱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出来。宋硕夫:您刚才提到了《天黑得很慢》。这部书可以说是您还原

老年人现实和心理生活的最新力作,我读后非常感动。我发现小说以

介绍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虚拟的外在的“返老还青”为开头,最后却

以萧伯伯因患阿尔茨海默症而在事实上、心理上的“返老还青”为结

尾。两者之间似乎存在巨大的反差。“返老还青”的理想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差异?您设置这种差异是为了表达什么?周大新:我当时写这本书,是想表达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我活到现在这个年纪,就觉得生命中的痛苦太多了。特别是衰

老,它能把生命中的乐趣一点一点地剥夺走。我就把生命衰落期

间的种种变化写出来,用这种变化展现衰老的残忍。就像你所说

的,一开始这个人物是不服老的,他吃药、染头发、染眉毛,这

一系列行为都是他追求外表上的返老还青的尝试和努力。但身体

的衰老实际上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只有让心理变得年轻才是

能够和衰老搏斗一番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个人物最终传达出的是

一种对人生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宋硕夫:您已发表的作品涉及军事、城乡、情感等多种题材,也

尝试了多种叙事结构。这些都表明您是一位勇于创新,也不断创新的

作家。

周大新:我最近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现在还没有写完,所

以还不好回答。我写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三年时间。但是现在越写

越慢,也越写越吃力,所以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作

家必须要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要确保选材的新鲜,还要在人物

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视角、语言运用、氛围制造等方面都要有所变

化。如果没有这个自我超越,那还不如不写。只有读者觉得有新意,

有吸引力,作家的思考才能真正传达出去。所以作家必须要不断地创

新。这一部作品我会有新的写作尝试。宋硕夫:我们非常期待您的新作。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摘编自《知识分子的博爱、求索与担当——周大新访谈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硕夫认为周大新与石黑一雄相似,是因为两个人的作品中都带有

很多家乡的文化特点。B.周大新的童年和军旅生活单一,与社会接触少,所以他的文学创作

的视野就显得非常窄。C.周大新在刻画女性心理时,会观察女性的日常生活,十分理想化地

站在女性角度来描写。D.周大新有时候觉得人生是难以完全把握的,于是借用了一种神秘的

手法来寄托对人生的思考。解析:

B项,原文对应“我的童年和军旅生活都相对单一……这

些给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帮助”,可见后续的人生经历为他的

创作提供了帮助,拓宽了视野,所以选项以偏概全。C项,“十分理

想化地站在女性角度来描写”错误,根据原文“我的描写是比较理想

化的,其中也带有一些站在男性角度想象的成分”可知,“理想化”

的程度不同,“男性角度”被换成了“女性角度”。D项,“有时候

觉得人生是难以完全把握的”错误,根据原文“我觉得人生有时候不

是自己能够完全把握的”可知,“有时候”应指“人生有时候不能完

全把握”,而非周大新“有时候”产生的想法。故选A。2.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从地域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开启,这样更易拉近双方之间的距

离,消除陌生感。B.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用直问,明确集中;有时用推问,引导受访者说

出更多的信息。C.访谈围绕周大新的作品展开,问题指向明确,逻辑清晰,体现了卓

越的访谈技巧。D.访谈的语言准确平实又不失幽默风趣,能够展现采访者与受访者较

高的文学素养。解析:

D项,“幽默风趣”文中无依据。文中的语言都很平实,

如宋硕夫的提问“周大新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

间接受访谈!我想从地域与您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开始谈起”和周大新

的回答“我是1995年到北京的。北京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影

响,其中首要的一点是让我的眼界变得更加宽阔了”,没有“幽默”

的特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大新在《走出盆地》中希望女性能够走出去,他塑造的邹艾这一

形象和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有相似之处。B.周大新常把女性作为写作和歌颂的对象,在教材中也有以女性为主

人公的文学作品,如《氓》《荷花淀》《窦娥冤》等。C.周大新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和巴金的小说《家》《春》《秋》

都以小见大,以一个家族的兴衰来反映社会的变迁。D.周大新创作的《天黑得很慢》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都有对生

命的感悟,都传达出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解析:

D项,“都传达出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错误。

《我与地坛》并未传达出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4.你如果是采访者宋硕夫,会在空缺处各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每处不

超过24个字。参考答案:①请问您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②请问您未来有什么尝

试新题材或者新结构的计划?

解析:①由宋硕夫前面说的“小说的主人公邹艾……最后却又选择回

到盆地。我认为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矛盾”可知,接下来应该围绕作

者这样设计情节的原因来提问;再根据周大新的回答“我塑造邹艾这

个形象……寄予了我对人们往远处走的希望”,可知这是在解释他这

样安排情节的目的,想要传达什么思想情感。由此可提问:请问您这

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②由宋硕夫的话“您已发表的作品涉及军事、

城乡、情感等多种题材……也不断创新的作家”中的关键词“题

材”“叙事结构”“尝试”和“创新”可预测他提问的应该是关于周

大新未来创作题材或者结构的创新方面的计划;后文周大新的话“所

以作家必须要不断地创新。这一部作品我会有新的写作尝试”也可印证这个内容。由此可提问:请问您未来有什么尝试新题材或者新结构的计划?5.选文的出处为《知识分子的博爱、求索与担当——周大新访谈

录》,知识分子的这三种特质体现在材料中的哪些地方?请简要

概括。参考答案:①博爱体现在对女性的命运、老人现实和心理生活的关

注。②求索体现在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文学创作态度。③担当体现

在努力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生、民族命运的思考。解析:由“我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女性”“我无法确切地告诉

你……其中也带有一些站在男性角度想象的成分”“我塑造邹艾这个

形象……最终还是没能走出去”“您刚才提到了《天黑得很慢》……

用这种变化展现衰老的残忍”可知,博爱体现在对女性的命运、老人

现实和心理生活的关注。由“一个作家必须要能够不断地超越自

己……所以作家必须不断地创新”可知,求索体现在勇于尝试,不断

创新的文学创作态度。由“这和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关系……在左右着每一个人的人生”“但是我又无法解释清楚造成人生无定的原因……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理解我的这个认识”“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起起伏伏……而是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可知,担当体现在努力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生、民族命运的思考。课时作业巩固提升

(2024·安徽巢湖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

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

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

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

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

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

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

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

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

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

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

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

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

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

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

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

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

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

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

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

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

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

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

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

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

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

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

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

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

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

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

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

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

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

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

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

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

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

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

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

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

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

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

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

“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

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

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

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

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

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

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

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

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12345解析:

B项,“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

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

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

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12345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C.《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12345解析:

A项,“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

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独一无

二”“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12345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C.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

“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12345解析:

B项,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

据“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

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

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为论据。12345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

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参考答案: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